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3-04-04 17:21:4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 “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1、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这篇文章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2、首先老师找一个“三”做示范:本文从结构上看就可以分为三层,哪三层?分三个层次的好处是什么?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3、老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文中还暗含了许多的“三”,请从文中尽可能多的归纳出“三”,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分分别有什么好处?

  四、 “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 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2、用三分钟时间,背第二、三节(男生背第三节,女生背第二节,竞赛)[建议:参照并利用本文板书设计 ]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四)阅读题(课外阅读,也可放在当堂,写在小黑板上或打投影),阅读下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跟《邹》文相比,主题有什么区别?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节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