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时间:2023-09-05 07:38:37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1

  “21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由三个中心环节构成的:二十分钟教学课文内容,十分钟拓展阅读,十分钟写作。“21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了对阅读能力的训练,注重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以及运用的训练,从而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阅读文本的时间减少,阅读量的加大,写作练习的渗透,向语文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需要高效率。针对“21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有益的尝试,觉得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提高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一、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更加充分,对学生的了解要全面,对教材的挖掘要透彻,对教学的设计要更为巧妙,而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有利于教学的进行。1.对学生的了解,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学生预习课文所掌握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还应了解学生对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兴趣,学生对文本知识的需要程度,所期待获得的知识等。2.对教材的挖掘,不仅仅是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内涵。3.巧妙的教学设计能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诸多欲望:好奇心、求知欲、探知欲,乃至更多的学习欲望,观察的欲望、想象的欲望、朗读的欲望等。

  二、文本教学要精、深

  精选教学内容,深挖教材内涵。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外,还应确定本文的训练重点。比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文本教学我们确立了一条主线:围绕将和相由“和睦——失和——和好”展开教学,依据文本特点,我们也确立了一条训练主线,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了作者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而为什么写则需要我们去深挖教材。深挖教材其实就是挖掘文本的情,文本的文化层次,《将相和》及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还蕴含了深深的爱国情感,这个情是文本的又一条主线,我们的教学就顺着这三条线进行。我们的语文课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承中华文化,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教学《长城》时我向学生传达了长城的文化,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我向学生传达了东、西方的神话。

  三、合理地使用阅读材料

  我们从“211”课题组得到了一份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大致有四部分组成:阅读学习、阅读天地、主题阅读和写作素材。阅读学习部分以作者简介和习作背景为主,阅读天地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包括有名著、名篇的节选,主题阅读是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不同体裁的名家名篇,写作素材则提供了写作的内容及范例。这样大量的阅读材料,在有限的十分钟内去完成是不可能也不能保证效率的,特别是对于刚开始这种课堂模式和接受这种课堂理念的老师和学生。而针对本地区、本班学生,我们还应有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所以,我们应有选择性的、灵活地综合使用阅读材料,而孩子们阅读水平和速度参差不齐,因此可在阅读时间段选定一些必读篇目,其余篇目由学生自己有选择性的阅读。阅读材料可以固定在某一时刻集中使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的材料,促进教学的深入,适当调整时间段。

  四、把握好写作的切入点

  刚开始把这种课堂模式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我们总是把写作放在阅读材料之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想法,只把它作为对文本的中心的和升华,后来发现这一做法只能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或是延伸一些想法,虽然也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但写作面比较窄。而这一训练方式可在学生自读自悟时完成,对文本阅读后做批注。当然,这一训练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我们的一部分教师把写作放在课后,写一整篇文章,这对刚开始接触写作训练和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作了一些调整,发现在阅读的空白处、在情感的升华处、在情景的想象时,插入写作,既内化了学生的阅读,扩大了写作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语言,同时,把对文本的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只有不断地深入课堂开展实践活动,积累、收集精彩的、有效的瞬间,摸索、探究能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的策略,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取得更高的效率。

  “211教学模式”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20分钟进行精读课文,用10分钟进行拓展阅读,用10分钟进行课堂练笔(该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精读课文(学习课文部分20分钟)

  1、检查预习。有检查的预习才会有实效。

  关于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有的在课堂上检查,也有的放在上课之前)。课前预习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基础性: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语的`意思,掌握生字的正确写法,能用简练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就能解决。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示标自学。要求:

  (1)学习目标要少而精。要学会取舍。“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如果四十分钟走的都是“直线”,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无获。成功的语文课堂,既要避免把课堂上胖,追求“主线简明”;

  又决不把课堂上瘦,力求“细节饱满”。在研读教材时,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篇课文的精彩处太多,值得挖掘的点也太多。可时间有限,到底应该抓什么呢?面对如此矛盾,我们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取舍后的教学目标似乎教给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要明白只有学会有选择的放弃,才能追求到深刻的简单。正如辩证法中的观点: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择要而教”是保证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那么该取什么?舍什么呢?取的是课文中最有特点的语文能力训练点和语言文字训练点,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舍弃那些只是基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学生初读就能了解的,或课文中不具有代表性的“泥沙”样的语文训练点,费时但不能给学生留下痕迹的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语文形式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居于既是基础又是核心的地位;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面手法、篇章结构等)。

  (2)目标要有明确的指令性,即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目标要求,给学生以明确的指令,如:是默读还是轻声读?是圈还是画要写明。让学生不仅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

  (3)学生自学时间要保证。这是有效学习的关键。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整理归纳的时机,把自主学习落在实处。

  (4)交给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方法,教师可在巡视中完成。如教给学生学会静心读书;

  用“圈重点词句,写批注”的方法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的方法等,让学生会学习。

  (应有合作学习,目前合学习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合作流于形式,所以暂时没有采用)

  3、交流点拨。

  对文本的教学要有实质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上,而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恰恰就出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往往又转到了串讲串问上,甚至常常节外生枝,出现一些脱离了本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多余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精”上出了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前功尽弃。因此,要十分重视这一环节,这是最体现教师教学功力的一环,也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高效的关键一环。

  第一,点拨的目的性强。要做到胸中有数,即想让学生掌握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要有数,要围绕着目的来点拨。如有的围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方法点拨;有的围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点拨;有的围绕学习品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点拨;有的围绕特殊句式的认识与运用点拨等等。

  如在学习《梅花魂》中,在13自然段的精读中,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浓浓的爱国情,主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特点以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师点拨学生抓住四个“愈”字来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在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悟梅花的坚强不屈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顶天立地,让物和人的共同之处自然印在他们的心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既清晰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第二,点拨评价要及时到位。这是能否把你的学生引向思维深处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细心听取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评价学生的正误得失,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帮助学生收获学习成果。

  第三,要坚持以读为本,读悟交融。读是载体,是平台。点拨要与“读”“悟”紧密结合,通过读来感悟,通过点拨加深感悟,在反复的、不同层次的朗朗读书声中,其中的营养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脱离了读的“悟”,就变成了空泛的说教,那不是学语文。

  第四,点拨不是牵制。教师不要在学生交流时不断地打断学生的话,不断地按自己的思路引学生,这样做不但对学生没有启发,反而牵制了学生的思维,打碎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维的深该,更没有了语言的发展。

  第二环节:拓展阅读(10分钟)

  语文教学拓展阅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本模式的初衷也正是要让课外阅读挤进我们常规的四十分钟课堂,提高课内的阅读量。

  那么,如何选取拓展阅读的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呢?一是在拓展文章的选择上,做到独具匠心:

  (一)紧扣单元主题选。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2课《金色的草地》,拓展了童趣文章《吹泡泡》;《孔子拜师》拓展了《杨万里拜师》;《美丽的小兴安岭》学完后,拓展了《美丽的长白山》等,通过阅读主题相近的文章,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内心,受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教育;

  (二)选体裁相同的。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后,拓展了另一篇游记文章《梅雨潭》;《赵州桥》学习后,拓展了另一篇说明文《卢沟桥的狮子》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领会该体裁文章的特点。

  (三)选写作手法相同的。即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或者表达方式,选取在表达上手法一致的文章,强化这一写作方法的教学,实现写法上的突破。如学习《白杨》一课拓展了《宋庆龄故居的香樟树》,因为它们都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桂花雨》一课我们拓展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因为它们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古诗的学习,我们也会拓展相应的古诗,诗歌的学习也会为学生们拓展现代儿童诗歌中的精选

  另外,也有的是根据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扫清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让文本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而选的等。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选择,都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首先,文章内容要适合学生,能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其次文章的语言、表达等都要是精品,值得学生们来阅读。

  二是对于拓展文章的处理上,要求:

  1、以教师少引领、少讲解,学生多阅读、多体会为主要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角度吸收营养,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阅读。

  2、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要适度进行。区别于课外的阅读就在于课堂有教师必要的引导学习,学生的收获会更大。既有对学生不认识字词的指导教学,也有对学生不理解词句

  的引导解释与运用,也有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等,更有对在课文“精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特点或句式等的深刻感悟与巩固。

  3、坚持“一分钟积累财富”。优美的句段、词语,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一分钟积累,天天积累,不仅丰富他们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小学生思维能力弱,说话不清楚,但记东西快,模仿力强。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坚信,通过读、背,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更能把书本上的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较快地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轻松了,学生却动起来了。由于没有过多的“任务”,学生读得轻松而有兴致,从而很好地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第三环节:随堂练笔。(10分钟)

  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双翼,阅读必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奏效。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既有阅读也有作文,但是阅读和作文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是脱节的,即阅读的东西并不直接为作文服务、作文的内容也与阅读没有关系。本来的“彩凤双飞翼”变成了“南辕与北辙”,这种语文教学上的长期失误令人遗憾。但是“211课堂模式”却可以将作文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让阅读为作文服务,通过写作为阅读助威。

  随堂练笔的方式:

  (一)仿写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一是仿写范句。如在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把练笔落在排比句上。《桂林山水》一课,依照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写写云、海、秋天的果园等等;《记金华的双龙洞》请孩子们用上“时而时而时而”继续练习排比句的写法;《四月的天山》则让孩子们用“像像像”来练写。如此,孩子们对排比句的印象深刻,对其表达的功效也深深领悟,练写时也“下笔如有神”。这样,通过仿写范句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二是仿写范段。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翠鸟》一课的第二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切莫放过。

  三是仿写作方法。如《梅花魂》一课,重点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以“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作为小练笔的训练点,让学生深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四是仿写篇章。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可以提纲的形式练习,课堂时间有限。

  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引出“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接着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了我爱绿叶的原因。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表达作者的愿望。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我爱荷花》《我爱兰草》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二)迁移式。即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以致用迁移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都有反映;从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

  一是变换文体练习写。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所见》等),以及现代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二是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如《地震中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读后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

  因此,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是根据文意续写。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凡卡》的结尾,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是凡卡的未来。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三)积累摘抄式。有些文本语言优美,用词精妙,积累摘抄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借用语言写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已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就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随堂练笔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从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的。如刚开始的练笔和有些难度的练笔,以填空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提示在不同程度上给学生以引导,让他们写起来更有章可循,如学习《翠鸟》一课,为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按顺序描写小动物的外形,在为学生们提供不同的图片后,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练笔,学生写起来更流畅;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好词佳句,让他们择优选用等等。由一句话到几句话,再到一段话,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指导评价要到位。10分钟的练笔要留出3分钟的交流指导时间,交流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提高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交流的片段情况给出正确的修改意见,可以是写法上的指导,也可以是用词的准确方面的指导。

  “211”教学模式中的小练笔,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仅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更重要的是,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做到小练笔大“文章”。

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2

  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是受我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影响。她正像“红烛”那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从她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些年来,我放弃了一切经商挣钱的机会,由临时代课教师,转为民办教师,后来才转为正式的人民教师,虽然从师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始终想着教师这一崇高职业。

  有人说:当教师艰苦,工作又操心,又费力,每天从早忙到晚,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可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孩子。为了班级四十多名学生,我忘了儿子的家长会,忘了儿子也需要关心

  和爱护,儿子的教师曾对我说:孩子是自己的,学生是别人的,孩子上初三了面临升学考试,你应多关心他才是。可是我放不下,面对学生求知若渴,天真沌洁的脸,我怎么也不忍心为一个孩子而放弃四十几个孩子。儿子病了,不找妈妈却找姥姥。回想起来,我真觉得愧对于孩子。但不后悔,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是具有“红烛”精神的教师。

  记得有一次,我病了,说话有力气无力的,学生立即感觉到了,有的马上拿来了椅子让我坐下,有的给我倒水,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怎么不让我感动,晚上有几个家长打来电话,问我好了没有,需要什么药,不行就休息几天,句句关切的话语,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份爱只有当教师的才能得到,只有教师才能体验到其中的欣慰。我的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学好,扎扎实实做人。既是我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无私的奉献。关心了解学生,这是爱学生的前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关心学生,教师的爱能够对少数家庭中缺乏温暖的学生一些“爱的补偿”,从而过到教育的目的。我班的王震宇同学,原本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可因父母离异,孩子变了,他不想和同学玩耍,不愿让同学去他家,不想让同学知道他家的事,他变的独僻了。学习成绩下降,爸爸离家做生意,孩子在姥姥家生活,不写作业,撒谎,逃学,真让人措手一不及,我替他惋惜,更替他担心,我找他谈心,谈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是怎样顽强生活的,讲因一失足而终于走进大牢的少年犯,讲本班因家庭困难而顽强学习的高妍讲父母离婚是大人的事,虽然他们不在一起生活,但你还是他们的孩子,还会关心你,疼爱你的,应该做个坚强的好孩子。在我的劝导下,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妈妈自从离家,就一直没回来过,甚至没打过电话。我不想变坏,我要报复他们,谁让他们生我不管我的。”我为之惊讶,这就是不负责的父母造成的`,这了孩子。我开始找他的亲属,希望他们尽快能与之母亲联系,经过努力,他的妈妈终于回来看他了。高兴的他拿着一大包好吃的东西给我,说是妈妈买的,并诚恳地说:“老师我会变好的,你还相信我吗?”。孩子进步了,他在日记中写到:老师你就象妈妈,我的眼睛坏了,你给我买药,凉鞋坏了你给我补,过生的时你还给我买礼物”我只是做了一个教师应做的事,可是感动了孩子的心灵。

  爱到深处无怨由,当我看到曾经为赖散纪律较差的杜强,在我的尊重、关心下,愉快学习,当我看到双手捧着我送给的衣服而热泪盈彭艳时,当我看到曾经得到帮助的学生如今也走上教师岗位时,当看到毕业几年的学生手捧礼物回校看我时我感到自豪,我付出的爱得到了回报。是我用理解,尊重解除了他们的忧虑,使之快乐成长。

  教师的品质,道德知识能力,情感等都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早七点到校,我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七点到校,学生拾分担区,我同学生一起拾,论到学生第一次打扫而厕所,这对娇生惯养的孩子是个难题,我和学生一起打扫,学生看到老师这样,他们干起来了。

  这些年的班主任生涯,使我体验到:我们塑造学生的心灵时,自己的灵魂也被塑造,我们在净化学生的心灵时,自己的心灵也被净化。我们在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时,也获取了学生沌真的爱。我将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塑造栋梁之才,用自己的品德和精神美化人类心灵。

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3

  “211”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课堂当作是一个舞台,人人自由,充分展示自我,教师起引领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写作中提高。回顾“211”课程两天的培训学习,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我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教师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真正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尽管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但是学生没有完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只是被动地听,这样就大大地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读,大胆地说,创意地写,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生的“动”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师精心备课,使学生的课堂真正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211”课程模式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老师真正轻松了吗?如何具体落实课程理念中的“大输入大输出”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功夫在课外”,教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备课,具体各种预设,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学生也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教师的精心备课准备,充分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强者学的氛围之中。

  回想两天的培训学习,除了收获之外,还留给了我很多的困惑:在考试的指挥棒的有效指挥下,在世俗的眼中,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是看你的阅读量,不是看你的写作能力,而是语文分数,这是最直观的答案。评价一个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平不是看你的学生语文素养怎么样,而是平均分,及格率。如何能做到其中的平衡点,从而不仅做到不搞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发散起来,让学生的灵感生长起来,我们的课堂精彩起来,而且也做到让孩子学会考试的技巧,让成绩提高起来。

  “211”课堂教学阶段小结

【211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11-03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06-20

小学教学模式心得体会01-25

培训教学模式心得体会02-07

学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02-16

有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01-01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14篇01-22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15篇11-03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15篇)11-03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精选20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