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7 14:05: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苏教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学反思1

  【1】《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2】《秉笔直书》一文的教学,感觉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轻松愉快。

  之所以有如此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

  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

  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教学反思2

  《识字8》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识字8》这课它采用归类的方法,分为了两个部分,教材的第一部分是用转盘识字的方法给基本字“青”加上不同的偏旁而组成的新字,是一串同类的形声字,并列出了六个相应的词语:清洁、晴天、眼睛、请坐、事情、蜻蜓。第二部分是儿歌和情境图。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小,因此,课伊始,我就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字谜来导入新课,学生当然兴趣很足,精神状态也比较好,看到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么集中,接着,我便乘热打铁,采用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青字宝宝”找朋友的故事情景,一一出示找到的好朋友而组成的新字,其中,我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从而知道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课上并对新字组成的词语逐一讲解,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说话能力。如:晴天——今天是个大晴天,妈妈把被子拿出去晒晒。也有的学生选择“蜻蜓”这一个词,说话内容是这样的:在一片大圆盘似的荷叶上,有只蜻蜓正飞来飞去捉蚊虫呢。类似的这些句子还有很多,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也就被打开了,教学时也感觉比较轻松,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另外,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幅彩图来吸引学生观察画面,练习说话,欣赏美文,然后图文对照,诵读儿歌,这样,既帮助了学生领悟儿歌,加深理解字义,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体会,不一会就记住了这首儿歌。看来,识字教学不光是识字,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并且,在教学中,也要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练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每时每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我想,只有这样,教学才是完美的。

苏教版教学反思3

  苏教版美术《漂亮的灯》教学反思《漂亮的灯》是苏教版美术教材第3册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本课旨在使学生感知灯的造型美、装饰美,能够设计自己喜欢的灯。

  一、以找碴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灯的兴趣;

  二、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灯的造型美、装饰美,并引出灯的结构特征;

  三、提出灯的设计要点——造型奇特、花纹精美、颜色丰富,利用图片进行范例教学;

  四、教师示范,使学生了解设计步骤;

  五、作业点评与课后拓展。

图片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这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除此之外,本课的重点是“灯设计的.要点”,难点是“装饰手法”。针对这两方面,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结合立体的创作步骤图,进行重点解析。

  假如以学生的作品来评价一节美术课的成功与否,那么二年级同学们这一次课堂的作业,确实令人欣慰。然而作为一个课堂的主导者,再回想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不难发现许多不足之处:

  一、在了解“设计要点”之“花纹”时,没有对“点线面”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进行具象的讲解,或者举出更多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示范过程中,在进行“描绘装饰”时,应该突出主次性,着重对灯的主体部分(即视觉中心)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与示范,而不是一视同仁、草草而过;

  三、作业点评时,应该回归教学重点,对灯的“形状”、“花纹”、“颜色”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本次评价只对花纹进行点评,而忽略了其他两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与吸收;四、在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同时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结合我国的民间工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

苏教版教学反思4

  本课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步连除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上学期所学习的两步连乘计算的逆解题,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的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加灵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实用价值,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这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比较,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但思考方法是一致的,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而且本课的教材所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图文结合为主的呈现形式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能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利用条件的能力。

苏教版教学反思5

  一、学生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二、联系实际,密切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我设计了几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的思想教育。

  三、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优劣。

  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不足,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优劣,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目,全班分为两组,一组用计算器计算,一组不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是数目较大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小组获胜,从而体会到计算器的长处:计算快、算得准。第二组是一些数目较小,有一定运算规律的计算,口算就能解决的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数目较小,或有一定规律的计算,应该用口算。从而避免盲目用计算器的问题,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精心设计,人脑与计算器大战

  计算器学生用后,会有强烈的感受:它很聪明,自己很多算不对,或者不会算的题目它都会算,它比我们人脑都聪明。怎样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想法。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1111111×1111111,这道题计算器算不出来,然后我又出示了这样几题:

  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完成后三题。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

  1111111×1111111=

  学生找出规律,自然就解决了“1111111×11111111”这道题,最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深刻感受到“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

  五、实践操作,深思不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对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周到。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计算器完成一系列的操作,速度较慢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中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可以合并于最后一题,在最后一题中充分体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举两得。

  2。过分追求完美。由于对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速度考虑不周到,故就不能将整个过程实施,由于是竞赛,我想完全实施,想追求完美,实际效果不理想,感觉前松后紧,过程不流畅。其实在后面练习的环节,每一部分停止都可以。

  3。有些环节处理不实。

  本节课有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去交流、去讨论。如让学生交流计算器按键的功能上,在学生介绍的环节上,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在其余学生补充时,没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介绍、去试一试。

苏教版教学反思6

  一、介绍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单代替列举法。因为教学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求出10以内数的公倍数和50以内数的公因数即可,不必人为提高要求,加重学生负担。

  教材副主审沈重予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教材里不安排互质、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内容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在标准里没有提出教学这些内容的要求。由于不教学分解质因数,因而不宜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关于现在教材中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应理解以下几点:

  1、无论是排列比较的方法还是大数翻倍的方法,都源于公因数、公倍数的意义。一方面从意义出发,理解和得出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意义的体验。

  2、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涉及的口算都已经掌握。

  3、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为约分和通分服务的,从这点上说,学生只要直接说出就可以了,而且应该能够直接说出。

  4、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开始阶段,让学生选择教材中的某种方法,写出过程,以利于理解概念及方法。应逐步鼓励学生把过程想在脑中,直接说出结果。

  其它拓展内容,应引导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进行探索,以适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苏教版教学反思7

  20以內的退位減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教学,现将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卖气球、套圈、猜字谜等)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在计算思路上也做好了铺垫。教学例1时以扶为主,出示了书上第10页的.主题图,孩子们认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15-9,15-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接着让孩子们同桌讨论,你是怎么计算的?孩子们讨论开了,接下来让孩子们交流汇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的有吸引力的活动背景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书上的主题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连成一体,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算式的结果。

  因为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简单,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但毕竟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它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主动参与算法的优化过程。

  2、既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

  班上的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计算15-9时,所用的计算方法在思维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王鑫:9+6=15,15-9=6;雷鸣:10-9=1,1+5=6;有的同学通过观察与思考说出15-9=6,多种方法呈现后,我不急于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两次比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比较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自愿选择方法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地选择想加算减的方法。促进了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在练习中有的同学对破十法还是对新知仅知其然,还是不知其所以然,如14-9=?10-9=1 1 + 9=10。

苏教版教学反思8

  写人的看似简单,然实属不易,看完学生的作文发现问题不少:

  1.没有内容可以写。大多数学生想不到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询问才知: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体贴才是事情,那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想不到内容可写了。)

  2.不知道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而是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儿地说完。

  3.对于细节描写还比较的陌生。许多同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是典型事例,惊天动地的事才能体现老师的品质,这也是造成学生没有内容可写,空洞的主要原因。

  4.学生的词语匮乏。学生原先的词语、句子的积累少,也造成学生写不出好;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少,“肚子”中没有东西,又怎么能好?

  针对这些问题,我加强了对“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用小事刻画人物”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用小事刻画人物,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掌握最基本的写人方法,这样,学生才头脑清楚,有话可写,才能写出自己与老师真正发生过的事,而不是胡编乱造或随意抄袭。我这节课总体来说目标明确,学生习得写法,教学任务顺利晚完成。但是听了陈阿莉老师的课以后,我觉得自己对习作的习作设计还过于呆板,不够多元化的实施这节习作教学,只是按照教材教教材,不能从教材中跳出来,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才能写出新颖富有个性化的习作,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初衷。

苏教版教学反思9

  一、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

  学习小数,是在认识了分数后进行的教学。关于这节课,教材首先安排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给学生认识,再介绍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还介绍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的直接板书,比如读法、写法。学生不知道的引导学生学习,能自己学的就自学,比如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自然数和整数的介绍等这些内容自己看书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关于这节课教材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识整元数,这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所以教材的安排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这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

  本节课我创设了猜价格的游戏。书签的价格0.1元在学习1角=1/10元=0.1元。

  书签的`长度8厘米,从学生熟知的价格背景中体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厘米,那么,8厘米就是8/10分米。还可以写成 0.8分米。在组织学生交流小结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注意把小数与十分之几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将小数认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系统,实现认知建构中的同化与顺应,完成认知整合与网络化过程。

  生活中的小数比较多,练习时让孩子多看看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介绍小数的来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域,把对小数的认识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体系中,让学生感知其来龙去脉。所有的这些教学努力,都使新知在儿童头脑中不孤单,不零碎,建立起广泛而丰富的认知联系,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态势,教学的内在效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苏教版教学反思10

  《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两位旅行者来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看到了一番奇异景象后得到人生启发的故事。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初步领会“面对压力,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山谷中有什么?谜底是什么?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思路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⑵抓关键词。课文第三节中谜底的揭开与雪松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分不开,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从而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 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篇末两句启示既是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三节,抓住句子理解,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感受,使难点突破水到渠成。学生在我努力为他们营造的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中阅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反思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语文课上读很重要,但这堂课朗读指导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学生的练笔,学生没有丰富的,足够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今后,我在自身知识储备、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等方面还要多作努力。

苏教版教学反思11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本堂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来感受景色之美,从文章的构段上,让学生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并练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句子描写的准确与形象。

  课堂上,有学生质疑“大豆摇铃千里金”的意思,不料没有一个学生发表见解。于是我请他们找一找上文中哪些句子与大豆有关,学生找到了“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这句话。我问:“大豆为什么会发出笑声呢?”学生回答大豆成熟了。追问:“成熟的大豆什么有颜色?”课文中哪个词与“摇铃”有关?哪个词与“千里金”有关?学生找到了“哗啦啦的笑声”“遍地金黄”等,由此想到了大豆成熟的景象。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了。

  学生学习了第四自然段,体会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之后,我让孩子们仿照这种方式,以“XX热闹非凡”为开头写一段话,小练笔不太成功。主要原因是学生们的思维不开阔,生活经验少。以后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苏教版教学反思12

  识字教学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特别是词串的编排,更现编者的匠心独运。可如何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使学生不在枯燥中煎熬四十分钟,而是积极,充满兴趣地收获知识呢?这是我在备课中反复考虑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外部刺激更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喜欢爱笑的老师”。微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微笑可以使人更加地轻松,微笑可以令人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安定、愉快、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师生间的、生生间的平等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开课之前,我让学生以微笑迎接来宾,以微笑稳定信心。

  2、创设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

  新教材本身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难找到切合学生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切合点,从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而且低年级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生字宝宝”便由此孕酝而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认识新宝宝——学习生字;

  为生字宝宝找家——理解词义;

  生字宝宝找伙伴——词语归类;

  生字宝宝的旅行——遣词造句、说话训练。

  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设计进教学情境中,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注意力长久地保持在课堂活动中,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在融洽的、充满趣味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

  二、强化参与意识,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与内化。

  1、重视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态度。

  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要有吸引力,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关注,进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而使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逻辑起点。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愉快教学法:

  小老师的忠告——自主找出易读错的字音;

  一起来帮忙——小组成员齐动手在插图中找准词语的位置,从而达到理解词义的目的`;

  送生字宝宝回家——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培养个性化朗读。;

  争取成功——说话训练的要求在“星星”和“笑脸”的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一个或多个词语,说一句或一段话。

  收集冬天的词汇,推荐给专家组——拓宽学生思维,增加识字量,激发学生自主识字、自主学习的兴趣。

  以上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开心中学,在玩中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创设“自由”时空,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

  在课堂上,我不仅给学生提供探讨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知识,而且,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例如,班上部分孩子比较害羞,从来不敢举手发言,在小组中也很少交流自己的看法。为了使这部分孩子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如遇到一时答不上来或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就大声告诉老师“我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我没想好,下次来”这样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逐步有效地使每个孩子得到勇气的锻炼。通过这些训练,敢于发言的孩子更多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面广了,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也得到了有力的培养。

  总之,整节课我力求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肯定、满意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苏教版教学反思13

   核心提示: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

  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边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在练习中学生较熟练地应用等式的这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苏教版教学反思14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苏教版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文章词语丰富、深刻,是让学生领悟语言妙处的好载体。

  在学习“诺曼底”号船“遇险”部分时候,我分两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学。1.遇险前,抓住“薄雾笼罩”、“沉沉夜雾”这两个词,让学生结合生活谈“那是怎样的'天气?”来理解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险中抓住了“突然”、“冒出”、“一声巨响”、“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这些词,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突发的灾难,人们慌忙逃生的混乱场面。

  在学习“救援”部分时,重点抓住了船长的语言描写,学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长指挥时说的话,从“怒吼”体会船长声音之大,内心之急,情况紧迫。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体会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镇定自若,让人敬佩。

  在学习“殉职”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和句,体会船长高大的形象。学生汇报时,大胆质疑:“老师,船头下去,那船尾就会直立起来呀,可书中说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他能站住吗?另外,他是船长,应该会游泳的,他为什么不游走呢?”针对他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作为船长,他不能弃船而去,而是要与船共存亡”,学生们的争论让本课教学达到高潮,也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体现了它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经典教学反思04-21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02-04

教学反思12-31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3-23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03-08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3-11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