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时间:2024-03-22 12:54:55 登绮 教案 我要投稿

回延安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延安教案(通用10篇)

  回延安教案 1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 2

  题目:

  《回延安》

  课型:

  现代诗歌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 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6、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发情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 4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 5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 6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读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习成果。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

  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正思维偏差

  2、听视频范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读、听、评);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2)抽读、点评;

  (3)全班齐读、体会;

  (二)研读、赏析诗歌

  (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课件展示)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3)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小结: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的东西寄托了思乡之情。最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4)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回延安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学习诗人运用比兴、反复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深沉热烈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感情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人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世界,体验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入作者贺敬之及《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和情感色彩。

  3.文本研读:分节解读,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选取及情感表达方式,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等诗句。

  4.深度探讨: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诗人对延安的感情为什么如此深厚,以及这种感情如何通过诗歌形式得以生动展现。

  5.总结提升:归纳总结诗歌主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家乡对自己的影响与意义,培养爱家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尝试模仿《回延安》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表达对自己家乡情感的小诗。

  回延安教案 9

  【基础知识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回延安教案 10

  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二、思想感情

  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五、动词的运用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六、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回延安教案】相关文章:

《回延安》教案02-25

《回延安》教案8篇03-25

回延安教案(通用13篇)02-07

中班教案教案04-15

高中教案教案03-05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01-13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02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