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平衡》教案

《平衡》教案

时间:2022-06-09 19:36:01 教案 我要投稿

《平衡》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衡》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衡》教案

《平衡》教案1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物体的平衡。

  终点: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活动准备

  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彩笔

  这是什么?彩笔可以在纸上画画,但是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彩笔把纸顶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自自己试一试。

  2.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用彩笔顶在这个点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打一点做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纸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平衡点。

  小结:所以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将纸剪去一个角,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布飞盘,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等。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利用平衡原理做出来的东西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白纸的平衡点,然后让幼儿把找到的平衡点进行标记,再让幼儿改变纸的形状,再次找平衡点,知道物体形状的改变会让平衡点也随之改变,之后让幼儿找找其他物品的平衡点,但是在这里介绍活动规则是没能讲清楚活动的要求,导致活动中有部分幼儿不能清除明白的操作,让这一环节表现得有些凌乱,所以老师又需要加强操作要求的讲解,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各位老师的建议,在总结环节,应该有一个记录,让幼儿能直观的感受他们操作的结论,更能巩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需注意自己的提问语言,需要跟多的思考,提炼语言,减少无效提问,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回答错误时能及时纠正,特别是幼儿找到的不是平衡点而是一个面时,应该及时提醒,才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设定。

《平衡》教案2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科学思想: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科学方法: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4?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第9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

  2NO2 N2O4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 引导学生分析:

  I2+H2(气) 2HI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平/mol/L/ 0.015

  0+2x=0.015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0.0075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

  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思考并分析:

  CO+H2O CO2+H2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2+3H2 2NH3

  △n(始)100 300 0

  △n x 3x2 x

  n(平)100-x300-3x 2x

  (mol)

  x=40mol

  n(N2)平=100-x=100-40

  =60mol

  n(N2)平=300-3x=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2+3H2 2NH3 △n

  1 2 2

  x 2x 2x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H2+I2 2HI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平衡》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故事让孩子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幼儿形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身体需要多种营养,不挑食才健康。

  活动难点: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手偶、幼儿课前准备的食物贴、班级互动墙面"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音乐律动《坐姿歌》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出示手偶)他们一个叫"壮壮",一个叫"小小"。小朋友你们说一说他们长得什么样?知道为什么壮壮这么"壮",而小小这么"小"吗?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小故事,现在让老师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附故事:(出示手偶壮壮)我叫"壮壮",什么东西都爱吃,爱吃萝卜、西红柿、白菜,还爱吃苹果、香蕉,爱吃好多东西,你们看!我长得壮壮的。(出示手偶小小)他叫"小小",他看到萝卜摇摇头,说我不爱吃;看到西红柿又摇摇头,说我不爱吃;好多蔬菜都不吃,苹果不爱吃,香蕉不爱吃,人长得很瘦小,而且总生病。

  结合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壮壮长得这样壮,说一说他爱吃什么?""小小长得很瘦小,是因为什么?""你们要想身体棒,怎么办呢?"引导幼儿知道想要身体棒,就要吃各种食物。

  三、播放幻灯片,观看日常生活视频片段。

  1、结合实际生活,出示一段日常生活视频片段。视频主要内容为:一位妈妈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经过超市,孩子哭闹着,要去买零食。孩子回到家后,只吃零食不吃饭。

  提问:"看了这段录像,小朋友来说一说这位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你们平时是不是也和这位小朋友一样呢?"教育幼儿不能把零食作为主食,否则就会像小小一样,身体瘦弱,还会经常生病。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像壮壮一样各种食物都要吃。

  2、出示互动墙面"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教师组织幼儿交流最喜欢吃的食物,并将最喜欢吃的食物粘贴在互动墙面上。

  "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统计出哪些食物是幼儿最喜欢吃的,多少幼儿爱吃这种食物。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爱吃的东西能不能吃很多?""哪些东西要少吃?"

  3、老师向幼儿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含有从其他食物中补充不到的'营养成分。并且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总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吃不同的食物就能获得不同的营养,有了丰富的营养,身体才能更加健康。

  四、延伸活动家园配合:

  1、让家长记录幼儿饮食情况,反馈给老师。

  2、根据记录情况,开展"不挑食的好孩子"颁奖会,可以邀请家长参加,鼓励挑食的孩子做到各种食物都要吃,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从“我教幼儿”到“我导幼儿”,引导幼儿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培养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从一开始让幼儿自己选菜到最后的摘菜,各个环节密切联系,层层递进,整个过程幼儿在玩中学,议中学、想中学、做中学。在幼儿积极、好奇、乐于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平衡》教案4

  目标

  练习在平衡木上行走,训练幼儿的身体协调性。

  通过活动使幼儿的胆量得到锻炼。

  体验游戏中互相合作的快乐及获得成功的满足。

  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准备

  体操运动员进行平衡木比赛的录像。

  平衡木。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观赏我国体操运动员进行平衡木比赛的'录像。

  2、请幼儿扮演体操运动员,走过平衡木。教师在一旁观察,哪些幼儿已完全自如地进行活动,哪些幼儿虽能独立活动但动作还很笨拙,哪些幼儿还不能独立地进行活动,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重点指导那些没有勇气登高的幼儿。

  活动延伸

  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渐增加难度,鼓励幼儿听音乐,自由选择动作(如侧平举、叉腰、上举等)。

《平衡》教案5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敢于一个人走平衡木的胆量。

  游戏过程:

  教师先摆好平衡木,让幼儿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注意保持距离。

  游戏规则:

  1、指导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

  2、指导幼儿走平衡木的时候不推拉挤其他幼儿。

  3、指导幼儿走平衡木时注意安全。

  冬季来临,为增强在园孩子体质,我设置了“小小平衡木”晨间活动,旨在促进孩子的身体平衡与灵敏,激发孩子热爱运动,引导孩子体验并遵守运动规则。

  通过“小小平衡木”活动时间,让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分小组,通过游戏化、情景化的组织方式来锻炼孩子们冬季的心肺呼吸功能,利用游戏手段使孩子提高对运动的兴趣。同时,通过老师在练习中不断地向孩子们介绍比赛的规则,潜移默化让刚刚入园的孩子的观念中形成“规则”的'概念。

  将一些大型积木块和一些零散积木进行拼搭,搭成一个平衡木,离地面20厘米左右,以免摔伤跌伤。开始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从平衡木上爬过去,以后再从平衡木上走过去。如果孩子胆小,可以先扶他爬行或步行,经过几次练习,孩子们会慢慢地行走自如地玩起来,这对培养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勇敢精神大有好处。在玩的过程中,胆小的幼儿停在高处不敢下去,有的幼儿会主动用手去扶小朋友,并且鼓励同伴不要害怕。

  孩子们通过“走平衡木”户外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规则的重要性,锻炼了专注力,也培养了孩子喜欢体育,热爱运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挑战自我的意识,更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提高了肢体的协调性和行走平衡木的技巧性,使孩子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均衡发展。

  小朋友们遵守游戏规则,一个跟着一个走平衡木,活动有序的进行。

《平衡》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八、作业

  (四)说明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给出什么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条件;研究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建议老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混为一谈.

《平衡》教案7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成因,知道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2)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意义。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地遏制我国部分地区生态进一步的恶化。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思考交流:课件出示一组因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生态破坏后引起严重后果图片。

  (1)让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引发严重后果。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对破坏环境的不正当行为不能制止,对不法行为不予惩戒,后果会怎样?

  (3)如何制止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4)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意义。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地遏制我国部分地区生态进一步的恶化。

  4、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5、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8、维护生态平衡

  草原的生态平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平衡》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的条件。

  2、会应用用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的条件。得出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平衡》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

  2.了解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 、 、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B.C.D.

  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B.C.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较弱B.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

  2.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常数

  (1)一元弱酸常数:

  (2)一元弱碱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与OH—形式存在。而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

  浓度增大后,向左边移动,浓度减小,所以的量会增加,而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会析出沉淀。

《平衡》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大或通过学习可使动作技能更加熟练。

  2、 学习运用大肌肉做活动,尝试走平衡木、钻爬、旋转等不同水平的身体平衡动作。

  活动准备:户外游戏场 软垫、纸箱 轻柔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教师带领幼儿复习“长大笑哈哈”儿歌,说明娃娃长大,身体长高了。

  为了让我们的身体长得更高,变得更结实,我们要锻炼自己的体魄,这节课要进行体能大考验,看看大家是不是“小勇士”。

  (二)、热身活动。

  1、教师介绍平衡木、纸箱、安全软垫等器材,并带领幼儿布置场地。

  2、介绍关卡名称,并找幼儿来示范及说明进行方式:

  第一关:“勇闯独木桥”:走过平衡木,中途可停一次,若一脚脚下平衡木,则需要重新走过独木桥。

  第二关:“勇士过山洞”:爬行过纸箱。

  第三关:“旋转天地”:手交叉放在胸前,原地旋转三圈,若转出绳圈的'范围,则须再做一次。

  3、 带着幼儿快步绕三个关卡的场地三圈,并活动头、手和脚部等关节。

  4、 将幼儿分成三组,轮流在各关卡练习,教师在旁边观察并适时个别指导。

  (三)、进行“小勇士”活动。

  1、教师说明“小勇士”活动进行方式:起点开始,逐一通过第一关、第二关和第三关,再回到起点。

  2、教师播放音乐,游戏即开始,幼儿就要从起跑线往终点前进,一一通过关卡。

  3、重复进行游戏。

《平衡》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 : 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 静止悬挂的电灯。

  2)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 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 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

  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 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平衡》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45厘米×60厘米,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2所示.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

  (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1、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

  [实验3]装置与图3相同,将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3、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1、2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

  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4]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

  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塑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

  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

  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答: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4]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板书5]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1.(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如图4),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

  (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

  (3)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重力、阻力)

  (4)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阻力)

  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

  (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研究对象:汽车.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牵引力F,阻力F.

  两个力的关系:F>f,两个力不互相平衡,F合=F-F.

  运动状态:不能处于平衡状态.

  结论:汽车在F合作用下将做加速运动.

  当F=f,F<f时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请同学们分析.

  例3.如图5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向上拉示数为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答:支持力是2牛.

  3.布置作业

  (1)思考题:课本第108页“想想议议”.

  (2)书面作业:课本第108页练习1-4.

  (3)做做看:课本第112页巧找重心.

  (四)教法说明

  1.讲述物理规律的课,一般分四步进行:(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2)通过实验研究问题;(3)分析、概括得出规律;(4)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体现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使学生懂得按照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来认识、处理问题会更有效.

  2.教法上采用边提问,边实验,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领会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序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对传统的二力平衡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演示的现象更直观、鲜明,便于从实验现象导出结论.为使更多的学生能看清现象,可在实验装置后放一面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平面镜.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平衡》教案13

  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2、通过情景创设、故事让孩子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帮助幼儿形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幼儿了解身体需要多种营养,不挑食才健康。

  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教具准备:

  1、相关课件

  2、手偶

  3、幼儿课前准备的食物贴

  4、班级互动墙面"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音乐律动《坐姿歌》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出示手偶)他们一个叫"壮壮",一个叫"小小"。小朋友你们说一说他们长得什么样?知道为什么壮壮这么"壮",而小小这么"小"吗?

  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小故事,现在让老师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故事:(出示手偶壮壮)我叫"壮壮",什么东西都爱吃,爱吃萝卜、西红柿、白菜,还爱吃苹果、香蕉,爱吃好多东西,你们看!我长得壮壮的。(出示手偶小小)他叫"小小",他看到萝卜摇摇头,说我不爱吃;看到西红柿又摇摇头,说我不爱吃;好多蔬菜都不吃,苹果不爱吃,香蕉不爱吃,人长得很瘦小,而且总生病。

  结合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壮壮长得这样壮,说一说他爱吃什么?""小小长得很瘦小,是因为什么?""你们要想身体棒,怎么办呢?"引导幼儿知道想要身体棒,就要吃各种食物。

  三、播放幻灯片,观看日常生活视频片段。

  1、结合实际生活,出示一段日常生活视频片段。视频主要内容为:一位妈妈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经过超市,孩子哭闹着,要去买零食。孩子回到家后,只吃零食不吃饭。

  提问:"看了这段录像,小朋友来说一说这位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你们平时是不是也和这位小朋友一样呢?"教育幼儿不能把零食作为主食,否则就会像小小一样,身体瘦弱,还会经常生病。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像壮壮一样各种食物都要吃。

  2、出示互动墙面"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教师组织幼儿交流最喜欢吃的食物,并将最喜欢吃的食物粘贴在互动墙面上。

  "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统计出哪些食物是幼儿最喜欢吃的,多少幼儿爱吃这种食物。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爱吃的东西能不能吃很多?""哪些东西要少吃?"

  3、老师向幼儿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含有从其他食物中补充不到的营养成分。并且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总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吃不同的'食物就能获得不同的营养,有了丰富的营养,身体才能更加健康。

  四、延伸活动家园配合:

  1、让家长记录幼儿饮食情况,反馈给老师。

  2、根据记录情况,开展"不挑食的好孩子"颁奖会,可以邀请家长参加,鼓励挑食的孩子做到各种食物都要吃,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反思

  能够从幼儿游戏是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与内容,并转为集体教育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幼儿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活动中幼儿感受了每天应该吃有营养的食物,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每样都吃,不挑食,才能成为健康宝宝。

《平衡》教案14

  活动目标:

  1 . 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按快慢节奏过平衡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 . 敢于挑战,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3 . 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 .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音乐、平衡木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T:今天我带来了一段很特别的音乐,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2.幼儿自由走平衡木。

  小结:刚才你们在平衡木上走圆场的时候手都伸平了,走得稳稳的,很棒。

  3.幼儿示范各种方法走平衡木,教师抓典型讲解要领。

  T:你们刚刚是行走过了平衡木,那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过平衡木呢?(请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跟着在原地练习。)

  T:现在请你们选一种方法来过平衡木。

  4.幼儿练习。

  T:你们刚刚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1)没困难——你们真厉害,都能稳稳的过平衡木。

  (2)有困难——那你选一种最稳、最安全的方法再来过一次平衡木。

  T:这一次我有一个新的要求,请你们听好我的哨声有节奏的过平衡木。

  5.听音乐,比较两段音乐旋律。

  T:下面我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听一听哪里快、哪里慢?

  6.幼儿分别根据快、慢的音乐选择走的方法进行练习。

  (1)慢音乐——原地练习两个动作,要求按照音乐节奏;熟练后再上平衡木练习。

  T:请你用分合的'方法,有节奏的来走一次平衡木。

  T:你还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再走一次。

  (2)快音乐——直接上平衡木练习。

  T:这次音乐变快了,你能又快又稳又安全的走过平衡木吗?好,来试一试吧!

  7.教师示范完整的表演。(加高平衡木:两低一高)

  T:你们都能稳稳的走过平衡木,真厉害!我也很想来试一试,你们可要看仔细啦!

  T:你们刚刚发现了什么?

  T:平衡木加高了,我刚刚走了几个慢的?听到什么音乐后亮相?

  T:你会做一个很帅气的亮相吗?(教师喊口令,幼儿自由做出亮相的动作。)

  8.幼儿尝试跟音乐完整表演两遍。

  9.幼儿坐在平衡木上进行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爱动这一特点制定了本次走平衡木的体育活动。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材料,制作青草、小路,还有路边的小花,我还选用了幼儿能够接受的高矮适中的平衡木,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小百科:平衡木运动起源于公元前的罗马时代,需要运动员在一根横木上做出一连串的舞蹈与翻腾动作。

《平衡》教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平衡凳游戏,发展幼儿的灵敏、力量和速度。

  2、提高幼儿的`分析判断力、思考力和创想能力。

  活动准备:

  平衡凳10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抢位

  1、当听到哨声后,幼儿快速起立,换坐至相距4米远的另一排长凳上。

  2、听到语言提示后,幼儿快速站立,再次换位。

  3、听到击掌声时,换位。

  4、区分有效和无效口令,拍掌三次为有效移动信号。

  5、用眼睛来区分,三个手指为有效移动信号。

  6、请幼儿用眼看,耳朵听,脑袋想,有效地区分各种干扰信号。

  例如口令击掌1至2次,伸出两个手指等,但有效信号仍是伸三个手指或击掌三次。

  7、综合运用各种信号,但只有跺脚才是移动信号。

  二、幼儿仍保持原对形,继续玩平衡凳游戏。

  1、将平衡凳的数量适当减少,促使幼儿们相互照顾,以便全体都坐在平衡凳上。

  (1)每次换位后,均减少一个平衡凳,鼓励幼儿想到他人,能在仅剩的凳面上坐下来。

  (2)仅剩一个平衡凳时,要求全体幼儿开动脑筋

  开始不提示,让全体幼儿尝试。

  适度提示,以站立姿势来尝试。

  2、提示幼儿应多想到同伴,采取紧贴和侧站的方式,增加空间,完成任务。

【《平衡》教案】相关文章:

《有趣的平衡》教案03-07

好玩的平衡板教案01-31

小班游戏教案《平衡》04-29

平衡实验大班教案04-09

《二力平衡》教案06-12

化学平衡教案02-12

生态平衡的教案08-22

二力平衡教案02-19

营养平衡才健康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