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论语》语文教案

《论语》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04 08:39:00 教案 我要投稿

《论语》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语文教案

  《论语》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习”。

  《论语》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 罔 殆 谓哉 焉 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

  子曰教师讲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读指导

  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子曰处理方法:

  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

  子曰八、小结

  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

  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子曰2.背诵全文。B类

  子曰3.默写全文。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2

  子曰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学过程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检查复习

  子曰朗读全文。

  子曰二、导入

  子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子曰三、翻译课文6-10则

  子曰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子曰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子曰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子曰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子曰(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子曰(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

  子曰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子曰五、小结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子曰六、背诵指导:

  子曰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子曰七、作业

  子曰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语文教案 篇3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论语十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教案 )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教案课后反思: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读懂——能见“言”而知“意”;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论语》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 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 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 3 )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论语》语文教案 篇5

  课题:

  《论语》十则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 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②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 积累《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积累文言知识。

  2、 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层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评点启发式,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和弟子间小故事等等。(也可展示图片)

  半步《论语》治天下引题

  学习以及做人处事的格言

  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心得

  两小儿辩日(小学)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询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二. 介绍孔子、《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我国古代思想家。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这些篇章分别是: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注音(请学生注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诲( )女( )知之乎

  9、是知( )也

  10、弘毅( )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12、其恕( )乎

  二、划停顿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讲解字词,并翻译句子(详见PPT)

  课文中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提及,一个个解释完再通译,其间可请学生起来回答,增加互动性。

  概括每一则的蕴含,即究竟讲的`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还是修身做人。

  中间可增加一些趣味性故事,如孔子弟子的。(视情况而定)

  四.知识梳理:

  (1)重点字词

  文言代词

  吾——人称代词“我”

  女(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说——悦

  女——汝

  知——智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

  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是知也

  而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

  (2)传不习乎 ( 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

  (2)文中出现成语: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总结含义

  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探究:

  要求学生分别从课文中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喜欢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怎样的启发。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论语》十则。

  2、掌握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多音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词等。

  3、熟读后课文后,找出文中成语或者名言警句。

  《论语》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课堂核心 核心

  知识 《论语》中包含的道理。

  核心

  能力 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核心

  方法 1.知人论世。

  2. 反复诵读。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⑨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译文:

  (2)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论语》十则复习试题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在内心自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论语》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即席辩论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理、有节、有礼。

  2、培养发言能抓住要害,有较强的说服力。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有时候,对一个问题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要通过辩论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在辩论前,要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在辩论中要根据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即席反驳,这就是即席辩论。要使即席辩论有效地击中对方要害,那就应该仔细听清对方辩论中提出的观点和内容。寻找其发言中的漏洞。并记下这些漏洞,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反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辩论中最重要的本领。

  二、典型引路:

  1、出示辩论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正方)

  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反方)

  2、展示部分辩论场景:(放录像)

  反方发言:我认为"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因为电脑中有各种字体,练了也没有用。如果你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一下不就行了吗?从而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来做别的工作,这也是时人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三、组织讨论:正方如何反驳。

  1、正方记下发言漏洞:

  (⑴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⑵这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2、从哪些地方进行反驳:

  (1、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①我需要特别大的字你能制作吗?

  ②现场需要,当时没有电脑怎么办?

  ③人家需要你提个意见,写个留言或题个词,你怎么办?

  2、这也是时代文明的标志。

  ①时代文明标志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文明素质,而不是先进的'科技工具。

  ②练习写字可以益智健身,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情操。人的素质高了,这练习写字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请再找出发言中的一处错误,并提出几点反驳的理由:

  一处错误:

  几点理由:

  四、尝试项目请听"小学生要多看电视"的正方发言:

  我认为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电视中有做人的道理,有美的欣赏,有丑恶的警戒,有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道理,电视看得越多,即就得到越多。

  请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辩手,进行班级辩论。

  五、总结注意点:

  1、听要仔细,及时抓住发言中的漏洞。

  2、辩论时,要想好辩论要点,既要讲"理",还要讲"新"。做到语言规范,论据充分,说理有力,培养文明的语言习惯。

  六布置作业:以下面的题开展辩论

  你认为是男性聪明,还是女性聪明,请选定题后写出4条理由。

  《论语》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论语》四则。

  2.正确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落实句子翻译,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心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论语》四则)

  2.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论语》这部书。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书中的《论语》四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几条论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又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老师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读得是否准确。(注意:愠 罔 殆 焉 省 这五个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特别是刚才强调过的这些字。

  3.再指名朗读课文。

  4. 全班再次练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掌握好句子停顿。

  三、理解课文大意

  1.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前所查的资料,边读边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同学们刚才思考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思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果在汇报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理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可以提出来。

  3.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哪些词语、句子是你们小组理解起来很困难的。

  4.哪组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学习态度)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还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第二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

  而不肯读书,就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三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的身上也有)就(应该)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学习态度)

  第四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先做人,再做事)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复习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这四则论语,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一谈。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3.指名谈谈学习论语的体会。

  4.试着背诵《论语》四则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四则,你还知道《论语》中的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积累几条。

  2.预习《薛谭学讴》

  《论语》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论语》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论语》语文教案 篇11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 诲(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 ,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

  3.预习《老子五章》。

  《论语》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有宋代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补充: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公元前七七零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2、《论语》是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读课文:教读、自读、齐读。

  四、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理解并翻译课文。

  五、课文理解和分析:课文十则分为三部分,讲述的是做人的道理。

  第一至三则,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日三省、见贤思齐、宽容

  第四至八则,讲个人的抱负追求。

  远大的理想抱负,讲求仁义道德

  第九至十则,讲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六、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七、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

  二、抽十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纠错三、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

  品读赏析,探究内涵——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个人朗读

  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②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2、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补充)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四、写作特点。

  1、《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十则中,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2、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五、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掌握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论语》语文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论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1-26

《论语》的教案03-27

《论语》教案01-31

六国论语文教案04-28

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教案03-20

《论语》教案15篇02-17

《论语》教案(15篇)02-18

《论语十二章》教案02-22

论语十二章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