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3-01-17 18:49: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说课稿汇编15篇

优秀说课稿1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头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学习资料,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终阶段,是整数除法的完成和提升阶段。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具有必须的总结性和概括性。学习这部分资料,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积累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不够商1写0占位的意义,掌握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并能初步

  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本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够商1写0占位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线,先以复习引入,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从而发现灵活的试商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根据学情我设计了“独立思考一合作探究一实践应用”的学习方法。在算法探索、分析比较环节中,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把除数看作哪个数试商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掌握灵活试商方法,从而到达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目的,并在后面的练习中进行实践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600÷20=7200÷36=52÷13=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计算52÷13和600÷20时是怎样想的

  2、笔算

  750÷5=900÷6=

  订正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异常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看那一位商0

  设计意图:旧知的复习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新知的预判,也是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除三位数

  (1)设问

  教师:经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问题: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能够组成多少组

  教师:你怎样理解“能够组成多少组”这个问题你认为商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新知的学习是在旧知的基础上,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帮忙学生在自我的知识储存中选取有用的旧知作为探求新知必备的“食粮”。

  (2)探究方法

  预设如下;

  教师:先算18除什么数

  学生:先看被除数前两位,18除61个十,商3。

  之后问: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余下的是多少

  学生:商3表示3个十,余下的'是7个十。然后用18除72,商4

  设计意图:在新知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我去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的冲突,以前学的是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看前三位,而此刻够了,怎样办呢经过学生自我去经历这一过程,探索出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的始终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3)试一试

  989÷43=244÷58=68÷26=

  2、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

  出示:930÷31=

  ①学生试算930÷31,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出现的问题

  ②教师: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

  ③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预设各种理解:

  a、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

  b、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但个位上的0除以31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c、因为930÷31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商应当是两位数,所以应当是30

  d、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商0、表示商是30个一,也就是30、所以个位要写0

  e、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一位数3,不表示两位数30,经验算,3×31不等于930,所以商不是3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没余数,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能够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设计意图:课堂上设置“大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把学习的资料留白,让学生自我去填写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的进取性,也给学生探求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比较练习

  (1)练习

  把被除数改成940,即940÷31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那道题有什么不一样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能够跟同桌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3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的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两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十,而只是3;同样若商的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能等于被除数。

  设计意图:虽然把例题改为练习题,但却给学生指引出探求的方向、方法,留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巧妙地把学习难度降低了,也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一样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一—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不一样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师生共同小结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景: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确定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3)做一做

  722÷36=901÷90=

  教师:边做边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数前三位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头写商。

  ③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经过比较和总结,帮忙学生梳理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新知运用

  1、做一做

  784÷54=649÷3l=364÷12=762÷38=

  2、确定

  下头的计算对吗

  教师:在笔算除法时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的

  设计意图:练习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类型多样,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不局限于例题的学习,用错例进行举证能够帮忙学生杜绝同类错误的发生

  3、解决问题

  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同一种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教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花了的钱不明白,要先求,因为剩了60元,仅有去掉这60元,剩下的钱才是用来买化肥的学生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四)全课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优秀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

  二、教法、学法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古诗的学习方法很多,本节课我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

  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拓展迁移——让学生延伸美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愿意去吗?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

  在初读古诗,读通古诗的同时,我让学生划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再体会。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学生找出这些色彩,老师再加点拨。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三)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在熟读了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细读古诗,找出诗中的数量词。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该诗被奉为千百年来的蒙学读物,数量词不可不讲。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也说明鸟叫不是叽叽喳喳而是一唱一和,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也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行,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历史久远;第四句“万里”船,展现空间的广阔。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 四)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先闭上眼睛,听朗诵,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配诗。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美。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窗虽小,因“含”着,千年积雪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船虽泊但静中寓动,也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意境幽远,

  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诗虽短,但其境无穷。四句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远景有近景,而且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春意盎然。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意境正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五)拓展迁移——延伸美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描写春天的诗,在晨读会上展示给同学们。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板书设计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板书既是原诗又高于原诗,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中的字词,又使学生对本诗的节奏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当然,我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我更好的建议,是我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完美!

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二)逐段分析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2、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

  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恢复平静

优秀说课稿4

  1.避免过于紧张。

  2.避免语速过快,造成评委没办法完全听懂说课者的说课内容。

  3.避免语速过慢,造成说课时间不够。

  4.避免音量过小,造成评委没办法听清楚说课者的说课内容。

  5.避免动作过于随意,或做一些小动作,如:摸头发,拉衣角。

  6.避免过多出现口语化语言,如“ok”、“嗯”、“好”。

  7.避免语言的反复重复,如“比如说”、“然后”。

  8.避免向评委提问:“你们认为呢?”他们不可能在此时给予回答。

  9.避免板书。既是说课,重在说,不在写。只要说出板书设计则可。

  10.避免说课稿写得过于繁杂,造成说课时间不够,突出说课重点足以。

  11.避免讲述说课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新知识,造成偏离说课主题。

  12.避免过多借助于教具,可适当用些简单的道具,或不用。

  13.避免过多看说课稿,或拿着英语书说课。

  14.应放松心情,应有自信,应有激情,应有微笑。

  15.应做到普通话标准,语音清晰,自然。

  16.应在撰稿前认真研究、分析说课教材。

  17.应充分利用所有的'教材,教具,促进说课稿撰写的完整。

  18.应注意所撰写的说课稿要有新意,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19.应注意在说课过程中与评委眼神的交流。

  20.应引用一些现实可用的教学理念在说课稿中。

  21.应能全英文表达更佳,但要避免看稿念。

  22.应对说课稿内容心中有数。可做一份说课稿大纲,看大,小点标题说。

优秀说课稿5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叙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课文可以分三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部分。

  先说说我对所教这部分教材的理解,我主要教的是课文的第一大段“卖火柴”,这一段内容比较散,共有四个自然段,先讲小女孩怎么会赤着脚走路;接着讲她已经在街上走了一整天;再讲她闻到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最后讲她不敢回家。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四大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

  3.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4.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步,导言揭题。

  上课开始,我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同时也自然地交代了课文所写内容发生的时代背景,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情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检查预习并给课文分段。

  这一课生字共3个,还有1个多音字,我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重点正音“梗”和“喷”,理解“蹒跚”的含义。再通过默读课文,安排练习,写出大意,浓缩为小标题,降低分段的难度。

  第三步,学习第一段。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安排问题: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印象?找出中心句“可怜的小女孩”,抓住这一统摄全段的句子,展开第一段的教学,能高效省时。

  第二环节,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找描写小女孩可怜的词句,抓住四句描写冷的句子,先重点指导第一句“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后面三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尝试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女孩的可怜的第二方面是饿,我作略处理,进而理解“无人疼爱”这一方面,从而使理解句子的第一层次即理解比较简单的句子的教学告一段落。

  第二层次句子的理解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学第一句“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讲拖鞋大,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之后小结学法。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到另一句的学习,同时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努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之理想境界。

  第三环节: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首先,回顾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没有欢乐、无人疼爱四个方面。

  其次,运用挂图进行训练,加深理解,以“可怜的小女孩”为开头或结尾说话。通过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描述的形象,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巩固刚才所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时培养了想象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最后配上风声,努力创设情境,齐读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第一段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束第一段的教学。

  总之,第一段的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突出读的训练,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一步,略学第三段,切入结局,留下悬念。

优秀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四、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4、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

  (1)写景的句子,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5、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6、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优秀说课稿7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优秀说课稿8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优秀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四方面说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后以“量身高”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来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小数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

  3、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读、写一位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小数的含义。

  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学情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经见过小数,部分学生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含义、读写法都没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对小数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还有就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借助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去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所以,本节课我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认识小数

  1、激趣导入,引出小数。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数王国运动会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出示3.45,让学生试读,问学生知道他是什么数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2、认读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小数?并出示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再此基础上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以3.45这个小数为例,放手让学生尝试读小数,并自己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借助米尺,初识小数

  1、出示例1情境图,提出问题。

  王东身高1米3分米用米做单位怎么表示,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可能会说出1米3分米等于1、3米,但说不清原因。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习。

  2、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用米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学生直观感受到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在米尺上再找一找哪是0.1米,让学生感受只要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这每一份都是0.1米,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然后问学生3分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请你写在本上,从而教学小数的写法。

  接着让两人一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到米尺上找小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学到这例1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解决了。重点让学生体会1.3米表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在尺子上表示1.3米,为数轴上表示小数做铺垫。那老师身高1.6米是多高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练习,运用小数

  1、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2、填一填,画一画。

  3、在数轴上写出相应的小数。

  所有的习题设计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并巩固小数的写法,其中第一题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第2题利用正方形使学生内化分数和小数的关系,第3题引入数轴,不仅巩固了小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了解古代小数的表示方法,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学生谈谈本节课有那些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优秀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 》这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新事,小刺猬和小獾猪相处的多么融洽,多么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农作中,我们都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觉得,加班加点的拼命农作,能得到领导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 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瞅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开作学习 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开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谈话。

  猎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猎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依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相互饱励与称赞会有什么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开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激趣、稳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闭注学生的集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猎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稳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优秀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提醒幸福》一课是职高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必学课文。这篇课文针对生活中人们过多关注风险,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勇敢地提出勿忘幸福,提醒人们什么是幸福,告诉人们如何寻找幸福、享受幸福、珍惜幸福,启示人们进而去创造幸福。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和课文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并积累优美语言。

  3、体会幸福之所在,学会“提醒幸福”,从而珍惜幸福,享受幸福。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职高语文教学,应贯彻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我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去发现、探究、创造、生成,教学相长,完成人本塑造,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在不停地与教师、与学生、与作品、与生活对话中,就会不断地使自己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就能凸现自己作为言语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内容呈现

  教师引入:什么是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人的幸福观,应该是什么样的,请您打开课文仔细品味吧!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不经过教师“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

  (二)对话交流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师虽已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传授者,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服务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围绕主题不断引出对话话题,与学生公平辩论,采用一切机智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挑逗”起他们的强烈对话欲望,激发起他们的问题观点交流冲动和热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的论点是什么?文章如何一层一层地来阐明论点?通过与学生真诚、平等的对话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毕竟是学生,不论在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帮助。于是,教师一次挑起话题:寻找作者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的幸福观,进而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学生与学生对话,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的角度等的不同,学生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都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所以我设计阵个四个话题。

  话题1:灵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句中加点的词措什么?

  话题2: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话题3: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怎样理解加点的词语?

  话题4: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学习文本,不仅在借助文本学习语言,同时也在学习作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技巧,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我设计了以下话题:

  话题1:文章题为“提醒幸福”,为什么在开头部分写了相当篇幅的“提醒苦难”?这一部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话题2: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毕淑敏却只是要大家及时把握幸福,享受幸福,那么她是不是只看重眼前的欢乐,而不去管将采的愁苦呢?

  通过以上对话,探究其写作文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超越文本,理解作者的幸福观,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链接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我设计地以下两个话题:话题1: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要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又要着急,因为那个开染坊的女儿会晒不干布。后来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话题2:作家说幸福的感觉只在心灵,享受幸福要重眼前的欢乐,那么当前的幸福感受和长远的理想有什么关系呢?还要不要去追求未来呢?

  通过这两个讲师来引导学生学会由学本向课外阅读迁移,由学堂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迁移,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走进生活,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筛选和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又超越现实生活,走向现实与艺术结合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天地

  (五)阅读体验

  学语文,旨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品质。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引导学生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作者、生活的认识,与自己的心灵广泛对话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全面发展,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两个话题: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内心感受如何?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优秀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能够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能够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能够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能够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班幼儿在经过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仅提高幼儿的绘画本事。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本事。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并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大班开展线描画,能引导幼儿经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所以,我把线描画作为这学期我班美术特长训练的主要资料。由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我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本事。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欣赏教师的作品

  4、白纸,铅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经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经过观察,幼儿既构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一样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一样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一样特点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终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我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到达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欢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齐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我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异常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教师的作品,让幼儿学习装饰鱼宝宝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幼儿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欣赏幼儿绘画作品,请幼儿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教师的作品)

  (1)请幼儿说说教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

  (2)教师在幼儿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3)请幼儿来装饰几条鱼宝宝。

  (4)引导幼儿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经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忙幼儿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必须规律),幼儿经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宝宝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供给支撑。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用不一样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忙本事差的幼儿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1)请幼儿自由互相讲述自我所画的鱼

  (2)请个别幼儿谈谈自我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今日,小朋友帮忙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十分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多谢你们了,此刻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齐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我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既给予孩子技法上的帮忙,又给予孩子充分的创造空间。活动中我始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异常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根据对本次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教学程序的设计,估计活动的重难点将会得到突破。可是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我在活动中还将根据孩子的基础和本事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优秀说课稿13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优秀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我计划用四课时进行教学,下面就是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学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中。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画下来,而词义较浅显的,便可简要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优秀说课稿15

  一、教材解读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发问:生命是什么?接下来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飞蛾绝境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倾听心跳三个小故事,表现出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真谛的思考、探究与领悟,最后一节道出心声。向读者传递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件小事看似浅湿,实则含义深刻;看似并列,实则层层递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策略

  “生命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教学流程时,我紧扣文路,设计教路,铺垫学路,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

  (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

  (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

  (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

  (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

  播放一组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图片,然后引用杏林子的话导入新课: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季节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到与普通生命绝然不同的画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呢?并自然引出课题“生命 生命”。

  (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

  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思考,就急于想从文本中找出答案,这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飞蛾求生的这个事例中感受生命的跃动,让学生划出令自己震撼的句子,重点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句中飞蛾求生欲望之强烈,显而易见,学生在“挣扎”、“极力鼓动”这些重点词语的朗读中,能想象出飞蛾为了一线生机使出所有力量,这时,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飞蛾是在什么情况下挣扎求生的?通过品悟,学生明白飞蛾此时身处绝境,毫无生还的希望,然而追求生存的力量却又是如此强烈,让它奋力拼搏,飞蛾绝境求生给学生震撼与启迪:生命是如此重要。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跃动,为小飞蛾弱小生命在这逆境中挣扎求生而敬佩。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时,学生便像飞蛾一样带着强烈求生欲望,呼喊出了“生命 生命”。

  (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

  如果说,飞蛾的跃动是“求生存”,那么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则更多的是“谋发展”,这个故事中给学生的启迪应比绝境中求生的飞蛾更加深刻,为让学生欣赏到生命的顽强,更为深入的领悟生命,我引导学生回忆吃瓜子的经历,体验瓜子壳的坚硬程度,感受小小的瓜苗冲破坚硬的外壳,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再联系科学知识让学生联想植物生长的条件,这时老师结合句子:“它可以冲破坚硬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进行探究“小瓜苗拼命冲出外壳,冒出地面,也许只能活几天,你认为这样值得吗?”

  此刻,我补充“黄山松”、“塔顶树”、“爬蔓”、“竹石”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图片,学生联系了生活场景,领悟到生命的不屈向上,这时老师再亲切与学生对话交流:“同学们,你现在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呢?”带着对生命执着追求,学生再读课题时,香瓜子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已不只限于对文本的认识,而是深入到内心深处。

  (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

  飞蛾、香瓜子这些小小的生灵用它们的顽强和努力证明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又应该怎样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呢,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由物及人,从飞蛾绝境求生存,香瓜子砖缝谋发展的故事领悟,转入亲身体验中。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手放在左胸上,和杏林子一起感受心跳,然后问:同学们你触摸到什么?有的'说:摸到生命在跳动,有的说:感到生命力很强大,还有的说:拥有生命多幸福呀!这时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去告诉别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然后我再联系文本,适时拓展:介绍杏林子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资料。

  当学生知晓一个有着如此热情,对生命充满追求的人,居然是一个日夜饱受病痛折磨的残疾人,对生命更加敬畏。此时,师生一起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深沉地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学生以文本的拓展,思索起生命,在亲身体验中知道必须承担的责任。整个教学过程,就变得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在学生获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受之后,我把学生从文本引入生活,联想到自己,让学生说说自己该怎样对待生命,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身残志坚的人进行交流,然后画面出示:攀登艺术顶峰的聋哑姑娘——“千手观音”;身残志坚的现代保尔——张海迪;先人后已的神州之花——文花枝;轮椅上的科学巨子——霍金;不惧暴力保卫圣火——金晶……从一曲曲生命赞歌中,我们再次回到了课始的那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

  文章题目重复出现“生命”“生命”含义又何在呢?然后让学生深深地叩问自己的心灵,我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谱写生命呢?让学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写话,畅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光彩有力。学生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已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辉映出夺目的光彩。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中,有三个鲜明特征:

  (1)阅读文本,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感悟。文本中的飞蛾绝境求生、香瓜子的顽强不屈、倾听心跳的锵铿有力与学生心灵彼此交融,达到和谐统一。

  (2)紧扣课题,逐层深入。生命含义丰富,意味深长,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存而不解,而是在反复回荡,在逐步深入中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理性上的认识。

  (3)联系生活,注重体验。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向生活。使学生对深刻的生命话题有更真切的感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之中吸取到人生的营养。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的说课稿02-17

优秀说课稿02-17

小班优秀说课稿04-21

《鲸》优秀说课稿03-08

《风雨》优秀的说课稿03-08

优秀说课稿模板01-17

【精】优秀说课稿01-17

优秀说课稿【推荐】01-17

【推荐】优秀说课稿01-18

小学优秀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