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时间:2023-03-09 08:03:25 教案 我要投稿

地理教案模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教案模板

  地理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地理教案模板 篇2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

  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授课内容: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

  ⑴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

  时期[1] 气候变化特点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质时期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是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历史时期 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上升,热带和亚热带北扩。

  寒冷期:欧洲传统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

  注:[1]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1万年)和近现代(近一两百年)三个阶段。

  ⑵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图示(c):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普遍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①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提高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生物的多样性受损。

  ④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主要生产领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⑤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具体如下:

  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按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按成因与发生过程,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是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三、本次课后作业:

  相关练习附后

  四、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 特别满意 ○ 满意 ○ 一般 ○ 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地理教案模板 篇3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地理教案模板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办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用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用画图设问法来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寻找各种事物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研究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能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导入]:[问]:每天电视台都播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这个名词,可以不可以改成“气候预报”?

  (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根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赶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问]:当冷锋移动到我国东部地区后,内蒙古和青海一带属于冷锋过境时还是过境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教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控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控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控制,气温会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密切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附近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控制,如果暖气团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会追赶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很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地理教案模板 篇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

  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

  (2)平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21~23千米处为臭氧层,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平流层顶至距地面20xx~3000千米(地球大气的上界)

  ③特点:又可划分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散逸层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80~500千米处为电离层,可传播无线电短波通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几种常用的辐射形式:(物体本身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能量越集中在其短波部分)

  (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简介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3)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太阳是地球的根本热源,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活动]P29

  二、热力环流:

  1.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活动]P292.热力环流的形成:

  [比较各点气温与气压的大小]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2)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3)城市风: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夜晚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活动]P30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教学反思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①特点: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②意义: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风的形成:

  (1)高空的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的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与影响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③摩擦力——永远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减小风速)

  [习题]:北半球一人背风而立,高压和低压分别在他的哪个方向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3.风的形成: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教学反思

  略

  地理教案模板 篇6

  自然地理

  1、导入

  地理学科比较接近现实生活,那么导入可以用亲身经历直接带入概念现象。

  如介绍风向,可以直接询问:“今天上学天气好不好?刮的什么风?”学生回答后,就可直接引入。你知道东风、西北风,那你知道我们是如何确定今天刮的风就是东南风或西北风的吗?

  2、新授

  (1)现象原理讲解、流程解析

  以图表等较为形象的方式讲解出该原理的内容或运作流程。并根据图表现象等引导学生理解该原理或现象或是相关影响。

  (2)互动环节

  通过已知现象,引导学生列举相同或相似现象。并指导学生用所学原理对应现象影响。

  (3)引导运用

  简单以习题来练习,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今天这节课了解了某个现象,通过这个现象学习了某个原理或影响。

  4、家庭作业

  布置预习或者复习任务

  人文地理

  1、导入

  介绍某一地点的特色风俗或其他你熟知的事情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地区或国家,亲身体验感受该地区的.生活。

  2、 新授部分

  (1)分析自然人文因素

  首先,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地区位于哪里?它的气候如何?地形如何?

  主要的人口是谁,有哪些城市? 请学生们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是教材介绍回答。

  (2)根据上一部分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那为什么这个城市或地区会有这样的工业或者人口呢?带着问题引导学生一同分析,最后得出该地会有这种人文现象的因素。

  (3) 引导运用,延伸类比我国

  把已经得出的因素类比我国与之相同的地区,得出我国这个地区与之前所学的地区的同异点。

  3、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难点。询问同学,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个地区?这个地区有什么?我们分析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和我们哪个地方有相似之处?

  地理教案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平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 寒冷干燥 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 乌拉尔、新西伯利亚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参崴 圣彼德堡

  地理教案模板 篇8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用于回答本单元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设问:“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和“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也是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上,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大气运动框架下对各地区常见天气系统的具体分析,完整了前面所涉及的知识,如高气压、低气压、极锋等;此外,本节内容的掌握更可使学生将地球上的大气有关知识学以致用,分析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要求: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理解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关系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技能训练:

  1、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2、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近期天气变化状况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运动变化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掌握锋的有关组成部分及其运动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读图2.21“20__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并结合flash课件演示理解掌握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并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气旋、反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地理教案模板 篇9

  一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情况和课时安排,我将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为了增强学生们的接受性和课堂趣味,授课过程中将有一些PPT的展示和互动环节,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地理知识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

  1第一环节: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地理概况,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的简单概况并在地图上指认位置配有图片展示让学生有更加刻的印象以及将中国的长江黄河走向在地图做出展示。(这一环节预计时间为10分钟左右)

  2第二环节:结合上一环节内容简单介绍一下重庆的地理概况,如重庆的山川河流,重庆的民俗风俗。选取重庆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并配以图片展示,如长江,嘉陵江,朝天门,磁器口,解放碑等景观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这一环节中可以穿插一些互动活动,比如准备一些重庆的景观图片让同学们猜,猜对的我会给一些奖励。(这一环节预计时间为15分钟)

  3第三个环节:异域风情,世界各国之旅。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英国、埃及、澳大利亚,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解说介绍

  给同学们。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英国的白金汉宫,埃及的金字塔,澳大利亚的袋鼠。使同学们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收获一些地理知识。(这一环节预计10分钟)

  4、最后一个环节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授课主线是地理知识,同时也隐含着一些生活常识。最后鼓励同学们努力认真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忽视任何科目。(这一环节5分钟左右)

  概述

  一:中国概况

  1中国版图介绍2个特别行政区

  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

  23个省

  2自然中国四大高原:青藏黄土内蒙古云贵三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四大盆地:塔里木吐鲁番准噶尔四川

  二:重庆地理概况

  1、自然景观:长江、嘉陵江、三峡等

  2、人文景观:朝天门,磁器口,解放碑等

  三:异域风情,世界各国之旅。

  1:美国

  2:英国

  3:埃及

  4:澳大利亚

  地理教案模板 篇10

  导入:师:《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能够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人物,他是谁?

  生: 诸葛亮

  师:我们可以用“上知_____、下知_____”来形容诸葛亮的知识非常渊博?

  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师:这里出现了“地理”这个词,这节课,老师就来和大家聊“地理”

  从而引入“地理”这门初中新开设的课程

  (一)、(投影显示)地理

  师:1、请同学们结合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

  生:山、河、地震、地图、国家……

  师:2、此外,还有什么是属于地理吗?

  (讲述)还有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天文知识、风土人情等。

  3、概括地理的概念: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科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介绍可以看出,“地理”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衣食住行、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地理课程让同学们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投影显示)生活离不开地理

  师:1、(阅读P2图,提问)这些说明什么问题?

  生:回答,老师引导总结。

  师:(1)、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气候终年炎热,降水稀少,可谓“滴水贵油”,人们把旅馆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

  师:(2)、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日的渔获量居世界第一位,销售鱼等各种海产品的市场很多,人们也有喜

  海产品的习惯。

  师:(3)、非洲的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氧气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就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师:(4)、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桑叶是蚕的食

  蚕吐的丝经过加工,是纺织丝绸的原料。因此,这带有悠久的植桑养蚕的历史,丝绸工业久负盛名。这些漂亮的丝绸服装为国家换取了很多外汇。

  师:2、分组讨论发言(分成四人小组选其中的一题讨论3分钟,推选组长发言,)

  ①、我们广东或者我们中山、沙溪有什么独特的习俗(特产、饮食、建筑等)吗?为什么

  ②、你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吗?那里有哪些独特的风俗让你印象深刻?你知道当地为什么会有这种风俗吗?

  (讨论3分钟)

  生1:湖北人吃辣,与当地的气候有关

  师: 我国还有什么地方吃辣较厉害

  生: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生2:中山的建筑,骑楼

  师:说说骑楼的特点

  生:上面伸出来,下面有柱子撑着,连在一起

  师:我的电脑桌面上刚好有骑楼的图片(展示、介绍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格的建筑呢?

  生:中山下雨多,可以挡雨

  师:很好,不仅挡雨,夏天还可以档太阳,这种建筑风格和我们这里的什么有关?

  生:气候

  师:不仅中山,我们广东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这种建筑,与我们夏天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关。

  生3:沙溪凉茶很出名

  师:我过来沙溪时,本地人告诉我要常喝沙溪凉茶。为什么沙溪凉茶出名呢?

  生:我们这里热,容易上火

  师:本地水土比较热气。

  生4:沙溪休闲服很出名。

  师:为什么沙溪发展休闲服呢?

  生:(没能够说出原因)

  师:和我们沙溪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生产的服装主要出口,是因为这

  接近香港和澳门,可以通过它们出口到很多国家,另外我们沙溪有许

  华人华侨,他们也会回来投资,我们有资金来源。

  生5:云南的服装很多样。他们有点穿棉袄,有的出夏天的服装。

  师:夏天穿棉袄,云南哪里?

  生:山上的居民

  师:山上山下居民服装不同,说明山上山下气温差别很大,和当地的环境有关。

  师小结:以上问题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居住在那里人们就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就是我们说的:“一方水土养方人”。各地区的人们为了利用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就必须要了解所在地的自然条件。达到因地制宜,所以各地的风土人情就有很大区别。大家有没有出门旅游?旅游前,你应先了解当地的一些情况以做了一些不该做了事情,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三)、(投影显示)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1、师: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请看书P3

  学好地理要求我们具备一个什么样的头脑哇?

  生:地理的头脑

  师:具备一个地理的头脑,也就是要学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

  身边的事物,更科学地选择和安排生活和生产。

  2、师:地理的头脑要用哪些思想和方法来武装呢(看书本P3-4)

  ①、(阅读)“风沙掩了的古文明”,请谈谈你的感受?

  生: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投影显示)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小结: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当某一个要素发生变

  化时,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所以,古巴比伦的衰落可用地理学解析为:近过度砍伐树木——水土流失——河床升高——河堤加高——河流淤塞、泛滥——失支家园。说明不尊重自然规律,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师:②、(阅读)“听老家的姑姑说……”,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投影显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师:什么是“因地制宜”?

  生: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

  师:因地制宜是指从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生产条件和现有发展基础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和建设项目,获取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师:沙溪有因地制宜的例子吗?

  生:沙溪种水稻,水果种香蕉、芒果……

  师:一个地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搞好当地的经济发展。

  师: ③、(投影显示)如果你是一个省长,需要新建一个城市,你将怎样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黑板相应位置填上所需因素)

  生:(上讲台写)气候、资源、河流、交通、地形

  师:我们能不能只考虑某一个方面?就象你们家盖房,考虑的因素多不多?也就是说我们分析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思想?

  生:综合地分析问题

  师:(投影显示)综合地分析问题

  师小结: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有综合的眼光和思路。这个例子说明:城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除了书上所说的还有: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工业区位、商业区位、 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影响。

  师:④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假设你家有一块菜地,怎样才能永远传种下去?

  生:好好地种!

  师:怎样才能好好地种?你们要做什么事情?

  生:浇水、翻土、施肥

  师:如果不这样,只管种,会有什么结果

  生:菜地不能种了。

  师:对,我们只有种的同时保护她,才能永远地种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投影显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解释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师:我们身边有违背“可持续发展的”事例吗?

  生:有

  师:举例子

  生:河流变脏了,岗背的“黑龙江”……

  师小结:人们为了能够世世代代在地球上很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协调人地关系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学习反馈(投影显示):4道课堂练习题

  引导学生完成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谈,你们一定感受到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吧!我们今后的地理课将进一步带领你们观察世界、认识中国、让你们感受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建设祖国的热情!

  (六)、课外拓展:

  上完初中的第一节地理课,你对地理有什么 新的认识?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什么想法?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100——200字左右),以便于老师更好地了解你们,与你们一起搞好地理课的学习!

  地理教案模板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地理教案模板 篇12

  一.学习目标

  1.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二.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活动一:

  看图3.14流域和水系,理解图中的几个概念:

  流域——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一个河流流域的开发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就适宜发展农业;而科罗拉多河,河道狭窄、落差大,就适宜开发水利资源,对于田纳西河来说,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环境,是避免盲目开发的首要条件。

  1.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活动二:在课本上找出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位置:

  发源地:

  流域范围:(在图上标出)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⑵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河流的主汛期是12月—次年4月中旬,以雨水补给为主,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不稳定,通航受到一定影响,下游易诱发洪灾。

  活动三:

  思考1

  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期,需水量较大,而冬季需水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资源发展农业?

  思考2

  田纳西河水量的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改善田纳西河的航运条件?

  ⑶水系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⑷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水能资源丰富。

  活动四:

  影响水能大小的因素:流量和落差,那么请你归纳田纳西河水能丰富原因: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较为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整个流域环境较好。

  19世纪后期,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始对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棉花带。棉花是一种对地力消耗较大的作物,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致使老棉花带衰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体,使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补充:

  造成一个区域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一是人口的增长;二是掠夺式的开发方式

  适宜种棉花的地区特点:具有光照充足,气候干旱,水源丰富的特点,如中亚、埃及、中国的新疆等,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夏季降水较少,正利于棉花后期的生长和成熟,田纳西河为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

  第二课时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开发的核心

  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知识补充

  梯级开发——把河流分为若干段,选定适宜的坝址,修建一系列的水库,逐段地利用该河流的水利资源。

  思考:结合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水库(大坝)有何作用?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田纳西河流域山地多,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坝可利用落差发电;

  ⑵水流急,且水位季节变化大,修建大坝可调节径流,使之趋于平稳,利用内河航运;

  ⑶降水年内变化较大,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雨季易出现洪水,修建大坝可拦蓄洪水,减少洪灾;、

  ⑷修建大坝拦水,还用作旱季时的灌溉用水。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⑴针对早期开发所带来的问题,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的机构。

  ⑵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图3.20)。

  ⑶1933年以后,TVA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措施

  ⑴防洪

  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⑵航运

  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诺克斯维尔以下均可通航。目前,田纳西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每年田纳西河水运的通航效益比陆路节省约4亿美元(图3.23)。

  ⑶发电

  建成了30座水电站,同时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⑷提高水质

  提高水质而采取的措施: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⑸旅游

  随着水库的修建河流域环境的不断改善,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建立了一大批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宿营地和俱乐部,以及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目前,该流域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旅游业收入成为流域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⑹土地利用

  ①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

  ③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④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世纪—8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分析:此图为田纳西河梯级开发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⑴农业:梯级开发为其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提供了水源、消除了洪涝灾害;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场所。⑵工业:水电为其提供了动力资源,使工业成本降低、污染下降。⑶第三产业:梯级开发提供了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⑷三大产业间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森林得到恢复,为木材加工、造纸工业提供原料。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旅游业的基础。方便的水运为工业提供了廉价的运输。

  五、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防止工作中的扯皮现象,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经济,做到开发与治理并重。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3、加大开发力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者。

  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外贸,招商引资。

  地理教案模板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请你当参谋】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

  【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概括总结】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板书】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结论】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③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 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习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地理教案模板 篇14

  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

  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第2课时)

  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渔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优秀教案07-08

初中地理教案11-04

中考地理教案02-28

地理初中教案04-03

初中地理教案03-17

地理黄河教案01-05

中考地理教案02-24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02-20

地理教案设计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