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

时间:2022-08-31 16:07:36 教案 我要投稿

《将相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将相和》教案15篇

《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讨论: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五、小结

  1、鼓励编排课本剧。

  2、复述三个小故事。

  六、课外延伸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案2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 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 教师小结。

  4. 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 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 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 学生讨论。

  d. 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

  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他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2.课题质疑。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

  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2)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3)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4)语言: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说说你的观点。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5)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课文学到这里,蔺相如是不是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蔺相如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2: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没有大智大勇,没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只靠一张嘴”。

  师:是呀!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逼迫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也堪称猛将。你们说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事实他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写法

  1.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言行进行重点词句研读,品析人物的形象。

  【设计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放手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作好铺垫。

  六、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田忌赛马》和《禅让的故事》。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激发阅读兴趣。

《将相和》教案4

  教材分析:

  “和氏璧”可谓国宝,是世所罕见的珍贵文物,由此,本课在教学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领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因课文内容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接触文物机会几乎没有,对保护文物的意识也较淡薄。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是本课渗秀法制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璧、廉、颇、缶”4个生字;会写“赵、璧、骗、撞、怯、廉、颇、辞、诸、削”10个生字;

  2、掌握“赵国、完璧归赵、撞碎、胆怯、廉颇、推辞、削弱”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花和国文物保护法》,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一)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二)本文的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 法:情境教学、以读助讲、

  学 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将相和》有关资料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4个生字;会写“赵、璧、骗、撞、怯、廉、颇、辞、诸、削”10个生字;掌握“完璧归赵、撞碎、胆怯、削弱”等词语。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

  3 、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和氏璧图片,讲关于它的故事。

  (本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文物”这个词,并让学生自由说说身边出现过或听说过的文物,从而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对《文物保护法》的简介,树立学生保护文物意识,完成在学科中渗秀法制教育的目标。】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战国地图,介绍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的学习课文。】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

  【设计意图:紧扣“和”字,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又教会学生抓住课题阅读文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大胆猜测,三个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紧紧围绕“和”这一关键词。】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课件出示要检查的生字,让学生读,并积累该课词语,学生大声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可以让其他的学生解答,学生说不出来的教师可以解答。重点理解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个词。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就是积累和运用的过程,这一环节既使学生积累了词语,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和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五、交流自学情况,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学生讨论完成填空:

  出示课件,学生补白:

  因为蔺相如( )立了功,被封为( ),他又在( )立了功,被封为( ),廉颇认为他( )而爬到了自己头上,所以将相(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避着,为的是( ),所以,廉颇( ),将相(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以“整体感知”为主,切忌将课文肢解。为了避免将三个看似“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学生的视觉拉向课题中的“和”字,这就抓住了“文眼”。有“和”必有“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把矛盾的焦点指向了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看看蔺相如是怎样凭着一张嘴官拜上卿的。这就将三件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不可分割的主线.】

  六、拓展延伸,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对祖国历史上发生许多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的祖先真的很伟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资料,了解一下我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同时,回去认真读一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了解一下,做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么样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字词

  3、收集文物资料,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设计意图:这两项作业不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为下一课时做好了准备。】

《将相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xx。 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练习:

  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三、总结: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案6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五、课后延伸

  1、同学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

《将相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

  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

  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将相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晓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课件:战国形势图)

  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

  3、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适当的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指名说一说)

  4、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这出这几个小结段。(指名说,出示课件)

  5、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吗?(齐读句子)好,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

  (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见,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

  6、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

  7、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8、再读故事,明晰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弄清将相和的前因后果。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和好了,这也说明他们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来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标题来回答)

  2、你觉得赵王应该升蔺相如为上卿吗?蔺相如是靠什么升为上卿的?再读三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A抓住”骗”完成完璧归赵。

  1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讨论,演一演。

  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B抓住”逼”完成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下,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蔺相如何反应的?为什么逼?如何逼?结果怎样?,(抓住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C抓住”避”完成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的态度又怎样?

  (1)如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2)手下如何看待?(3)怎样说明原因的?

  你这一事件中,你又读出了蔺相如身上怎样的品质?

  总结: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以后在描写人物时,必须体会人物的个性。

  三、总结

  (一)、这三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理清文章条理: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是怎样的?最后咱们想一想:蔺相如为什么能机智勇敢,胸怀开阔?廉颇为什么勇于改过?因为爱国。

  四、结尾。

  最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如此说来,赵国本应更加强大,可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同学们可以详细地读一读《龙门灵秀》中《廉颇》。而且《史记》中写人的艺术课远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课件)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在《史记》中认识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拓展:读《硬脖子的洛阳令》,思考《硬脖子的洛阳令》:硬脖子指的是什么性格特点?本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这几件事是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1

  《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我前后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第一课时重在阅读,兼以扫除字词障碍、介绍课文出处、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个小故事,并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会读、读中学,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阅读的力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二课时对人物进行逐步分析,通过三个小故事,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时,我选择以名著为媒介,介绍《史记》。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战国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年龄段,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成功地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

  通过请同学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齐读课文,说明"将"是谁?"相"是谁?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进行板书。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在多媒体PPT上进行呈现。最后,留下课后问题"你认为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反思2

  第二课时时,我决定采用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要读懂这个故事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设计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希望能通过读,让学生找到感觉,身临当时历史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读来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爱国心。在读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时,我用不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当学生读出了胆识过人的蔺相如,我会称赞"好一个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当学生读出理直气壮的蔺相如时,我会肯定"多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这种激励手法,实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文中,潜移默化,从各方面去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渐渐地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朗读中鲜明了,精神品质也逐渐在学生们头脑中清晰了,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多层次读的训练中顺利完成了,并随机板书。

  最后,我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的总结,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进益。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矛盾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依次展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都是对人物刻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用词力求简洁、精准。

  本次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对语言的分析。课堂节奏较为紧凑,对于重点的把握较为准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投入兴趣较大。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意让学生成为主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备课中,应当更加仔细,对小细节进行雕琢。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较为成功。一个完美的课堂需要反复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将相和》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本文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案10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案11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权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权、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将相和》教案12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言行

  品质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将相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 自己练习说一说。

  2. 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将相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板书)

  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

  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板书)

  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

  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负荆请罪)

  “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

  (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板书:英勇善战)

  (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

  出示: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卿”qing正音)

  (2)、引读:引起他们不和的原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3、师归纳小结: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讲叙了言和的过程。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一)从廉颇的语言着手,了解廉颇不服气的原因及他的性格特点。

  1、结合屏幕上的两句句子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不服气)

  2、课文如何把廉颇的不服气表现出来的?找到相关句子。出示第10节。

  这段话是通过语言写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读一读,思考廉颇讲了几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在书上作分层记号。(三层)

  (1)指名交流。

  (2)引读:他先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再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最后说——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3、再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层意思。

  (1)第一层的意思是: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大。

  2从句中哪些词中看出他功劳大?

  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就是“战功赫赫”)

  2这句夸赞的话出自他自己的口中,你读一读,读出什么味道?

  2出示词卡:居功自傲(自认为有功劳而感到骄傲)

  (2)他认为蔺相如没能耐。 (换词:没本领)

  (3)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板书:为难

  (4)谁能连起来把廉颇这段话的意思说给别人听?

  4、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豪爽耿直、居功自傲)

  小结:课文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男生齐读。

  (二)学习《渑池之会》,抓住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

  1、面对他的挑衅,蔺相如怎么做?找到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1)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

  (2)课文又写了有一次蔺相如路上偶遇廉颇的做法——指名交流

  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2、你们发现蔺相如怎么做?板书:避让

  3、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4、渑池会上,秦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占赵王的便宜,羞辱赵王。读一读渑池之会的内容,说说面对什么情况,蔺相如怎么说。

  (1)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说——

  出示:

  “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出示:瑟、缶的图片

  你们看,瑟是一种弹弦乐器,而缶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

  (2)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忽的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

  出示:“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出示词卡:声色俱厉)解释: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再读。

  5、这就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的表现。从蔺相如的语言中,你认为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他的能耐表现在哪里?同桌交流。

  2有智慧。(和秦王针锋相对,让秦王击缶,使他在言语间占不了便宜。)

  2有勇气。(蔺相如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刀光剑影地相拼,但是凭着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捍卫赵国的尊严,怎么说没能耐呢?)

  小结: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如果蔺相如就在你面前,你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说:——(你真有能耐!)

  (三)继续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关键语句,体会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感受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这么有能耐的.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为难的?师引读:廉颇要为难蔺相如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是——避让。(生答)

  师;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是真的怕他?默读课文,蔺相如是怎么说的?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4、从这里你们读懂了什么?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才这样委屈自己,这就叫——板书:顾全大局

  5、出示: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

  “不应该”什么?(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

  6、引读。

  师:廉颇知道自己不顾国家利益,觉得自己真是罪人,——(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可见他能——板书:知错就改,(请罪态度相当诚恳)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热情”一词可见他不计前嫌)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8、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9、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10、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总结。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英勇善战)廉颇蔺相如(有勇有谋)

  为难知错就改避让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

  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案】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案01-20

将相和教案09-17

《将相和》教案05-31

将相和教案14篇02-19

《将相和》教案精选15篇03-10

将相和教案15篇02-08

《将相和》教案(15篇)01-05

《将相和》教案(精选15篇)06-01

《将相和》教案汇编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