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02 07:04:31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1

  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收获了很多。为了更好地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吸取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本学期,我鼓励孩子们从课堂的实际出发,照顾自己,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快乐、独立地接受新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孩子们的发展。

  一、培养教育:

  结合语言教学的'特点,主要热爱祖国灿烂文化教育,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安静地倾听,理解他人的谈话内容,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情感,与同伴分享感受,愿意与人交谈,礼貌地说话。我将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语言角度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语言教学

  (1)本学期共有七个单元的语言阅读和学习,其中大老虎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儿童歌曲的内容易于理解。本学期主要采用直观、多练习的教学方法。

  (2)在口头交流方面,通过简单的对话、儿童歌曲和小故事,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学习使用简单的汉语与人交流,发音准确,练习表达,完整地背诵儿童歌曲和讲故事。要求学生继续学习普通话,并在学校活动中与老师或学生交谈。为了进一步丰富词汇,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体验和理解故事和儿童歌曲中的新词,并要求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使用。

  三、不足和努力方向

  由于儿童汉语水平薄弱,教学内容枯燥,儿童学习热情不高,自主学习差,儿童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少数儿童无法掌握课堂知识。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尽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积极探索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方法。

  半年的工作又结束了。对我来说,我应该谦虚地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提高我的政治和专业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勇于创新,做得更好!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2

  开学以来,我和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美不胜收,还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3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

  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

  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4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演绎激情和本色语文”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听取了特级教师的课,尤其是薛法根老师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当匆匆赶到会场时,课已经开始了。薛老师正在要学生朗读一个什么句子,由于没有看到过这篇课文,不知道是哪一句话,只在寻找合适座位的时候,听着他让学生读了又读,以为这位老师也真是的,这么宝贵的时间,这样重要的场合,就让学生把时间花费在朗读一句话上,真是太浪费了。直到我找到座位坐下来,学生还在读。只是我觉得后面的学生越来越读得入情。难道这个句子很重要?我刚想找时,薛老师结束了这个环节,说:“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学生又开始读书。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直到课文结束,整整80分钟,可薛老师算得上有摸有样的提问竟只有这么一个,其他的问题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自己产生的。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不管是哪一个,他都要求学生到书中把自己理解的依据读一读。有学生说:“这是一株努力向上的百合。”有人说:“是一株意志坚定的百合。”有“坚持不懈”,有“内心纯洁”,有“不轻言放弃”,有“忍辱负重”……这样的理解竟有13种,但每一种,薛老师都给予肯定,都让他到黑板上写一写。而且在每一个学生读自己理解的句子时,都要顺便教学字词的含义、用法,教学句子的写法和作用。如有学生说到“这是一株坚持不懈的百合”时,引用“百合心里高兴,附近的小草却很不屑……”薛老师马上让学生发现几组近义词,“不屑,嘲笑,讥讽,鄙夷”,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词语的区别,不得不让我想到老师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是多么的重视。有学生说“这是一株有责任心的百合”,引用的句子是“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薛老师又抓住了语言训练点,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发现这三句话的关系。有学生说:“这是一株美丽的百合花”,他引用的句子是第四、六自然段,薛老师又抓到了训练点,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味这两个自然段在表达相同意思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不着痕迹地知道了正面和侧面,直接和衬托。……薛老师就是这样不耐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谈自己的理解,一个一个地解决在理解中产生的问题。我不由奇怪了,时间过去将近60分钟,老师不告诉学生“心田上的百合花”是什么,也不让学生明白作者真正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他想干什么?难道这位特级老师也会像我以前听过的一些课一样,抓不住文章的重点吗?

  当我正在为薛老师的教学感到担忧的时候,薛老师还在问学生:“有同学还想说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吗?”当发现学生的对百合花也没有别的理解时,他请学生读黑板上由学生自己写的那些关于百合的词语,学生立即发现这真是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薛老师问:“这株与野草长得一模一样的百合,怎么会变得近乎完美呢?”这个巧妙的提问立即把学生从表面理解课文带入了抽象理解的境界,让学生去领会属于思想的抽象的内容。

  学生马上找到了百合说的三句话,三句话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句子,就是“我要开花”,就是这个信念让百合从毫不起眼的野草,成为人人眼中从未见过的美。

  我以为课上到这里,应该是大功告成了。可薛老师并不以此为最终的目标,他设计了一株不愿意开花的小百合,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信息,用自己最具说服力的语言来劝说小百合。学生用了几分钟写在了纸上,然后当学生把自己写的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与其说是在劝说百合,还不如说是在劝说那些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同学或者就是自己。此时,我已经对薛老师如此巧妙的设计,佩服得五体投地。

  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感受思想,却没有一丝一毫地讲授,完全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自己在感悟,这就是特级教师的魅力。回忆自己的教学,却总是在担心学生不理解、不清楚中度过,然后努力地把自己理解的思想灌输给他们。我不由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呀,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老师该是学生眼中的方向标,是学生手中的拐杖,是学生脚下的垫脚石。

  一株圣洁的百合,不但开在了学生的心中,更盛开在我的心中。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5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岁月清浅,学无止境。在20xx年10曰9日市教研院语文大单元教学研讨的活动的培训中,我仔细聆听了王波院长的讲座,受益匪浅、感受颇深。王波院长从新课标出台的背景、解读到新课标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深入浅出的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又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风情为案例分步详细地分享了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关于语文学习中任务群的设计以及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做法,理论深刻,资料丰富。经过此次学习,我了解了“大语文”的.概念,我的教育理念又有了新的改变,教学思想有了新的更新。大单元教学是巨大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样更是对教师教学的巨大挑战。然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思学之道,不索何获!虽对大单元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任重而道远,我定将不懈探索,努力前行!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6

  本学期,学校掀起了一股“生本热”的高潮,早就对此新型的教学理念有所耳闻,学校这边也邀请了研究“生本”的优秀教师对我们进行了培训,我也在网上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地钻研,但这大都是理论上的知识,怎样把它用到自己的教学方面(结合学情)还需要不断的实践,所以一直到五月底生本的基本模式构建完成,也才有了我的第一堂生本课的“问世”。这两个多月来

  ,我对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会有一篇课文花三节课上完,我也会担心进度太慢,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暗自在心里想:“万事开关难”!等我教会了学生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后面学起来就轻松了。

  一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从自主识字——教授课文——指导书写三部曲,每一步都要把好关,做好多种预设,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受益的,下面是我执教的18课《小花猫找汗》的第一课时,整个环节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自主识字方面我安排了四道闯关题,如下所示:

  第一关:

  1 双横线里的生字(先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齐读或是个人开火车读,小组成员先商量好,等会展示时才会有成效)

  2 小组展示(其他组的学会认真倾听的'同时做好点评)

  第二关:

  1 词语开花(这是要求会写的生字,此环节要求学生按座位的顺序分工,每个人说两个生字的组词,依次类推)

  2 展示、补充。

  第三关:

  1 去掉拼音认读

  这个环节是把所有的生字全部去掉拼音进行认读,这部分我往往会点拼音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认读,以防止会有掉队的现象,另外如果他读对了,其他人要跟读,他也起到了小老师带读的作用,也毫不失体面,不会认读再请优等生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生生互助。

  以上内容都是认读生字,避免了教师一味地教读,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彰显以生为本,学习方式多样化,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这种结对子的互助学习在课堂上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 交流识字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组里的每个成员挑选一个自己认为特别难的字进行识记,评比要求是:人人参与,识字方法多样化,声音响亮)

  我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总结了以下几种识记方法:

  ①组词说、句子

  ②部首、结构(如泪字是三点水,左右结构等)

  ③形近字的比较(如炮与跑等)

  ④加一加,减一减(如味,电等)

  ⑤换偏旁,说同偏旁的字

  ⑥猜字谜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雷:雨点掉到田地里……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⑦在生活中识字(如出口与入口,在超市等地方会出现这样的标识等,各种包装袋上也会出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新字,这样也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这一切来源于生活)

  ⑧多音字(如重、朝等)

  ⑨反字词(如里——外、美与丑等)

  ……

  鄂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3 展示、补充。

  第四关:

  1词语闯关(注意词要连读,读好轻声)

  2小组展示。

  3齐读。

  这是我在上第一课时基本上会用到的模式,尽量让每个组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当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控,在此过程是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这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驾驭能力,做好预设,当学生没有点到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教师适时地点拔,而不是一味地给予,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令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财富,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在生本的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第二课时的生本成果,请听下回分解!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7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助结对,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练学生”,最终实现师徒(师友)共同和谐并进,实现学生之间的双赢。该模式体现了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便于教师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也更好的诱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延长,合作、思维、交流、表达等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在良好品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实现了智育和德育并举的理想“高效课堂”。

  一、有利于全面培养合格为学生

  全面培养合格学生,一方面要提高学习较弱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后进者学习有最大进步,这个“和谐互助”教学策略非常有效。另一方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好学生本身也在学习,知识学习提前了,先学会了在教他的徒弟,特别是通过师徒结对的方法,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这个小师傅有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是师傅,要教会徒弟,不能比别人差。在教学模式里,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师徒活动,互相启发,对好学生也是一个提高,所以是整体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一个老师讲,几十个学生听,讲三四十分钟,大家自然可以对比。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学只能学知识,能力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是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和谐互助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预习,互相讲解,要讨论,要碰撞,要展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模式。

  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多了成功的体验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使学生体会到机会增加了,再加上老师尊重学生,题做错了也没关系,老师想办法让你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五、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是被实践检验了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8

  《小珊迪》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就抓住了两个重点问题,一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珊迪饱受饥寒?”,二是“小珊迪有那些优秀品质?”

  在教学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小珊迪想卖出火柴,他的语言和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请求”

  到“气球”。学生的理解可能有难度,或者说让学生谈理解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谁愿意把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话读一读”(这时站起来的学生很多)我就趁机告诉学生“现在你就是小珊迪,你去求一求听课的老师吧。”

  对于这样的一个环节,有的老师认为不需要。我觉得可以需要,而且这恰恰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时在开发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觉得,学生的教材,不应该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那些听课的老师,我认为就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它们发展,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小珊迪,让老师成为课文中“有钱的'先生”问什么不可以呢?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利用这些资源,挖掘这些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9

  在进展语文整合式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教材和方法这两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找到适宜整合的教育教材,所以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肯定要把握好重点、抓住主线、运用明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把握学问点实现目标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并不是一篇文章每个局部都应讲到,而是应围绕文章的重点,很自然的与其他相像文章结合起来进展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整合式的'教学总的来说是特别讲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自顾自地讲是不被采纳的,而是应通过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积极的参加进来,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活泼课堂气氛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鼓舞学生多问,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削减教学资源的铺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学习书本学问是为了以后的实践中能够敏捷的运用,所以在语文的整合式教育中,就需要强调语文书本学问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课中可开拓室外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学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承受学问。也可布置与语文教学符合的实践任务,让学生依据实践来理解文章内容,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力量,实现资源的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自我扮演过程中可以深刻地领悟文本。同时在角色扮演中,更能揣摩到文章所表现的任务情感。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境中,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就熬炼了学生在文章中的独立思索力量。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将重要的片段播放出来,让学生观赏,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绽开课堂竞赛,比方抢答竞赛和辩论赛。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处在青春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将教学资源与竞赛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10

  一、 找准最佳切入点。

  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如教第十一册第3课古诗《暮江吟》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我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瑟瑟”和“可怜”,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动听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欣赏大自然从黄昏到晚上的美景,欣赏夕阳照射下江上半红半绿的景色,领会深秋夜晚实在非常可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瑟”实则是“绿”的意思,“可怜”则是“可爱”的意思。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又如教第13课《草原》,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的风光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了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二、抓住最佳时机.

  最佳作用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以求得“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因为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一个愉快的、直观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去,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就最佳。如教第12课《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我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尤其足文中的一些词语:“一簇”、“堆”、“不留缝隙”、“翠绿”、“颤动”,学生都从直观现象得到感知,进而理解其意。

  三、在必要的时候反复用。

  课件放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从有限的播放时间中所得的影像是大多是朦胧的、浅显的、模糊的,若要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景物有个清晰的印象,教学时有必要反复播放课件,再现人物形象或景物景象,以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动态进行描述。我让学生先找出本部分描写动态的句子,然后板书中心词“到处”、“应接不暇”、“兴奋”等。紧接着,我再演示课件,让学生听着音乐,仔细观察屏幕上小鸟活动的情景,细细品味描写动态的词语,提出问题:作者昨天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演示榕树静态画面特写镜头),第二天作者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再演示榕树动态的镜头),学生凭借课件镜头直观的帮助,图文结合,对榕树动静两幅图有较深的认识,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掌握了景物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四、恰当选择媒体,当用则用

  在现代教学中,选择媒体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各种媒体的作用,利用其优点,让不同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投影就难于表现物体的运动过程及微观世界,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多媒体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此问题。但不是说传统的电教媒体就没什么作为了,相反,只要恰当运用,同样可以表现课堂教学内容。如:小学语文“刻舟求剑”的故事过程。通过在一张大的胶片上绘水纹,在一较小的胶片上绘上小船,在最小的胶片上绘上剑,而后将它们有机组合成动片。在教学中教师演示船的行进,使学生对整个过程一目了然,从而理解“刻舟求剑”的含义。此过程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形象直观。可用计算机演示此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上,其效果反而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走出误区,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不能代替一切,利用CAI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讲求实际,真正体现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的优越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益为目标,不要单纯去追求那些花哩胡哨的外在形式,能用则用,不牵强依附。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1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陶先生以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干让教与学合一。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其领导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育这种潜力的重要道路也是语文实践。即要让学生在超多的、丰盛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逐渐控制语文的规律。能够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透过具体的做,将教师教授语文知识技巧的过程与学生在利用中学得新知、提高潜力的过程整合为一种综合的教学活动。

  所以我以为,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有广博的知识。常言道“给人一碗水,自己应备一桶水”,这“一桶水”所折射的道理显而易见。教师要想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

  的人文素养,就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学历和已控制的知识,不仅仅要重视积聚,而且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为适应全面育人和教育职能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应解脱只能教一门学科的局势,应既能教必修课,也能教选修课、活动课,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改变。我们倡导教师不仅仅能在本专业领域中贡献突出,更要多才多艺。这样,当我们每一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姿。

  要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推广使用普通话,是我们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把练习普通话当成是提高自己素养的必修课,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要会写一手俏丽的字。一手好字是教师的门面和形象。一位好的老师,他每一节课的板书都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

  要熟悉每一位学生。只有熟悉学生,才干精确地把握这个学生的智育、操行、学业方面的优势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我们才干够备好课,才干够组织好教学,才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自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世纪的教师要充分施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熟练控制盘算机的操作,会制作教学课件,能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行终身学习。

  要有较强的组织教学的`潜力。有效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勇敢摸索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期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化,矛盾愈来愈尖利,竞争愈来愈激烈,节奏愈来愈紧张,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这一切,都给人,也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状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就是要宽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天性,学生会更快的矫正过错。

  其次是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榜样。我们不能在自己情绪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气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情绪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高兴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损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应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烦。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13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十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

  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

  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围绕问题,学生可开展小组学习,也能使课题充满生机。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六)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中彩那天》,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

  说说你中奖的感受?”“《中奖那天》中的父亲得到那辆汽车后能经过道德抉择把汽车还给库伯,你感受出什么?”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七)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引导盲人青年的认真刻苦,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八)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伽利略曾经讲过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由很令人费解,人们相信吗?你是怎么认为的?教者演示伽利略的实验学生就

  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对重点需要进行巩固,而重复提问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与反感,成为无效提问。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设计问题,反映重点。比如学习《长征》一文后,可以设计问题:在本文的古诗词语中,你知道哪些词语在语境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还知道历史上红军的哪些感人的故事?长征中的红军精神对你有哪些影响?等等。这些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也容易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积极性。

  (十)“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

  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14

  4月15日下午,我学习了第五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初中专场的讲座。下午第一位进行展示分享的是北师大外国语学院的孙晓慧老师,她以“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探究”为题,阐述了如何在核心素养框架下进行多元评价。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学情分析,二是评价反馈。

  在讲座中,孙老师引用王蔷老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相关分析,指出学情分析是要思考学生的学习起点,其总体表现包含“所学内容、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态度以及潜在不足。”在孙老师随后展示的课例中,学情分析从整体分析、英语学科能力要素表现指标框架、已知相关的知识背景、学生语言知识水平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这样的学情分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英语学科能力表现指标体系是由英语学科关键能力要素、学科核心内容和学科核心活动交织构建的一个多维立体系统[1]。因此,对我们的学情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分析学生的已知背景,抓紧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以跨学科的视角,使学生从“学习语言”向“用语言学习”的方向转变,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双聚焦(dual focused)”的特点。此外,在语言知识水平分析中,教师依据语篇类型(科普类说明文),分析了学生对与火山有关词汇的认知程度,并预设对学生理解语篇内涵可能造成困难的语法现象。为了细致、准确地刻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核心能力要素分别进一步解构为3项二级能力要素,从而形成3×3英语学科能力要素框架。其中,学习理解能力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检索和提取概括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包括描述阐释、分析判断和整合运用能力;迁移创新能力包括推理论证、创造想象和批判评价能力。

  学情分析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要对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都进行分析,因此学情分析不止局限于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可以进行。同时,学情分析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能力层面,还需要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教师可以利用3×3英语学科能力要素框架,迅速定位学生语言学习中的薄弱点,并指导自己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教学改进。

  在评价反馈部分,孙老师提出“评价活动有学生”,要改变学生只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评价当中。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教师反馈要有内容”。除了平时老师说的鼓励性评价,教师在评价反馈后还要根据不同的维度,对语篇内容进行滚动复现,让学生在反思、反馈中形成结构化知识,进一步巩固英语学习效益。

  因此,我思考在评价中要重视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效益。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人员包括学生、同伴和教师。讲座中孙老师多次提到评价标准可以由师生共同建构,不要过于关注评价的分数。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笔者还经常使用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既关注了个体差异,又便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例如进行阅读分享,这就是将评价的主体由老师变成了各位学生,让阅读变成“悦读”,营造阅读期待。例如把学生的读后感做成班级墙报,或者放入班级博客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建构评价标准,并阐述评价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同伴评论回应,产生“跟帖”与点评。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切身体会到阅读和写作的实际意义。

  评价手段也要多元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纵向发展,关注其个体差异,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中的过程。为了替代过去默写词句、做阅读选择题的传统方法,教师应允许学生以读书笔记、海报、批注、短剧等各种形式,展示他们对于阅读故事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建立“课外英语学习记录袋”,收集、记录学生自己、同伴或老师做出的评价,以及学生的作品、反思等材料,并由师生共同制作完成。材料可包括:学生绘制的课外语篇的手抄报、作文、朗读录音光盘、试题等。并要注意,这样的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是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人文性特征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以要给学生自己筛选“课外学习记录袋”内容的机会和权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因此而获得较好的成就感、归属感、价值感。

  评价的效益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反馈信息,而且是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再学习、再创造,以起到对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还应结合具体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使学生了解评价体系,学习操作过程,通过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课外文学名著的学习(如《夏洛的网》),我就让学生自己改编,把小说改成剧本。学生在台词创作或动作情节编排上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给予帮助与指导,并在此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出各个角色的最佳演员。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具体指出这位同学哪里演出的好,与文本中的角色形象是否一致,有哪些不同,在评价过程中培养自己思辨能力。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15

  学生在日积月累,老师也要不断的积累。在自己这短暂而有意义的十几年里,我对数学学科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语文教学的能力还是不太好,对此,我也极为恼火和着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这样想:怎样来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呢?对此,我似乎总结,也好像探索,更仿佛是摸索,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学习,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和学生必须努力的现实问题。对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悟能力、研读能力、品读和精读能力来指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写,这样才能写出富含真情、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是经常反思的`,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加上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很不理想。

  对于语文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要努力的去思考,努力的去挖掘,让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让更多的,更好的,更科学的内容走进我们的课堂!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语文研修教学心得体会04-26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6-08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1-15

语文级教学心得体会11-25

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2-22

语文主题教学心得体会08-19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6-12

语文线上教学心得体会12-31

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11-28

语文主题教学心得体会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