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时间:2022-10-25 19:22:2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阿房宫赋》教案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房宫赋》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阿房宫赋》教案4篇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习文本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内容:

  1.读准文章字音

  2.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3.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历史背景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3: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0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赋”的内容见《赤壁赋》相关知识“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摛(chi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铺采摛文”是赋的形貌,“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体物是摹写事物,汉大赋更多摹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罗列各种珍禽奇兽花木鱼等。“写志”在文章结尾尽讽谏之意。

  二:检查预习:

  兀()骊山()缦()媵嫱()()铛()庾()

  阿房()()霁()逦迤()()锱铢()横槛()

  三:诵读提示:读出首句的气势语音力图雄厚,建筑奇丽要读的飞扬。宫女着扮喜失望悲。排比有气势,议论要读的有力

  四:“体物”部分

  1:包括1、2两段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学生再读或再背课文

  2:具体研习第二段

  (1)一名学生朗读

  (2)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板书: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3)学生齐读

  五:作业:

  1:整理重点实虚词

  2:背诵1、2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研习体物部分(2)语段精读

  一:检查上节内容

  二:分析三四段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三:研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2)分组讨论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二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三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四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板书:由描写转入议论:对比事理秦王骄奢宫化焦土

  四:研习第四段

  (1)教师范背

  (2)提问:“呜呼”一词开头的作用表现何感情?其后四句说出何道理。明确:领起全段表现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采。后四句阐述兴亡自取的道理。

  (3)“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明确:申述论据,指爱民与长治息息相关

  (4)“秦人不暇自哀四句中“后人”何意?明确:124指秦以后的人,包唐统治者3指唐以后的人。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5)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一句话概括。明确:都是不爱其民。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6)齐读三四节

  五:“体物”“写志”的关系

  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各取所需)

  六:总结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七:【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八: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阿房宫赋》教案 篇2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结构图: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疑难指津】

  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议论特色?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比如为人传诵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文学创作中的议论能够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现出来还是很见艺术功底的。

  【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名题讲析】

  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c.表感叹语气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e.表判断语气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对下列加点语气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⑷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⑹呜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归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⒁滋可痛已!

  ⒂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⒃年几何矣?

  ⒄是善恶之分也已。

  ⒅万钟于我何加焉?

《阿房宫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 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

  3、 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安排】3—4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

  二 文体介绍: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

  三 学生自学:

  1 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

  (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

  2 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 注音:

  骊(li)山 不霁(ji)何虹 妃嫔(pin)媵(ying)嫱(qiang)

  辇(nian)来于秦 尽态极妍(yan) 鼎铛(cheng)玉石

  管弦呕(ou)哑(ya)

  (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

  齐楚之精英:精华

  秦爱纷奢:多

  可怜焦土:可叹

  (“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

  (3)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名——》状

  朝歌夜弦:名——》状;名——》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

  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

  廊腰缦回:名——》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

  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

  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四、五

  3 翻译全文(口头练习)

  四 深入理解:

  1 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

  2 这篇赋的写作思路:

  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

  3 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1) 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

  (2) 是封建独裁的象征

  (3) 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

  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

  4 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

  (1) 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 铺叙有序,环环相扣 举例(略)

  (3) 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

  5 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

  6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 均先铺叙,后议论;

  (2) 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 《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

  (4) 《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五、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

  “赋”体特点:

  (1) 泼墨如云 铺张扬厉

  (2) 铺叙有序 环环相扣

  (3) 妙于用语 珠圆玉润

《阿房宫赋》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阿房宫赋教案。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尽态极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贺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横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 完了、结束 北 而西折 动词,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数→动 统一

  构而 折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 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 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 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阿房宫赋》教案】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的教案01-24

阿房宫赋教案03-04

《阿房宫赋》教案三篇03-22

阿房宫赋的教案14篇01-24

阿房宫赋的教案15篇03-04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三篇07-31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4篇07-09

《阿房宫赋》教案模板5篇10-31

《阿房宫赋》教案合集9篇10-29

【精品】《阿房宫赋》教案三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