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中班科学课教案

中班科学课教案

时间:2023-02-28 10:44:38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课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科学课教案

中班科学课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重点:

  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 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活动反思:

  本活动目标我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和激发幼儿对动物保护本领的'好奇心,我在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活动中我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究,丰富体验,给幼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幼儿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多、不够深入,他们在活动时对有些昆虫的生活习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表现出部分幼儿没有完全融入到活动中。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

中班科学课教案2

  活动目标

  1、幼儿能主动进行操作,感知、发现物体的膨胀现象。

  2、学会比较观察法,萌发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透明容器若干,水泡过的和没泡过的黄豆,蘑菇、茶叶、木耳,温水。

  活动过程

  幼儿观察并了解物体膨胀现象。

  出示用水泡过的'黄豆和没用水泡的黄豆,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

  教师: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区别?

  幼儿自由选择,动手操作,感知物体膨胀现象。

  教师提供茶叶、干木耳、蘑菇及温水。幼儿自由选择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膨胀现象并记录。

  引导幼儿说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用物体膨胀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鼓励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怎样让苞米变成苞米花?

  物体膨胀现象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发现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膨胀的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活动延伸

  1、阅读幼儿用书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幼儿按照书的提示做物体膨胀的试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日常活动渗透指导幼儿把黄豆(或其他豆)放人水中,进行连续观察实验,并指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

  1、在自然角中投放透明容器若干,黄豆、麦杆、虾片、玉米、蘑菇、茶叶、木耳适量。指导幼儿把黄豆放人有水的玻璃杯里,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家园共育

  1、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热胀冷缩等,并鼓励孩子利用科学常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指导孩子了解并学习使用家中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尺、温度计等。

  3、在“医院”“商店’’等角色活动区放置温度计、秤等,请幼儿在活动中操作应用。

  4、指导幼儿借助各种物品进行测量,如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等。

中班科学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想想、找找、说说的过程中知道动物尾巴的各种功能。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并大胆想象,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猜猜我是谁,兔子舞的flash。

  2、情景设置:树林。

  3、动物和动物尾巴的图片,动物胸饰人手一份,幼儿游戏用录音磁带等。

  4、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的图片,积累一些粗浅的动物尾巴功用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1、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和动物交朋友,现在,我的电脑里有几只小动物想和大家捉迷藏,请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2、课件

  由局部观察到整体联想猜测。

  3、师:你们发现这些小动物都有什么?它们为什么要有尾巴呀?(幼儿自由讲述)

  二、找一找,说一说。

  1、师:那边树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想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你们快去找找吧。(幼儿寻找小动物)

  2、师:你找到了哪个动物朋友?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尾巴)

  3、这些小动物没有了尾巴,它们都怎么了?它们为什么要(着急)呀?(幼儿自由讲述)

  4、师:哎呀,原来动物的尾巴有的可以保持平衡,有的可以掌握方向,有的可以用来帮助逃跑,有的可以当成武器,有的可以缠绕,有的可以当成被子,还有的可以用来报警、储存脂肪、趋赶蚊蝇……它们的尾巴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快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尾巴吧。(幼儿寻找动物朋友的`尾巴)

  5、师:你的动物朋友的尾巴找对了吗?请你和你的朋友看一看,都找对了吗?

  师:有谁找错了吗?它的尾巴应该是怎样的?

  6、师:动物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尾巴可高兴了,我们和它们一起庆祝一下吧(看flash舞蹈)。

  活动反思:

  1、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2、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中班科学课教案4

  一、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1)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3)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三、科学词汇斜坡:就是一个斜的面。

  四、方法词汇观察: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五、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中班科学课教案5

  一、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时间顺序排列图片,学习用“首先……然后……最后……”讲述图意。

  2.认识汉字:羊、狗、袋鼠。

  二、准备

  图片三组,汉字卡:羊、狗、袋鼠

  三、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今天早上我收到了三封好朋友的来信,我们来看看是哪些好朋友。

  (二)排图讲述

  1.第一个朋友

  (1)猜谜: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不论见了谁,开口叫妈妈。(幼儿猜出后出示“羊”,读准“羊”字的后鼻音)

  (2)出示三幅图。老师:“咦,小羊的信里没有字,你们来猜猜小羊信里说了些什么?”

  (3)引导幼儿按时空顺序排图片,并讲出为什么这样排?(用“先……然后……最后……”讲述小羊先撒种子,然后种子发芽了,最后长成三棵大青菜)

  2.第二个朋友

  (1)猜谜:从小爱啃肉骨头,长大能把家门守;看见朋友汪汪叫,你来猜猜它是谁。(出示字卡“狗”,读准字音,并请幼儿组词。)

  (2)出示图片:幼儿排图讲述。(引导幼儿排顺序时注意太阳的变化)

  3.第三个朋友

  (1)猜谜:有个妈妈真奇怪,胸口有个大口袋;不装吃的和用的,生下宝宝随身带。

  (2)出示字卡“袋鼠”,读准“鼠”字的翘舌音。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小袋鼠身体的变化并进行讲述。

  (三)强化巩固

  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

  规则:幼儿按顺序摸字,如老师可命令:“请先摸×字,然后摸××字,最后摸××字。”

  四、提示与建议

  本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时空知觉,只有当幼儿理解了各幅图片的内容,才能正确地按照事情发展先后进行排列,最后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本活动中,理解图意、口语表达、认识汉字三者是层层递进的。

中班科学课教案6

  活动名称科学——怎么会有声音活动目标:

1、使幼儿获取震动物体会产生声音的具体经验,知道不同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各不同。

2、教育幼儿注意保护听力,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3、教会幼儿分辨不同物体德尔声音,发展幼儿听觉分辨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能震动并产生声音的物体:橡皮筋、纸、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现在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哪里来的?(汽车喇叭、风声、鸟叫声、琴声、讲话声等)那小朋友,我们自己能不能发出一些声音来呢?你能够发出什么声音来?(拍手声、跺脚声、口哨声…)

  二、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产生。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怎么会有声音

  呢?(幼儿讨论、猜测)现在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你用桌子上的东西怎么能发出声音?知道幼儿用各种材料发出声音,如用手轻轻拨拉橡皮筋,或者用手抖动纸张等。你们发出了什么声音?你们在做试验的时候还发现了身?(有东西动就会有声音)请你们再来试一试,看看声音出来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现象?(振动现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并感知物体的振动,可用手轻轻触放在物体上(打击大鼓)刚才你们把手放到鼓上的时候还发现了什么?(有振动的感觉,鼓不振动,声音也就会停止。)幼儿表达、讨论。

  三、引导幼儿探索自己讲话的声音。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有东西在振动而产生的呢?(是的)我们

  在讲话的`时候哪里在振动的呢?(喉部声带)引导幼儿讨论并做发声试验,启发幼儿把手放到喉部感知声带的振动。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在振动的物体的时候,就

  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如果听到了很响的、很刺耳的声音时应该怎样做?(捂住耳朵,保护好耳朵。)

  活动延伸

  1、玩发出各种声音的游戏。

  2、组织幼儿讨论哪些是好听的声音,哪些是噪音?

  3、组织幼儿到大自然听各种的声音。效果分析:

中班科学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清楚小蝴蝶、蜻蜓、小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点与生活习性,清楚昆虫与家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测和察看及聆听教学,清楚昆虫的相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卫色。

  3、对昆虫产生兴致,明白要爱惜、保护对人类有益的昆虫。

  教学预备:

  1、《儿童用书】个人一册,物品出示仪一台。

  2、昆虫挂图一张。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者是昆虫标本数个。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出昆虫的教学主题。

  幼儿教师念小蜜蜂的谜语童谣,提问:这就是啥小动物?

  幼儿教师念蜻蜓的谜语童谣,提问:这就是啥小动物?

  让孩子猜谜语,激起孩子对昆虫的.关心。

  二、展示昆虫,或者用物品出示仪放昆虫标本,了解昆虫首要特点,启发孩子的兴致。

  幼儿教师:这就是啥?叫啥名称?

  幼儿教师:他是啥模样的?头上有何?身体下方有何?有多少对翅膀与脚?

  幼儿教师:你明白他生活在哪个地方?喜欢吃啥吗?

  三、启发孩子阅读《儿童用书》,引导孩子依照“小动物名字身体特点日常生活习惯”述说。

  孩子自己立阅读场景,引导孩子说一说:场景上有哪一些昆虫?他们均有啥?

  幼儿教师:他们生活在哪个地方?吃啥?他们哪一些地方是一样的?他们有个同样的名称,你明白吗?

  幼儿教师总结:场景上的这一些小虫儿有个同样的名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巴与双眼;胸脯长着三对脚,背部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1节1节的,两侧另外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虫,比方说:七星瓢虫,有对翅膀变硬啦,另外还有些许昆虫唯有一对翅膀,比方说:蚊子。

  四、展示挂图,找找藏在画内的昆虫。

  幼儿教师:今日有很多小昆虫来和我们躲猫猫游戏,他们便藏在此幅画里头,请伙儿找找,有哪一些昆虫?他们藏在哪儿?

  幼儿教师:你明白他叫啥名称吗?你是一瞬间就发现昆虫的?是认真看才知道的?为何认真看方可发现?他们身上的色彩与四周的色彩有何新奇的地方?

  五、推荐几种有关昆虫自我保卫的知识,认知保卫色。

  幼儿教师推荐昆虫运用保卫色自我保卫的常识,让孩子清楚昆虫会变色彩保卫自个儿,这一种变色白虎自个儿的方法,叫保卫色。

  推荐几种熟知的昆虫保卫色。

  ①身体色彩与四周环境色彩一样的昆虫,例如:螳螂、枯叶蝶;

  ②身体色彩伴随着四周环境色彩而改变的昆虫,例如:蝗虫;

  ③身体色彩亮丽,警告对方自个儿有毒,别伤害自个儿,例如:瓢虫。

  幼儿教师延伸孩子思路:你还明白哪一些昆虫会运用保卫色白虎自个儿的?

  六、初步了解对人类有益的昆虫与害虫。

  幼儿教师:在昆虫的伙儿庭中,对我们人们而言,哪一些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哪一些是害虫?

  幼儿教师:你明白小蝴蝶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是害虫哩?为何?(小蝴蝶在幼虫时有喜欢吃嫩菜等危害,可是在变为小蝴蝶后有传播花粉与观看的好处。

  启发孩子探讨: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昆虫?

  使孩子明白:我们要留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到处小便和便,不让脏水汇集是害虫没法没法生存,与此同时,我们亦要保卫对人类有益的昆虫,不自由捕杀与杀死对人类有益的昆虫。通过这一回教学的进行,孩子体会到了自然界中昆虫的美,认知了熟知的昆虫,明白了昆虫的本事,清楚了昆虫的成长环境,体会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快乐,他们拥有保卫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消灭害虫的观念,在教学中不单单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并且增加了知识,各领域都有了不一样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中班科学课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句子讲述四季中小松鼠助别人的情节。

  2、能根据图片以及教师的语言提示,讲述画面的只要内容。

  3、愿意助别人,体验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小松鼠的尾巴》。

  2、松鼠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松鼠课件,引发《小松鼠的尾巴》话题。

  1、教师:(集体备课修改)这是谁的尾巴呢?今天,我给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看,是谁呀?

  2、教师:小松鼠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吗?

  3、鼓励幼儿胆地讲述自己知道的小松鼠尾巴的作用。

  (二)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画面内容。

  1、教师鼓励幼儿看图说说:画面上有谁?小松鼠在谁做什么?

  2、教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胆地讲述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三)教师逐一出示教学课件,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了解讲述的思路。

  1、教师:画面上有什么?这是什么季节?

  2、小松鼠出门去,看见了谁?他怎么样了?

  3、小松鼠说了什么?他用尾巴做什么?

  4、鼓励幼儿按提问的思路,逐一讲述画面的内容。

  (四)启发幼儿想象故事情节,讲述画面内容。

  1、教师:接下来是什么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小松鼠会用他的'尾巴做什么呢?

  2、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启发幼儿看图讲述小松鼠用尾巴助别的小动物的情节。

  (五)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幼儿轮流接说散文,感知散文优美的意境。

  (六)教师带领幼儿看教学课件完整地讲述画面内容。

  1、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讲述画面。在讲述过程中,教师采用等待、留空等方法让幼儿填空,讲述教学课件内容。

  2、指图边朗诵散文,幼儿欣赏。

  (七)引导幼儿仿编小松鼠用尾巴助别人的情节。

  1、小松鼠的尾巴真神气!想一想,小松鼠还会用他的尾巴助谁呢?

  2、醒幼儿用上述思路,讲述仿编的故事情节。

  (八)组织幼儿讨论,体验助别人和被别人助的快乐。

  1、教师:小松鼠用他的尾巴助了小鸡、蜗牛、小兔子,这些动物高兴吗?

  2、教师:小松鼠助了别人,他自己心里高兴吗?为什么?

  3、教师:你在什么时候,接受了别人的助?别人助你,你心里觉得怎样?

  4、教师:你在什么时候助过别人?助了别人,你感觉高兴吗?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鼓励幼儿助同伴和他人,体验助他人的快乐。

中班科学课教案9

  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1)提供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3)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科学词汇斜坡:

  就是一个斜的面。

  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小结。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提供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课教案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

  2.幼儿能说出风筝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3.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想象用拓印的方法设计风筝不同的图案,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放风筝)、自制风筝多个、分组操作材料(颜料、骨架、胶带、纸盘)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对风筝的的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来看一看春天里他们在户外做什么?你见过或放过什么样的风筝?

  请幼儿说说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教师介绍风筝的发展历史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知道我们潍坊市,因为独特的风筝文化而被誉为“国际风筝之都”。

  二、欣赏、观察风筝,了解其主要构造及作用

  (一)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风筝的外部特征。

  (二)幼儿观察风筝,能说出风筝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竹子骨架:用来支撑整个风筝。

  线:用来牵住风筝。

  面:它可以把风兜住,产生向上飞的力量。

  三、制作风筝

  (一)教师出示以做好的风筝,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过程。

  第一步:贴骨架。

  第二步:用纸球拓印图案。

  (三)教师讲制作要求。

  (四)幼儿动手制作简易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讲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课教案11

  目标:

  积极动手做科学小实验,初步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和性质。内容:神秘的弹性物品

  准备:

  教具:录音机、磁带、弹簧、贺卡、小兔图片;学具: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积木、铅笔、雪花片、磁带盒、纸、发套、高弹手套。

  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里”(放录音),“听,多好听的声音,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带幼儿学小鸟飞的动作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通过操作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

  〈1〉幼儿每人一根皮筋

  “来到了神奇的世界,大家看看我们身边的桌子上有什么?”〈皮筋〉“现在你可以玩一玩,但玩的时候,你要仔细看,它会怎么样?”幼儿玩耍,教师观察。“请你拉一拉皮筋,边玩边仔细看,它会怎么样?”教师小结:皮筋用力拉开后会变长,放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2〉每组一个小篮子,内装有海绵、气球、松紧带等弹性物品

  教师揭开盖布:“神奇世界的东西可真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些什么呢?”〈请幼儿看一看、讲一讲。〉“小朋友想玩玩这些东西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玩玩,看看谁的玩法最独特。”〈启发幼儿可以跟组里的小朋友换着玩〉

  教师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引导。

  比如:“吹气球”提问:没吹的.气球是什么样的?往气球里吹器,气球会有什么变化?给气球放气,它会怎么样?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这些弹性物品的性质、特点。

  “刚才我们玩了这么多东西,准能说说它们有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幼儿思考,各抒己见,自主表达各自的观点。

  3、启发幼儿联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有弹性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皮筋、海绵、气球对它们用力以后,会变形,手放开后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有弹性的,那么除了这些东西外,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呢?”

  4、指导幼儿进行弹性、非弹性分类,进一步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5、发散性思维训练:“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设计一件什么样的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对每一位幼儿设计出来的每一件物品,不论好坏,都要做出积极的评判,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激发求异思维的火花。

  6、延伸活动:“制作弹性玩具――会跳的电池”

中班科学课教案1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颜色变化的兴趣。

  2.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涂有红、黄、蓝颜色的小手掌;魔术箱;红、黄、蓝颜色的水:装有红、黄、蓝颜料的瓶盖。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一碰》,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1.幼儿随音乐《碰一碰》进入活动室。

  师:咦,小朋友,你们的小椅子上都放的什么呀?看一看你的小手掌上都有什么颜色?(红色、黄色、蓝色)

  请幼儿自由回答并提问。如:你在哪里见过红颜色的东西?鼓励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有颜色的东西。(以此形式再提问黄色、蓝色)

  2.开始游戏

  请小朋友随音乐《碰一碰》找一个跟自己手掌颜色不一样的好朋友来碰一碰,并提问:“小朋友,你的小手掌颜色有什么变化?(变色了)。让小朋友随音乐再找一个跟自己颜色不一样的朋友碰一碰,再次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二、魔术表演,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今天,老师不仅给小朋友带来了好玩的游戏,还给小朋友准备了神奇的魔术呢!小朋友要瞪大眼睛,看看魔术到底是怎么样神奇的呢?

  教师准备三个瓶子,里面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每个瓶子里插上两根带有开关的塑料管。音乐响起,教师进行魔术表演。表演完后提问幼儿:“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小了)到哪去了呢?(流到鱼缸里了、不见了等等)有的小朋友说是流到鱼缸里去的。瓶子里装的是红色、黄色、蓝色的水,为什么鱼缸里却没有红色、黄色、蓝色的水呢?鱼缸里现在是什么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此过程让幼儿各抒己见。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吧。(教师拉开帘子)哦,原来水是顺着管子流到下面鱼缸里去的,看一看每个鱼缸里都有几根管子,管子里有什么颜色?”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并能说出:红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橙色,红色碰上蓝色就会变出紫色,蓝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绿色。

  三、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两种颜色配色后神奇的变化

  “刚才这个魔术不仅老师能变出来,小朋友也可以变出来,小魔术师们,你们试试吧!”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瓶子里有一种颜色,请小朋友找一个相同颜色的即时贴贴在瓶子的身上,记住它就是瓶子里现在水的颜色。还有的'颜色藏在瓶盖里,请小朋友找一个跟自己瓶子里颜色不一样的瓶盖盖上去,拧拧紧。

  此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三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红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蓝色标志的瓶盖;第二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黄颜色的水,并配有蓝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第三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蓝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

  小朋友,快到老师这里来!我们的魔术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变魔术要有神奇的咒语呀,跟老师一起念咒语吧:“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让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

  播放音乐,幼儿随音乐晃动瓶子里的水,让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小魔术师们快看,你手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通过提问,巩固哪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分别会变成橙、紫、绿三种颜色。

  四、幼儿喷色,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魔术师们可真厉害,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大树、小草)大树和小草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绿色)以同样的形式出示南瓜、桔子、葡萄等。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颜料来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幼儿进行喷色活动,体验颜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五、结束部分

  颜色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让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更多有颜色的东西吧。幼儿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中班科学课教案13

  【活动目标】

  1、知道水仙花的名称、外行特征以及生长特点。

  2、有兴趣观察水仙花、欣赏水仙花的美丽。

  3、愿意照料水仙花,懂得基本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水仙花一盆,水仙花挂图一张。

  2、在教师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教室里多了什么?

  (引导幼儿找到水仙花。)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这叫水仙花,是在冬天生长的一种花。

  你们以前有见过吗?

  在哪里见过?

  二、认识水仙花。

  1、认识水仙花的根。

  师:植物的根一般都是在它的底部,来吸收水分以及营养的。那我们来找找看,水仙花的根在哪里啊?它长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白色。

  师:那你们知道着看起来这么丑的根,它有什么作用吗?

  (幼儿发言)

  师:水仙花的根可以吸收水分以及水分中的营养。这样子才能快快长大,开出美丽的鲜花。

  2、认识水仙花的'茎。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里,这个圆圆(幼儿教育 www.300168.com)的部分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它叫“水仙头”,是水仙花的茎。

  那它有会有什么作用呢?

  (幼儿发言。)

  师:它本领可大了。除了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之外,它还会不啊水分和营养送到水仙花的各个部分。

  3、认识水仙花的叶子。

  师:我们认识了水仙花的根和茎,那它的叶子是长在哪里的呢?

  (出示图片)我们还可以看这张图片,这也是水仙花。只不过老师带来的水仙花是还没开花的。

  是什么颜色的?

  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像什么?

  4、认识水仙花,以及水仙花的形状、生长习性。

  师:水仙花到了二月份的时候还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开出来的花就是图片上这样的。

  那它(水仙花的花瓣)是什么颜色的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花和水仙花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它是生长在水里的。

  三、小结。

  这盆水仙花以后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了。我们要怎么样啊?是不是要好好照顾它啊?能不能经常去乱动呢?(不能。)

 

中班科学课教案14

  【活动设计】

  蒜头是日常生活常见的植物,我们请幼儿带来了蒜头,在自然角中进行植物发芽的活动。一段时间过后,蒜瓣长出了嫩绿的小芽,在这发芽过程中,还有伴有浓烈的气味,甚至还有点“臭”。可孩子们天天都往自然角跑,还好奇的观察着。我们知道只有自己亲手尝试实践,获得的知识才会真实而牢固,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也是《幼儿园指导纲要》所要求的。于是结合我的个人课题探究《让科学教育更贴近幼儿生活》,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科学活动《有用的蒜头》,让幼儿对蒜头有一个初步的全面认识。通过看、摸、剥、数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的特征,了解蒜头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让幼儿体验了探索蒜头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感受用数字记录地简便、明了。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统计表。

  2、笔、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蒜头,导入活动。

  师:看,这是什么?(蒜头)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什么颜色?

  (分析:首先开始部分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蒜头引起幼儿观察兴趣,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初步感知蒜头的外部特征,同时引导孩子从蒜头的不同角度来想象其像什么,这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想象力。)

  二、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蒜头,仔细的.摸一摸,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幼儿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滑滑的,上面有纹路)(硬硬的)

  小结:蒜头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身上有像线一样的花纹,凹凸不平的,里面还藏有一个个的蒜瓣。

  (分析:幼儿在近距离观察蒜头时,通过摸、看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外部的基本特征。在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怎么知道里面的蒜瓣是什么样的呢?(剥)那我们来剥一剥。剥的时候注意看看蒜头的外衣是怎样的?

  幼儿剥蒜衣,师:蒜衣是怎样的?

  (分析:引导幼儿在剥蒜衣的过程中发现蒜衣一层层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看看现在的蒜瓣怎样的?(一个个紧紧的抱在一起)那掰开看看一一个的蒜瓣是又像什么?怎么看出?(每人拿一瓣)

  再看看它们的身上有什么?其实每个蒜瓣身上还都有件小衣服呢,让我们剥开看看里面又会是怎样的?(白色的…)闻闻什么气味?有股特殊的气味,甚至有点臭。

  那蒜瓣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有的大有的小)

  师小结:蒜头除了一层层的外衣,每个蒜瓣都还有件小衣服,剥开小衣服有一股特殊的气味,我们还发现蒜瓣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分析:该环节逐步深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知蒜瓣的特征。知道蒜皮除了一层层的外衣,其实每个蒜瓣身上都还有一件“小衣服”,并再剥开来进一步观察。通过闻一闻蒜头特有的气味,从而可以加深幼儿对蒜头的认识。)

  4、那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呢,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小朋友动作要快快的,并用笔记下数出的总数哦。

  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有谁也是XX请举手?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小结:看,在这张统计表中几个小朋友数到了几个蒜瓣,几个……,最多的有?,最少的有?原来蒜头里的蒜瓣是有多有少。

  (分析:借助记录和数量统计,让幼儿通过数数,发现蒜头中蒜瓣的数量是有多有少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引导幼儿能数出正确的总数并进行记录。在科学活动中渗透了数学领域的知识,提升了幼儿的数数能力。)

  三、迁移生活经验,了解蒜头的作用。

  师:那你知道蒜头有什么用呢?

  教师小结:大蒜可以生吃杀菌、做菜除腥味、预防感冒、抗癌等等,还可以当做种子呢。那小朋友觉得蒜头的作用大不大呀?那我们可要多吃哦!

  (分析: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蒜头的作用。有了对蒜头作用的了解,能激发孩子想吃、愿意吃蒜头的欲望。也使本次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来源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材料的难度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兴趣点,所以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较高。本次活动采用看门见山的方法来导入活动,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由里到外的探索蒜头的特征,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经过三次磨研活动,使我发现自己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学活动中幼儿才是主体,孩子们的发现应让孩子自己来表达。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应巧妙的运用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及积极地表达。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班科学课教案15

  设计意图:

  夏天,西瓜是幼儿经常吃、喜欢吃的瓜果之一,但家长平时往往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西瓜的特征以及西瓜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西瓜作为教学内容,是为了引导幼儿在观察和品尝的过程中,发现西瓜的主要特点,了解怎样吃西瓜、为什么吃西瓜、什么样的西瓜更好吃等内容。

  目标:

  1、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2、通过比较、品尝,体验新品种无籽西瓜的优点。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评:目标2体现了科技、发明与人们之间关系密切的观点。]

  准备:

  1、外形各异的普通西瓜及其他瓜果若干。

  2、无籽西瓜若干。

  3、餐巾、点心盘人手一份;刀、抹布各一。

  4、课前请幼儿洗净双手。

  过程:

  一、用故事引出“怎样吃西瓜”的问题[评:以有趣的故事引出课题,既能启发幼儿联系自己的经验,又能激发幼儿讨论的兴趣。]

  教师讲述故事《猴王吃西瓜》,提问:1、猴王是怎样吃西瓜的?2、你们是怎样吃西瓜的?

  二、请幼儿在许多瓜果中挑选出西瓜进行观察、品尝

  1、这里有许多瓜果,哪些是西瓜呢?

  [评: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知道西瓜的多样性,同时也锻炼幼儿的分析、思考能力。]

  2、西瓜是什么样的?

  (1)请各组幼儿观察桌上的西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评:每组一个西瓜为每个幼儿直接感知提供了条件,保证了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克服了怕幼儿不会观察、怕纪律难以维持、怕西瓜被打碎等等思想,让幼儿充分观察,从而了解幼儿的观察方法,感知水平以及参与该活动是否主动、积极等情况。]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小结:有的西瓜是圆圆的;有的瓜皮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还有的是带花纹的;西瓜是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一敲会“砰砰”地响,推一推还会滚动。

  [评:在幼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安排了让幼儿表述的环节,这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感知结果,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3、西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可让幼儿猜测,以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西瓜内部特征的兴趣。)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表述教师小结:西瓜水分很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

  三、引导幼儿感受无籽西瓜的优点

  1、请幼儿品尝无籽西瓜,说说它和刚才的西瓜有什么不一样。(特别甜,吃起来特别方便。)

  2、根据幼儿的讨论作一小结,让幼儿感受科技新产品的优点。

  [评:无籽西瓜又沙又甜,吃的时候不需要吐籽,很方便。幼儿通过比较,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好处。]

  附:猴王吃西瓜(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猴子捡到一个大西瓜,就把它送给了猴王。

  可猴王不会吃西瓜,于是它就招来许多猴子问:“谁知道怎么吃西瓜呀?”其中一只小猴就叫道:“我知道,我知道,西瓜是吃瓤的!”可另一只老猴子却说:“不对,不对好像是吃皮的!”“是吃皮的!”“不对,是吃瓤的!”于是猴子们就争吵起来。

  最后,猴王听信了老猴子的话,啃起了西瓜皮,而那些小猴子则吃到了甜甜的瓤。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不是用本班的幼儿来上的,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了解。所以重点认识休止符“0”,知道休止符“0”的出现表示停止。把重点设得太简单了,当提问到“0”在音乐里表示什么,幼儿能很快的回答出来。而难点已基本突破,幼儿能自己编动作来表现吃西瓜的经过。

  可是,在引导幼儿怎么样才能吃到好吃熟的西瓜这一环节,由于我的引导语用的不好,幼儿很难说出什么样的西瓜才是好吃的。

【中班科学课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硬币》04-03

中班科学课教案《蚯蚓和老鹰》04-03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2-19

科学课教案03-23

小班科学课教案01-23

小班科学课教案02-24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件简短11-15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11-17

科学课教案幼儿园小班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