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时间:2022-02-05 13:03:41 教案 我要投稿

《马说》教案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说》教案合集十篇

《马说》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时宜通过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实重要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作为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问题导航:

  ⑴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⑵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⑶ 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提示: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旨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

  ⑷ 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文。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⑴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⑵ 古文中的“说”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体物言志。

  2、多元解读:

  ⑴ 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反映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⑵ 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搜索百家:

  《新唐书列传》《师说》《晚春》

  【拓展训练】

  一、积累应用

  1、给加粗字注音:

  骈( )死于槽( )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 )也。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

  3、先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

  ⑴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

  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

  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

  7、结合课文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

  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此文被誉为《马说》的姊妹篇),完成练习。

  龙说(杂说一)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8、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云固弗灵于龙也 茫洋穷乎玄间

  然龙弗得云 其所凭依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 云亦灵怪矣哉!

  ⑵ 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10、本文与《马说》为同期作品,以______喻圣君,以_________喻贤臣,阐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马说》教案 篇3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在结构上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导入:

  (屏幕显示《伯乐识马》的故事幻灯片)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屏幕显示)。

  3.检查预习,下列字词语会注音?

  祗( ) 骈( ) 一石( ) 食马者( ) 邪( )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朗读提示:读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点拨疑难,积累字词。

  (1)用现代汉语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虽

  故虽有名马(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

  一食( )

  食马者( )

  食不饱(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其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马者:食——

  才美不外见: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其真无马邪:邪——

  (2 )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独自无法理解的标划出来,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3.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意思,感知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读赏析

  (把握课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写法。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那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从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看看课后练习第三)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揭露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伯乐 不常有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马

  说

  千里马 常有 人才

  食马者 不知马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马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理解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的特点。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我们现在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什么?(比喻有才干的人才)“伯乐”(“伯”,读bó音)比喻什么?(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千里马”的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标题既突出了文章的体裁,又强调了本文是借“千里马”及伯乐为喻,来表达中心的。

  简介作者略。

  三、熟读课文:

  做到读准、读通、读熟,然后进一步达到“美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五遍课文。

  (一)初读。

  第一遍默读:对照注释,正音,解词,试译个别难句;实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请划上记号,准备质疑。作好朗读的准备。然后,教师答疑。

  抽三人分段朗读:读的人要尽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听的人要注意听,看读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里。朗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由学生评定其中读得最好者。

  再抽三人分段朗读后,教师点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必须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准、就是不读错音,不读破词语句子(“读破”可适当解释),不添、漏字;通,就是读明白,正确把握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熟,就是读得连贯流畅,且有一定的速度。刚才朗读得不好的同学,就是因为没有读准、读通和不熟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写了什么,解决“读准”“读通”的问题。

  (二)初步分析课文,结合词句了解段意。

  抽学生翻译:从“故虽有名马”到“不以千里称也”。翻译后,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补充强调:“虽”,即使;“名”,可译作“出色”“雄健”;“骈”,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一起,“骈死”,可译作“(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提问:第一段中的“故”字什么意思?(所以,表结果)那么原因是什么?(是前两句)这第一自然的段意是什么?(阐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抽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中“且欲与……其能千里也”。翻译完评议后,教师补充强调:朗读时,这两句词语间短暂的逻辑停顿应是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音本段中“食”字的读音:“一食,,(‘食不饱”,均读shí;“食马者”“而食也”(下段中的“食之”)均读sì音,通“饲”。“是马也”的“是”,代词,可译作这些、这。

  提问:这些马指什么马?(千里马)千里马为什么不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引导学生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推及“食马者”的无知,并由此得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

  教师点示:第二自然段,从全文看,这是承开篇句而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但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又提问:“策之不以其道”,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什么?(食马者,但翻译时不必补出)那么,“鸣之”句的主语应该是什么呢?(翻译时也应该把“食马者”当主语,作“听它叫……”译)“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句话写得很形象,表现了“食马者”的什么?(无知之极)那么,这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着力写“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然后,抽学生翻译最后两句。

  翻译完评议后,教师点示:“其真不知马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不知马”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首段指出只有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必然的了;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一食,或尽粟一石)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仍在于“食马者”的“不知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第三段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其真不知马”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三)再读课文。

  仍抽第一次朗读的三人分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评议:肯定比前面所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最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感情还没有读出来。

  教师引发:要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达到“美读”的效果,先要确定朗读的基本浯调,有的课文应以庄重、严肃的语调读,有的应以活泼、愉快的语调渎,有的是贬冲、斥责的语调……这篇文章的基本语调应该是什么呢?要确定它,必须要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四)进一步议论、分析课文寓意。

  教师激发:结合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境况和“预习提示”,大家议议,这篇文章是不是只写“千里马”?是不是表现出作者更深层次的见解?这个见解是什么?全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议,老师评,边议边评,直至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作者抒发的感情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接着教师点示:借“千里马”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采用了一种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那么,这篇文章朗读的基本语调应是什么?(悲愤)基本语调确定后,要贯穿全篇,但并不是说语气、节奏等方面就没有变化。随着内容的展开,语句的变化,语气可有急有缓,声调可有高有低,速度可有快有慢,节奏可有强有弱。还要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现在我们来听听课文朗读录音。

  (五)听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体会: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录音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等。

  (六)再朗读全文。

  集体朗读全文一遍,接着,分小组分段朗读。然后,要学生评议推选一位朗读得最好的朗读全文一遍。

  四、布置作业。

  在做好课文后的练习的基础上,再补充两道练习如下:

  1.文中五个“也”字都为语气助词。在课后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五个“也”字的语气有些什么不同?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朗读,确实是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以此开展教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要学生朗读,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是个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因种种原因,对朗读的具体指导还略显不足。本设计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美读”去高标准要求学生,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有效的引导。首先,是方法上的指导。

  如本设计提出要达到“美读”,必须先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接着,提出“美读”的第一步,是确定朗读的基本语调,然后,提出“美读”还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逻辑停顿、逻辑重音等方面的变化,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使学生明白朗读好的过程,掌握怎样才能朗读好及怎样才算好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朗读实践,给予具体指导,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使理论认识指导与朗读实践结合,使之落到实处。

  本设计囿于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将具体指导一一点明写清,这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具体的操作中,执教者应结合本课,在自己反复朗读和反复听录音的基础上,体会朗读时应注意的方方面面,预测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足,设计出准确无误的纠正、改进方法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底,在要求学生朗读时,给予准确无误的切实有效的具体指导。再次,把朗读和分析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学生“初读”后,对学生讲清要朗读好,达到“美读”的效果,必须切实弄通、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朗读训练的需要,分层次逐步引入对课文的分析,如设计中就安排了“初步分析课文”和“进一步分析课文”两个阶段。最后,要学生反复朗读,这时的朗读,既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课内容、感情的过程,又是朗读训练深化的过程。

《马说》教案 篇5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马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

  读 议 展 点 练

  第一课时

  一.引导探究

  1.读写字词: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外见xiàn 食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 。

  二.优选精练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

  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 __通__ _ 含义:___ 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_ 含义: 。

  __ 通__ _含义:_ __ __ 。

  ③其真无马邪 ___ _通___ _ 含义:______ ___ 。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②是马也 古义: 今义:

  (二)能力提升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

  2.填空。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

  ②《马说》运用了 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 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④《马说》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

  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A.韩愈—— 牢骚满腹痛骂当局

  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

  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

《马说》教案 篇7

  1、课前3分钟演讲

  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四、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1、 [朗读提示] 划分节奏

  2、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3、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五、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马说》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案 篇9

  目标:

  1.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建议: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自行设计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②安求其能千里: ( )

  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 )

  ②食不饱 : ( )

  尽①或尽粟一石 :( )

  ②而不能尽其材 :( )

  其:

  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之

  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

  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2.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六、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自定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回读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回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回读第三自然段。

  三 拓展探究问题(也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提出):

  1.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6、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7、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遣责,是哪一句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五 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 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语文学习手册》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应该很好完成课本

  探究练习一。(师应该指出: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别人施舍的。)

《马说》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 “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 伯乐 知 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外现 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 食马者 不知 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 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 (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设计:

  马说 (人才论)

  韩愈

【《马说》教案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马说》教案汇总7篇01-16

《马说》教案模板集锦5篇01-16

《马说》教案集合10篇02-04

关于《马说》教案范文10篇02-01

《马说》说课稿11-08

马说优质课件09-28

《马说》说课稿14篇11-08

马语文教案01-20

剪纸教案合集十篇03-03

马说教案集锦五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