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3-05-12 14:47:1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锦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锦集5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修订与完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羞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 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 年 7 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 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队伍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 定,赔款 50 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 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 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整体感知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 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三、重点分析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

  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 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 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赏析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 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 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 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 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 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 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 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 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 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 ,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 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 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 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 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 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 拓展阅读: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 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 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 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 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六、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 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 积累字词)

  宛转 皱边 郝叟 祈祷 懊悔 哽住

  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1、细读“我的'教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 发表看法 老师评点)

  设置场景 人物出场 渲染气氛

  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

  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抒写细节 渲染氛围

  3、细读“我的老师”

  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

  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评点)

  暗写时间 点示背景 照应伏笔

  脸色描写 声音描写 表现心理

  全身力量 几个大字 抒发真情

  定格描写 渲染悲情 余味悠长

  爱国之情

  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

  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学习小结

  课文细读 增加知识

  课文细读 训练能力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创意说明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资料整合平台】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原文,略)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先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文学的教材。但这又是一篇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的文章,由于时代关系,或者生活经历的原因,学生无法真正走进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的世界。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总觉得学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转,虽然也能说出小说的主题等等,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相关的背景是学生必须要了解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这就使得提高有效阅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真实的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去迎合老师的体验,围着老师的心理感受转,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自己去发现。所以,有时候课前的导引,未必是好事,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如在这堂课上,讲背景,讲作者,讲历史,给学生的阅读设好了樊笼,只会让课堂成为老师思维的再现,效果不好。倒不如,让学生将作品认真细致地阅读,学生可能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这样压力小,学生反而容易被作品本身吸引,达到真实阅读的目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的阅读动机,要让学生产生直接阅读的意念,这个意念最好不要是外界压力下的阅读愿望,而应该是没有明显的外力作用下,由自己的主观要求(如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产生的读书热情。变阅读的某种刺激为自我要求。如教读《最后一课》,我作了如下设计。课文中的小弗郎士和同学们年龄相近,然而他却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课文写他上“最后一课”的感受,重点写了他的所见、所想,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小弗郎士的眼睛具有很大的穿透力,透视出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同以前上课的许多变化,你能找出这些变化吗?②小弗郎士的.心理具有神奇的折射作用,折射出最后一课和往常上课教师、学生的 不同感受,文中究竟写了哪些不同的感受呢?这样以设疑作为阅读的导语,通过激发求知欲,很快将学生阅读内动机激发出来,成为推动阅读的内驱力。

  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发共鸣。七年级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04-29

最后一课教案03-27

最后一课教案03-10

《最后一课》的教案03-03

《最后一课》教案09-04

最后一课教案3篇02-06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01-30

最后一课教案10篇02-12

最后一课教案4篇03-01

最后一课教案三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