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时间:2022-04-08 17:00:58 教案 我要投稿

《孔雀东南飞》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雀东南飞》教案(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雀东南飞》教案(精选9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

  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あ僭谡庖徊糠帜谌荩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二、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三、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四、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五、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的直观化(课本剧)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话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教学形式:

  课本剧

  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莅临课堂指导教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上一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字、词进行了梳理,对整篇叙事诗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上节课后安排了一个内容: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篇叙事诗。通过几天的准备,看同学们是否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呢?下面就请大家随同学们的表演,一起重温那段揪心的人间爱情悲剧吧。

  演出人物表:

  焦仲卿肖雪焦母吴倩

  刘兰芝何林君刘母吴叔娥

  刘兄李婷婷媒婆赵纯

  配音易玲玲等音响刘彪

  画外音欧阳兰珠

  师:看完演出,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课本剧同学们演了几幕?请按演出情节拟出小标题?

  2、这些情节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线索又是什么呢?

  3、试着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明确上面三个问题(在课件上展示)

  4、学生采访。(对本节课的得失进行评价)

  5、参演学生谈演出体会。

  6、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安排下次课的内容。

  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莅临课堂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们。结束。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yin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yin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诗经

  涉江

  (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

  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在焦母的威压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威压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乐府诗特点,主要篇目

  2、了解本诗情节及人物

  3、通过对比诗歌和戏曲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三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两种文学样式

  课时安排:

  3第一课时接触本诗,了解大概。完成目标1、2。

  第2、3课时看电影完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营造怎样的气氛?全诗笼罩一股悲剧气氛,以仲卿兰之的别离抗婚殉情为线索叙述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1,情节(诵读):

  起兴开头,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开头:兰芝自遣

  发展:夫妻誓别

  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结合课后作业和文中语句分析(保留学生见解):

  刘兰芝:勤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忠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内刚、忠贞不渝、克尽职守。

  焦母:专横不讲理

  小结:一起回忆诗歌内容

  作业:找出文中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内容,提问:

  1,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节回放:诵读铺陈排比部分。讲解末段浪漫主义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剧气氛更浓郁)

  讲解本节课内容:点出文中难点字词,如古今异义等

  1,同义复词:谓言无罪过女行无偏斜会不相从许伶俜萦苦辛留待作遗施今日被驱遣不久当归还逼迫兼弟兄卿当日胜贵

  2,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

  3,“相“字用法:

  a,副词,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与卿复指)

  (我)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将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

  b,副词,互相

  例如: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

  c,xiang4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

  d,名词“宰相“或者动词“辅佐“

  4,互文修辞(注意翻译)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作业:全诗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叙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性格。我们将观看戏剧《孔雀东南飞》,比较诗歌和戏剧在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课时观看戏剧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7

  【背景与概述】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品味语言,分析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

  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首诗歌可讲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在内容方面可以分析刘兰芝的艺术形象,可以分析刘兰芝的反抗方式的选择,可以分析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还可以分析焦母变态心理;在艺术手法方面,可以学习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学习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可以了解双线交替推进的情节推进方式,还可以学习本诗繁简得当的剪裁和铺排的写作手法。要想在短短的两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本诗有一个从零点起步到深刻的认识,其难度是很大的。到底应该讲些什么?怎么讲呢?

  新课改新课堂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讲什么的权利全权放给学生,即学生想听什么,我讲什么。授课方式以学生自学──提问──研究为主。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探究热烈而踊跃,教师也从中受到启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并超越了预想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主要是了解诗歌大意,结合课下注解和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对诗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的任务一是帮助学生回答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一是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下课之前,经过整理,我搜集到了以下问题:

  1、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

  2、焦母可以为焦仲卿纳妾,为什么一定要休了刘兰芝呢?

  3、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

  4、为什么不把刘兰芝假装送回娘家,说是探望老人,住几天,再接回去?

  5、刘兰芝漂亮、温柔、贤惠,门户也不差,为何焦仲卿的母亲仍看不上她?

  6、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

  7、刘兰芝被休回家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而在哥哥的逼迫下她为什么又答应再嫁,可最后又投水自尽?

  8、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

  9、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

  10、为什么焦仲卿、刘兰芝会对爱情这么奋不顾身,值得吗?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很感兴趣。我布置的作业就是:4人小组就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记录其中的3~4个讨论内容。其中尤其说明在回答第6个问题的时候,要有实例支撑,希望同学查阅资料。而对学生提出的第1个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到,因此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也马上投入到了二次备课当中。

  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由解决学生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入手,进一步深入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比较浅显,属于个别学生看书不够仔细造成的,如第4题,有的问题属于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如第2、5、9题,这里就不再详述,只把我认为有新意、有特色的几个题目按讲课时的顺序介绍一下。

  第1题,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于是我适时抛出了我的答案:“同学们,在读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与人物》,阅读本文,应该可以给大家满意的答案。”此话一出,学生们马上拿出书来,带着问题速读起来。5分钟后,学生对此问题好像已经明白了。这时,我叫起了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问她是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是:“第一,封建的‘孝德’,使焦母实施了对儿子的专横统治,使焦仲卿对焦母一直言听计从;第二,焦仲卿从小在性格强悍的焦母抚养下,逐渐形成了相对软弱的性格和服从母命的习惯,不到绝望之时,是不会公然违反焦母的意愿的。所以,焦仲卿只能听焦母的。焦仲卿的性格如果象刘兄,那焦母就可能象刘母那样,只能听焦仲卿的了。”她的回答完美、精彩,把想提反面意见的同学说得口服心服,点头称是。

  第3题,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很热烈的。有一个同学答道:“刘兰芝让我想起了祥林嫂。祥林嫂即使离开了鲁镇也是不可能活的。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容纳她的,不仅统治阶级不接纳她,和她同样阶级的人也是不能容纳她的,她自己也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大家都真诚的相信,当时的制度是对的,错的只是祥林嫂。而刘兰芝和祥林嫂在这一点上的遭遇是一样的。所以,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可能私奔。”这个同学的答案结束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第6题,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请用你查到的实例来证明。一个同学回答到:“在当时的社会,再婚行为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私奔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他的回答,和我查到的内容是一致的。我只是顺着这个问题往下延伸了一步:“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的。一直到南宋,‘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三纲五常盛行,寡妇再嫁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第8题,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说明学生思考问题已经是全面的、辨证的了。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虽然有了全面的意识,可受到眼界的限制,认识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只能限制在盲目的母爱、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上。因此,这个问题主要由我来给学生讲解。我结合第9题,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1、封建礼教的戕害。《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2、寡母畸形的“恋子情节”导致了焦母不能容忍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真挚热烈的爱情。这种悲剧,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礼教制度和家长制度的摧残下,已经多得不可胜数,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3、中国家庭的机制决定了中国的公公婆婆娶儿媳的目的是给家庭娶一个管家婆。

  中国传统的家庭里,娶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对公公婆婆来说,他们为什么要为自己“娶媳妇”而不为儿子“娶老婆“呢?

  给儿子娶老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要给祖辈及自己开创的家业选择一个靠得住的女家长,这样,是不是儿子的好妻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否忠于自己,是否忠于交给她的这份家业。一副庞大的家业当然要比去做一个好妻子重要的得多!这就是中国家庭娶媳妇的真正原因。

  由于要交给她家业,由于要将她培养成一个未来的女管家,而她又是一个外来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防止她将来“篡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要对她进行考验与教育,只有在确认为是自家人后才放心将权杖交给她!

  事实上,媳妇变成婆婆是由于家庭机制造成的结果。正如前面所言,家族娶媳妇是选择一个未来的管理者,一个未来的管家婆,她的职责就是为了将来做好婆婆。因此,一旦自己的儿子娶了新媳妇,她便自然又扮演起督察、教育、训练的责任了。……多年的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因此,中国的婆婆常以更严苛的眼光来要求新媳妇,而且常常愈是一个好母亲而愈是成为恶婆。

  【教学效果】

  课结束了,学生人人沉浸在焦刘的忠贞的爱情里面。我又布置了作业:“以‘美哉,刘兰芝!’或‘惜乎,刘兰芝!’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赞美性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言之有物。”用来检查本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无论是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还是课后的小随笔,效果都是理想的,甚至超越了备课时希望达到的效果。学生由开始的“了解一点”发展到充分理解,产生共鸣。总之,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就成功在把阅读理解的权力完全还给了学生,是老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教后反思】

  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里只从两个感受最深的方面进行总结。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高中生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交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阅读与鉴赏的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单纯传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何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反应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何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上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一种群体的对话进程中,各种意见会相互碰撞、交流,学生的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这些理解往往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而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对话式教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授课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底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底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靠复述书本答案或教师的讲解内容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有论者指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概念或观点底认同,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底教学佳境,它需要问题和干扰的出现,通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观点和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中消极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应注意避免几种情况:一是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发生,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二是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产生看来荒唐、其实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是离开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概念化的解释课文,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品味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最后,对话式教学,不仅不是让教师不充分备课,反而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困惑】

  在探讨本文的悲剧结局时,不少学生谈到了刘兰芝死的不值得,明显得表现出对爱情的贬低,该如何面对、引导学生的这种思想?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我想将这首诗改编成小话剧,并在课内演出,将比较抽象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话剧;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创设情景教学

  (3)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改编和话剧的表演中,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前检查

  1、对原诗的改编是否忠于原作?

  2、能否把握基本矛盾?

  3、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三)安排学生表演

  1、剧本分两部分:刘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两幕之中可各分几场,让学生分组表演。

  2、结尾部分处理:配乐朗诵,采用《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由一位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读:两家求和葬,和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演绎,使话剧难以表现的浪漫主义结尾得到了很好地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意境,又表达出结尾部分人们美好的愿望。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1、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异。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有一定的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蛮横;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陋。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2、提问:从诗歌中看,刘兰芝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具有许多美好的品德。那么这样一个优秀女子为什么却被“遣归”了呢?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是一个女子致命的弱点。再者作为一个独自抚养儿子寡居多年的母亲,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焦仲卿与刘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说明:这问题有很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南宋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另娶他人,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恰巧与陆游相遇,一对有情人相对无言。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见到这首词,和之。不久唐琬抑郁而亡,而陆游也抱恨终生。

  播放这两首词的朗诵。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说明:这一内容的扩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爱情婚姻生活的摧残及其吃人的本质。

  梁祝的化蝶,焦刘的孔雀东南飞,陆唐的钗头凤,哪个不是以悲剧结尾,哪个不沾染着青年人的血泪,从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礼教。几千年来,冷酷的封建礼教,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

  (六)布置作业

  思考:焦仲卿的母亲爱她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她儿子的美满婚姻?

  反思

  语文教学中可以打破文体的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搞好素质教育。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 (苍天啊) 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 白娘子与许仙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

  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相关文章:

“孔雀东南飞”教案03-14

《孔雀东南飞》教案01-03

《孔雀东南飞》教案03-31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01-24

精选《孔雀东南飞》教案四篇10-29

《孔雀东南飞》教案精选15篇03-30

“孔雀东南飞”教案15篇03-14

《孔雀东南飞》教案(15篇)03-11

《孔雀东南飞》教案15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