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7 18:33: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只首由此可以看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教学过程中先按照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指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静止的物体也受到力的作用说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斜面小车试验等证明是正确的。他指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大小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但是没有指出速度的方向是否改变,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他没有指出物体不受力静止时的运动情况。最后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指出“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实验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对于惯性的讲解举出具体的'例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事说起。指出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纠正学生认为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的看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中考相结合。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2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其测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质量》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

  1、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3、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

  一节课下来教学内容多,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这一节课应该分为两课时来上。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所以在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时,先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边玩边学,学习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效率高。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3

  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传统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为了更好的学习,预习是相当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联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在上课前,要看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带着疑问上课,多问为什么就行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反而会发展更快。

  二、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同时

  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

  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总之,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合理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4

  本节课采用预习、展示合二为一,把本节知识分成五个知识点:知识点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识点二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知识点三是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四、知识五分别是二力平衡的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学生能事先预习,完成学案;二是学生能敢于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三是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能在小组内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配任务,组长教会组员,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学生乐于参与,几乎全员参与展示。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行讨论,总结观察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刚刚采用“三三四”教学模式,学生在展示时显得拘谨、生涩,语言不很流畅。而且有的学生怕忘记自己的分配任务,事先写好稿,而在展示时不能脱稿展示。

  二是学生尽管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所以,没有达到小组帮扶、结对子的作用。当别组同学展示完某个知识点时,帮扶小对子没有重新讲解巩固的过程,这样印象不深刻。

  三是没有学生质疑的过程。三三四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能够质疑,但在讲课中发现,很少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某小组在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很少提出疑问。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5

  这是一次公开课,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思路明确,准确的完成了知识与目标的教学任务。但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反应很一般,最突出的表现是很少有同学能回答问题,这足以暴露我这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缺乏实效性。课后反思中体会到有如下问题:

  1. 问题设计的难度。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太简单,导致学生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这类问题其实根本没有设计在教案里,是自己根据实况想到的,这种想到就说出来的无难度小问题,是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其二是问题设计的过难,导致学生即便经过思考,还是不能形成确切的表述。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都不是直接问这种关键性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搭台阶,层层递进的问问题,既有难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不失引导,使同学能迅速解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要把关键性的问题“分步化”,大问题化成有层次的小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缓冲,使得问题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炼自己的语言,不要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喜欢哪句讲哪句,想到那个例子说哪个例子,这些都会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繁杂并重复,这种未经过加工的.教学片断是不成熟的,对学生来说很不利。

  2. 要分清谁是课堂中的主角。这节课设计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分清教学主体,导致课堂仍然停留在“以讲代学”旧模式中。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甚至自问自答,学生成了录音机,笔记本,仅需听讲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单方面的灌输。 这种课堂模式学生会听的很累很无趣,容易走神。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传授知识与学生动手实验穿插进行,让传授知识与学生的问题思考穿插进行,慢慢的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与训练发展。有的时候,备课中也考虑是否让学生动手,但又怕学生一动手就乱哄哄,不好维持纪律,所以就拿掉了这个动手实验,变成了教师演示。现在想想,这种担心虽不是多余的,但是以拿掉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代价换取的课堂纪律,是无意义的。所以,今后要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6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后续学习人耳如何接受声音、形成听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内容,一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二是声音传播的介质。首先,教师播放几种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探究声学知识的.欲望,同时揭示研究主题。然后,通过声带振动发声、音叉振动发声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声音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在设计“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中,并不是按照“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的常规探究步骤,而是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主选择仪器去体验不同物体发声时确实在振动,并能够初步运用科学语言和表达技能说明实验现象。

  其次,师生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有老师的演示(声音在水中传播)、有学生的动手操作(声音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有观看视频(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感受观察、记录、描述、分析的学习经历。接着,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最后,我在上课的每一个小环节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声音在固体中、空气中、水中能传播,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每一个小环节让学生进行小结,进行知识点的整理。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8

  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准确确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好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电压》一节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确定明确目标,设置环节有效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习→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下面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一环节中:任务是完成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主要从同一个实验的两个不同现象入手。演示实验:(1)闭合连好的电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2)拿走电池(电源)再次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师的引导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很自然的引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它的外包装上通常标有1.5V的字样,那么这指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指的是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生活中很多用电器的说明书上都标有了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提供的电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下它。就这样进而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电压要靠电源来提供,即提供电压的装置就是电源。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完成三个重要内容即: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基本知识和电压表的学习。首先,通过进一步对环节一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例:实验一:闭合电路,有电源,提供了电压,灯泡发光。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实验二:闭合电路,拿走电源,不能提供电压,灯泡不发光。电路中没有形成电流,电荷无法定向移动,谁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呢?来理解突出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这个重点。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原因,从而完成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里,在对电压作用的理解时,我没有按照以往惯用的,用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教学方法,来理解电压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进行了新的尝试,从效果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第二个重点学习的就是电压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从头给学生介绍到尾,而是通过让学生,仿照以前学习其它电学物理量的方法结合教材,课下进行提纲式自主预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预习提纲如下:4、电压的字母表示_____国际单位:___,符号表示__;常用单位中比国际单位大的是____,符号表示___;比国际单位小的是_____,符号表示___。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_______.。5、常见电压值:(1)人体安全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mV(2)家庭电路电压是___等于___kV(3)一节干电池电压是____等于____kV(4)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V,等于_____kV (5)动力电压是380V等于____mV。结合学生的预习,课上直接通过学案展示来完成此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课前提前学习,比课上直接学习节省了更多时间。再有,二次学习既进行了查漏补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个重点电压表知识的学习中,我依旧采取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利用与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对比的方法,结合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来深一步加强对电压表的认识与了解。设置的思考问题如下:

  (1)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2)给你一块表,你怎样知道它就是电压表?

  (3)使用电压表之前,你认为表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4)表盘上有几排刻度?这两排的刻度是电压表的两个量程上边的是大量程,下边的是小量程。那么大量程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么小量程呢?

  (5)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分别标有什么符号?标有数字的代表什么?标有负号的代表什么?使用时接几个?可有几种接法?

  (6)电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两步工作是什么?那么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在使用前用不用进行这两步工作呢?

  (7)在试触这一步中,应选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之中?若迅速断开闭合开关的过程中指针超过所选量程,你该怎么办?若未超过且还小于小量程,你该怎么办?

  (8)参考教材,想一想电压表与用电器及电源的连接方式?

  (9)你认为电流进入电压表时应从哪个接下柱流入,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习,尤其是电压表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习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习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习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学案中课前的预习展示,课上学习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习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习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习,在学习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习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习、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习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9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0

  1、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学习了重力,重力势能的知识后,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设计思想是先学习特殊现象,再学习一般现象,即先学习弹力、重力、摩擦力,再学习力,因此本节课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识教学以外,还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见方法即通过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节的`教学中有良好的反馈。

  4、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拓展介绍了万户飞天和神舟飞船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献身科学的激情,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本节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并获得了成功。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1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两节练习试卷的分析,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没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2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3

  1、讲授—演播法

  讲授—演播法是教师讲授与媒体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现代教育媒体在讲授—演播法中主要扮演辅助教师讲授的角色。它可以呈现事物和现象的图像和声音,利用多媒体可以将一些较难理解或实现的现象规律生动的再现给学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透镜成像”一节中,可以动态演示物体靠近及远离透镜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可以生动再现物理过程,提供感性材料,烘托课堂气氛;生动准确的使学生认识物理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借助于媒体资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如分子的扩散过程及布朗运动、光的干涉和衍射、波的叠加、原子的核式结构、核反应过程等微观的或物理过程极慢的物理现象,弥补传统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创设虚拟实验环境,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学生使用它们自己做实验,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调整参数,探究不同参数状态下的物理状态,并获得相关的实时数据,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加深,形成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微型(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阿伦(Allen)和他的同事们,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的教师培训项目实施中总结出来的。它旨在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后来,这种方法逐步被其他大学教学训练所用,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指教师借助电视摄录像设备来培养学生某种技能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利用录像为学习者提供教学行为(或其他技能)的.示范,并记录学习者的模仿过程,供师生共同观看、分析,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技能水平。由于该方法一般是在小教室中对学生的某种技能进行培训,培训时间短、规模小、内容单一,故称之为微格教学或微型教学。

  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做了科学细分,并应用现代化的视听技术,对细分了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微格教学是培训教师教学技能自我完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重在技能的训练。

  (2)训练目标明确、集中,重在技能的分解。

  (3)观察示范典型、具体,重在细节分析。

  (4)信息反馈及时、有效,重在自我训练。

  (5)减轻参训者心理压力,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4、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程序化教材,以练习或训练为主的教学。程序编制者和教师预先构想和设计学习过程,并将教学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项目,并按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小项目编排起来,每个小项目中既呈现内容,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提供反馈,这就是程序化教材。程序化教材按步骤呈现内容,学生对提问做出应答,然后机器给予核对或呈现正确答案,进行强化。如果程序化的教材通过机器来呈现的,就称作教学机器;如果通过课本来呈现,就叫课本式程序教学,简称程序教材;如果通过计算机来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在学生与教学机器(或计算机课件或程序教材)之间形成呈现内容—应答—判断—评价(强化)等一系列的交互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

  5、 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对于网络教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方法等都仍处于探讨之中。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自身的互动性、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性,都决定网络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网络使教学过程走向开放,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收集信息,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了开放的、整合的、对等互惠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多元化的实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创设数字化的探究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网络教学的应用可以及时评测和反馈,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4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5

  初中物理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科学。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观念应该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太适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不能对于学生的猜想不加考虑的一票否决,当有学生问到:房屋究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人站在车里向上扔东西东西会怎么样物体为什么下落而不向上掉?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却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如果当初牛顿没有在苹果树下看书或者牛顿坐在榴莲树下看书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学生的创新思想,学生的思想很活跃,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教师所不及的,当我们所讲到这些知识的时候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答案当他们知道答案后印象非常深刻,这样不断的质疑不断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物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去找到问题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答案。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02-22

物理教学反思02-04

物理教学反思02-20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反思04-12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学反思02-14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反思03-23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03-09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学》反思11-15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