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6 09:24: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因为我粗心大意没有提前查看讲课班级的音响效果,导致整节课的教学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导入时“感应强弱”的小游戏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第三,对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因为我粗心大意没有提前查看讲课班级的音响效果,导致整节课的教学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导入时“感应强弱”的'小游戏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第三,对于学生能力的预设不够准确,关注学生不够多,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歌曲教学中,不管是读歌词还是唱歌曲学生还没有学会我却没能及时发现,导致后面反复教读歌词、反复教唱歌曲,使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第四,老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2

  我在教一年级学生演唱《大鼓和小鼓》这一课中,让学生采取听唱方法学习歌曲。开始时只让学生歌唱模仿鼓声,和老师进行接唱,增加学习的趣味,然后再逐渐完整的歌唱全曲。

  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后,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分组歌唱。一组唱大鼓,一组唱小鼓,要求分组的接唱要案节奏稳定、音调准确、衔接紧凑、会看指挥。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歌曲的强和弱,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入,感情也能更准确的表现。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3

  “大鼓和小鼓”是一节奥尔夫音乐活动。活动目标主要让幼儿喜欢和教师、同伴一起参加音乐游戏;感受大鼓、小鼓的不同的节奏,发展音乐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有大鼓和小鼓;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很喜欢敲大鼓、小鼓,打节奏。活动的重难点是激发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游戏的兴致并感受大鼓和小鼓不同的节奏。

  在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知道dong dong和tong tong,但在唱的时候,有的孩子不能区分强弱,什么时候唱的高,什么时候唱的低,觉着好玩有趣,象声词唱的都一样高。因而在唱之前,要让幼儿多聆听感知。上课过程中,幼儿对于歌曲的'学习虽然有些困难,但最终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的运用强弱对比,实物演奏的方法来演唱歌曲。在用大鼓小鼓敲击乐器“感应强弱”时,小朋友很积极的敲,但节奏、强弱把握有待提高,部分幼儿节奏感不强,拿到乐器会敲个不停。对此,在发乐器之前,可先让幼儿拍手,拍身体不同部位先进行练习,熟悉节奏;对于小朋友能力的预设不够准确,关注不够多,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歌曲教学中,遇到问题未能灵活解决,老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4

  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首歌,是一首非常简小动听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一首歌曲,这堂课我已学习声音的强弱和背唱演唱为本课的重点,进行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通过复习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引入音乐知识强弱。通过一个感受声音强弱的游戏,让孩子们真正的体会强弱的含义。

  2、以谜语的引入这节课的课题,鼓。带给大家两个乐器朋友大鼓和小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以鼓声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学会聆听。

  3、学唱歌曲,以不同的问题聆听歌曲(4遍)以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最后小组合作,拓展欣赏关于鼓的舞蹈。

  通过执教这堂课,反思如下。

  首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刚从父母的.看护中走出来。还不是很适应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不了解怎样才是上课。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音乐习惯,教师应在培养孩子这方面的问题上下功夫。

  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语言要大大的加强。语言很匮乏。争取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要反复的强调“听”的重要性。听不止要用到音乐,在生活更是要运用。

  在演唱歌曲的形式上自己做的非常的老套。演唱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清唱,背唱,注意咬字,情绪,心情,音乐的特点等等很丰富的形式演唱歌曲。

  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多表演,做一个自信、外向的好孩子。

  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多强调,学过的知识要多复习,强调听的重要性。

  在学习强弱的这个小知识上,马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运用自己周边的事物,应该更能让人接纳。

  学习终归到底是为了生活,应该服务于生活,用生活中的来解释知识才是最简单。最明了的。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5

  《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教材中出现的“脚”和“手”,既是力度强弱对比的体现,也使歌曲更有趣味性。在学习“擂起了”和“敲起了”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学习,这样便从无意注意中解决了歌词的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校门,由于没有太多的音乐知识方面的积累,认知水平较低,他们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对直观、形象地事物比较感兴趣。基于这些原因,在本课教学中,我多以形象化的语言教学,将学生带入大鼓和小鼓的世界里。所以在学习本课前,我用刚学完的《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作为课前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强弱的变化,为歌曲《大鼓和小鼓》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

  一开始,我以谜语导入,使孩子们在高度兴奋点下开始后面的学习,在出示了大鼓之后,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设计了大鼓宝宝小鼓贝贝的歌词与节奏的教学,中间穿插孩子们来和宝宝贝贝按节奏击鼓读歌词的音乐游戏,最后在歌曲的精美flash 中,孩子们边听边做大鼓(擂-强)小鼓(敲-弱)的动做,来体会音乐的强弱变化。整节课孩子们兴趣高涨,在最后的边歌边舞中,纪律稍显有点乱,我想,对于一年级孩子们,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在分组或集体活动中,老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动而不乱。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精选5篇)02-17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精选6篇)02-19

大鼓和小鼓教案04-16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02-04

大鼓和小鼓教案3篇01-06

大鼓与小鼓中班教案04-23

《大鼓小鼓》小班教案03-21

大鼓与小鼓幼儿园教案01-10

《敲小鼓》中班艺术活动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