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01-13 05:56: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生物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生物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绍了大量的生物物种,为这节课的展开做出了铺垫,在生物的分类中提到最基本的单位是种,那什么是种呢?这节课提出物种的概念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学习了本节课对后继学习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物种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知道物种的概念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教学重点

  ①物种的概念 ②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怎样确定生物的种,知道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条件

  二、教学方法

  教法

  新课程要求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多种图文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法指导:

  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利用图表和多种图文资料,采用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PPT、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各种生物图片

  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据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2、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⑴、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看一看 想一想 课件出示 美国卷耳猫 黑犬图片

  问:两只动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看一看 想一想 课件出示猫的图片

  问:毛色不同,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讨论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课件出示 马,驴和骡图片 请学生介绍骡

  思考 马、驴能生成骡,马和驴是同种生物吗?为什么

  学生归纳同一种生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从而归纳出物种概念

  ⑵、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3、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①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展示视频 之后分组讨论:森林、湖泊、池塘物种的多样性

  归纳 (1)森林视频:乔木,灌木。野草,鸟,松鼠,昆虫,鼠,蚯蚓等

  (2)湖泊、池塘视频:

  (3)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的森林,它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7%,但它的生物物种却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展示全世界热带雨林分布图

  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讨论为什么热带雨林里物种丰富原因?

  ②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过渡: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岛分布图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鸟

  提问:物种多样性形成为什么赤道附近,自然环境相近的条件下会产生如此不同的雀鸟?

  播放加拉帕戈斯群岛视频

  进而提出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结论 由于山脉、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处于隔离状态。这中隔离状态的环境,使生物在外形、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种。

  阅读 课本中科学家对地球上物种数量统计图图

  归纳 物种有500多万种,大多数为昆虫和植物。

  4、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不仅使我们的地球艳丽多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

  让学生课堂小结

  课外活动

  观察和记录一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极其数据

  六、板书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物种:生物性状相像,能够繁殖有生殖能力后代的生物群体。

  2、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七、课堂练习

  1、物种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2、所有的猫是同一物种,原因

  3、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猫交合,会产生( )

  A. 黑色的猫 B. 白色的猫 C. 灰色的猫 D. 红色的猫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黑猫和白猫能交合产生幼猫,是因为它们是同种生物

  B. 黑猫与白狗不能交合产生后代,是因为它们不是同种生物

  C. 公驴和母马交合能产生骡

  D. 公马和母驴交合能产生骡

生物说课稿 篇2

  这节课的课题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标的内容标准的要求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我们根据内容标准和我校学生的情况确定了具体的表现标准:

  1.知识目标:写出ATP的结构简式,并解释各种符号的含义,说明ATP分子的结构特点。写出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说明两者相互转化的特点。说出ATP合成和水解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向,举例说出动物和绿色植物体内合成ATP的途径。区别ATP与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的在供能上的差异。举例说出ATP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最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实验情境,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ATP的.功能,为探究为什么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打下基础。

  第二:通过学生阅读和写出ATP的结构简式,理解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结构特征。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讨论和看图总结,理解ATP和葡萄糖等其他能源物质在能量代谢中的关系。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ATP在生活中有用;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直接能源物质可能不只是ATP可能还有别的物质,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学知识。

  三点创新:

  第一:创设了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ATP的功能,而不是直接灌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第二:从功能入手再探究结构,改变了先讲结构再讲功能的方式,利于探究的展开。

  第三:设置比喻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目标,用形象化的方法检测学生对ATP的功能这一抽象认识的达成,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开放的空间。

  一点困惑:

  对预设的学生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达成学习目标感到把握不准。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由此可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尿的形成过程。

  二、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一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这些废物进行分类,自然导出“排泄”与 “排遗”的概念及区别。由一句话:人体的“排遗”过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统中已详细了解,本课来了解人体的排泄过程切入课题。以提问:人体排泄的废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泌尿系统有哪些组成?

  进入“泌尿系统组成”的教学:

  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同时观察老师提供的泌尿系统模型,能比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再小组合作学习81页讨论题,对泌尿系统进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提问: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肾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开始“尿的形成过程”教学: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教材中有“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难点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设计[看:说“发现”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结合观察图片,仔细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将明确: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2、没有过滤的血经过肾单位后变化为尿和已过滤的血。3、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接着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肾单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设计[问:说“疑问”的话]这一环节,学生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小组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互问互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观看“尿的形成”动态课件,丰富学生的感观。

  然后通过[想:说“理解”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合前面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过程。接着插入资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接下来的“帮我释疑”环节,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剖析,实现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更准确把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更大的学习兴趣。肾单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样排出体外呢?

  进入“尿液的排出”教学:

  再次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很准确描述“尿液排出途径”,阅读教材83页,概述尿液排出过程,人体排出尿液对自身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如:“尿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 [看:说“发现”的话]、[问:说“疑问”的话]、[想:说“理解”的话]等环节的设计,体现观察→质疑→探究→释疑的完整探究过程,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有梯度,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能够完成的任务,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每幅图片都两次呈现,每次呈现的学习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通过“泌尿系统组成”模型直观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图片观察、“资料分析”中数据资料分析,“帮我释疑”中生活问题剖析,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排出废物”由关注到理解,到对全过程准确把握。学生通过学习,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前面学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内容,开始学习,到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这都是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也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物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做的海洋生物》是一节以“综合表现探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各种材料并在对海洋生物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由浅人深地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生物造型,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创造的快乐,从材质出发巧妙运用,夸张变形,变废为宝,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并由此更加热爱大自然。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结构特征和形体变化,阐述自己对海洋生物、海洋环保的独特见解。

  (2)操作目标:展开想像的翅膀,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海洋生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海洋世界的美,增强海洋环保的`意识,在创作过程中体验乐趣,激发学生艺术创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欣赏海洋生物,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法表现奇异瑰丽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能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巧妙联想并进行有个性的创作。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废旧材料,卡纸,橡皮泥,剪刀,胶带等。

  学生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卡纸,橡皮泥,剪刀,胶带,还可以是水果蔬菜等。

  ●教学思路:

  (l)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神秘的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辽阔的海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

  欣赏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引导学生观察海洋世界中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生物,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2)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看到的生物有何特征,以及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还可

  以讲讲这些海洋生物的逸闻趣事。

  (3)启发思维。

  出示手工范作,引导学生观察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启发思维,欣赏课本中的图片,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发展思维。

  小结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组合拼接、粘、揉、卷、切,挖等。

  学生作业练习:

  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所带来的工具材料,通过剪、粘、揉、卷等方法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学生可分组合作完成,鼓励大胆自由地想像。

  (4)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主评价为主,老师评价为辅。学生间的交流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5)拓展主题。

  海底世界不但美,而且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种类多达20万种以上。地球的资源80%以上在海洋里。今天我们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了美丽的海洋生物,了解了海洋生物的知识。海洋是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向全社会宣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2、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五、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七、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8.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

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二、说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7.“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8.《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说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表的神秘:秒针走动发出声音

  美丽世界:宝石齿轮“小尾巴”

  活的生物:“小蝎子”

生物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 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

  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 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生物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也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内容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接下来说说教学的重、难点在仔细研究了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XXX是本章的难点xxxxxxxx较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 说教法

  接下来,我简要地说说教法。

  生物是一门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只有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自己的思辩能力。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三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 说学法

  学法上

  这节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突出XXXX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应该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部分、我们将花(3—5分钟)时间,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在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这部分将占去大约(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为学生分析教材的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和兴趣化。

  此外还应该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课题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部分,课程最后需要留下(3—5分钟)、用于小结和强化认识。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拉开作业间的难度差异,进行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特征说课稿02-15

生物细胞说课稿02-15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2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07-07

精选生物说课稿3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