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时间:2023-02-20 10:06:44 教案 我要投稿

《三顾茅庐》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顾茅庐》教案15篇

《三顾茅庐》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

  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月旦评——导入新课

  (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

  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

  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

  教师导语:

  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一大派,脂砚斋扛鼎;《金瓶梅》道尽古代兰陵家居生活,“金学派”不让红学;《水浒传》高举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叹腰斩水浒”;《三国演义》有毛宗岗,生花妙笔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重要文学评论派,及相关重要评论家)

  二、石鼎评——理解内容

  (典故出自韩愈,借指诗文善能。)

  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辛弃疾)

  清吟联石鼎(萨都拉)

《三顾茅庐》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情况回放]:

  上个星期,我们一直学习的是关于创造力的一组文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古典小说的世界,本单元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人物,讲一些故事,如诸葛亮、祁黄羊等,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故事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正如古话所说,我们以《三顾茅庐》、《祁黄羊》等故事为镜子,我们能学到如何做人,这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感觉到来了劲头。

  接着讲三顾茅庐的意思。这不难!讲完我问点难度系数大些的——茅庐就是茅屋,可是这里为什么不用茅屋,而用茅庐呢?

  孩子们够聪明,有的说茅庐是山上,有的说茅庐比茅屋好好听点,还有的说比茅庐听起来比较高雅,呵呵,还知道高雅一说,够可以的!

  在最后,我告诉了孩子们茅庐的意思是简陋的草屋,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

  在孩子们初读后,请任意选择一个任务进行,答案还是比较好玩:

  张飞太粗鲁了。

  刘备很重视人才。

  刘备很狡猾,他为了统一,他去茅庐请诸葛亮,我想他真的统一后,一定会将诸葛亮杀死,这就是狡猾。(孩子们不同意)

  关羽性急。

  刘备以大欺小……

  这真是有意思!

  分段读时孩子们更有意思。

  第一小节

  读“诸葛亮”,理解“统一”,有说归一个人管,有说不要群龙无首一样,几个国家要有一个带头的,有说占领,这需要纠正,我——刘备正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要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统一。

  滑“邀请”两字,想象前两次是怎么邀请的?

  刘备去前一定要想想怎么讲?

  诸葛先生,我刘备久仰你大名,我想统一,可是正是因为没有您的智慧,所以至今还没有统一。

  诸葛亮先生,我老早就久仰你大名了,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你出山助为我统一。

  诸葛先生,早闻你足智多谋,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出山,助我实现统一的`大业。

  我提醒注意诚心诚意,学生再说,要将你改成您。

  第二小节,张飞嚷着的那句,我请学生读,读得较好。我介绍嚷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喊叫,这下学生再读的时候就好了许多。姜军读时,几乎要尖叫起来,实在有些恐怖,过了![

  后来刘备生气了,他们就不再无礼了,我问为什么怕?孩子们猜想有意思。其中还讲到“怕”是因为他们重兄弟感情。

  第三小节,蒋昕读,自读,再谈感受。

  抓住两个“轻轻”、“恭恭敬敬”等词,通过亲身模拟体验来体会当时的情景。

  还体会山冈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山冈如卧龙,学生体会很有意思。

  第四小节,对“三分天下、最后取胜”进行补充阅读。第五小节。

  最后,问最爱者是谁,最讨厌者是谁?学生回答好玩。

  戴天成说:我喜欢刘备,因为他很尊重人才,很懂礼貌。“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生:我喜欢刘备,因为他耐心等待。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人有长得帅。

  师:是的,刚才我读到了,诸葛亮确实很有风度,很优雅!

  黄达愿:我喜欢童子,因为他有礼貌,因为他对先生说,外面有刘皇叔已经等待多时。这还说明他很体贴刘备。

  王成成:我喜欢关羽,因为他兴子很直率,武艺高强。

  生:我喜欢张飞,他技压群雄。

  师:那你最讨厌是谁?

  生:我讨厌张飞,因为他没有礼貌,很凶!

  生:我讨厌刘备。他把不想出山的诸葛亮求出山。

  生:我讨厌诸葛亮……

  蒋雨雯:我讨厌张飞,他没有弄清楚,刘备都去请求了两次,他就反对,还想用粗鲁的办法来‘求’诸葛亮,这实在是不好,按理说他跟了刘备很多年了,应该知道刘备的心思呀。

  张飞不尊重他大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才。

  诸葛亮让刘备干等了好几天,(其实是好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

  黄达:张飞,我比较讨厌他,因为他要将诸葛亮捆起来,很不礼貌。

  师:甚至可以说是粗鲁。

  生:我喜欢诸葛亮,又有点讨厌他,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我讨厌他是因为刘备来了,他竟然有本事还在哪里睡,打扮还要那么多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发表了这么多意见,我为你们自豪,说明你们读书爱思考了,这很好,但是一个人,最好还是将整本书都读一读,这样起来至少会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些,更正确一些。我向大家推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请同学们好好读读,然后在来你关注的人物。下课。

《三顾茅庐》教案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案4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学习重点】

  学会抓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殷馗()寰宇()杖藜()

  篡逆()斡旋()悒怏()荏苒()

  揲蓍()鹤氅()愧赧()蹉跎()

  箪食壶浆()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拜谒:⑵存恤:⑶如雷贯耳:⑷经世奇才:

  ⑸愧赧:⑹箪食壶浆:⑺思贤若渴:⑻顿开茅塞:

  5、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朗读课文,预习质疑

  经过一节课的`自主预习,“课前预习”里的题目你已经完成了哪些?心中又对文章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

  三、品读人物,小组合作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精彩段落硏读,解说“隆中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五、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人物的出场,有的“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有的“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有的“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拓展交流,“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交流讨论:为什么“三顾茅庐”的故事历经千年传唱且经久不衰?

《三顾茅庐》教案5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历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对于其他段落,这一部分写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没有细腻的刻画,没有动情的议论,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刘备的几个动作:从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路就开始“下马步行”,到“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站在台阶上等候”,再到等诸葛亮醒来后“快步走进草堂”。然而,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就在这一段中表现得真实又真切。

  如何让学生通过刘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并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读:读出动作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句。

  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二读:读出“诚心”

  想一想: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预设: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刘备诚心诚意,渴求人才。)

  (2)“轻轻敲门”。(怕惊扰诸葛亮;虔诚。)

  (3)“轻轻地走进去”。(怕吵醒诸葛亮,对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发自内心地求贤求才。)

  来,一起来写“恭”字。它是形声字,下面这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的,表示“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种怎样的“站”呢?请同学们试着做这个动作。刘备就这样站在草堂的台阶下,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个时辰,相当于站了四节课。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求贤若渴。)

  三读:读出形象

  1.会读书的同学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许多内涵。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动作。

  (1)“下马步行”:刘备心中就是这么虔诚;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不要惊忧了诸葛先生;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对,就是这样诚心诚意地等待;

  (5)“快步走进”:刘备心中是这般高兴;希望自己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这些动作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你会感到这些词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们饱含着感情。再读这段话,想一想,刘备诚心诚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记住刘备这些动作,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背诵出来了。(师生合作背诵)

  四读:读出写法

  1.你们看,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这些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文字的背后是刘备的诚心,是对诸葛亮的尊重。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细细去读,慢慢去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是读不出的。

  2.除了写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之外,其他段落还写了他的语言。当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一(生读)“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当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高兴地说——(生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你们看,求贤若渴的刘备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够把人物给写活,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对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一段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三顾茅庐》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 揭题。

  3、 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4、 教学复姓。

  5、 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 写话训练。

  四、 小结过渡。

  五、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

  附板书:◆ 三顾茅庐

  (恳请) (辅佐)

  刘备 ────→ 诸葛亮 ────→

《三顾茅庐》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汉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阻塞(sè) 强盛(qiáng) 王冠(guān)

  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

  塞外(sài)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

  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 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

  【经典诵读】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课堂小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三顾茅庐》教案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板书:三顾矛庐

  生:老师,你写的“茅”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

  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

  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

  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

  1、范读。

  提问:“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fen)辅(fufu)晌(xiangshang)

  辰(chengchen)诸(zhuzu)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切入感知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读课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二、新授(精读感悟,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1、一读——大声朗读。

  过渡:是啊,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愿意出山,辅助完成大业呢?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

  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3、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一样的意思。

  刘备是邀请诸葛亮出山。(板书:诚心诚意)

  (二)、细读课文,从对话、神态、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读—找—说—悟—读)随机

  过渡:

  1、刘备的真心到底有多诚?真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进一去读读课文,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找可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感受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

  3、交流。

  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嚷”

  a、师:嚷什么意思?(喊叫)谁来试一试?个别读,体会出嚷。

  b自己练读,指名读出猛张飞。

  c引导想象: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不耐烦、讨厌)

  d师:从一个“嚷”字让我们看到了鲁莽。还可以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带着这种心情再来嚷一嚷。(齐嚷)

  (3)指导“捆”(学生点到即可,不说也不要紧)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师:——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就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教师导: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对诸葛亮的无礼。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刘备求贤的急切,对诸葛亮的敬重。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

  1.师:除了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深深诚意?(学生读有关语句)

  2.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或师引导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地的时候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t追问:“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继续问:“这么远,诸葛亮又看不到,为什么这时候就要下来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刘备下马步行不是做给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诚意地尊重他。”

  t再问:“当时什么人才骑马?”

  s:“将军。”“有身份的人。”

  很多s马上领悟到:“刘备这样做是降低身份。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对他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尊敬。”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

  “不要惊醒”: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师:想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会有怎样的动作?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你会对谁这么恭恭敬敬呢?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

  (学生想象的语言会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生谈体会或师引: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

  师:仅仅半天吗?一个时辰就是?

  师:古时候,一天一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约是现在两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站一个还躺着。(看图)

  师: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齐读这部分。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急切地希望见到诸葛亮,反映出刘备求贤若渴)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动画)

  带着体会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才悠然醒来……见面。”注意标出的关键词。(出示)

  教学板块之二(感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过渡:刘备为何对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呢?肯定诸葛亮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通过上节课的初步认识,你觉得诸葛亮怎样?

  师引导:是啊。诸葛亮雄才大略。文中也简单写了一写。请大家读课文的3、4、5小结,找到有关语句,并说说体会。

  环境烘托体会性格:

  师:其实,这里的环境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

  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里有一句——(生接:比喻句)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t: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t: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里景色宜人,谁来读好它?

  齐读

  分析形势体会大略(第四小节)

  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t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t当时诸葛亮是这么说的:将军想成就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刘备-----。“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

  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

  出山战况验证才华

  t: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板书(如鱼得水)谁是鱼,谁是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设空城计”……)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对刘备有多么重要。难怪刘备会三请诸葛亮。再读读最后一节。

  三、延伸拓展深华中心

  t:(延伸)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初步认识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那这个故事对你生活中又有什么启发呢?(待人诚恳,谦虚 不要摆架子 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四:作业:

  1、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心。

  板书:

  三顾茅庐

  刘备(如鱼得水)诸葛亮

  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引导学生回想校园一角、名胜古迹、赵元古银杏等地方。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三、背诵课文3、4节。

  四、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三顾茅庐》教案9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倾颓(tuí)存恤(xù)

  殆尽(dài)疏懒(lǎn)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三顾茅庐》教案10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三顾茅庐》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1、重点字

  纶巾(guan)贵胄(zhòu)鹤氅(chang)愧赧(nan)拜谒(yè)鄙贱(bi)

  挟持(xié)存恤(xù)总揽(lan)殷实(yin)金帛(bó)如雷贯耳(guàn)

  箪食壶浆(dan)

  2、多音字

  曲(q) 曲艺 将 (jiang)将心比心 (q) 弯曲 (jiàng)将领

  3、形近字

  纶 (guan) 纶巾 赧(nan) 愧赧 挟(xié)挟持 伦 (lún)

  伦理 赫(hè) 显赫 狭(xiá) 狭窄

  4、重点词

  拜谒:拜访谒见。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疏懒:松懈;懈怠

  经世奇才: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思贤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2)仁心爱人。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3)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2)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3)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还原三顾茅庐情景。角色表演时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

  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说“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教学提示】

  该部分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求贤若渴 志向远大

  诸葛亮: 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张飞: 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介绍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部分学生对名著本身未进行全文阅读,对“隆中对”中的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2.对于本文语言特征,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分析。

《三顾茅庐》教案12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茅塞(sāi sài sè)顿开

  2.我会填

  三( )茅庐 青翠欲( ) ( )( )起伏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3.想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课外拓展:

  认真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三国群英荟”中的《桃园三结义》、《张飞认输》、《过五关,斩六将》。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读下面的话,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敬)

《三顾茅庐》教案13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顾茅庐》教案14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齐读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顾茅庐》教案15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主要抓住了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得出是诚心诚意,然后王老师让学生在一顾和二顾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和行动体会其情和其心到底有多诚,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化的阅读。

  在与学生交流时,王老师.整体把握得很不错,围绕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以及各自的身份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采用了对比研读、引导阅读等方式。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案10-28

《三顾茅庐》教案02-19

三顾茅庐教案09-12

三顾茅庐教案04-23

三顾茅庐教案15篇02-01

《三顾茅庐》教案6篇01-16

三顾茅庐语文教案04-29

三顾茅庐教案15篇11-12

《三顾茅庐》教案14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