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6-26 05:40: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分四块内容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

  ⑴知识目标:主要是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来探索新知的能力,扩充和完善不等式的性质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猜想与归纳的思维方式,体会类比思想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中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三个基本性质的学习以及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本节课的难点是用不等式的性质化简。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在性质讲解中我采取探索式教学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测---直观验证---托盘实验---得出性质。使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应用的困难,采取了类比操作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置教学。整节课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

  三、学法指导:

  鉴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应以激励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教学。鼓励学生一种类型的题多练,并及时引导学生用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

  例题讲解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数学思想。充分复习旧知识,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主要环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

  观察:用“”或“”填空,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55+2____3+2,5-2____3-2

  (2)–1,-1+2____3+2,-1-3____3-3

  (3)6>2,6×5____2×5,6×(-5)____2×(-5)

  (4)–2(-2)×6____3×6,(-2)×(-6)____3×(-6)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

  五、教法说明

  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①②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

  学生活动:观察③④题,并将题中的5换成2,-5换成一2,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

  六、教法说明

  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为什么?

  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3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

  学生活动:看课本第124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

  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

  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

  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

  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

  (1)如果x-54,那么两边都可得到x9

  (2)如果在-78的两边都加上9可得到

  (3)如果在5-2的两边都加上a+2可得到

  (4)如果在-3-4的两边都乘以7可得到

  (5)如果在80的两边都乘以8可得到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

  例1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

  (1)x-7>26(2)-4x≥3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

  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七、教法说明

  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扩展

  本节重点: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

  (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五)课外思考

  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

  八、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 篇2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游戏公平》第一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可以用“一定”、“不可能”、“有可能”来描述。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学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在这一册教学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但不是马上进入计算,而是在抓住“可能性相等”这一重要概念,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对它的理解。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和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打下基础。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实验、分析、推断、最后得出结论,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再放到生活的广角下去设计更新奇的两个人或更多人的公平的游戏规则。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小明和小华“下棋”这一熟悉又兴奋的情境创设,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帮忙献计献策,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二】实验分析,体验公平 。(主要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掷骰子

  设计意图:在出示游戏规则后,先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规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再亲自动手实验。

  第一次实验,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过程,体验实验的随机性、偶然性。为了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再进行第二次实验,规定试验次数,最后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使学生通过实验、分析、验证课最先的猜想,并得出“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的结论。

  活动二:抛硬币

  通过学生抛硬币的实验,引导学生对游戏规则的公平与否进行判断。在判断中进一步体会到游戏的公平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所学、拓展应用

  通过对摸球、摸扑克牌、游戏规则的判断,使这节课的新知得到巩固和内化,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设计出更多公平的游戏规则,进而使学生更扎实、更深入地理解“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这一原则。

  总结: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今天第一次在诸位领导和这么多同事面前上课,说实话,内心很忐忑。因为自身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尤其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上这节数学课,谈不上是引路课,只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各位领导和同事能多提宝贵意见,指出我的不足,让我能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数学说课稿 篇3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了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概念;认识垂线、垂足;认识平行线。

  2、思维与发展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平行关系,认识两线垂直、平行。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对这一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我先来说说第一个教学环节: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电脑显示一条直线,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然后课件演示直线相对无限延长的特点。

  好,今天咱们继续研究直线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用手摸一摸这个平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平面变大,再变大,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先想象,然后睁开眼睛把想象的两条直线画在纸上。

  (这一环节,由旧引新,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先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板书)

  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接着展示不同的分类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图形的位置,并说明两条直线交叉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引导“快要相交”那一类的情况,通过交流让学生达成共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可以分成“相交”和“不相交”两类。(板书:相交、不相交)

  那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交点(板书)象这样的交点有几个?(板书:1个)

  (这里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先认识互相垂直:根据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谁比较特殊?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出相交成直角的图形,问:你怎么知道它是一个直角?引导学生用直角来验证,做上直角的标记。(板书:直角标记)然后指着图说,象这样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上又叫互相垂直。(板书:互相垂直)谁能看着图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里出示课件)

  你能动手写一写吗?写完让学生说一说。

  (这里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

  然后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定义,让学生齐读一下。接着再介绍垂足。用红点表示出来。

  紧接着课件出示:(画直线a和直线b,再擦掉直线b)请学生仔细看。现在能说a是垂线吗?(学生会说:不能)(再变回两条直线)现在我们就可以说a和b互相垂直,a是b的垂线,b是a的垂线。谁也能象老师这样说一说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深化学生对互相垂直这一概念的理解。)

  接着认识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三组不同方向的平行线,数学书上把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做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吗?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定义,学生齐读。

  问: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问出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老师就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盒子,盒子的两个异面上画直线,让学生观察,理解只有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是平行线。

  (这样化难为简,突破难点。)

  紧接着揭示课题:刚才我们研究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

  然后出示判断题:这里重点让学生说说判断理由。

  (这样能及时巩固新知,便于教师了解学情,及时地引导纠正。)

  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

  四、练习巩固,强化对垂直于平行的理解

  第一题: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检验一下。

  (这里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平行、垂直的理解,渗透几何知识中平行线判定方法。)

  第二题: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在运动场上找一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第三题: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也隐藏着平行和垂直。

  出示这个长方形和三角形,请找出平行与垂直。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加强对本课概念的认识,同时能运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表述以前的问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具体的图形中线的位置关系。)

  最后电脑演示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全课 完善认知

  同学们,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就会发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能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总之,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由于这种教研形式有很多优点,所以在各种赛课活动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二、说课的作用

  1.由于在说课中不仅要回答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更要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这样教(学),所以,教师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认真思考和钻研,不仅有助于其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因为说课不要求有学生配合,不受场地限制,耗时少,所以开展起来比较自由,易于进行,也能增大教研的容量和密度,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3.说课不仅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因而通过说课能较全面、准确地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说课的基本要求:

  1.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由于说课的时间一般限制在20分钟以内,加之说课的对象是同行和专家,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环节说得太详细,必须突出重点,恰当剪裁。主要讲述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掌握数学规律、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或措施。

  2.简练准确,紧凑连贯

  因为说课是针对同行和专家进行的,不必象上课时那样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流畅、准确精炼、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3.简明实用,指导上课

  说课的目的是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深入钻研,使教者站在更高的起点来上好课。因此说课一定要务实,重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搞花架子,使其切实起到指导教者上课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4.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别理解和安排,以体现出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备课时所考虑到的东西。按其内在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教学目标:展示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阐述确定目标的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应全面、具体、切忌笼统。

  2.教材分析:包括编者意图,本节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及特点,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灵活多变的教法,一法为主,多法兼用,以形成合力。

  目前教师往往比较注意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实际上,教法应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来构建。通用的学法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等。这些一般的学法应赋与数学的特点,在指导学法时尤应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中拟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可在此加以说明。使用这些手段应考虑其目的性、可操作性、切忌为表演而表演。

  4.教学程序:这是说课的重点,一般说来,可按“课题导入──新课展开──例题示范──信息反馈──归纳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这样几个步骤阐述。

  (1)课题引入:可以用实例引入,或通过复习引入,或创设故事情境,或利用上节课设下的伏笔、悬念来引入。

  (2)新课展开: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着重应阐述重难点的解决、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例题示范:不必详述例题的解答过程,而应说明其来源、功能、学生可能出现些什么错误或疏漏,应采取哪些相应对策。还应考虑到例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一个系统,须注意其层次性、承前启后性。

  (4)信息反馈:通过提问、板演、组织讨论、交流、练习或小测验等方式收集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5)归纳小结: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重要的是将本节内容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还可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为下节的引入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作业布置:量要适宜,度要恰当。要与本节所学知识密切相关,也可有少量承前启后的题目。

  (7)展示板书设计:可将黑板大致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列出标题、概念、定理、例题……的位置或用彩色粉笔、标记来突出的条目。板书应当系统、完整、醒目、工整、美观。

  5.教学设计说明:这是说课的教师关于教学的设计思想的说明。主要应回答;

  (1)你的教学程序设计的理由(为什么这样教)。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教)。

  (3)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何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双基教学中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5)例、习题、作业的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概言之,教学设计说明即回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说课稿 篇5

  目的要求

  1、能从数、形两方面深刻理解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会用方程法讨论直线与两类(封闭与非封闭)曲线的位置关系。

  2、弦长公式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3、通过曲线焦点的弦的弦长问题的处理,能运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以求简化运算,使解题过程得到优化。

  本节重点:

  1、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本节难点:

  1、非封闭曲线,尤其是双曲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讨论。

  2、充分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从数与形两方面深刻理解相关结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在掌握共性的(方程法)基础上,注意个性(距离法),防止负迁移,做到特殊问题能特殊处理。

  教学过程

  一、要点归纳:

  如何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方程法是通用的方法,

  相应方程组的解的个数就是二者交点的个数,若有两个交点,则交点连线的长度就是相应的弦长。基本内容包括:

  (一)、位置关系的分类讨论:

  1、直线与封闭曲线(圆与椭圆):

  以直线与椭圆为例:

  因为,所以可以直接讨论判别式:

  直线与曲线相离(0个交点)。

  直线与曲线相切(1个交点)。

  直线与曲线相交(2个交点)。

  注意: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讨论,除此之外,我们常

  通过圆心和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

  2、直线与非封闭曲线(双曲线与抛物线):

  以直线与双曲线为例:

  (1)、即时,方程有唯一解,直线与渐近线平行,位置关系是相交,且只有一个交点。

  (2)、时,讨论判别式:

  直线与曲线相离(0个交点)。

  直线与曲线相切(1个交点)。

  直线与曲线相交(2个交点)。

  归纳指出:对于非封闭曲线,直线与其仅有一个交点,只是二者相切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直线与曲线相交——弦长问题:

  设直线与曲线相交于,两交点坐标的唯一来源

  是方程组,下面的弦长公式很显然:

  (消元后是关于x的方程)

  或(消元后是关于y的方程)

  结合图象,弄清楚公式的导出方法,是为至要!

  特别指出:抛物线的焦点弦性质丰富多彩,以为例,若直线过焦点,关键是注意两点:

  (1)、巧设直线方程:

  (2)、根据定义求弦长: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解:(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1.2.3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5-26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05-22

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