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重力》教案

《重力》教案

时间:2023-02-18 09:01:57 教案 我要投稿

《重力》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力》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力》教案(通用15篇)

《重力》教案1

  一、教材分析

  《重力势能》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7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节课的内容,这节课通过分析重力做功的特点,推导得出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并进一步讨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及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系统所共有;是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

  二、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能力目标: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物体的势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重力势能一节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

  学生回答:重锤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演示实验:?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重力势能?

  教师设置问题:

  (1)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分别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2)前边我们学过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能量就将变化多少,那么同学们认为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

  分析实例:?

  用投影片出示问题:?

  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求解得到:重力所做的功为:WG=mgΔh=mg(h1-h2)?

  教师指出:前边我们结合功和能的关系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而我们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EP=mgh

  推导重力势能的单位:?

  1kg?m/s2?m=1N?m=1J

  重力势能是标量?

  (3)教师指导学生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h1>h2,WG>0 ∴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h1<h2,WG<0 ∴

  ③教师总结:重力做正功及负功时,重力势能都是怎么变化的,其变化量与重力的功有什么关系??

  (4)讨论: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1处运动到高为h2处,运动的路径有无数条,讨论在这些运动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相同,因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1-h2)是一定的.?

  教师:由此得到:重力所做的功只跟物体初位置的高度h1和末位置的高度h2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师:有一个物体放在三楼顶,每层楼高h,则该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大??

  学生会说出一些不同的答案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同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值呢??

  学生通过看教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重力势能及其表达式还有它的相对性,机械能包括动能、我们今天所学的重力势能,还有弹性势能,那么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一)表达式

  (二)单位

  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和科学的推导加深了学生对重力势能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设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解决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这一难点。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精讲点拨15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重力》教案2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重力》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大小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看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这是神七成功发射的图片,一幅是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时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员返回时出舱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1、指导学生做课件中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2、看课件,思考:图中的水、水滴、苹果、铅球的运动状态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它一个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线的顶部,当它静止时,线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我们就叫做竖直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之为重垂线。再看课件,图中物体的放置方式改变后,重力的方向变了吗?说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呢?看课件,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哪个是正确的?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3、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看课件,那么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力的作用点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学习重力的作用点,请看书,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在是哪里?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的方向、作用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三、课堂小结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评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宇航员从月球取回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矿石标本,拿到地球上,这块矿石的质量是多少?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板书设计参考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有没有觉得有用呢?有用的话就收藏起来吧。

《重力》教案4

  【难点精析】

  1、孤掌难鸣说明了一个什么物理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力的基本概念解释实际问题。鼓掌时,左右两手互相拍击,两手均有感觉,并发出响声,孤掌难鸣即一只手拍不响,说明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力的概念,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所见事实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体会力的概念。

  孤掌难鸣说明了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的道理。

  2、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空气阻力不计)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解析: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因为空气阻力不计,它仅与地球有相互作用,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有的同学认为,足球还受到踢球的脚对它的作用。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力的概念没有理解好。因为力不能凭空产生,足球受脚对它的作用仅仅在于用脚踢足球的那一瞬间,一旦脚与球分离,球就不再受脚的作用了。所以分析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必须分析该时刻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情况,不能把物体前一段时间里曾经受到过的力,不加分析的套用到后一段时间里去。

  【例题精析】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例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例3、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例4、正误判断

  A.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错误)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物体受到了力。(正确)

  C.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错误)

  D.甲把乙推倒在地,但甲并没有倒下,说明甲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错误)

  E.同一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正确)

  F.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错误)

  G.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正确)

  H.无生命的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错误)

  I.物体的重力总是大小不变的。(错误)

  J.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错误)

  K.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错误)

  L.把物体从赤道拿到北极,物体的重力将增大。(正确)

  M.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无论怎样运动,总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正确)

  N.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错误)

  O.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上。(错误)

  P.细绳下吊一小球,细绳的拉力总等于小球的重力。(错误)

  例5、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不变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

  【能力提升点】

  1、重心位置的变化极限法

  极限法就是设想物理过程、物理变化、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使我们弄清其变化过程。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判断重心位置变化的方法。极限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便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2、四种相互基本作用

  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重力》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探究新知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分组实验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用g表示,即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二)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生活中的应用:铅垂线

  (三)重心: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讨论:规则物体的重心和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四)重力的由来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五)阅读科学世界

  (六)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板书设计

  如下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册教学反思:

《重力》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重力》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节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这个课题结合高一学生已经积累的物理知识,启发他们利用运动学、力学等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答案。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设计、动手实验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锻炼机会。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知道实验原理,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清楚实验中的误差来源。

  【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误差原因分析。理清思路,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表述研究成果。

  【科学探究】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报告,共同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与意义。

  【科学态度与责任】各组间相互评价,给出合理的完善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对地球物理学、航空航天技术及大地测量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需要了解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思路

  惠更斯在推导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后,用一个单摆测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测量所在地区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当摆角较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根据其周期公式可得

  想一想,要根据上式测量重力加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应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选择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减小实验误差?

  惠更斯

  二、【进行新课】

  探究点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目的 利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原理 当单摆摆角很小(小于5°)时,可看做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T=2π,由公式可得g=,只要测出摆长l和振动周期T,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g

  探究点二、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

  思考与讨论:

  1.线有粗细、长短的不同,伸缩性也有区别。不同的小球,质量和体积有差异。想一想,应如何选择摆线和摆球?为什么?

  2.右图画出了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应该选用哪种方式?为什么?你还有更好的设计吗?

  细线上端的两种悬挂方式

  探究点三、物理量的测量

  实验步骤:

  1.做单摆

  (1)让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稍大一些的结,制成一个单摆。

  (2)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由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作上标记。

  2.测摆长

  用米尺量出从悬点到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0,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摆球的'直径d,则摆长l=l0+。

  测摆球的直径

  测摆线长度

  3.测周期

  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让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当单摆摆动稳定后,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计算出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T。

  4.改变摆长重测周期

  将单摆的摆长变短或变长,重复实验三次,测出相应的摆长l和周期T。

  秒表测单摆的周期

  探究点四、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

  平均值法

  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和T代入公式中求出g值,最后求出g的平均值。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表格

  图像法

  由T=2π得T2=l作出T2-l图像,即以T2为纵轴,以l为横轴。其斜率k=,由图像的斜率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摆线长度要远大于摆球直径,且摆线无明显伸缩性,另外摆球要选取密度大且质量分布均匀的钢球。

  (2)单摆摆球应在坚直平面内摆动,且摆角应小于5°。

  (3)测摆长l时,应为悬点到球重心的距离,球质量分布均匀时等于摆线长加上小球半径。

  (4)应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以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平衡位置时计数。

  (5)适当增加全振动的测量次数,以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一般30~50次即可。

  误差分析

  (1)测摆长l时只测量出细线长,没有加上小球的半径,使得所测摆长偏小,g的侧量值偏小。

  (2)测摆动周期时,将N次全振动误记为N+1次全振动,使所测周期偏小,g的侧量值偏大。

  (3)实验时,摆角较大,使得摆动实际周期与有偏差。

  探究点五、拓展知识

  单摆实验中的位移—时间图

  各地重力加速度

  课堂重点知识小结

  数据处理与分析

  (1)数据处理

  ①公式法:,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

  ②图象法:作出l T2图象求g值。

  误差分析

  随堂练习

  例1: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小博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单摆,你认为他应选用________图来做实验。

  (2)实验过程小博同学分别用了图a、b的两种不同方式悬挂小球,你认为________(选填“a”或“b”)悬挂方式较好。

  (3)某同学用秒表测得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丁所示,则单摆的周期为________s。

  (4)若单摆在任意摆角θ时的周期公式可近似为T=T0[1+asin2 ],式中T0为摆角趋近于0时的周期,a为常数;为了用图像法验证该关系式,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戊所示的图线,则图线的斜率表示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 (2)b (3)1.89 (4)T(或t、n)、θ

  【解析】(1)单摆在摆动过程中,阻力要尽量小甚至忽略不计,所以摆球选铁球;悬

  线要细、无弹性,摆长不能过小,一般取1 m左右的细线。故选乙。

  (2)如果选a装置,摆动过程中,摆长在不断变化,无法准确测量,故选b装置。

  (3)由图丁可知,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是75.6 s,所以单摆的周期为:T= s=1.89 s。

  (4)根据T=T0[1+asin2]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T(或t、n)、θ,由T=T0[1+asin2]得,sin2=( )T-,所以图线的斜率为。

  例2:某实验小组在利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cm。

  (2)测得摆线长为89.2 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3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如图甲中秒表所示,则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_cm,秒表所示读数为________s。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值,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乙所示,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π取3.14,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0.97 (2) 89.685 57.0 (3)9.86

  【解析】(1)主尺示数为9 mm,游标尺示数为0.1×7 mm=0.7 mm,故小球的直径为9.7 mm,即0.97 cm。

  (2)单摆摆长为绳长加小球半径,因此摆长为89.2 cm+0.485 cm=89.685 cm;秒表不需要估读,由图可知示数为57.0 s。

  (3)由单摆周期公式可得T2=l,斜率为=4,解得g=9.86 m/s2。

《重力》教案8

  一、教学目的: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重点难点:

  1.重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分析推理、讲授讨论.

  四、教具:

  轻重不同的重锤一个、木桩、沙箱、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能来发电的呢?学习这节课后,我们将会了解这个问题。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的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演示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木桩打进沙箱中,说明重锤对木桩做了功,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我们把重锤由于被学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本节课将学习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1:演示由质量不同的重锤从相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质量越大的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演示实验2:演示用同一重锤从不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得出:重锤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把一个物体举高,要克服重力做功,同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力能减小。可见重力势能跟重力做功有密切关系。

  如图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

  WG=gΔh=gh1-gh2

  我们可以看出WG等于gh这个量的变化。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1.重力势能

  1定义: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

  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 都是焦耳()

  2.对EP=gh的理解:

  1式中h应为物体重心的高度。

  2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3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4选取不同的零势面,物体的势能值是不同的,但势能的变化量不会因零势面的不同而不同。

  例题1:边长为L,质量为的立方体物体静止放在地面,在其旁边有一高为H的水平桌面,如图2所示.

  1若选地面为零势点,立方体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少?

  2若选桌椅面为零势点,立方体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少?

  学生先做,老师再讲。

  解析:

  1EP=gL/2.

  2 EP= -g(H-L/2).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图1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了。重力势能的变化是否在任意情况下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

  讨论1:物体从A点下落到B点过程中,如果受阻力作用,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体下落受到阻力,只影响物体动能的变化,不影响重力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A、B两点的高度差有关。

  WG=gh1-gh2=EP1-EP2.

  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但由于要克服阻力做功,减少的重力势能没有全部转化为动能。

  讨论2:若物体从A点下落到B点后,再平移到与B点等高的C点,重力做的功是多少?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如图3所示。

  物体由B到C过程中重力不做功,重力势能也不变化,因此物体由A运动到C点过程中,重力的功仍是WG=gh1-gh2=EP1-EP2. 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讨论3:若物体是从A点沿斜面滑到与B点等高的C点,上述关系是否成立?

  设AC之间长为S,且与水平方向成θ角。

  重力做功WG=Fssinθ=gh1-gh2

  由此发现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跟初末位置高度有关,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仍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讨论4:物体从B点分别匀速、加速、减速上升到A点,上述关系又是如何呢?

  无论物体从B点上升到A点是匀速、加速、减速,重力都做负功,且都等于物体重力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乘积。而重力势能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但这三种情况中,由于所受拉力不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合外力的功,动能变化量不相同。

  师生共同总结出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的功有关,两者关系如下: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负功,即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引导学生总结出重力做功的特点:

  4.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演示实验3:演示张紧的橡皮筋把纸团射出去,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够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5.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把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引导学生举些具有弹性势能物体的实例。如张紧的弓、卷紧的发条、位伸或压缩的弹簧、击球时的网球拍等都具有弹性势能。初步了解弹簧所具有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越大,恢复原状时对外做的功就越多,弹簧的弹性势能就越大。弹簧的弹性势能不跟弹簧的劲度有关,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相同时,劲度越大的弹簧弹性势能越大。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由相互作用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所以势能又叫位能。今后还将学习其它形式的势能。

  例题2:沿着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面向上拉同一物体到顶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沿着坡度小、长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B.沿长度大、粗糙程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C.沿长度大、粗糙程度小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D.上述几种情况重力做功同样多。

  学生先做,老师再评讲。正确答案为D。

  (三)、课堂小结:

  1.重力势能: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

  2.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3.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把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四)、课外作业:

  1.复习归纳本节课内容。

  2.思考课本练习四第(1)、(3)题。

  3.把练习四第(2)、(4)、(5)题做在作业本上。

《重力》教案9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重力》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xx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四、板书设计

《重力》教案1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g

  =4000千克x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重力》教案12

  一 概述

  《重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由“重力是怎样产生的?”“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重力的方向沿什么方向?”三个核心问题组成。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等,为了深求物理规律、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节课以“模拟引力”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以牛顿的研究成果作启示,启发认识神秘的宇宙间存在万有引力,再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研究重力对物体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二 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 知道重力的方向

  ●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 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 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 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本节课学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状、体积、材料、密度、质量等因素有关,教学中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扬、肯定,最后根据公式可合并一些猜想的类型,还可以准备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捏成大小、体积不同的任意形状,测重力,探究重力与体积的关系在重力方向的巧妙应用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五 学法设计

  在学法上 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本节课学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状、体积、材料、密度、质量等因素有关,教学中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扬、肯定,最后根据公式可合并一些猜想的类型,还可以准备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捏成大小、体积不同的任意形状,测重力,探究重力与体积的关系

  在重力方向的巧妙应用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六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演示“模拟引力”实验,通过观察、讨论、思考、相互交流感受,揭示万有引力的存在。

  2 新课学习

  (1)讲述杞人忧天的故事,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再结合一些客观实际──所有的物体在没有受到拉力或支持力的时候最终都将落回地面上来,揭示重力的.存在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试着拿起书桌上现有的不同物体,感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并交流感受,发表观点,由有的物体会重些,而有的物体

  会轻些的事实提出猜想:重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并用实验验证猜想。根据构思分组动手实验探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此前简单穿插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结束后,听取学生的汇报,及时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做最后的汇总总结。学生依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整理分析概括,向同学汇报自己的成果,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说出g值的物理意义

  (3)重力的方向

  根据自学感悟,自制重垂线,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重力的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重垂线的实验,结合二力平衡条件,讲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于物体表面向下。应用所学的知识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既锻炼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4)重心

  看板画:滑雪运动员曲身滑雪。讨论、思考、发表观点,启发学生弯腰是为了降低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增强稳定性。让学生动手找找手中的直尺、物理教科书的重心应该在什么地方?可以讨论,发表观点和猜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猜想。得出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利用已学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确定重心的位置───悬挂法,

《重力》教案13

  一、引入新课

  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重力教案。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一)重力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和大家想的意一样,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

  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1.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想想做做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

  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二)重力的大小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1.重力的大小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

  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

  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

  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

  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2.练习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G=4×1000kg×9.8 N/kg=39200N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G=50÷1000kg×10 N/kg=0.5N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三)重力的方向知道了物体重力的大小和它的质量有关,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重力的第二个要素:方向。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我们已经了解了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都要落到地面。

  演示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

  (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它们方向是否相同?

  (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平行,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想想议议]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重力的第三个要素:作用点。

  出示一根粉笔,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笔也受重力。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后。各段粉笔受不受重力?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gravity),也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

  请同学们确定一块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

  交流: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

  (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木球)如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

  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如将一粗细均匀的长棒从中间弯折成90°角,重心还在棒的中点吗?重心在哪儿?弯折后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想想议议请同学们双脚分开站好,大家一定能很稳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不动,只让你抬起一只脚,还能站稳吗?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走钢丝的演员为什么要握一根长杆?

  如果身体不动,抬起一只脚后就站不住,要想一只脚稳,身体就必须倾斜,身体倾斜时,人体的重心位置也会跟着移动。走钢丝的演员的重心位置必须落在钢丝上时才不会倾倒。人走路,脚下不稳时会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觉得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三、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通过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重力》教案14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有关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重力》教案15

  一、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 力的示意图》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包括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在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知识时设计了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差,为此在设计时一是改变了原来教材的编排,力的三要素教材上是在学完了重力后才提到,我在设计教学过程,讲重力知识时就按照三要素去讲,隐含着力的三要素,重力势能教材上是学完了整节课后才学习,我在设计时把此部分知识安排在了重力讲完后,这样做以调整让教材中的知识思路更清晰,更便于学生去学习;二是重视物理课的实验性,物理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时依据内容需要,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物理教学的生活性,物理内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列举了大量的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势能,力的描述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尝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科学的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现代教学手段:注重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 五、教学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

  六、教学准备

  1、把本班48名学生进行分组,分成12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便于在小组实验时的操作。

  2、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3个,钩码若干,铁架台13个,细线13条

  3、所需的其他器材:小黑板2个,建筑用重垂线1个,不倒翁1个,旧式落地扇1个

  4、把本节课的练习题、例题写在小黑板上

【《重力》教案】相关文章:

《重力》教案08-27

《重力》教案精选15篇03-12

《重力》教案15篇02-17

《重力》教案(15篇)02-17

《重力》教案(合集15篇)02-18

重力说课稿11-06

《重力》说课稿07-06

重力说课稿12-29

重力与重心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