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3 08:53:22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科学教案集锦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晚饭时间突然停电了,冬天的北方外边已经是昏暗的夜晚,教室内刹那间漆黑一片·······大家开始准备照明的办法。蜡烛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让幼儿认识、了解蜡烛的种类与用途,激发幼儿对蜡烛的探索欲望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3、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活动准备

  香熏蜡、生日蜡烛、大小颜色不同的蜡烛若干、盘子、打火机、水。

  活动过程

  1、区角活动

  设置观察角,摆放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蜡烛。引发小朋友们自主的观察,教师适时介入,一起了解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2、动手操作点燃蜡烛,发现现象。

  (1) 带领组织小朋友来到操作台旁边,观察操作台上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如干净透明的玻璃杯,小蜡烛和盘子……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2) 老师想请蜡烛宝宝站起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小朋友们自由发挥想象。老师示范,有燃烧的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在盘子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起动手操作,让自己的蜡烛宝宝站起来。

  (3)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状态。

  (4) 请小朋友用杯子把燃烧着的蜡烛扣住,仔细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启发幼儿发现蜡烛熄灭了,不再燃烧了,杯子变黑了,杯底还有点热,杯壁上还有一层“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5) 再次点燃蜡烛重复操作,请小朋友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同时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看看又会发生什么新的现象呢?

  小杯子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后熄灭。

  3、有趣的蜡烛花游戏

  请小朋友们手拿点燃的大蜡烛和老师一起围绕在水盆边,蜡烛油滴落在水中变成漂亮的蜡烛活,有大有小,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在水中很缓慢的.变大,变淡……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2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导入

  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2。 知道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初步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活动重点: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活动难点: 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大电池若干节 、 电线3若干根(大约1尺5) 、 小灯泡若干个 、 各种型号的电池 、 手电筒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需要用电呢?”(电视机、录音机、灯棍、消毒柜、空调等)。

  2。“这么多东西都需要用电,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建有发电站,有用火力发电的火力发电站,用水力发电的水力发电站。还有用风力发电的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发好电后,电工叔叔通过长长的电线把电传到工厂、医院、商店、幼儿园和小朋友的家里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万户。

  师:“电工叔叔的本领大吗?”(大)“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当一名电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实验:灯泡亮了

  1。 教师出示手电筒:

  提问:(1)这是什么?(手电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没有电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手电照亮路,你们知道手电是靠什么发光的吗?(电池)

  2。 教师出示电池:

  提问:

  (1)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电池?(因为它里面储存着电)

  (2)它里面储存的电量比较少,可供一些小电器使用,(如:手电筒、电动玩具)

  (3)还有什么东西用电池?(电动剃须刀录音机手机遥控板电子表等不同型号的电池可给不同的电器供电。)

  (4)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电线、小灯泡,小朋友想想并动手操作,看怎样可以用电线把电池里的电传输给小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

  3。 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都明白了电池有“+”、“—”标记,“+”叫正极,“—”叫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小灯泡和电线流入负极,负极通过电池再流入正极,电流不断循环流动,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4。 幼儿两两合作探索操作:用两节电池怎样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又有什么变化?

  小结:电量越大,小灯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让小灯泡更亮,,就用5节6节电池连接,这样可以吗?这样是不可以的,每个用电器,它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电范围,就会损坏电器。

  5。 教师提问:“小朋友学会了电工叔叔的本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吗?”

  三、结束部分:

  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

  1。 不用湿手、湿抹布触摸灯头、开关、插座和电器。

  2。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插销。

  3。 不要在高压线附近玩耍,不要爬电杆。

  4。 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延伸活动:

  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供幼儿操作,探索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电》中,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电的来之不易,要知道节约用电,并知道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生活中的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等都需要用到电,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并了解了电是从发电厂传输过来的。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第二环节,通过小实验“小灯泡亮了”,充分调动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现中提高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动的。第三个环节,通过讨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索,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

科学教案 篇5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 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 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 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 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 篇6

  4.1 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

  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岩石来自哪里? 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 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 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 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 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 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 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 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 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4.1 各种各样的岩石 1、开个石头展览会 2、给岩石分类

  4.2 进一步观察岩石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比如“这块岩石像是卵石与泥土挤在了一起”。描述中较为确且的运用一些诸如“挤、压”等词汇。

  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的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

  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

  能对观察到岩石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进一步研究岩石。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我们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1)各小组拿出第一组岩石研究(选择沉积岩类)

  ①活动一 (以上性质)是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 可能和它们的出处有关? 可能和它们的形成有关? 学生根据以上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将研究的内容和结果(猜测)记录在记录纸上。学生观察结束,汇报观察结果。(岩石的内部构造、特征等)

  ②活动二 主题:

  1、根据活动一观察到的内容猜测岩石(一种或者一类)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说出“有关”的理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能用学过的知识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

  (2)各小组拿出第二组岩石研究(选择浮石、大理岩等)

  ①活动三 仔细观察这些岩石的特殊性质。 猜测这些岩石的成因? 小组观察,发现这几类岩石的特殊性。

  2、火山喷发实验 教师演示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或者火山喷发的录像。) (熔岩冷却后会怎样?熔岩侵入大地和原有的岩石相碰会怎样……)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照观察结果解释这几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提供阅读资料(见后面资料),给岩石分类。 3、给岩石分类 活动四 主题:给自己收集来的岩石根据下表分类: 岩石的种类 种类名称 形成原因实例(自己带来的岩石) 讨论:岩石的形成原因与岩石的性质有关吗?

  三、小结:

  说说自己还有那些些新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

  板书设计:

  4.2 进一步观察岩石 1、猜猜它们的来历 2、火山喷发实验

  4.3 岩石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点:

  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难点:

  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教学准备:

  小刀,塑料片,硬币,钉子,放大镜,稀盐酸,滴管,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你们想知道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请大家拿出花岗岩,进行观察活动。

  ①活动一 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教师参与小组的研究。 教师在研究过半,适时的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学生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②活动二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检索定位花岗岩的组成成分。 学生认识一些矿物标本。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 (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①活动三 教师提供矿物资料卡,学生阅读后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试着模仿描述。 对于其中的一些特征能寻求比较的标准,方法可以是多种。 制定自己带来的岩石进行矿物鉴定分析卡。

  三、小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同学们你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板书设计:

  4.3 岩石的组成 1、美丽的花岗岩 2、常见的矿物

  4.4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难点:

  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

  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

  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矿物的条痕

  ①观察铅笔的条痕 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 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

  ②观察矿物的条痕 用石英、长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 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 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

  三、小结 板书设计:

  4.4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1、观察矿物的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3、观察矿物的条痕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研究我们的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说一说,你有多少种研究矿物的方法?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在小组里挑一块收集来的矿物,进行研究。 你想怎么去研究呢?(小组讨论)

  2、描述我们的矿物

  ①猜猜他是谁游戏。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你的描述水平怎么样?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班中任意一个同学的相貌让其余三位同学猜,通过该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从而为有效地描述矿物的特征打下基础。

  ②描述我们的矿物。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 一起为我们的矿物做份“简历”吧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三、小结: 布置岩石展示盒展览时间。

  板书设计: 4.4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4、研究我们的矿物 5、描述我们的矿物 6、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4.5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1、提供岩石图片及岩石实物,让孩子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

  2、让孩子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了解冷热、植物、风等对岩石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力量。

  3、通过观察描述活动,让孩子认识改变岩石模样的主要力量;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到野外收集岩石(注意保持岩石的原生态);教师准备各种环境中的岩石图片或录像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玻璃杯、石灰岩(小块)、6B铅笔、绘图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过了上万年会怎样?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究过程

  1、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①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的 观察图片,请描述大自然中岩石的样子 大自然中的岩石都是一样的吗?它们会变化吗?

  ②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岩石有些什么变化呢? 观察自己从野外收集来的岩石,你能找到岩石变化的痕迹吗?

  ③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推测一下,沙漠中的石蘑菇是怎么形成的? 推测溶洞中钟乳石形成的原因 出示模拟溶洞形成实验 (方法:在两只烧杯中各装一些硫酸镁,加水搅拌均匀,取一段棉布条,两端各系一个金属环,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在两烧杯中间放一张白纸,让棉布条下垂(离白纸约2厘米),静置一周。在白纸上会形成钟乳石模样的结晶。) 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也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2、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①冷和热的作用。 把岩石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把加热的岩石放入水中,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果反复进行这样的试验,请你推测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

  ②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 观察活动:在白纸上用铅笔(6B)写一个字,有橡皮擦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当沙粒被风刮起而撞上岩石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岩石会发生改变吗?(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这一观察实验活动推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当然,也可以用教材中的观察实验活动)

  ③植物根的作用。 出示石膏(石膏中生长着已发芽豌豆),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出示图片(岩石中长有植物),说说植物对岩石的作用。

  ④小结 大自然中,改变岩石模样的力量有哪些?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三、小结

  学习课文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四、板书设计

  4.5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2、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4.6 岩石、矿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

  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 总结

  板书设计:

  4.6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岩石和矿物的作用 2、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科学教案 篇9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

  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4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精品科学教案09-30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关于科学教案02-20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蜗牛03-26

科学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