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3-05-15 08:38:0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大班教案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大班教案范文集合7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散幼儿的思维,感受、想象音乐的美好意境。

  2.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乐器或肢体动作创造性的表现音乐。

  3.体验和同伴合作表演、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昆虫和动物图卡、森林画面、图谱、空白卡片

  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

  教师: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一首我觉得非常好听的音乐,请小朋友来欣赏一遍吧。

  1、观看画面,倾听音乐,说说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听第一遍)

  教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听完有什么感受?

  2、强调幼儿再仔细的听一遍,辨别出音乐中有哪些动物的叫声。(听第二遍)

  教师:那我们再听一遍音乐,请你听听音乐中有什么动物发出叫声。

  3、先请幼儿说说听到的动物叫声,再请幼儿猜测想象这些动物随音乐在干什么?

  教师:你觉得这些动物随着音乐会做什么呢?(唱歌、跳舞、游戏等)

  二、分段理解表现音乐

  1、出示昆虫和动物的'图卡,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叫声。(ABAB)

  教师:请你模仿一种动物的叫声来随音乐唱一唱。

  2、出示节奏卡(1),请幼儿挑选几种动物来有节奏模仿叫声。

  教师:小动物们唱得都不错,不过呢要是有节奏些就更好听了。

  3、将图片贴在节奏卡下,提示幼儿随音乐有节奏的模仿动物叫声。

  4、请幼儿想出简单的标志来表示动物唱歌。

  教师: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表示动物唱歌呢?

  5、请幼儿创编动物跳舞的动作,教师加以整理。

  教师:小动物唱完歌,还要做什么呢?

  6、出示节奏卡(2),请幼儿想出表示动作的标志来对应节奏。

  教师:小朋友创编的动作都很好,不过要是有节奏些跳起来会更加的美。

  7、看节奏卡,练习两遍。(C)

  8、和幼儿讨论制定小动物唱歌跳舞的图谱。

  9、完整的随音乐表演一两遍。(ABABC)

  10、分角色表演。

  三、感受理解延伸

  教师:小动物们又唱又跳,好高兴。你们还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音乐呢?(打击乐)

  1、出示几种乐器,请幼儿选择和动物相匹配的乐器。

  教师:你觉得用什么乐器来表示青蛙呢?

  2、教师和幼儿商量打击乐图谱。

  3、看图谱,用乐器练习演奏。

  四、结束游戏

  幼儿围成圆圈,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静静的欣赏音乐一遍。

  教师:小动物跳累了,休息了,静静的听着音乐睡着了。

大班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园本课程《奇妙的蛋壳》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有主动探索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半个鸡蛋壳3——4只,铅笔一支,粗吸管一根(长短相同),透明胶带一卷,积木若干,长方行卡纸一张。

  2、多媒体课件、一半的蛋壳若干、小盘子一个、注有颜色的水的针筒、有三个桥洞的拱桥一座。

  3、已经认识拱形,观察过各种现代桥梁的建造方法。

  五、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提供材料与教学过程

  预设幼儿活动内容

  引发悬念

  发现问题

  主动探索

  通过故事,引发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运用设疑操作法,引导幼儿在疑问中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兴趣。

  一、设疑激趣,

  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根据故事,开放式提问:

  师:①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讨论)

  ②我们的意见不一样,我们来自己动手尝试一下,帮它们来解决这个难题。

  3、启发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4、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面、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1、在故事中观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带着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进行讨论。

  2、动手实践操作;把铅笔看成是小鸡的嘴巴,通过铅笔模拟的方式了解:相同的力分别作用凹、凸面而出现不同现象。

  演示解惑

  扩展视野

  开拓思维

  1、通过故事引出问题,让幼儿带着疑问,去动手操作,探索问题的所在,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索的兴趣,使幼儿的视野得到扩展。

  二、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1、场景设置:

  将鸡蛋的操作材料放在桌上,引出问题: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破,这么放就容易破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操作,发现“力的发散”现象。

  ①激趣: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征,用针筒进行实验。“看看,这个针筒流下来的颜色往哪里去了?我们把这些水比作铅笔下去的力,看看,水在“蛋壳”上怎么样了?”

  过渡语:现在老师就来让小朋友走到蛋壳里面去,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3、播放多媒体,展示:薄壳结构原理“看看,这个蛋壳是拱形的,当力落到蛋壳上就想水一样散开了,所以薄薄的蛋壳是不容易破的。”

  用这写语句为下一步的进行奠定基础。

  1、教师用动手操作的方式一起寻找找到问题,来探究。

  2、运用针筒进行再次实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运用多媒体进行讨论问题,让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幼儿的思维得到开拓。

  思维重组

  迁移经验

  相互交流

  1、培养幼儿从一个物体中能联想到其他物体,并能从已有的经验中进行搜索,扩散思维。

  2、让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经验,激发幼儿对生活周围事物的感兴趣与求知欲。

  三、引导迁移,运用经验

  1、展示图片,介绍生活中的拱桥隧道、天安门城楼上的城门、蒙古包等物体,

  2、开拓思维

  过渡语:我们来找找,有哪些地方是和刚才蛋壳一样的,都是拱形的?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许多科学家叔叔、阿姨制造的建筑物,和蛋壳一样都是拱形的,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伟大作品?(想)好,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他们的照片,看看会是什么呢?

  ①观察判断:让幼儿从图片之中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并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在哪里看到过,以及讨论他们作用。

  打开幼儿的视野,运用恰当的引语,让幼儿更加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弹壳的奥秘展现在生活中,学以制用。

  1、能根据图片迁移经验,打开幼儿的思维,并体验工人的辛苦。

  2、根据图片能找出相同之处,并把事物联系起来,使“力的分散”现象回归到生活之中去。

  变通思维

  探索发现

  交流探究

  1、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提高幼儿的求知欲,并对幼儿的的兴趣进行培养。

  2、探索问题中,与教师同实验、同发现、同操作中找寻答案。让科学回归到生活之中,让幼儿发掘自然中的奇妙世界;将自然——科学——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简单、明了。从而使幼儿对周围的环境能感兴趣。并主动去观察它。

  四、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1、创设场景:展示一座模拟桥,让幼儿尝试建造一座桥。

  2、动手展示,探索发现

  (1)动手建造一座桥,并尝试能放几块积木

  (2)对幼儿的放的积木进行记录,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3)谈论: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2、表达表述,体验成果喜悦。

  ①能根据自己建造作品,用自己喜欢的表述方式进行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作品。

  ②让幼儿讲述在建造过程中,你是怎么想的?

  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怎样才是最牢固的呢?(讨论)

  3、交流研究,达到共识。

  讨论“怎样使比较平的拱桥变得既方便有牢固呢?”幼儿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让教师展示一座有三个桥洞的拱桥,并让幼儿数一数能压多少积木。让幼儿达到共识。

  1、根据提问进探索,幼儿能大胆地建造自己的作品,和发现现题。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的结果和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4、公布结果,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愉悦感。

  让余兴未尽的孩子自己那操作物件到科学发现室去探索。

  五、活动延伸

  今天我发现了拱形的秘密,有的小朋友还想去试试,操作一下的,可以到旁边的位置上在去操作,别的小朋友可以一起合作,再试试,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1、会挖掘和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尝试着去探索问题;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去探究现象,因为只有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才能有活动的动机。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背景:由于本区是个小城市,周围有农田,这就为组织一些户外活动提供了资源。本次科学(半日)活动—“各种各样的番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番薯的茎和叶、观看挖番薯、动手挖番薯、讨论“各种各样的番薯”、生吃番薯、抬番薯,使幼儿初步掌握关于番薯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关注自然的习惯,使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体验亲近自然、合作劳动、品尝劳动果实以及收获带来的喜悦。

  活动目标

  1、感知番薯的不同种类及不同的外型特征。

  2、正确使用小铲子,尽量不铲破番薯。

  3、体验合作劳动及品尝劳动成果的乐趣,萌发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点:积极参与“挖番薯”的劳动,体验合作劳动及品尝劳动成果的乐趣。

  难点:正确使用小铲子挖出番薯。

  活动准备

  1、选择分别种有红皮、黄皮番薯的`而且相邻的两块番薯地,并与该农民取得联系

  2、四个大篮子、四根小扁担、幼儿人手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观察番薯的茎和叶

  1、教师带幼儿沿着田间小路一个跟着一个来到番薯地,向农民伯伯问好。

  2、引导幼儿先观察番薯的茎和叶(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番薯的茎和叶),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3、提问:

  (1)番薯的叶子是怎样的?

  (2)番薯的茎的生长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番薯的茎和叶有什么用?

  二、观看“挖番薯”

  1、请幼儿观看农民伯伯除去茎和叶子及使用锄头挖出番薯的全过程。并请幼儿观察番薯的食用部分和根。

  2、教师示范用铲子挖出一块完好无损的番薯的方法:先用铲子铲去上面的泥土,当看到有番薯皮露出时,就要小心一点了,可以先轻轻地铲,然后用手帮忙把番薯四周的泥土往外推,就这样铲铲推推,最后就能挖出一块或连带的几块番薯了。

  三、动手挖番薯

  请幼儿在相邻的两块番薯地中自由选择一个范围进行“挖番薯”的劳动,教师巡回指导,同时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手,并要求幼儿把挖出来的番薯放在自己身旁。

  四、讨论:“各种各样的番薯”

  1、请幼儿从自己挖出来的番薯中选出最有意思的,举起来给大家欣赏。并请幼儿讨论:这两块地里的番薯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观看农民伯伯拿出来的另两种番薯(紫皮和白皮的)。并告诉幼儿,番薯有好多品种,各种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现在科学家们还在研究更加优质高产的品种。

  五、生吃番薯

  引导幼儿讨论:番薯可以怎样吃?并当场选出红、黄、紫、白四块番薯,洗净、削皮,先引导幼儿观察,再分别把它们切成小片,分给幼儿尝尝,并引导幼儿互相说说有怎样的不同味道或感觉。

  六、抬番薯

  引导幼儿向农民伯伯表示感谢。然后请幼儿轮换抬番薯返回幼儿园。

  延伸活动:

  1、洗番薯、煮或烤番薯、吃番薯。

  2、收集有关介绍番薯品种及种植、生长过程的图片,放在科学角,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⒈欣赏水墨画枇杷,感受其独特的浓墨重彩的意境。

  ⒉尝试用两笔画圆的方法表现枇杷的晶莹、圆润,并用浓淡墨表现叶子的层次性。

  ⒊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⒋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事先观察过枇杷树的叶子以及果实,有初步的感知;

  范画、视频课件、宣纸、国画颜料、墨汁、毛笔。

  活动过程:

  ⒈出示枇杷,导入活动。

  师:这是什么?夏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

  ⒉回忆观察过的枇杷,进一步巩固对枇杷的了解

  师:上次我们欣赏过枇杷,它的果实是怎么样的?叶子呢?

  师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只露出半个头,还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

  ⒊欣赏水墨画作品“枇杷”,感受水墨画的魅力

  ⑴出示水墨画枇杷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幅画是用什么方法画的`?(介绍水墨画,用毛笔和宣纸上绘画)

  师: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⒋播放视频课件,初步了解水墨画作画方法和步骤。

  师:你看懂了吗?是怎么画的呢?

  请幼儿讲述,教师总结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

  ⒌教师示范绘画枇杷

  教师示范画讲解绘画枇杷步骤、方法,引导幼儿看清教师是怎样运用毛笔和颜料。

  步骤:用两笔画圆的方法来画枇杷,表现出枇杷的遮挡关系。(左半圆、右半圆,中间留一个小白点。)

  用毛笔勾柄和脐

  用淡墨画叶子、用浓墨勾画叶脉。

  ⒍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播放古典音乐《沉鱼》

  师:下面就请你也来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重点引导幼儿用两笔画圆的方法画枇杷,在绘画时能注意画面的布局、枇杷的遮挡关系。在画叶子时能大胆地把毛笔躺在纸上横着画。

  ⒎展示、讲评

  与幼儿一起评价,围绕美感、作画方法、画面布局等方面进行点评。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投掷能力及动作的灵敏度。

  2、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黄色和蓝色报纸球若干、网、大蘑菇、蓝白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跑步进入活动场地。幼儿自由散开,教师组织在相应的位置上站好。

  2、教师带领幼儿做热身运动:扩胸运动、头颈运动、腰背运动、跳跃运动、分别活动脚腕、手腕、膝盖、前后压腿、左右压腿。

  二、自由探索。

  1、出示报纸球,启发幼儿想一想它的.多种玩法。

  2、让幼儿自由玩耍,大胆探索各种不同玩法,启发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更多新的玩法。教师巡视,发现有新玩法及时肯定,并可让幼儿集体学习。

  三、游戏玩法。

  游戏一

  玩法:幼儿分为蓝黄两队,站于网的两侧,游戏开始幼儿将球投想对方,不断的捡球,投球,直至哨子响起。结束投球后,两队各派一个代表到对方场地数球,将自己的球投带对方场地多者为胜,为胜者在记分用的蘑菇上贴上一朵相应颜色的花。

  规则:

  1、听到说:“纸球大战开始”才能投球,听带哨声停止投球。

  2、幼儿投球不得超过网前的线,在线前捡到球也要退回线后再投。

  3、犯规一次扣一球。

  游戏二

  玩法:幼儿分为蓝黄两队,站于场地两侧,游戏开始用脚将球踢到到对方场地,不断地接球踢球直到哨子响起。结束投球后,两队各派一个代表到对方场地数球,将自己的球投带对方场地多者为胜,为胜者在记分用的蘑菇上贴上一朵相应颜色的花。

  规则:

  1、听到说:“纸球大战开始”才能踢球,听带哨声停止踢球。

  2、幼儿踢球不得超过自己场地前的线,在线前捡到球也要退回线后再踢。

  3、犯规一次扣一球。

大班教案 篇6

  目标:

  1、初步欣赏、探讨梵高的自画像,仔细观察、感受作品中线条和色彩的特点。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画作的见解,提高审美情趣,萌发美术创作的欲望。

  准备:梵高作品《自画像》、颜料、黑板、笔、教师自画像

  过程:

  一、出示教师自画像

  提问

  你们看,猜猜他是谁。

  那我是用什么笔画的呢?(记号笔、蜡笔)

  你觉得我画的好看吗?

  引导幼儿大胆表述,形成印象。

  二、出示梵高作品

  1、提问:请你看这幅画,和老师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吗?

  2、引导幼儿先从颜色观察:这幅画上什么颜色最多?

  还有别的什么颜色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将颜色画在纸上。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线条:

  提问:你发现这幅画上有什么特别的线条吗?

  5、教师根据幼儿表述画线条———短弧线。

  6、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心情怎么样?

  你从哪里知道他是不开心的.?

  教师小结幼儿的表述并进行小结:皱着的眉头、苍白的脸、冷色调的背景、错乱的线条背景

  三、启发幼儿思考

  师:你想画一个你自己吗?

  你会怎么画呢?

  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表情?

  老师会将许多材料放在区域里,你们可以在美术区尝试一下画一画自己或者小伙伴哦。

大班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有一天,有幼儿问:“热水怎么会变成冷水的?”这促使我分析幼儿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办法。其实,平平常常的生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让“热水快点变冷”,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中,我首先通过“一杯热水一直放着不动,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幼儿了解热水会自然冷却的常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提出各自的想法,运用不同方法探究其中的小秘密,如借助空气流动,在热水中放进冷的东西,将热水放在一个更冷的环境中,等等,都会使热水冷得快些。

  在整个活动中,我除了提供大量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设想大胆尝试,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热水冷得快些”,从而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

  目标:

  1、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热水快点变冷,探究热水变冷的秘密。

  2、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敢于在集体中提出问题。

  准备:

  1、玻璃杯(最好有刻度,可让幼儿感知水量相同),内装颜色水。

  2、温度计、毛巾。

  3、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

  4、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

  过程:

  一、提出主题

  1、师:这里有许多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幼儿很自然地想到使用温度计测水温。个别幼儿试测并将水温38摄氏度的结果告诉所有幼儿,大家记录水的温度。

  3、师:如果这几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呢?

  幼:水温会下降;热水最后会变成冷水。

  二、设计方案

  1、师: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实验报告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有幼儿说:“将水放在冰箱中,水温会下降快些!”有幼儿说:“放在风口。”有的提出用扇子扇,有的说用调羹不断搅拌------幼儿共提出16种方案,教师将方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

  三、实验论证

  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如:是否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玻璃杯中的水温,并将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四、交流讨论

  1、出示一杯没有使用过任何降温方法的水,测量其温度为34摄氏度。

  2、请幼儿测量样杯中的水温,引导幼儿将自己水杯的水温与之比较,并想办法使热水快点变冷,让水温低于34摄氏度。

  3、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幼儿将水杯放在一盆冷水中促使其降温,有的幼儿尝试在水杯中放些冰块,有的幼儿在水杯中放入许多鹅卵石,有的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最后一位幼儿这样总结:在搅拌时,水杯中的热空气会不断的往外跑,使热水快快变冷。

  师:为什么同样往水杯中加东西,一杯放冰,一杯放鹅卵石,两杯水温会不同呢?

  幼:冰块更冷。

  幼:鹅卵石放进去后,它自己变热了,而冰块不会变热,它只会越变越小。

  幼:因为水杯中的热传给了鹅卵石,鹅卵石也热了。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放进更冷的物体,能使水温下降得更快。

  5、引导幼儿发现新问题: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快点变冷呢?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或许还会碰到其他各种问题,如:为什么热水放在冷水中或冰箱里,能快点变冷呢?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增加了与冷空气接触的面积);冬天,我们对着手呼气,会感到温暖,可同样呼气为什么却能使热水快点变冷呢?为什么许多块冰放在水中,水温会下降到0摄氏度,而等冰融后温度又会上升到5摄氏度呢?

  点评:

  虽然活动中用到了温度计,但教师又没有将目标落实到知识点上,而是突出“做中学”的精神,让幼儿通过活动需要来了解、使用温度计,与此同时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记录,充分表达自己的实验经验事实。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使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过程、方法,从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2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教案06-08

大班的教案11-26

《我上大班了》大班教案11-15

大班美术教案05-26

大班教案《落叶》07-06

大班教案:钱07-25

大班剪纸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