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7 19:32:1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四组课文,这组课文非常有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有哪几篇课文?(出示课件:课本目录。)

  2、这组课文写的都是在观察中去思考,去发现的,让我们今天先来学习第十三课吧。(出示课件:课题。)

  3、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花吗?你们喜欢哪些花呢?

  4、你喜欢夜来香,你知道夜来香开花的时间吗?夜来香是在晚上开花的,所以叫做夜来香,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和花开的时间有关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先打开课本,先自学课文。(出示课件:读准生字和词语的音,还要课文读正确,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当然,遇到难读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刚才大家自学了课文,我们来看看词语是不是都会读了?(出示课件:欣然怒放,暮色,干燥,淡雅,昆虫,传播,吻合,大致等词语。)

  3、我们请一位小老师来带我们读。

  4、读得非常认真,那么在这些词语当中,你有不明白意思的吗?

  (1)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吗?

  (2)谁能在课文当中找到带有暮色这个词语的句子?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暮色就是傍晚六点左右的时间。)

  (3)看,通过读句子,我们就能够弄明白词语的意思了,

  (4)谁知道怒放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花儿怒放图。)你觉得哪些花儿可以称得上是怒放呢?(怒放就是指花儿完全绽放。)

  5、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把这些词语一齐读一读。

  三、再读探究

  1、词语读得不错,接下来我们还要来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老师想请三位同学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评。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3、你们觉得哪些句子特别难读?找出来,我也读读吧。(出示课件:难读句,“比如,昙花的花瓣……”)

  (1)这句话中有几个词语特别难读,让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又大又娇嫩”“干燥”“灼伤”)

  (2)让希望老师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吗?。请大家也读读这句话。

  4、这一次读得很不错,接下来,老师还想请大家再默读课文,这一次读的时候,请你边读边想,到底什么是花钟呢?

  5、那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课文吧(出示课件:情景朗读全文)。

  四、学习生字

  1、接下来我们还要写生字呢(出示课件:会写的字)。

  2、接下来,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把它画下来,好吗?

  3、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找到了哪些词语?你读课文可真仔细。

  5、同学们非常能干。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词语给请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课件:艳丽,梦中,苏醒,湿度,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修建,大致,争奇斗艳等词语。)

  6、读得可真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生字,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你们觉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抄写生字、词语。

  六、质疑引趣

  同学们想看看花钟到底是什么样的吗?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出示课件:《花钟》)。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那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鲜花吧!(课件呈现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的花朵)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这景象的?(课件呈现词语: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2、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鲜花中还蕴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探索花开的奥秘吧!

  二、朗读欣赏,整体感悟。

  请大家先自己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谁能来说说课文每一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呢?(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的原因;什么是花钟。)

  三、品读感悟,交流体验

  1、好的,同学们都说得很清楚,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去读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花?它们都是什么时候开的?

  3、谁来说说第一段自然主要写了哪些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4、你们想看看这些花是什么样的吗?(课件播放。)

  5、好,那么这些花又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五点左右……)可以去掉红色的词吗?为什么?

  6、你发现课文第一自然段是什么按顺序来写的吗?(开花的时间。)这一段课文写得非常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男同学读开花的时间,女同学读花是怎么开的,其它的老师来读。

  7、(出示课件: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我们一起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去找找看。(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这个自然段中找找答案。

  8、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呢?谁已经找到答案了?(课件出示:“原来,开花的时间……关系。”)

  9、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呀?(温度就是冷还是热,湿度就是空气中水分的多少,光照就是有没有阳光的照射,花开的时间和这些有很大的关系。)

  10、读到这儿,你们知道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二自然段吧。

  11、植物学家了解了花开的奥秘,修建了一座花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花钟妙在哪儿?

  12、谁能来说说花钟妙在哪里?(花钟妙在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了。)这儿为什么要加上“刚刚”和“大致”这两个词语呢?(“刚刚”,因为只有花刚刚开放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是几点钟,如果花开放了很长时间,我们就不能确定了。“大致”,因为花钟指出的时间并不像我们的钟表那么准确。所以要用上大致。)可见,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词是多么准确呀!

  13、让我们一起再来把第三自然段来读一读,读出对奇妙花钟的赞叹吧!是不是很有趣?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挺美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做一道练习题,再去体会体吧。(出示课件:54页的第三题),谁把这道题的要求读一读?

  2、请大家把这道题填完整,再去体会体会课文用来表达鲜花的开放的不同方法。

  3、让我们来读读自己填好的句子吧。(出示课件:54页的第三题的答案)

  4、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了鲜花的开放,如果我们把这些句子都换成蔷薇花开了,睡莲开了,成寿菊开了,你们觉得好吗?

  5、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些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课后,大家要把这一段背诵下来,好,现在请大家把这篇课文连起来再自己读读,边读边思考: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吗?

  6、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呢?

  五、总结拓展,明理导行

  1、(出示课件:拓展练习)

  2、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密切相关。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是他留心观察,不断探索的结果。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能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的。

  六、出示课件:作业超市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去做。

  1、自己完成或与同学合作,搜集24小时内陆续开放的花,设计、制作一个美丽的花钟。

  2、画一画或写一写自己心中最美的花。

  附板书设计:

  归纳现象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温度 、 湿度、 光照

  花 钟分析原因

  实际运用

  修建“花钟” 昆虫活动的时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

  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 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 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 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 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语文教案 篇4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

  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一颗星的颗。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平]

  2、呼唤和平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原因是泰国看守政府总理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政变,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政变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学步》是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单元“告别童年”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赵丽宏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编者将《学步》这篇散文选入“告别童年”单元是希望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在告别童年之际,能够领悟《学步》中的道理: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当然,读者可能从中还能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等。

  设计理念:

  1、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素养。教学中我通过汉字的演变、文字超越视频的作用、文字能够触及到人的心灵等形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以读代讲,以文本为主要阵地。整堂课的设计以读为主,以触及学生心灵的诵读为方法,学习文本、体会情感;以文本为理解的载体,去掉了视频、图画等非语文的方式。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方式中有自主思考、有合作交流、有探究延伸。

  4、文道结合。教学中明确的在六年级学习中提出“文以载道”,学生通过“读文”而“悟道”。

  教学目标:

  1、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文本,做到“心随文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将学步过程描写得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第二人称写作手法及叙议结合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文本,做到“心随文动” ,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教学过程:

  一、感悟文字魅力,解题导入。

  1、学步,是什么意思?(学习走路)

  2、出示课件:步字的演变过程。

  3、我们一起来看看赵丽宏儿子学步的视频。(出示课件,其实课件中没有视频,一片漆黑)

  4、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通过文字再现学步的情境。(出示课件,学步的视频没有找到,但是我们通过“用心灵诵读”就能再现学步的那时那境,更能体会到那情。因为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

  在导入部分通过汉字步的演变,让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没有视频而出示一段话既提出了对读书的要求“用心灵诵读”又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了文字的魅力——文字的功能可超越视频。

  二、用心灵诵读,再现学步情境。

  1、过渡:既然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那我们一起通过文字去再现学步的情境吧!

  2、体会初之学步,学习第一自然段。

  (1)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儿子会走路了?抽生读,随机指导“用心灵诵读”就是要做到“心随文动”——身临其境。并体会此时儿子的心情。(兴奋、紧张)

  (2)父母是怎样的心情呢?从哪句话哪个词看出来的?(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啊呀,小凡走路了!)并指导朗读。

  (3)小结:儿子第一次走路时,又 又 ,父母很 。让我们再一次用心灵诵读: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啊呀,小凡走路了!

  本段学习主要抓住儿子第一次走路的神态及父母的语言,再现刚学步的情境,体会儿子及父母的'心情,做到以文悟情,以情引读,实现“心随文动”“用心灵诵读”。

  3、感悟具体描写,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步可不只是笑,还有哭。请找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到了学步中的哭?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学习四、五自然段。

  (3)生交流并指导“用心灵诵读”。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将学步过程描写得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继续练习“用心灵诵读”的方法。

  (4)学步不仅有笑还有泪。我们可以说:哭声、泪水是学步的代价和纪念。你能写写还有什么是学步的代价和纪念吗?(出示课件)

  让学生课堂中既要动嘴又要动脑更要动笔、动情,读写结合

  4、小结:推开文字的大门,我们“用心灵诵读”果真再现了学步的那时那境那情。

  三、用心灵诵读,感悟生命过程。

  1、过渡: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想写学步的过程吗?出示句子: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对了,古人早就提出文以载道,文章是以学步写人生呀!你能从文中找到写人生的句子吗?

  2、生自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谈论,体会句子的含义。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

  (1)从沙发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独立行走的路。引导学生抓住“独立”,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最初独立的行为。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抓住“曲折、坎坷、勇气”进行体会升华。

  (3)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有些地方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右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抓住“寻路”进行体会。为什么要寻路?寻的仅仅是路吗?

  ······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联系自己的生活,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四、用心灵诵读,感悟文字魅力。

  1、出示课件:步的演变过程。感受“脚踏实地”。

  儿子啊,在人生旅途上你不但要 地走,要 地走,更应该 地走。

  2、再读父亲的寄语。

  再次出示步字的演变,从文字中领悟到学步应当“脚踏实地”,又一次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再次诵读寄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真正体会到“用心灵诵读”。

  3、小结:我们这节课,用心灵诵读了一位父亲的寄语,老师也想为大家送上寄语,出示课件:“步已会,学未止。”

  4、解释老师送上的寄语并延伸:课已完,探究未止。顺势布置作业,学写寄语。

  以学步为内容,送上教师寄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老师做一个舞蹈动作,当你看到这动作时,会联想到什么?

  看到海鸥会联想到大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与大海有关的歌曲《大海啊,故乡》。

  漫步在沙滩上,聆听海鸥鸣叫声,海风吹拂着脸庞,阵阵的海涛声将我们带入无尽遐想,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小船到大海上漫游一番吧!在欣赏过程中,请大家考虑两个问题:音乐情绪、力度如何?

  二、欣赏

  问:音乐情绪、力度如何?

  答: 深情、优美、力度柔和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同学们想不想唱这首歌?学唱歌之前,介绍作者。

  三、作者介绍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示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四、教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同学小声哼唱

  2、音乐知识 ||: :||反复记号

  3、重复演唱,老师范唱,同学哼唱

  4、难点分析

  1=F

  (1)3/4 12 1 76 53 3 -

  (2)3/4 65 411 65 5 - -

  5、欣赏

  问:根据歌曲的音乐情绪,分成几个段落?

  答:第一段 朴实、优美、回忆自身在海边生活经历。?

  第二段 音区提高,充溢激情,是情感的抒发,表达主人公对大海对故乡和妈妈浓厚真挚情感。

  6、同学们,大海是宽阔无垠,千变万化的,时而温柔恬美平静,时而惊涛骇浪,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下面我们看二组画面,从这些画面,你能看出这时大海是平静,还是惊涛骇浪呢?

  第一组:温柔、恬美、平静。

  第二组:惊涛骇浪、跌宕起伏。

  7、假如用大海的平静和跌宕起伏表示歌曲情感,如何划分?

  第一段:平静

  第二段:跌宕起伏

  8、用歌声表示歌曲情感

  9、讨论:如何用身体语言表示大海平静与惊涛骇浪?

  五、主题思想

  我们要热爱大海,热爱妈妈,热爱家乡,立志把我们家乡建设更美好。

  六、同学跟录音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20xx年盐城市中小学音乐课堂展评活动于4月26日结束了。对于我这节课,自身深有感触,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教学方面

  由于是在普通中学开课,在备课时我注意要与音乐基础知识相联系。例如:在讲到《大海啊,故乡》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时,我播放了两段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音乐。一段是二四拍《让我们荡起双桨》,另外一段是三四拍《小白船》。同学在欣赏过程中作比较,从而掌握其三拍子强弱规律。同学在课堂上听懂了,掌握了,他们就会认真去学习,积极性调动了,上课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二、同学参与性

  在教学教程中,我一直注重同学的积极参与性 。《大海啊,故乡》这首歌采用了唱、听、跳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表示歌曲的情感。同学用歌声表示歌曲的优美、抒情。用身体律动表示大海的平静与惊涛骇浪。我还布置了一组又一组的同学到讲台上扮演,对他们的扮演予以肯定,并进行鼓励。所以,在这节课上,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我与他们的`配合十分默契,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三、思想教育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对同学音乐基础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我也对他们的思想方面进行了教育。通过这节课除了学会了唱,还学到了什么?那就是热爱大海, 热爱妈妈,热爱家乡,立志把我们家乡建设更美好。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缺乏之处,如同学演唱的情绪没有很好的调动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扬长避短,争取更大进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 ?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 ? 费(fèi) ? 须(xū) ? 逊(xùn) ? 输(shū) ? ? 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作为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对了解和识记现今使用的汉字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第一、在趣味故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认识象形字;第二、在了解象形字构字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究动力,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从而发现构字规律,产生识字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看图导入

  导入:汉字家园新来了8个生字宝宝,不过,它们都藏在画里,认真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借助富有童趣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图文结合,引导识字

  1.学习“日”字。

  (1)课件演示动画(太阳图形演变成甲骨文“ ”),引言:这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生字宝宝,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如果你叫不出它的名字,也可以用小手画一画它的样子。(日)

  (2)教师领读“日”字。交流:你对“日”字了解多少呢?

  预设:

  我知道“日”指的是太阳,我能给“日”字组词:日光、日子、日月等。我会写“日”字的笔顺: 。

  2.学习“月”字。

  (1)课件演示动画(月亮图形演变成甲骨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变成了“月”的两个横。)

  (2)交流:你认识这个字宝宝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预设:

  我知道“月”就是天上的月亮。我能用“月”组词、说句子:月亮――天上的月亮弯弯的,像小船。三月四日――我的生日是三月四日。

  3.学习方法小结:刚刚这些字和它们代表的事物的样子很像,它们也是象形字。我们通过看图,观察字的演变,学会了汉字,这些就是学习象形字的主要方法。

  设计意图:以“日”“月”为例,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演示,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象形字的整体感知。初步体验学习象形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生字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6张图片,找一找藏在图片里的6个字宝宝。尝试着叫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汇报: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它的名字的?

  预设:

  (1)我找到了“山”,“山”的字形就像几座山峰连在一起。教师相机出示“山”的字理演示动画。

  (2)我找到了“水”,“水”的字形就像流动的水纹。教师相机出示“水”的字理演示动画。

  (3)我找到了“火”,古人根据火燃烧时的形状写成了“火”。教师相机出示“火”的字理演示动画,并讲述燧人取火的故事。

  (4)我找到了“田”,人们就是根据田地的形状写成了这个字。教师相机出示“田”的字理演示动画。

  (5)我找到了“石”,图片上画的石头就是“石”古时候的样子。教师相机出示“石”的字理演示动画。

  (6)我找到了“禾”,“禾”的字形真像一棵小苗。教师相机出示“禾”的字理演示动画,并点明:植物秋天丰收了,沉甸甸的,所以“木”字上面有个“撇”就是“禾”。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日”“月”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字理图画自主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6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融会贯通,反复练习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2.游戏巩固,两名同学一组,一名同学根据字形或其象形特征进行表演,另一名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字。

  3.生字运用,在8个生字中选择喜欢的字宝宝,为它组词,再说一句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通过反复练读和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生字反复再现,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强调书写习惯。

  2.动画展示“日”“田”“禾”“火”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3.师生交流:在刚才书空的过程中,哪些笔画不认识?哪些笔画写起来有难度?

  4.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相机介绍笔画“捺”和“点”,注意“日”和“田”的第二笔都是横折钩。并针对难写笔画进行范写。

  5.教师完整范写4个生字,一边写一边讲解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7.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必须到位,本环节采用观察、讲解、示范、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反复书空练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笔顺规则的理解,最终写好每一个汉字。

  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识字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尝试了自主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1.利用直观教具帮助识字。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识字方法和规律。

  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始终是牵动教学的纽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体验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此时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学习的点拨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古诗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