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3-03-23 14:53:22 教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案15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教案15篇

文言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文言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白天。)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

  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铁杵(chǔ) 还(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 欲作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强调的是“山中”,B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磨铁杵 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采用“换词法”和“组词法”。让学生先猜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生动的现代文,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并学以致用。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文言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文言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文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会写“哉、巍”等3个字。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之喜和失去知音之痛,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能根据注释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带了一份礼物——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他们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艺术的精华啊!想听听吗?闭目静听,想想这样的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2、同学们的想象力好丰富!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形式,我们静下心来多听听,就会被他散发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厉害的同学可能还能从琴声里听出琴师的心声、志向、情怀、抱负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和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有关的故事。

  出示课题:伯牙鼓琴。指名读准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什么?(慢慢地读,注意断句,停顿。)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试着读准读通。

  2、多种形式读课文。

  (1)师范读。老师也来试一试,我给几个难读的句子断了句,同学们仔细听听你读准了吗?

  难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老师的样子再读读看,指名读。

  (3)小结:合理的停顿可以让古文更有节奏感;适当拉长字音可以使古文更有韵味。

  3、再自由读,尝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现在读起来感觉怎样?

  4、齐读。(古文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道。)

  5、看课题,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引出读注解和应用自己已有知识和语感)。“伯牙鼓琴”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讲?

  三、再读课文,初解文意

  1、出示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试用现在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看注释,看插图)

  2、交流: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绝弦了吗?(板书锺子期)

  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能找到吗?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借助注释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2)断句朗读。文言文的断句是根据它的意思而定的。

  (3)古人用“知音”形容这一对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研读文本,解读知音

  前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体会偶得知音之喜

  师介绍资料:伯牙擅长弹琴,琴艺高超,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每当他抚琴弹曲时,听琴的人就会纷纷赞叹……当他弹着悠扬欢快的曲子,听琴的人纷纷赞叹……当他弹着哀怨悲愤的调子,听琴的人还是纷纷赞到……不管伯牙弹什么曲子,不管他发挥的好或者不好,每次弹完琴都只能听……伯牙心里会想什么?

  (1)在伯牙感叹人生苦短,知音难求的时候,他在楚地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山野樵夫钟子期。

  (2)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①志是什么意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什么意思?子期怎么说的?

  ②“哉”是表示赞叹的.语气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善哉,用现代的话可以说成……原来,子期是在赞叹啊,我们就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女生读伯牙的部分,男生读子期的部分。

  ③这里还有一个与“哉”一样是个语气词的你能找到吗?“峨峨乎”是什么意思?把“峨峨乎”就是为了强调泰山的高大巍峨。我们读的时候要把这个连起来。指名读。

  ④“峨峨乎若泰山!”是什么意思?看图,钟子期闭着眼睛,就像巍峨的泰山就屹立在眼前。解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⑤你能解释“汤汤乎若流水!”了吗?把整句话的意思说给旁边同学听听。

  ⑥齐读。伯牙鼓琴,当他志在高山时,锺子期仿佛看到……当他志在流水时,锺子期仿佛看到……

  当他志明月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当伯牙志在春雨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伯牙鼓琴还可能志在哪儿呢?同桌两人试着编一编。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少选之间而志在(),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反馈交流。

  总而言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懂。他们这种默契,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形容,就是……能够听懂心声,这就是知音啊!连读前三句。

  (3)春花秋月,和风细雨……自然界的景物何其之多,何其之美,俞伯牙为何只选了高山流水,

  锺子期从琴声里,真的只听懂高山流水的美景乎?应该不止吧,你觉得伯牙想用高山流水表现什么,锺子期从高山流水的琴音里还听出了什么?(志向,胸怀,抱负)

  (4)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5)这世上爱听伯牙鼓琴的人何其之多,但真正能听懂他的琴音,与他兴趣相投,心灵相通,志向相似的人,却唯有锺子期一人!因此,伯牙谓子期为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而伯牙何其有幸,能觅得子期这样的知音!你觉得在伯牙什么所念,都能被子期必得之的时候,伯牙心情怎样?他会对子期说什么?伴着《高山流水》的琴音仿写: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叹曰:“善哉,善哉,”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知音相遇的喜悦,读读前文。

  2、体会痛失知音之悲

  (1)再好的朋友也终有一别,他们分别时约定来年再聚,以叙衷肠。无奈世事难料,知音早逝,第二年,俞伯牙见到的是钟子期之墓。你能想象这时的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诗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出示配音朗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你能想到什么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于是,悲痛欲绝的伯牙做了一个决定。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谁能用朗读读出伯牙的悲痛?(指名读)

  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读读这句话!

  现在你对伯牙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伯牙觉得只有这么做,才能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他用这种方式来……板书:谢知音

  五、再读文本,升华积累

  1、短短几十个字,记下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流传千古!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2、播放乐曲。伴着这一曲的《高山流水》一起来记住这段动人的情感。

  3、练习背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会写“轴、曝、锦、矣”4个生字。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明白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3、结合注释,结合资料袋,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戴嵩画牛。戴嵩是一名唐代的画家,最擅长画牛。戴嵩曾画过一幅《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一篇文章(补充板书“书”),来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理解课题,读准节奏。

  (1)同学们知道“书”在这个题目里的意思吗?(写)

  (2)引导学生根据停顿,读好课题。书/戴嵩画牛

  (3)了解作者:苏轼。

  看样子,小学六年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苏轼那么多首诗,知道苏轼书画都好,其实学了今天的文言文,我们还会领略苏轼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们,文言文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读好文言文,读出节奏感。现在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吧。

  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用“/”标出停顿。

  2、孩子们,学习文言文是有难度的,因为文言文精炼,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需要我们好好理解,才能够真正读懂一片文章。课前老师用了预学单,想看看大家的预学能力如何。

  (1)课件出示一:嵩蜀轴谬搐婢拊掌

  (2)指名朗读,正音。

  看样子,这几个字难不倒我们班的孩子,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字,再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3)课件出示二:

  好处处士好事喜好数学数一数曝光曝晒

  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个字是多音字。谁来用他们的另一个字音组词。(指名组词)

  3、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也画了分隔符号,表示停顿。你对照老师的,看看自己都画对吗?

  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有了分隔符号的帮助,请大家先自己练读,读出节奏感。请你来读读好吗?(请生朗读)嗯,读出了节奏感,也都读对了。哪一组也想试试?(请小组朗读)通过有节奏的朗读,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大概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三、趣读入情境,对比态度

  1、故事就是围绕一幅画展开的,同样的一幅画,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出示要求:请同学再读读文章。用横线画出杜处士对这幅画的态度,用波浪线画出小牧童对这幅画的态度。

  2、交流:先请同学来说说,关于杜处士看画所找到的句子。

  句子: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①一下子就找准了关键句子,那么这个句子中,轴用了两次,什么意思?看样子难倒一部分人了,你们看这道题,你们给两个轴字选择一下意思。(请生回答)。

  出示:给”轴”选择正确的义项()

  A、圆柱形的器物,可往上卷或绕上东西。

  B、量词。

  ②这位同学真的很能干,不仅理解了一轴是表示数量,也用义项A理解了“锦囊玉轴”,很会联系上下文,也很会活学活用。

  ③读了这句话,你觉得杜处士对这幅画是怎么的一种态度?

  很看重。为什么?(请生回答)你联系了上文,这画是戴嵩画的,属于名家名画。还有吗?

  你注意到了词语“常以自随”,什么意思?

  ④学生想象说话,理解“常以自随”。

  是呀,就像你们说的,杜处士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经常将此画带在身边。

  孩子们,你觉得杜处士会把画带去哪里?(请生想象说话)

  刚刚我们紧扣“常以自随”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体会到了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喜爱。

  (板书:合理想象)

  ⑤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那么小牧童呢?他看到了画,怎样的表现?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句子: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①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至极。

  追问:你从哪儿看出小孩子觉得可笑?(拊掌大笑)

  ②这位小儿,你如此拊掌大笑,是为何故?

  出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笑的原因吗?(指导理解句子)

  ④谁来当当牧童,要演得像。

  评议指导:最后的“矣”字是个语气词,你觉得在这儿是怎样的语气?

  3、聚焦“笑”,对比不同。

  ①过渡:小儿“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处士会怎么说呢?”

  处士笑而然之,说:“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家都很会猜,根据“笑而然之”这个词语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4、孩子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这位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又要告诉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呢?

  出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奴婢”的意思大家知道吗?(指名说)那将它们分开用,又分别是什么意思?猜猜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人?

  出示:奴:耕田种地的男仆

  婢:纺织织布的女仆

  (2)追问:耕田和织布为什么要问农夫和侍女呢?

  那么画《斗牛图》,该问谁呢?(请生回答)

  出示:

  (3)在文章的最后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好不好?谁来说说你的看法。(请生回答)是的,有总结全文的意思,还有吗?(还可以使论据确凿的作用。)

  5、小结道理:所以我们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选角说故事

  1、预设语言:孩子们,我们在理解了本文意思的前提下,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考考大家讲故事的能力。请看学习要求:

  出示:选角色讲故事。

  ①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

  ②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③讲故事时可以增加适当的想象哦!

  2、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合理想象,角色转换,形象表达。

  (1)我姓杜,人称杜处士。

  我读了不少书,

  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2)我是一个牧童

  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

  还没出村子,我看……

  (3)我是苏轼

  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土

  尤爱……

  3、小结:孩子们,这节课,小牧童勇于指出戴嵩画牛的错误,让我们知道了做事情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这节课结束后,也希望大家回家可以给家人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文言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 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是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学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文言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一、作者了解。

  1、庄子。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与孟子同时或稍后。曾任蒙漆园小吏,但不久辞去。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2、《庄子》。《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后人对庄子及《庄子》的评价

  其为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一————————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1、古今异义

  ①至于北海②百川灌河

  ③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卡片2、词类活用或词的特殊用法

  ①秋水时至②顺流而东行

  ③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卡片3、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②不辩牛马

  卡片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②以为莫己若

  ③我之谓也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卡片5、成语

  ①望洋兴叹

  ②见笑大方(贻笑大方)

  三、《庄子》寓言选读,并请同学们思考每个寓言的寓意。

  1、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参考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寓意]

  2、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己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于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外篇秋水第十七)

  [参考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寓意]

  3、鯈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外篇秋水第十七)

  [参考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寓意]

文言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深切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

  重点虚实词的落实,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设想】

  设想为不提问课,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CAI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⑴对()的描摹

  ⑵用()的烘托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对声响的正面描摹

  口技

  善

  用观众反应侧面的烘托

  简单的道具

文言文教案9

  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后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在对《后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解文意为基础,落实“鉴赏”,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好朗读。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具体落实字音和句读。

  (2)掌握重点词句,读懂文意,读出轻重和语气。

  (3)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

  (1)读出一点文言文味;

  (2)以次带词,以词带句,以句缀篇,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因此在教师示范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搜集同学们的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交流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投影):

  作者介绍:让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了解而已,不多讲。

  问: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知道的一些内容吗?

  可能答案: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赤壁”简介:投影介绍

  湖北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

  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在那大帅部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

  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

  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

  背景介绍:

  此文设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他的经历、世界观关系很大。所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进行介绍。投影: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到了黄州,他该痛定思痛,好好反省了!这个天真、率性而常爱犯自由主义的家伙,口无遮拦,有话爱说,有感而发,又不讲场合。哪知道,他的言行举止,正被一旁窥伺着的小人一一记录在案,穿凿附会,三番五次小报告打到皇帝那儿,因而屡屡遭诬告、陷害而一生坎坷。这次“乌台诗案”就给了他四个多月的牢狱之灾,差点砍了脑袋。总算圣上手下留情,发配到黄州监管居住。死里逃生的他这次吸取了教训,尽量少说话,多念经,要不就“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游游对岸西山,看看屋前江水。

  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说是“一赋两篇”,公元1082年7月16日晚上,苏轼和几位友人泛舟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他与朋友再游赤壁,又写了一篇赋,这就是同样著名的《后赤壁赋》。

  二、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尽量背诵。

  1、一读。齐读。

  要求:(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读出标点和句读。

  课文会读了吗?那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不知道还会读吗?男女生分开读。谁先读?女生读男生听,挑毛病。男生读,女生找问题。请看投影。我把课文理了个光头,将标点删掉了,先默读一分钟。准备读——

  教师简要评价

  2、二读。读懂文意。

  课前,大家将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交给我,我把比较典型的问题整合成下面几个。请看投影,请大家一起来解决这几个拦路虎。

  第一段,教师范读。重点在于抓思路,看景和情的变化。

  问: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游览赤壁的?(冬季、苦闷不得解脱)

  目的是什么呢?(寻找解脱。找乐)

  所以冬天的景物尽管不美,但在作者眼里却是很美的。

  齐读“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接下来是写三个人的对话。目的(还是为了找乐)。但是已经是一波三折。

  提问:作者心情是如何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呢?“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寥落幽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木枯石瘦,令人惊恐悲哀,黯然神伤。

  所以自然引出感叹之辞:“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结板书:美景、乐事、遗憾、满足——悲景、感叹

  第二段,我们来看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一连串用了很多动词)我们把它划下来,齐读这几个句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主要写岸上所见,主要写攀登山崖的险。由“履馋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等奇景,可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遭遇来理解。

  此时此刻,作者却不能不想到现实,所以不禁放声长啸,想摆脱现在无路可走的苦闷。“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金圣叹评点这两句:“人世间时时有此”。此时,作者不能不回到变故丛生的现实中来。(第一句,与仕途顺利相对应,第二句与突遭变故,心惊胆寒相应,)所以“二客不能从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先生也不可留,可见险极,也只能知难而退)。所以只好“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放乎中流”两句是写作者在厌倦人世之后,于是只好顺其自然、逃离现实的幻想。所以自然引出浪漫的第三段。

  3、三读。读出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重在研讨两个问题(难点):小组讨论,围绕文章和背景。

  投影显示问题:

  (1)孤鹤和道士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将现实与幻想虚无相结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为什么道士不知所踪?

  这两个问题是开解作者心结的难点。作为难点来突破。但是不必纠缠。采用讨论法,猜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孤鹤“玄裳缟衣”,道士“羽衣”,相通相融。“孤鹤”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影子,看到孤鹤,想到自己。突出“孤”。而仙鹤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如此幻境幻想表现的是苏轼试图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无尤人。看到孤鹤,想到自己,写孤鹤,也是写自己,梦见道士,是作者出世思想的反映,道人不答,无处觅迹,表明作者想解脱而不得的矛盾,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古代文人创造了一种“贬官文化“。当理想与现实矛盾是,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往往战局了他们的思想。比如陶渊明、李白等都有这种心态,但又有所不同。如: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洒脱旷达的

  板书:自我调适、超然旷达、想解脱而不得

文言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

  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

  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

  四、鉴赏说辞

  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请大家先自读第三小节说辞部分,思考:烛之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

  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

  烛 秦晋围郑

  之 以退为进

  深明大义 武 临危受命 晓之以弊

  能言善辩 退 诱之以利

  秦 说退秦师 巧施离间

  师

  晋师撤离

  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烛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仿佛置身郑国之外,处处为秦国着想,放低姿态、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层层深入,句句在理,声声入耳,直抵秦伯内心深处。

  五、因声求气

  如此一段精妙绝伦的说辞,希望大家自由朗读,深入其中,读出兴味。

  2-3生读,互评。师相机指点。师范读,再齐读。

  小结: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声”,才能把握其内在之“气”。因声求气,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学习,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由说辞——能言善辩;

  由牢骚(不仅无损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临危受命——深明大义。(板书)

  2、再来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PPT5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畅所欲言)

  小结:其貌不扬、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却是这样一位深明大义、能言善辩的人。散落在各种史书里的记载也丰满了人物形象,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认识真正的烛之武。

  七、结束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鲜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们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勉励自己吧!

  八、作业布置:课本96页1-3中相关内容。

文言文教案11

  总体设想:构建高起点、高效率的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归纳、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2、讨论归纳理解文意和解答题目的方法。

  3、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完成阅读题,提高阅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例寻法,运用方法,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讲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发放一份复习讲义,列出本课复习中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选文材料的大意,划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确重点,导入新课。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试卷的必考题型,分数比重大,历年来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两年阅读文章选自课外,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三、明确选文特征。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选取课外的浅显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一是篇幅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顾命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常考哪几种题型?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词语解释。2、句子的翻译。3、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除此以外划分文句的朗读节奏,设置情境迁移拓展也有可能进入09中考试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读通选文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些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1、抓住标题,窥探全文。2、结合注释,大致读懂。3、联系课内,揣摩推测。4、浏览题目,帮助解读。)

  就以上四点举08泰州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段《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导。

  师小结:理解文意应着眼于全篇大意,不强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晓。

  六、探究如何解答题目。

  1) 词语解释的解答。

  举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明史张溥传>选段 》词语解释题:(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

  学生思考解答,说明答题依据。教师引导归纳:课内寻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译的解答。

  举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翻译题:(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A、学生试译。

  B、从学生的翻译不足之处中引导归纳:重点词语 特别关照

  C、补充文言句子翻译五法(详见讲义)。

  D、出示翻译句子的简易口诀: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教师作简洁说明指导,学生齐读。)

  3)内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举《沈约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译)回答。

  举08徐州卷《张溥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二:抓住关键词句,组织语言回答。

  七、实战演练。

  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选文《太宗止盗》的阅读理解题。当堂交流。

  八、课堂总结

  文言阅读虽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课外文章的解读,功在课内,同学们要多读

  多背课内文章, 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文言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文言文教案13

  (一)导入课文,解题。

  《晏子使楚》一文展现了晏子作为外交家沉着冷静、能言善辩的一面,今天我们学习《晏子治东阿》来了解晏子作为地方官的另一个形象。

  文题交代了人物与事件,“治”是全文脉络的关键,以“治”为线索梳理全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注意易读错字的读音和通假字的读音。

  (三)翻译课文,落实字词,读懂内容。

  结合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归纳以下文言字词和句式。

  1、通假字:

  ⑴ “属”通“嘱”,嘱咐⑵“曾”通“增”,增加

  ⑶ “内”通“纳”,缴纳,纳税⑷“辟”通“避”,退避

  2、重点实词:数、加、强、与、谢、属托、货赂

  3、词类活用:

  ⑴加大诛于子:动词用作名词,责罚⑵臣请死之:为动,为……而死

  ⑶以利贫民:使动,使……获利⑷反以罪臣: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4、古今异义:加大、不治、明年、不行、仓库、左右、再

  5、特殊句式: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状语后置)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判断句)

  (个别学生翻译课文,并指出重点的文言字词与句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指导归纳)

  (四)品读课文,把握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筛选信息,理清文脉。

  请从原文中找出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方法、效果、景公的态度、晏子的对策。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写作)

  (五)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1、为什么晏子治理东阿“民无饥者”时景公却要责罚他,而“饥者过半矣”时景公反而“迎而贺之”?

  提示: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而近臣是通过收受贿赂来评价地方官员的,导致景公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

  提醒学生——评价事物应客观合理。

  2、晏子将东阿乱治一年来劝谏景公的方式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一方面,晏子的进谏用事实让景公懂得了如何去辨识人才,评价官员;另一方面,此次进谏是以东阿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安危为代价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提醒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3、你认为景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结合人物的动作“召而数”、“迎而贺”“下席而谢”分析人物的形象。)

  提示:

  (1)景公关心国家地方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国君。

  (2)景公充分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员,晏子前治东阿“乱”要求再治三年时,景公欣然应允,知晏子后治东阿“善”后,不计前嫌主动“迎而贺”。

  (3)景公具有君王的气度,虽然也有被近臣蒙蔽误会地方官员的时候,但是面对晏子的直言进谏,在事实面前敢于承认错误,可见其胸襟开阔。

  4、读史可以鉴今,请谈谈自己从《晏子治东阿》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

  提示讨论的角度:

  (1)从景公、晏子、权臣、民的`关系,谈谈执政是为百姓负责还是为少数权臣负责?

  (2)“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

  ……

  (开放性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总结全文:从《晏子治东阿》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古典文学作品微言大义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走进经典,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课外作业。

  1、请同学们查阅工具书,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掌握“而”字的用法及意义。

  2、推荐阅读《论语》、《左传》、《史记》等经典古典名著。

  附板书:

  《晏子治东阿》

  晏子景公

  前:民无饥者,召而数

  对比

  后:饥者过半,迎而贺

  (劝谏要有法)(评价要客观)

文言文教案14

  一、导入

  作者及题解

  二朗读训练,

  理解字词

  1.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2.自由读一遍,

  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4.速读,

  理解字词,

  学生质疑,

  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

  三

  理解内容,

  把握主题

  1.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得知的.?请说出你的结论及依据。.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点、经历及结果。

  2.一个天生聪明的人最后沦落为“泯然众人矣”,你认为谁应该为他的沦落负责?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剧决不只是他父亲一个人造成的。

  3.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那么,文章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读第三段,并联系文章标题“伤仲永”,讨论并概括作者在这些议论里所表达的观点。

  四小结拓展,

  思维训练

  1.小结课文.

  2.先天的天资与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点对学习的影响更大?(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文言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三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读出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的棋指的不是象棋,而是黑白世界的围棋,围棋更是智慧的延伸,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谁知道围棋在古代称作什么(弈),关注“弈”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围棋有关的文言文,题目是《学弈》,学弈即学下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哦,是谁教的谁在学怎么学学的结果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则文言文去探究吧。

  3、本文的作者是谁呢孟子。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

  二、导学1、任务一:依韵读文感知大意学习提示:孟子写的文言文,一定很深奥,读起来一定很吃力,先看注释,再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溜了。

  生读文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让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听我读一遍,注意画出停顿来。

  师范读。

  指名读。

  学习生字“援俱弗”。

  简要概括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秋教两个人下围棋,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2、任务二:揣摩词句感悟文意过渡: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一秋教两个人下棋,你是从文中哪句话得知的A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的.意思是教、教导。让一秋教两个人下棋。

  过渡:弈秋,何许人也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是全国的意思。

  何为“善弈者”(善于象棋的人,指会下棋的人)。

  谁为善弈者弈秋。那弈秋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呢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

  佩服之余,就来夸夸他吧,弈秋,何许人也同学们,我们用这种句式夸一夸我们的数学老师吧。李老师,通校之善教者也。

  过渡: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医的结果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弗若,是不如的意思。

  到底谁比不上谁呢第二个人比不上第一个人。

  注意句中两个“之“”分别指的都是第一个人,即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过渡: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

  D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不是这样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俩是怎么学的。

  E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请同学们看插图,观察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小鸟唱着婉转的歌儿从枝头飞过,他听到了吗因为他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小河哗啦啦流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当蜂蝶在花丛中飞舞,他看到了吗因为……那另一个人是怎么学的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二个人一门心思想着射鸟,这种一心是不是专心,是他学弈时三心二意。

  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回答老师的问题。

  弈秋,何许人也使秋干什么二人怎么学结果如何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则古文的内容。

  同学们,刚才啊,我们学习了《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那么现在我们来回顾刚才学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原文,明道理。

  三、导结

  1、从这则文言文中,你有何收获呢(学习知识,就要专心致志。)

  2、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其实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离不开黑白分明的理性与均衡,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3、检测题目: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通过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四、课后作业1、背诵《学弈》这篇古文。

  2、收集有关孟子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学弈》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比较少,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对于文言文,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很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完后我范读,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范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在处理整个“读”的教学环节上,我以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指名朗读,把读的环节落到实处。

  其次,学习文言文,除了把课文读通之外,还要把文章读懂。在读通读懂课文后,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先了解故事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这一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到学习态度不一样是导致学习结果不同的关键原因,使“明理”这个环节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讲解。这堂直播课的教学,学生参与面窄,教师讲得多,我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谈谈,更加深刻地明白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教育意义,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2-25

《文言文》教案02-12

文言文教案03-25

文言文教案12-18

文言文学弈的教案02-26

文言文口技教案09-15

文言文阅读教案02-16

狼文言文教案04-13

文言文教案4篇03-25

文言文教案九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