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7 18:32: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篇)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教育家的实验目的其实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高尚品质。

  课文内容乍看简单易懂,但细细咀嚼,却觉得很难达落实课文的重点难点。“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是文中的女孩儿不假思索说出的话,其实也是她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如果她当时有丝毫的犹豫,那么实验的结果便是失败。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这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看到很多这样的镜头:公交车从远方驶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已经蜂拥着向前,甚至可以不顾被辗在车轮下的危险;拥挤的商场里,不知在卖什么紧俏商品,长长的队伍里,总有人不自觉地插队,面对旁人的指责面不改色……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都可以如此牺牲自尊,更何况是面临生命的威胁?钻研教材时,我很迷茫,知道自己苍白的说教根本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不知自己上这篇课文应该定位在哪里?反复思考,我觉得孩子们毕竟还是很纯真的,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还不至于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更何况相信很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的,选编这篇课文入教材便是一个证明。当然现实社会中,阳光的.一面还是有的,前不久刚看到一则报导,杭州某公交车站秩序井然,无论是谁都能自觉地排队乘车,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原因是一直以来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市民,常来累月地到这里维护义务维持秩序,久而久之,人们便养成了习惯。看来阳光下虽然有阴影的存在,但只要能用心驱赶,还是能缩小这阴影的范围的。于是我打算结合文中的实验,也进行一次与三年级学生探讨人生价值的实验。

  学习课文时,我先以小羊过河的故事导入,这样既切入了“谦让”这一主题,也从反面举了一个例子,为学生明白只有谦让才能让实验成功埋下了伏笔。结合实验,我让学生先了解课文中的实验是一个怎样的实验,然后分析实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让学生着重抓住小女孩说的第一句话和“不假思索”一词,体会女孩内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静、处事果断,先人后已的高尚品质。女孩的举动感动了教育家,也感动了学生。然后这毕竟是实验,接着,我通过一个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这一合作学习的实践来测试学生有没有真正把课堂上学到的“谦让”付诸到实际行动中,使学习身体力行。

  在学习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读书前要求明确,让学生习得边读书边批注和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法,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1.对“如实”一词,学生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课堂上所用的时间太多。如果将此环节浓缩一下,把时间让出来,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朗读,应该更有效。

  2.课堂的教学语言还可以更简洁和精致一些。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敲,因为好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就是一种运用语言的示范,好的评价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课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小组探讨合作展示交流相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提升,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

  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3

  读《雪儿》真的爱雪儿,也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这也许就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融合吧。

  读这篇文章,我不知道“我”的年龄,但从文中可以想到“我”年龄不是很大。从“我的腿跌伤了。爸爸、妈妈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冬天过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很明显可以读出“我”的爸爸、妈妈真的很忙,以至于无法照顾“我”,从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我”能够照顾雪儿,可以看出“我”虽受伤在家,却还能够在家中照顾自己,这种独立也会给学生一些启发。不过这一点,可让人担心的。因为假如“我”是个未成年人,其爸爸、**的如此做法是一种违法,在西方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未成年人是不能一个人在家的。但“我”的这种经历也是美的,“我”把精力献给了雪儿,其实就是献给自己,这是理解爸爸、妈妈收获到的一种幸福。

  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多么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样面对跌伤,而是用那只“信鸽”来传达父亲那种特别的叮咛。爸爸给“我”带回一只受伤的.白鸽,爸爸和“我”给它洗澡、敷药,爸爸对“我”说信鸽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文中写“爸爸”有五个动词——给、带、捡、洗、说,这五个词改变了“我”,让“我”的注意力从此转移了,让“我”懂得了“关注”,让“我”有着美丽的期盼,终于有一天“我”为雪儿欢呼了,这种欢呼其实就是“我”的自我欢呼,这种欢呼,“我”的爸爸、妈妈都能看见,这种欢呼属于这个忙碌而极具爱心的家庭……

  也许我们无法让我们的学生理解这一切,但老师从这些方面认识这篇文章,我想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也会自然渗透这种特殊的“爱”,特别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阅读,学生如果边读边想,也会在无形之中,把这种“爱”转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会思考,通过“我”对雪儿的所为,思考如何自主面对生活。这个单元三篇文章编者意图就是通过母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即引导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懂得面对困难、挫折,这是母语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之文。这一课,“我”的行动,其实是让自己健康成长的最好的药。用“自己爱的行动医治自己”这是非常美的,因为这里“自我的祝福”。

  这篇文章以轻松、快乐的语调来读,真的是一种享受。我在办公室中轻轻地读着,我在课堂上轻轻地读着,轻缓的声音,带着美好的祝福,就能把学生带入到人间天堂。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4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活的和比较鲜明的,设计面比较广,从复习引入生字学习,再从拼音引出句子学习,再来学拼音,跳跃比较大,也许是因为内容不集中,所以学生比较兴奋,课堂纪律有点糟糕。如何教学整合新教材,上课既有序又灵活,让学生真正做到活而不乱,这是新课堂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的关键所在。

  复习引入是课的开始,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回忆学过的复韵母,然后再一起读,这样让学生的原有知识得到应用,比教师出示韵母直接让学生读效果要好。我由复习的音节拼读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有”,然后请大家看字型,并用“有”来说话,这个环节比较成功,所有同学能认读这个字。但是这也使得整个复习过程比较长,揭示本课要新学的拼音比较晚了。

  在教学中“ie”的过程中,我请大家拼读dié,”你们会叠什么?以此引出句子“课后,大家一起叠飞机、叠小船、捏泥娃娃,有趣极了。”在这里我觉得把拼音、句子还有生字教学整合起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由叠飞机引出了飞机这两个生字的教学,我先问学生“你看见过飞机吗?飞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大家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有时候,教师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但可以使教学环节出彩,更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听见感兴趣的问题,立刻会回过神听老师同学讲课,这也是教师备课特别要备的提问问题之一。接着我请大家自己到课本上找,小朋友除了叠飞机,还做了什么?在找的过程中其实在培养孩子自己阅读句子的能力,这里我只是请大家自己读,其实可以大家合作讨论一下再读。接着我们做了猜一猜的游戏,学生拼老师出示的音节,然后把动作做出来,在做动作时,其实就是结合了课中操,满足了孩子动一动的愿望。我提示的这些活动也为后面做了铺垫。后面我设计的是句子的改写,“课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趣极了。”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下子请学生说,他们不能说出三个活动那么多,有的句子也不能说完整。这就是教学要拔高学生就要设计有剃度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先自己说说课后还有哪些活动,然后四人小组说说,来填填这个句子。这样事先分层次的学习了,后面再请大家说句子效果会理想得多。由于前面的时间太长了,er的教学虽然引入的不错,但学生已经没有精神来学习了,感觉学习er比较匆忙,学生写得不怎么扎实。我还引入了儿话等的说法,请孩子自己说儿话音,这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

  总体我觉得过度衔接比较自然,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再作适当调整,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新拼音的教学。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5

  在前不久我执教了《孔子拜师》一文,深深地被孔子这种勤学好问,孜孜以求的 学习精神而感动。在执教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学生在读中悟情,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出课文内在意蕴。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通过深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课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课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便可以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升华。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6

  我选取了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主要通过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高才能看得远,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整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

  1。播放动画故事《坐井观天》导入本课的学习;

  2。在初读课文中,提出问题“本文讲了谁和谁,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比较有针对性。

  3。检查生字词。出示本课生字,接着读词语,最后展示课文中的长句子,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4。在精读课文中,重点围绕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讲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青蛙和小鸟的“笑”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天是不同的。

  5。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又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6。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课后续编这个故事。

  教师备好课,学生才能上好课,但是课堂上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实际的课堂上是存在生成的。在这节课中,我在讲解生字时,没有给予学生示范性的指导,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此外,上课启发引导学生不到位,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坐井观天”的深层含义。接着,刘老师给予了指导:

  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提的问题应该不超出两个,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记忆力有限,问题太多就会记不住。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7

  在教学《狮子和鹿》这篇阅读课文时,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从而懂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重点是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朗读目标而采取不同朗读教学策略。第一次朗读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于是,我通过齐读的方式,在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板书到黑板上,在齐读后,马上对这些字词进行正音,并让学生把正确读音标到书本上。然后,进行第二次的朗读——自由朗读。第二次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第三次朗读,是重点句段的品读,此次朗读的目标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所以,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根据有条理的主要内容初步接触划分意义段等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理解鹿对角、腿态度变化的原因上,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找出能够体现鹿对角、腿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至于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课文完结的时候,我编写了一个后续的故事,利用这个后续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在教师的点拨下,悟出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我认为,《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鹿讨厌自己的腿的时候,让学生一边做动作“噘嘴”“皱眉”,一边抱怨,这个环节太罗嗦,先全班读、再个别读、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指名表演、再全班齐读。一个句子就足足花费了5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导和指令语言未能切合学生水平。在点明朗读要求的时候,我只是说“请同学们读出紧急的气氛”。这就忽略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他们不能理解“紧急的气氛”应该怎么读。经过思考,我认为,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导,如果在下达指令的时候,再加上引导“你们觉得很着急的时候说话的速度会怎么样?语调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读出“紧急的气氛”,并且在以后的课文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状况,他们就自然理解应该如何读了。

  第三,教态不够自然。由于个人习惯和紧张两个原因,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这种情况必须尽量控制、减少。因为学生的目光总是会跟随着老师,老师如果不停地走动的话,会影响学生精神的集中。

  最后,语调和语速问题。语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另外,语调起伏不大,缺乏抑扬顿挫,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觉得沉闷和疲累。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课文、语段用不同的语调,整节课堂会生色不少。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教学基本功上还有十分多的改进空间。希望以后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有效的教学。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8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天都峰有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让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说,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课应该担负的责任。因此,就需要动手操作,去查找资料,去和小伙伴探讨一番。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长应该发挥作用,总结、归纳大家的观点、意见,指派有谁来发言。这个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作为老师,我只是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9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详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文本的线索:

  (1) 揭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是谁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片段一: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师:一进山门,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学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他在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学快结束时,我问学生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学生纷纷回忆到:春游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鸟和树枝随风摆动,我们觉得他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高兴,小鸟在快乐地唱歌,树枝好象也在欢乐地舞蹈。我通过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在教学时,我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主线理解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0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颂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达,激发了爱科学和爱文学的热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环节上,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比较少,说明对诗歌语言的'揣摩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研读和训练。

  3、推测猛犸死因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想象过于离奇,与上古时期的气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太远。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对有关古代生物的知识了解太少,知识不够广阔。以后应指道他们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1

  我们一(3)班的学生表现能力强、朗读很有特色,因此在一年级家长开放活动中,我挑选了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课文较为简单、易懂,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充分地、饶有兴趣地读文,理解了课文,培养了语感。

  另外识字教学也是本堂课的.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课堂中,他们一个个登台亮相,做小老师,声音响亮,语句连贯,满是自信,家长们纷纷向孩子翘起了大拇指。

  课堂的不足:由于识字教学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内容明显缩水,没有时间进行写字指导,看来如何提高新教材的课堂效率,还得继续研究。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2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赢了》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现谈谈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与课后反思: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习欲望这节课我先进行复习铺垫,出示了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刚过几时的时刻让学生认读,然后再向学生拨出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问:你会读它吗?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不会”、“不知道”或是学生读错时,我就借此契机说:好,同学们,像这样的时刻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设置此悬念,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能力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读写时间,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比较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机会,在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探讨时分的关系及几时几分的读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四、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训练我设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拨你说”同桌游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对于一些问题的设置留有太大的空间,导致有些学生胡乱回答;

  2、在探求时分的关系及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虽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掌握不好,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但有的已经遗忘,造成教学上的困难。

  3、整个课堂时间的把握也稍有点欠缺,在探讨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花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点匆促。

  4、没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更多的是对积极举手的学生的关注。

  以上是本人在这节课后的所感所想,总之,面对新课改,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会积极钻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强学习,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就该课的课程资源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课文来理解古诗,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我教学这一篇课文后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品读激情,情感共鸣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通过品词、品句和品读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作以下朗读指导:

  (一)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两年”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平时离家时间几天就觉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离家“两年”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两年”确实很长,作者也更想家乡和亲人。进而指导学生品读“两年”的语气,以突出作者离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相应找出作者用来表达这两自然段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设计了逻辑引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便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又到了,王维还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他更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再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年过去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佳节如期而至,思乡肝肠寸断,他依然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层梯式的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这“一年一度”这个平谈的数字感觉到作者思乡的内心世界,思乡之情随之升腾。此时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这朗朗的书声才能表情达意。我想这就以读代讲的魅力吧。

  二、讲写结合,训练表达

  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相机安排了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短文引出思乡之情;后面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思乡之情是通过哪能些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三、课外延伸,增加积累

  学习这一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设计了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请听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听听他们倾诉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4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我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的:

  1、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2、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1)师:“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

  师:“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一定是又轻又快地,请你轻快地读读孩子们放风筝这一段。”

  (3)教师范读放风筝一段,请学生模仿,进一步读出孩子们的快活。

  (4)师:“村里人看见了,会怎样地说呢”?

  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

  (1)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2)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3)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

  (4)解字再解词

  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4、阅读赏析,为写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在不经意间为学生的习作作了铺垫,如:关于心情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等等。

  5、抄写好句,落在实处

  课近尾声,请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为学生的习作作了准备。

  6、课中的遗憾

  (1)千呼万唤:千和万是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2)教师的朗读必须有示范作用,让学生有的学,能读出指导前后的变化。

  (3)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作时是会感到遗憾,还是会感到幸福呢”遗憾——为自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遗憾;幸福——为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幸福。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太刻意引导学生了,应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自读自悟,感受夕阳西斜美和夕阳西沉云朵美以及夕阳隐没时的霞光美。

  3、通过对课文地诵读品味,感受夕阳的美丽,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夕阳西下的整个过程的美(西斜——下沉——落山)

  教学难点:

  入境品读,感悟夕阳美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发现“美”。

  1、今天,让我们高高兴兴地继续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看美丽的夕阳!(投影出示夕阳组图,学生欣赏)

  2、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赞美夕阳:(齐读课题)夕阳真美!

  二、 发散阅读,感受“美”。

  1、过渡: 课文是怎么写夕阳美的'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第2、3、4节,画出让你感受到美的语句,多读几遍,看能不能把夕阳的美读出来。

  2、第二节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美?(出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⑴“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出示图片,现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相比,怎么样?(变的柔和了)指导朗读。

  ⑵“天空一片深蓝”出示图片,感受并读好“深蓝”。

  ⑶“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出示图片,理解“连绵起伏”。看着图在本子上画一画。师小结:连绵,就是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起伏,就是有高有低。范读“连绵起伏”。出示图片,理解“壮丽”。师描述:看,太阳快落山了,它的余晖染红了天空、云朵,它好像给群山披上了红色的披风,这山既雄伟,又美丽。这就叫“壮丽”。齐读

  ⑷师:天空一片深蓝,西山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段话连起来读读?

  ⑸谁能给图片配上文字来赞美夕阳?老师播放图片,范背第二节。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

  ⑹小结:西斜的太阳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给大山披上了一层美丽的余晖,给树木穿上了红色的裙子,就连小朋友的脸也被映红了!让人忍不住想说——(齐读课题)夕阳真美!

  3、同学们真会读书!想不想让这些夕阳图在头脑中“动”起来,一边读一边想就能使图片“动”起来,要不咱们试试。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节让你感受到了美的词句?出示第三节。

  ⑴指名读,你感受到美了吗?

  ⑵“圆圆的脸涨红了”,涨红的脸像什么,可爱不可爱?读好:涨红。引读:“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还能把云染成什么颜色?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把这么多的颜色都说进去?(五颜六色)

  ⑶这么多的颜色挤在一起多美丽、多壮观呀!能给这副图配上文字吗?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⑷这么多的颜色挤在一起,多热闹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彩缤纷的颜色中去吧!——齐背

  ⑸小结:当太阳慢慢下沉时,他那圆圆的脸涨红了,就像个可爱的娃娃。它让周围的云朵变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绿色、蓝色、金色……颜色多得数也数不清,让人忍不住想说:夕阳真美(齐读课题)

  4、我们读读、想想、背背,学习了第三节,太阳西沉时云朵的美都在我们面前动了起来。(出示落山图)谁能通过朗读让这幅图也“动”起来。请同学们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四节。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给这幅图配上文字。评议:你感受到美了吗?图“动”起来了吗?

  ⑵“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这时,同学们想对夕阳说些什么呢?(恋恋不舍之情)

  ⑶练习背诵,再为这幅图配上文字。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片灿烂地霞光,把它们留在身边。齐背第4节

  5、小结:是呀,夕阳真美,让我们亮开嗓子,用所有的热情赞美它吧!(齐读课题)夕阳真美!

  6、这么美的夕阳,让我们永远把它记在脑海里吧!出示第2、3、4节,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指名背,齐背)。

  三、纵向延伸,深化“美”

  1、最后,(引读)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爷爷为什么不望着孙子说“夕阳真美呀”,而是望着奶奶说呢?

  2、讨论,指名说,小结:是呀,爷爷奶奶虽然大了,但生活很幸福,就像是夕阳那么美好。让我们共同祝福他们!播放歌曲《夕阳红》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03-26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3-25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篇03-27

课后的教学反思03-01

课后教学反思02-08

教学课后反思12-02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31

教学课后反思总结02-15

课后教学反思简短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