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8 13:00: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加与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与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加与减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超市购物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本课在教法运用上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观念,始终不把知识结论"端"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不同的解题策略,如口算、竖式计算等,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

  (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习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又通过同桌互当顾客和服务员,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情景引入。通过准备旅游到超市购物这一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渗透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出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然而然过度到探索当中去。在平时的生活购物时经常碰到结帐,提出任选两件商品,算一算我一共要花多少钱?在充分感知、参与、尝试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等,进行探究性学习。且利用帮老师选商品并算算要用多少钱?进行巩固。

  2、当学生已有算小数加法的经验后,我又提出了:如果我只带了20元,那么你帮我选的商品钱够吗?够的话,应找回多少钱?自然而然过度到小数的减法,这个内容的学习因为有了前面小数加减法的经验,所以还是大胆地让他们自己计算,再交流方法。这里的难点是小数点后面数位不够,要怎么办?学生一般情况下,通过讨论都知道要添“0”。就是这个跨度大了一些,要是先问,两件商品哪个要贵,贵多少?然后再问29元钱够不够,就比较自然。

  3、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

  (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6.4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

  (2)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机会进行补充练习。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习加法时没有安排好,应让学生板演,再讲评,而不是口述。

加与减教学反思2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将本课教学目的落到实处,我在教本节课时尤其重视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次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练习时注意到了这样几点:

  a、讲究练习的形式;

  b、多进行口头练习;

  c、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松愉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加与减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习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在练习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加与减教学反思4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突破口,从而体验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这一思想。

  一、在例题中初探,体验解题策略

  一个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大猴、小猴花果山采桃的情境,孩子们看到喜欢的情景,兴致可高啦,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的兴奋心态,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相机板书: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接着请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两只猴的采桃情况提出什么问题呢?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板书问题。

  首先解决乘加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先问一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得知道什么?(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可是大猴采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关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各自动手列式并计算。最后指名交流,重点说说两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

  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思维以方向;并且,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探究的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也异常的浓厚,给了思维以充分的动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体验到了乘加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策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二、于试一试中尝试,形成解题策略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试一试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接着学生自己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解题。交流时请学生重点解释每个算式在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对两道题目(乘加、乘减)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发现:不管是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都要先算大猴采的个数;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减法算。

  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解题的体验,通过对两道题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并形成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时加强,巩固解题策略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此时学生思维已经有些疲倦,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题,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童话或生活场景,有公园买票、学生种树,还有兔子拔萝卜等。在完成公园买票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其他两题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关键是什么?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童话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并强化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时,我还不能灵活地应变,将学生的失误转化为课堂的有机资源。

  2、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可以再深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5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加与减教学反思6

  本单元教材在第三单元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引入近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出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计算的方法,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退位减的计算,相对难度比较大,学生比较难掌握,所以教学时要加强直观材料的操作,如:小棒、计算器等演示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的进退位法则。

  教具的使用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能促进学习的兴趣,避免单纯地背诵计算法则,枯燥地进行操练,增加计算的思维含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在今后需加大练习量,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加与减教学反思7

  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

  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加与减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3、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4、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加与减教学反思9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加与减教学反思10

  上周学习《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加与减教学反思11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我利用学生手中简单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想一想、折一折、涂一涂等形式,做出相应的分数,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打开突破口,引入分数加法尝试列出算式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得出结果,而是展现学生对算理真实的理解,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适时的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加法的算理及意义,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联系起来,水到渠成,然后再把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方法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再通过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借助学具的涂色部分,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教学中当学生列出分数加法算式后,马上有学生大声地说出了计算结果。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计算”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明确了算理,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注重了对算理的理解却忽视了题量不足的情况等,之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

加与减教学反思12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

  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加与减教学反思13

  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第一次学写竖式, 一节课下来,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竖式写法基本规范、整洁,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而不是先从各位算起。二是在判断竖式对不对一题中,部分同学无法说出错的原因,说明他们还是对于算理没有理解透彻,在练习中还要强调。还有一些问题是学生还没有适应竖式的写法,练习不够引起的,如,横式上的得数不写。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27抄成72,把加号抄成减号;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这和学生平时的.习惯有关,在平时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各种数学习惯的培养。当然这些问题预先都有想到,学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会就不出错,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会注意,多加强调,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并且,要注重通过具体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竖式的练习,逐步使学生明白,笔算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比较简便。

加与减教学反思14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9月18日上午,我进行了加入教师行列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讲课:小学二年级乘加乘减,于老师、曲校长和我们实验二小的各位前辈在我教课结束后,对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实用、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在数学教学设计上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天,我的收获颇丰!

  以下是几位前辈的评课及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其整理如下:

  1.课堂的放与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研究这一点不错。但是,在总结学生成果,呈现学生作品时存在问题。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这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是随意的,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节课呈现的内容也出现了。这使得本节课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节课我要重点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数学的抽象化思维。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如玉米被一个一个掰走,小汽车开走两辆等,让学生直观具体的体会到乘减是一个优势,但是却过于强调生活化,没有把乘减的数学抽象化思维展现出来,不能从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数学算理,假设思维。

  3.连加、加减混合运算与乘加乘减运算的梯度、联系没有诠释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从连加、加减混合运算如何上升为乘加乘减运算,前后缺乏对比、总结与升华,使得学生过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减的出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从乘减的角度设计本节课,这使得原来很顺应学生思维的乘加被忽略了,这也体现出了作为新教师的我缺乏经验,顾前不顾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这一需要我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磨练。

  5.问题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图后,所提出的问题应是玉米地里还剩多少个玉米?还是现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求一共,很多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还剩,那么学生较倾向减法。

  6.课堂中的很多细节需要我注意。如:对情景图的阐释,要说明每个玉米杆上有3个玉米,有三个玉米杆,让学生体会到3个玉米为一组。在列式解答时,需要加上单位,给学生留下答题要带单位的'好习惯。

  以上是各位前辈对我提出的几点建议,每一点都直中要害,每一点都凝聚了各位前辈丰厚的教学阅历,对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我的课以及各位前辈提出的建议的几点反思。

  一、让课堂更加收放自如。

  针对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的问题。于老师向我呈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列式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来呈现。选取什么样的作品呈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取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作品,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的层次性。如:在讲授乘加乘减的课堂上,先选取采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的作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理解算理;再呈现乘加乘减分步运算的作业,这是为乘加乘减综合算式的出现打下基础;最后在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依据这3个步骤,可以让学生体验乘加乘减综合算式出现的历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三种算式进行对比,体现出教学的梯度性。

  这样,课堂上有放手让学生探索、讨论的过程,也有教师总结、升华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接受来自教师的潜意识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生活化与抽象化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而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思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但是,在使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数学的具体性,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如在本节课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假设的思维。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是乘减的由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但我们在这种情景式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算理、抽象思维的发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

  本节课,学生很容易从动态的掰走一个玉米、开走两辆小汽车列出算式,但面对静态的、只呈现出几组圆形的图片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很难从动态的直观思维中总结出静态的抽象思维。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做好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说出算理: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样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阶梯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要具有层次性。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层次。一个大问题抛出去可能学生不能一下子就解决,这就需要一些小问题来辅助。其次,学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层次性,一级一级的展示,如爬楼梯般一层层递进。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从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过渡到乘加乘减的分步运算,锻炼他们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将其综合,列出综合算式。每一层都要夯实基础!第三,在夯实乘减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乘加的出现,让学生明白乘加出现的缘由,使其体会到乘加相比连加的联系。最后,在运算顺序的讲解上,二年级只要让学生体会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四则运算的顺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减》讲课完毕后的感悟,作为一个教学新手,在诸多教学方法上、实践上的经验十分匮乏。在这里,希望自己能够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够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加与减教学反思15

  第三单元《加与减》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其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加与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与减》教学反思03-31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02-25

《加与减》单元教学反思02-23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2-11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3-2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5-18

《加与减》单元教学反思7篇02-23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5篇03-05

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