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4 11:32: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学内容: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后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况,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己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鸡蛋白馒头 向日葵种子 花生 碘酒 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接着问: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后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可以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如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产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简析: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一)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二)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三)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2、教学目标:

  科学学概念: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学难点:

  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5、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二、说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都出现在了学生面前。食品包装袋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不会关注包装袋上信息。让我高兴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的热情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组织起来应该比较容易。

  三、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说教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2、说学法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同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构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该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第二个板块: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么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份、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内容。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板块: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同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老师给的统计表。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内容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第四板块: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通过电脑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然后,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了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签别伪劣食品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最后,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况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 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通过对内容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后形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六、说教学评价与教学保障措施

  本节课一开始,我确定“三星”标准,通过“星星伴我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通过摘星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地氛围,如争当小设计师、吃饼干、看动画等。以此使学生快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快乐探究科学的奥秘,快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珍贵的淡水》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2课时完成。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通过《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学生会有水资源多得很的错误认识。加上小学生的节水意识本来就很模糊。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学生课前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关注身边的用水情况,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真实情况,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科学现象。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烧杯、量筒。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 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 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科教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的资料。教材分为四部分(课件出示四个部分一: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二:观察温度计。活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活动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度数。)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经过自身的体验来感知温度,并得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第二个活动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第三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认读和记录第四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其中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认读和记录,难点是引导学生识读零下温度。

  二、依学情说目标

  我所应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温度和温度计没有很深的了解。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所以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能够用温度计来测量。本事目标:经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本事。情感目标: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三、说教学策略和学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课件出示:巧设悬念-----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实践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在大胆想、充分做而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本事。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课件出示: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用一用)的方法来学习。问自我不懂的地方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做自我研究的实验,说自我理解的资料,用所获的知识释疑。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取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1:魔术激趣,巧设悬念。(课件出示一、魔术激趣巧设悬念)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魔术,神奇的.现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从视觉上的感知提升到脑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所以,我设计教学程序的第一步是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经过伽利略温度计的雏形,把学生不熟悉的热胀冷缩现象呈现于他们眼前,经过简单神奇的小魔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明白其中的奥秘吗2、在今日的学习中,你还想明白什么)经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能够让我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热胀冷缩现象中提出自我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本事,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设计实验,比较感知(课件出示二、设计实验,比较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经过实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本事和思维本事。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两杯水的冷热,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由此引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之后让学生动手感知、比较桌子上的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要求动手体验,交流讨论,并做记录,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建立起自我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在学生们充分实验感知后,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实验情景。教师小结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一样,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明白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自然地引出温度计。

  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课件出示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的观察思考,互相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说说自我看明白了什么,对于观察中产生的问题,能够下组寻求别组同学甚至教师的帮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观察后,各小组汇报观察情景,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刻度,有的组发现温度计上有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还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了这些感性的发现,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思考、探究,(课件出示:1、温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当你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时,温度计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的实现了温度计构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培养了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情致。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实践运用,认读温度(课件出示实践运用,认读温度)在这一环节我要让学生掌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准确的区分零下温度的正确读写并让学生明白温度读数时的方法。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设计了与资料紧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看听说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成功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总结揭秘,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明白了物体的冷热程度和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有的学生说明白了温度计的构成和每一个刻度表示的度数,有的学生说明白了用正确的方法读写摄氏温度,还有的学生说发现了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学生有了如此多知识收获的基础上,我再回到课前开始的小魔术,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科学带来的神奇现象,之后我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小魔术,让学生自我发现魔术的秘密。最终我再做了总结揭秘,让学生对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布置学生课后设计一个自制的温度计。任务的设计是对学生动手探究本事的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为突出本课的重点我把对摄氏温度的认读作为板书的主线,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课件出示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摄氏温度6℃读作写作;-1℃读作写作)总之,本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本事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学过程中,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贴合了学生获取想明白,努力去探究,享受获得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我相信经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取的思维,主动的探索,欢乐的学习,能动的发展。

  以上是我说课的资料,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多多指教。多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十分熟悉的铁制品生锈现象来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制定防锈的种种措施。学习的重点是能够制定“影响铁钉生锈因素”的实验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意在启发小组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孩子们“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水平。

  二、教学背景: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爱护、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相关图片、课件资料、铁片、铁锈、简单电路、磁铁、榔头等尽可能找到纯的铁锈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观察铁锈指导探究课堂总结

  导入新课和铁形成对比认识(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物体生锈的图片)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铁生锈的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吗?(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铁制物品生锈的事实)

  3.看来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真多。铁生锈了,才有铁锈。铁锈是新物质吗?(学生猜测,并能说说理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吗?如果铁和铁锈是不同一种物质,那就说明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如果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就说明这是一种——物理变化。看来,要想弄清楚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还得先弄清楚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2.师出示新铁钉和铁锈,提问:对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颜色、手感、亮度、松软、导电性……)

  3.教师提供材料(自制电路检测器、榔头、磁铁、铁、铁锈等),要求学生观察铁锈,寻找证据,并做好记录。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课件出示)铁盒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

  铁

  铁锈

  4.交流汇报:

  (1)请一组学生汇报,其他组补充。(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知识点)

  师演示铁与铁锈的导电性、吸铁性。(铁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2)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许多铁与铁锈的不同点,现在你能判断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变成铁锈是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三、指导探究,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过渡:

  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用证据支持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的假设,那么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的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水、空气)

  2.如果我们研究“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学生设计实验

  3.交流。说说方案,相互质疑,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要点:

  两枚铁钉要一样新。

  一枚铁钉完全隔绝空气(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铁钉暴露在空气中。

  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4.小结。

  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了解铁生锈的危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是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的6倍。钢铁生锈是铁的致命弱点,钢铁因腐蚀而报废的数量约占钢铁当年产量的25%—30%,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你们说我们该这么做呢?(防止铁生锈)

  2.引导学生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为下节课准备。

  板书设计铁生锈了

  水

  铁铁锈(化学变化)

  空气

  课外活动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拿到课堂上继续研究。

  生成预见用磁铁研究铁与铁锈的区别,可能实验结果是磁铁能吸铁锈,因为理论上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磁铁不能吸引,但我们提供的铁锈中往往含有铁,磁铁吸住的是铁锈里的铁。教师用铁屑与从生锈铁制品上刮下来的铁锈细末做对比实验。如果找不到纯铁锈或者找到的铁锈仍然可以被磁铁吸引,可做演示实验,也可以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代替铁锈做实验,这也是允许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铁的铁锈如做不到,也应向学生说明。

  课堂评估学生能否归纳出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对学生设计的对比实验方案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同学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知道的磁铁。

  这局部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和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同学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沛利用同学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局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局部首先是让同学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资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铁各局部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相信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局部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同学“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同学们可能会不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同学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同学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同学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认识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

  2。能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自身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和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布置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同学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同学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同学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同学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和教师的扮演,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充沛调动同学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同学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同学会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同学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身所见过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桌上有很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同学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资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

  瓷汤匙瓷汤匙瓷汤匙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

  铁尺纸片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资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资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同学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让同学填写从实验资料区选取实验资料的.物体名称。

  同学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资料做成的?

  同学回答后老师引导同学进行考虑: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一起研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同学大胆猜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同学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发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同学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布置下,有的到实验资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资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充沛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像刚才老师扮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同学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同学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依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玩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同学继续探索。“同学们,假如我们继续玩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方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身玩弄磁铁,假如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同学可独立或小组合作玩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效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和“玩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同学发明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同学去思索、探究,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同学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玩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同学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同学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身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同学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沛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同学考虑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是会流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课通过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会流动,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学生通过问题、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液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设计流动比赛,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比赛规则、设想比赛方法,理解公平实验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其次是运用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对液体流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思考。最后是液体和的固体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的基本特征。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及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对其相关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控制相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因此在本课以及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重点注意培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液体都会流动,流动得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

  2.通过小组活动,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通过学习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别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1块塑料板、5个滴管、带有刻度的纸杯、面巾纸等。

  四、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知识延伸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确立公平的比赛规则及比赛方法。在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并内化,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教学预案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不过这次同学们不是参赛队员,而是当裁判员,好吗?那么谁是参赛的队员呢?你们想知道吗?(教师出示水、油、洗洁精)是这三种液体,那么这三种液体谁“跑”得更快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板书课题)

  【比赛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而学校在前一段时间刚进行完秋季越野赛,再次提起那次比赛学生们还同样激动不已,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发,所以我在开课伊始以要进行液体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亲身经历,主动探究

  《课标》指出:“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在课堂上,我注重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本环节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1.提出猜想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比较这三种液体,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你认为哪种液体流的更快?为什么?请将你的猜测记录在书中的表格了。”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在平等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哪一种液体流动的更快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设计流动比赛规则和比赛方法

  学生对三种液体谁流的更快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是比赛就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你认为这三名队员在哪进行比赛最好呢?(比赛方法)比赛时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保证公平呢?请本次比赛的裁判员——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再进行讨论。” 【首先给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向和时间,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比赛方法和比赛是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既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补充、完善一些不完整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根据汇报板书:比赛方法及注意问题)】

  “有这么多比赛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你选择的方法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呢?” 【学生在选择方法的同时,明确这种方法所要使用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的进行实验。】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实验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就应对学生们的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实验验证,分析整理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同学们一定都着急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小组选择好的方法进行公平比赛,比赛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将比赛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但在学生各自不同的选择中,明确要注意的问题(除三种液体不同之外,其他条件要尽量相同。)这样比赛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使学生形成使用对比实验验证时

  ,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实验结束提问:“哪种液体流动得最快?与你最初的猜测一样吗?”【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的同时头脑中很自然的形成问题的提升:为什么同样是液体,它们的流动速度却不同?】这时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头脑中一定对这三种液体又有了新的疑问对吗?是不是想知道为什么同样是液体,它们的流动速度却不同呢?”

  【学生们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之后,对液体都会流动,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对这个问题能够自行提出并准确的作出解释。】在学生作出解释后提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三种液体黏度不同的?”

  【学生在经历实验的过程中,对三种液体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从而能比较轻松的概括出,液体流动的快慢受黏度的影响的科学概念,并通过观察能对三种液体的黏度不同作出自己的解释。】

  4.液体和固体的比较

  教师出示前一节课水和油的维恩图,提问:“洗洁精具有水和油的共同特点吗?”在学生发表看法后,出示液体和固体的维恩图,让学生展开讨论,液体和固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展示两种物质的区别。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液体和固体的概念。

  (三)归纳研讨,拓展运用

  教师小结,三种液体谁流的更快一些,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却经历了问题、猜测、讨论、交流、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等系列过程,可见生活中许多结论都离不开有力证据的证实。同时要求学生思考:1 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喝牛奶时,最后总是喝不干净,这是怎么回事呢?”3“液体会流动,那么会流动的物质都是液体吗?”

  【通过归纳、拓展环节,从而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并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同时也为研究空气的相关内容打下伏笔。】

  (四)板书设计

  3 谁流得更快一些

  比赛方法: 注意问题:

  液体黏度越大流动越慢

  【板书我采用了图画和文字并列的方式呈现,简单的图画展示了比赛的方法,文字提示学生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图画和文字的结合,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时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同时也突出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材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部分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操作更规范易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安排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学生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及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学生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能判断。问学生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教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演示组装、分发材料和实验记录单。实验要求:

  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

  ⑵、把小车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均匀上行,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⑷、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⑸.学生分组讨论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最后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学生通过上一个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物体省力情况不同。问学生答案。希望学生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让学生猜想从低处到高处走楼梯和爬梯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省力情况,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级梯度要按照先高后低的实验顺序进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车外的纸包装盒的几个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

  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学生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学生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02-17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2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02-24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六篇01-13

小学科学说课稿5篇01-12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三篇01-15

小学科学说课稿7篇01-22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五篇01-18

小学科学说课稿五篇01-18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8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