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6-27 12:21: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氧气化学性质

  关于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

  为排除氮气的干扰,做在纯氧和在空气中的对比实验,以此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和氧气反应。

  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想到,在没有点燃前,这些物质不和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能否持续燃烧,及燃烧现象;继而观察在纯氧中的燃烧现象,最后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实际反应有机结合起来,为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打点基础。也可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下面,超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

  为便于总结分析,将对比实验表格化。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

  ①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没有说是氧气。这里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不是直接与氧气起化学反应的氧化反应。

  ②演示实验反应剧烈,应向学生指出,定义中并没有包含,可列举铁锈生成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学会准确的掌握概念内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氧气的用途

  有关物质用途的教学应该在突出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节教材把氧气的用途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也正是体现用途取决于性质的逻辑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化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尤其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更应倍加重视基础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本

  例如,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属?焊接与切割两者有什么本质不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际操作表演,可能的话,在课外活动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这一章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开阔思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或课外组织“氧”的专题报告会??

  总之,这种既不超越大纲,又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实验演示建议

  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最好选用长条片状的木炭。可以先用镊子或坩埚夹住木炭,加热到发红,再放到燃烧匙里。红热的木炭应该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如果一开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气排出,木炭就不能顺利燃烧。鉴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浓度较大的。因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会因其中的氢氧化钙已跟空气里的二氧化碳起反应而失效。浓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开始时显浑浊,不久便又会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变得澄清。

  2.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所用的燃烧匙内务必垫一层石棉绒(或石棉布),因为高温时疏可以跟铜、铁等金属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设法使硫跟金属匙隔离,燃烧匙用不了几次就会被腐蚀坏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过多,如果氧气的体积是250毫升,则硫黄的用量以不超过0.5克为宜。从瓶里取出的.燃烧匙,如果仍有燃着的硫,可以把匙随手浸入事先准备好的水中使之熄灭,以免二氧化硫弥散。燃烧匙内剩余的硫黄能很容易地随所铺垫的石棉

  一起抠掉,若抠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风处,让硫黄燃烧完。

  3.铁丝在氧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用拧在一起的一束细铁丝。从铁窗纱上拆下的铁丝(用砂纸打去漆和锈)比较好用。如用一根细铁丝,最好把它绕成螺旋状。无论是一束还是螺旋都是为了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在氧中“持续”燃烧。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燃烧时伴随的放热现象,不要等待铁丝燃尽,就可以把铁丝从氧气瓶中取出,向学生展示铁丝端处倒挂着的红热的熔融小铁珠,这能十分形象地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光和热。

  点燃铁丝的最简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杆引燃。在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之前,光点燃系在铁丝端上的火柴杆,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以免木杆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为了防止铁燃烧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除集气瓶中预留些水或铺些细沙外,还应注意切勿使燃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本实验是讲述氧炔焰进行气割的最好根据。)

  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与已做过的几种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在氧中燃烧的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化合反应类型。为此,必须突出它反应后有两种生成物。

  演示实验的总结分析

  为了便于对系列演示实验的总结分析,除去并列它们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之外。还可以将以上实验的可比部分表格化,这种表格化了的描述,将会对学生增长抽象概括能力提供方便。

  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反应物

  发生反应的条件

  反应现象

  生成物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木炭跟氧气

  点燃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气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碳黄跟氧气

  点燃

  持续燃烧放热,有隐约可见的淡蓝色火焰,无烟。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二氧化硫

  红磷跟氧气

  点燃

  黄白色火焰,伴随放热和大量白烟。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易溶于水。

  五氧化二磷

  铁跟氧气

  点燃

  灼成红热,离火后变冷。

  用木条引燃后,能持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将铁丝熔成小球,生成黑色固体。 四氧化三铁

  蜡烛(主要是石蜡跟氧气)

  点燃

  黄白色光亮火焰,火焰分层,放出热量,稍有黑烟。

  火焰十分明亮,分层,放出热量,瓶壁有雾珠,还有无色气体生成,能使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对比表列碳、硫、磷、铁跟氧气起反应的情况,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例如:

  (1)未点燃的物质放在纯氧气中,一般并不发生燃烧现象;

  (2)物质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无火焰、有的冒烟、有的不冒烟,烟和焰色却各有不同;

  (3)在空气中原来不能燃烧(或不能持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起来,且燃烧得十分剧烈;

  (4)前四个实验都是某物质跟氧气相互起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以上的综合、归纳不仅能为以后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感性材料,而且便于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二个基本概念。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借以说明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而二氧化锰加热不能产生氧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氯气选自高 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这一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氯离子的检验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 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引 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二、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多媒体演示, 采用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 不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培养强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能力

  1.教学手段(多 媒体)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本课题教学中,完全可以充 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为这个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很多,装置也比较复杂,教 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亲自演示所有实验,很费时间也难以保证所有同学都看得清楚,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把本节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动画、图片和视频等,精简 实验时间,让现象更加清楚明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得出结论,开拓思路,勇 于创新,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引入):从今天开始, 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今天我们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氯元素它的单质氯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并板书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请同学思考闻氯气的正 确方法并上台演示(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 啥像“猪嘴”?

  (使用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 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 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 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 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如何防毒呢?只有了解了氯气的性质,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 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引言):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引言)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 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铜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 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多媒体显示练习)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

  (引言)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 我们来看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氢气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Fe、S、C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 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多媒体显示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 )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CCl4

  (讨论)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 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 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氯离子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思考新制氯水和久置中含有哪些微粒?

  五、板书设计

  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Na + Cl2 === 2NaCl

  Cu + Cl2 === CuCl2

  2.与非金属反 应

  H2 + Cl2 === 2HCl

  点燃

  H2 + Cl2 === CuCl2

化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就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教学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展示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1.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景激趣,明确目标。即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互动探究,合作释疑。即新课教学(28分钟)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习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习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习,评价反馈。(8分钟)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刍,发展能力(5分钟)

  课堂练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课后实践,拓展思维(2分钟)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习和记忆。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 + H2O = H2CO3(不稳定) 制碳酸饮料

  4、CO2 + Ca(OH)2 = CaCO3↓ + H2O 检验CO2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过氧化钠可以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而氧化钠却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联系到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就可以轻易地把好奇的学生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新课的讲解:

  (1)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

  (2)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方程式,通过两个方程式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钠与水是非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钠与水反应无氧气生成,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这就是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面氧气的来源的'原因。而且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既作为氧化剂,又作为还原剂。3)两者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3)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用实验方法验证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1)将过氧化钠粉末假如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而向过氧化钠跟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变红不褪色。现象解释:开始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继续加入过氧化钠则煺色。通过以上实验演示,说明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使其煺色。

  2)将一有色羽毛放入试管,加水,再加过氧化钠粉末,也可见有色羽毛煺色。

  (5)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主动思考的精神,让学生讨论:过氧化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6)用列表法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

  氧化钠过氧化钠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生成条件常温下生成,不稳定加热或点燃钠生成,稳定所喊键型离子键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跟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跟二氧花碳反应只生成碳酸钠生成碳酸钠和氧气用途制氢氧化钠,用途少做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

  (7)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8)反馈学习: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最后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强化,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能更好的掌握。

化学说课稿 篇5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以上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学生阅读P72资料]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

  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HcucaNsNa

  (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化学式说课稿07-06

化学键说课稿12-07

《化学键》说课稿12-05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