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时间:2022-02-19 07:48:3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窦娥冤》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窦娥冤》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窦娥冤》教案三篇

《窦娥冤》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学习重难点】

  1.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3.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有关元杂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3.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四)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楔子( ) 窦娥( ) 嫡亲( ) 亲家( ) 撇下( )看觑( ) 薄面( ) 斟酌( ) 隅头( ) 孛老( ) 勒杀( )绣闼( )怕不中( ) 刬的( ) ??( ) 亲眷( ) 羊肚儿( ) 知契( ) 症候( ) 恓惶( ) 祗候( ) 呕吐( ) 孽根( )亢旱( ) 刽子手( ) 埋怨( ) 前合后偃( )罪愆( ) 盗跖( )古陌荒阡( )

  2.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 )( )

  (2)这早晚窦秀才 早晚使用 早晚呆痴 ( )( )

  (3)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 )( )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 )( )

  (5) 不堤防遭刑宪( )( )

  (6)行动些,行动些( )( )

  (7)谁敢合毒药给你 只合把清浊分辨( )( )

  (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 )

  (9)是什么主意( )( )

  (10)嘱咐他几句话咱( )( )

  (11) 念窦娥尸首不完全( )( )

  (12)尸骸上烈些纸钱( )( )

  (13)你还有甚的说话 那有这等说话 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 )( )

  (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 )( )

  (15) 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 )

  (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 )

  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⑿滚绣球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12)

  B.①②③④⑿/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⑿/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⑿/⑾⑿

《窦娥冤》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

  (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内容主旨】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

  课文: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高潮,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解题指导】

  一、参见【.写作手法】

  二、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三、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窦娥要求去后街避开前街是怕自己的婆婆看出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使窦娥形象更为完整丰满。

  四、1生,深甚,2糊突,混淆。3行,加在称呼别人的词后面,意为“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4则,只。

  五、略。

  【资料窗】

  (一)有关元杂剧: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在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

  剧本,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和独白。“独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范”或“介”及舞台效果。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窦娥冤》教案】相关文章:

窦娥冤教案11-03

《窦娥冤》教案01-31

《窦娥冤》教案01-21

《窦娥冤》教学教案12-29

窦娥冤教案15篇11-15

窦娥冤教案八篇03-04

【精选】《窦娥冤》教案3篇02-15

精选窦娥冤教案4篇02-15

【精选】《窦娥冤》教案三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