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时间:2022-07-15 14:09: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精选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精选7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篇1

  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沙漠,扩大幼儿对自然界的了解。

  2、认识沙漠里的骆驼,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3、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3、引导幼儿知道沙漠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危害。

  3、让幼儿懂得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沙漠沙化。

  活动准备:

  1、有关沙漠自然风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资料。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的画面,初步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

  教师:画面上有什么?骆驼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骆驼的身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用处?

  教师:骆驼喜欢吃什么?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

  教师:骆驼有什么用途?

  教师小结:骆驼生活在沙漠里,骆驼的身上有厚活的毛,可以防止身体里的水分散失,还可以白天防晒,晚上保暖。骆驼底眼睛会产生许多眼泪,让眼睛不干燥,而且有长长的睫毛,可以阻挡沙子跑进去。骆驼的鼻孔可以闭合,这样可以防风沙。骆驼耳朵里有好多毛,可以防沙子跑进去。骆驼的身上有驼峰。可以分为单驼峰和双驼峰。驼峰可以储藏营养。

  骆驼的脚底有宽宽厚厚的肉垫,不怕热热的沙子,也不会陷进软软的沙子里。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人称骆驼为沙漠之舟。

  2、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你见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沙漠里有什么?(仙人掌、蝎子等)

  教师:沙漠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沙化?

  3、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介绍沙漠的录像,了解沙漠的特性以及沙漠里生活的动植物。没有条件的,可组织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交谈,教师可寻找相应的书籍和图片,向幼儿介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观察画面,说说:沙漠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叫什么名字?

  请你用连线的方法帮骆驼走出沙漠。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

  (2) 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行分析、讨论,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拔、归纳、小结,师生互动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4. 重点、难点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二、教学策略

  1. 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2.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教具:幻灯

  4. 课堂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搜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

  1. 学生分组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谈谈感想;(4分钟)

  2. 推选优秀材料在班上交流;教师小结归纳。(3分钟)

  (三)、具体研习(幻灯显示设计的问题)

  问题

  〈1〉: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1、 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分钟)

  2、 分小组讨论,发表交流看法(5分钟)

  3、 教师分别提问差、中、好三类学生;并归纳小结。(5分钟)

  问题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1) 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 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1、 学生自主思考并做在课堂练习本上(3分钟)

  2、 小组交流意见(2分钟)

  3、 教师提问式小结(3分钟)

  4、 分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能够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5分钟)

  5、 小组间交流看法、意见;教师小结(8分)

  (四)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后后教师评价、鼓励。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并写出心得体会

  2. 想象作文,题为《沙漠里的奇遇》(针对优生)

  (六)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1.《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2.《从北极到夏威夷》

  3.《方舟在线》

  4.《物理世界奇遇记》

  四、教学反思:

  本文的内容比较复杂,作者能把这些复杂的内容说清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准确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这一点,就应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一系列自身劳动中慢慢地领悟。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篇3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治理沙漠有感性的认识。课前,我制作了沙漠地形图的模型,作为道具在课堂上演示。并准备了沙漠风光图课件。

  本课学习重点是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解释事理,了解治理沙漠的重大意义。难点是对治沙方法的理解。整堂课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明白事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环保。一位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荒漠化警示录》中写道:“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荒漠化正向我们走来。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土地荒漠化正在由西北向内地扩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环境的恶化。”(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地形图画面)保护环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是否在生活中感到环境的恶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春天的沙尘暴天气、洪水的`泛滥、地震、冬天里的热效应……

  建立绿色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科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治理沙漠,保护环境。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科学工作者竺可桢就是一位治沙能手。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曾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点拨学习方法: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齐读标题:“向沙漠进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如何治理沙漠)以“向……进军”为题目,有何好处?(把沙漠比作敌人,把治理沙漠比作敌我双方战斗,更形象生动。)

  3、理清文章思路。

  沙漠危害人类抵御

  《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进攻

  向沙漠进军的前途利用

  三、模型演示,品读课文。

  1、认识沙漠的危害性。

  “沙丘”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教师出示了一个沙丘模型。“请同学们给沙丘定定方位,风往哪个方向吹?”——这问题好像书上并没有写,但同学们还是很有兴趣探讨这问题。

  沙漠不长脚,会自己走路吗?——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看看课文里有没有解释。同学们还是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经过探究——

  (1)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2)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3)推动沙丘,沙丘波浪式前进。(品味语言:波浪式前进。)

  (4)沙漠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研究治理风沙方法。

  假如你是一名治沙工作者,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你该怎么办?——是个难题!学生们很快分组进行商讨。

  问题的关键:

  (1)挡住风,消灭沙患。树能挡风,多植树种草能挡风固沙。

  (2)我这里有一些树苗,(教师出示模型)种树有没有讲究?——这可没想过。仔细读课文,才明白——品读: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3、你成为治沙能手后,很多人来找你谈经验,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你的做法写清楚?看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问题说明清楚的?——学生研读课文,体会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4、现在你已经成为一名治沙专家了。我要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你几个问题。

  (1)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要想长效治理沙漠,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得到水源。

  (2)作为一名黄河三角洲人,你认为该如何阻止黄河两岸土地沙化?能谈得具体些吗?——提出治理方案,并用合适的说明方法阐述明白。

  四、发挥你的创造力,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找出人类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利用沙漠的现实意义。

  2、除了利用沙漠地区的日光和风力为人类造福,还可以怎样利用沙漠?说说你的奇思妙想。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篇4

  活动准备

  1、“沙漠之行”、“治沙”的录像片段。

  2、仙人掌、骆驼刺、骆驼等图片。

  过程建议

  1、观看录像,了解沙漠的特征。沙漠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沙,如果刮大风,天空上、大地上都是黄黄的一片,沙漠上很少见到动植物,水很少,很干燥,白天很冷,没有人住的房子,也没有人在沙漠上生活。

  2、 讨论:“沙漠之舟”─骆驼为什么能长时间在沙漠行走?

  3、 讨论:仙人掌为什么能在沙漠中生长?

  4、讨论:怎样防治沙漠的扩大和危害?观看治沙的录像。由于人们不断地砍树,破坏森林,现在沙漠在不断扩大。人们在沙漠的边缘支书,是沙不被狂风吹到农田中,防止沙漠的扩大。

  延伸提示

  1、绘画:茫茫沙漠。

  2、 沙盘游戏:植树治沙。

  3、 收集有关沙漠的故事,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驼铃、落日,幼儿在媒体上所看到的'茫茫沙漠,常常有一种诗意的壮美。然而,沙漠却是无情的,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来自沙漠的沙尘暴,已对我国北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这种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的地形地貌有何特征?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此活动旨在扩大幼儿的知识面,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活动目标

  1、 了解沙漠的特征及沙漠上动植物的特征。

  2、 学习讨论的基本方法。

  3、 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篇5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2.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可以在讲课前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

  3.第一课时,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并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4.第二课时,复习举事例、作比较、列数据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新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限制性词语对说明事物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了解中心句和支撑

  句之间的关系。

  5.在复习或学习说明方法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揣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2.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学生思维。

  人类要生存,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包括同自然灾害的斗争。沙漠蔓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为它无情地吞噬土地,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据统计,全世界有六十三个国家受沙漠之害,总面积已达二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中国,而且还在以每年五千八百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大。长此下去,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百分之十四的人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将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我国也是长期受沙漠化困扰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树立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决心。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是浙江绍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并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著有《竺可桢文集》。

  这篇文章是竺可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为了我们认识沙漠、改造沙漠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解题。

  1.课文题目是一个口号式的标题,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鲜明地表达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2.题目不仅揭示了全文的内容,而且成为划分全文层次依据,同时还提示了文章内容的重点。看到题目,读者必然提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

  三、内容分析。

  教师提问:根据解题,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第3自然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人类必须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用国内外事实,回答了为什么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摆出了向沙漠进军的根据或理由。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一第12自然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不仅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的种种办法,而且分析了采取这些办法的科学根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我们征服沙漠的美好前景。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成为现实”,语气坚定。

  教师提问:第一部分哪一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第一句话最重要,因为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

  教师分析: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文章列举了国内国外两个实例。分析这两个实例应当注

  意从以下几点:

  1.“摇篮”和“荒漠”对比,说明沙漠危害之大。所谓“摇篮”就是发源地,当然是富饶的地区。这样的地区,竟然“部分”地受到风沙的侵占,可见沙漠危害之严重。

  2.时间上的比较。地中海沿岸经“两三千年”风沙的侵占,部分地区变成了荒漠,而我国榆林地区,从清朝乾隆年间到解放前,就已经造成“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这不过两百年的时间。这说明什么?前者是风沙自然造成的,后者则是由于“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造成的,是人为的原因。人类破坏自然,一定受到自然的惩罚。

  前者因为是风沙自然造成的,所以用“侵占”一词,含有强行占据的意味;后者是人为的原因,使风沙有隙可乘,因而用“侵入”一词。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可以分几层,每一层的内容应当怎样概括?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风沙的进攻和人类的防御(4—6自然段)。

  第二层:人类怎样根本治理沙漠,就是如何利用水来向漠进军(7-10自然段)。

  第三层:巧妙地利用沙漠,使它为人类造福(11—12自然段)。

  这一部分每一层在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时都抓往了沙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治理沙漠。

  第一层,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游击战”和“阵地战”,人类就利用风沙的这个特点,用培植防护林对付“游击战”,用植树种草对付“阵地战”,说明防御风沙是在分析风沙进攻的特点基础上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二层,在说明“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之后,人类分析出沙漠地区含有充足的地下水源这一特点。那么利用这一特点,人类就可以变防御为进攻,使沙漠彻底改变面貌。

  第三层,在说明人类利用沙漠时,也是科学地分析了沙漠地区“风力很强”日光“特别强烈”,“日照时间又特别长”的特点,然后利用这些特点,使沙漠成为一种资源。这种向沙漠进攻,又比利用水改造沙漠更具主动性,科学性。

  以上分析,突出说明,人类征服沙漠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和科学分析。“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实际上,第二部分就揭示了这个原因。

  教师提示:在分析第二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落实这一部分的结构提纲。

  这个结构提纲是第二部分内容的条理化,这样的结构顺

  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内在条理,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同时说明,人类认识事物,必须科学地分析事物的特点。

  教师提出:文章的第三部分紧扣题目,用富于鼓舞性的语言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光辉前景。

  四、小结。

  我们给文章划分结构,必须依据文章的内容。内容上的联系就是结构上的关系。本文就是以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会有什么前景这三个问题构成了文章的内容,那么也就成了文章三个部分的结构关系。第二部分在分析沙漠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以防御、进攻、利用为内容主线构成了它的结构关系。

  上面说的是文章大的结构关系。另外,还要注意小的结构关系,如比较关系、层进关系等。比如,文章第一部分,前面已经分析,第2、3自然段在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印证的,并且用“摇篮”与“荒漠”这种演变上的比较和时间上的比较,用词上的比较来说明问题,使人们认识上逐步深入。文章第二部分,御、进攻、利用是层进关系,说明人类对沙漠认识上的提高和治理上逐步科学化。

  五、布置作业

  1.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我们学过哪几种?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说明。

  2.从文中找出主要的句子,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解释。说明这些句子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复习举事例、列数据、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掌握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2.了解什么是中心句、支撑句及其相互关系,并懂得它们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了解限制性词语加强说明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分析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现在我们复习上下。

  学生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举例回答。

  1.举事例。文章前两部分几乎每一自然段都举出了实例说明问题。举实例不但使文章内容非常具体,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很深。

  2.列数据。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3.作比较。文章举国外事例作说明时,就用“摇篮”对:“荒漠”作比较,对比鲜明,说明沙漠的肆虐程度。

  二、内容分析,学习新知识。

  教师提示:文章还用了作诠释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诠释的意思就是解释、说明。有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看法,读者并不明白,这就需要对这种看法作必要的解释、说明,使读者清楚这种看法的含义、提出的根据等。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

  1.作诠释。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的看法。读者对这个看法会感到新鲜、陌生。因此下面两句便对此作诠释。“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一句,从时间之长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一句,从斗争的结果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

  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诠释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2.打比方。例如:把沙漠比喻成“敌人”,把沙漠的进攻手段比喻成“武器”,把沙漠进攻的方式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等,都是打比方。打比方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二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上面举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人们把危害人类生存的沙漠比喻成“敌人”,把它危害人类的种种方式用“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都反映了人类对沙漠的厌恶和憎恨的感情。由此可见打比方不但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形象化、具体化,还直接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文章以诠释和举事例为主综合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全面、深入地阐释事理,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在第1自然段中哪个句子最重要?其他两句与这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第一句最重要。因为它是这一段的中心,它表达了该段的中心意思。这叫中心句。其他两句对这句话起支持的作用,表现为对该句句意做出必要的解释。这样的句子叫支撑句。运用中心句,使全段的每句话围绕中心句展开,内容更显得集中,结构也更严密,同时在这两方面还给读者以提示。支撑句的运用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中心句,把握全段的内容。

  要注意的是,中心句的位置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中或句尾,有时还需要读者去归纳概括。但有一点,是不是中心句,应看它是不是集中表达了全段的中心意思。

  教师指导学生举例说明中心句和支撑句及其作用。

  教师提示:说明文是科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要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在用词上就必须十分注意。比如: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为什么要加上“之一”?能不能去掉?回答是:不能。因为它反映了一种客观实际,即人类的自然敌人很多,沙漠只是其中一个。

  2.“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要用“产生和发展”这样一个动词性的并列短语?用一个动词行不行?不行。因为文明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并列短语正反映了这种过程。没有“产生”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产生”也没有多大价值。

  文章中用了大量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在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这两句话加点的词都是限制性的。“最顽强”不但点明了沙漠这个“自然敌人”的性质,而且把沙漠归入最难于战胜的“自然敌人”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它“最顽强”,才有下一句的“不断”,“不断”也就是同“沙漠”必须作长期斗争。

  2“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很”限制说明“强”的程度。有了“很”字,下面才能谈到利用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例子进行练习,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三、小结。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以诠释和举事例为主,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目的是让读者易于把握和理解。不同的说明内容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内容的组织和表述也就更严密,更科学。

  中心句和支撑句的运用,是为了使内容表达集中而明确,结构条理而清晰。我们抓住了中心句,并分析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便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限制性词语的运用是为了加强说明的准确性。我们要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从文中各找一个例子,说明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根据课堂上的分析、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篇6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1.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沙漠玫瑰的资料和图片。

  2.展示沙漠玫瑰在无水和有水浸泡的情况下的样子(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片等),用饱满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揭示课题,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简介沙漠玫瑰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并写出每段的意思,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分析,感受沙漠玫瑰的美

  1.学习第1段。

  自由读课文,画出写沙漠玫瑰样子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2.学习第2、3段。

  我按照说明书把沙漠玫瑰浸泡在水里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1)勾画出描写沙漠玫瑰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指导朗读重点句子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朋友拿给我时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看到时的心情如何?说说在朗读时应该如何表现。

  (2)从我观察沙漠玫瑰的变化中,你学到了些什么?

  勾画出描写沙漠玫瑰变化的词语:一把枯草中心有一点绿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真有玫瑰形的图案绿色层层舒展延伸到它所有的枝丫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读句子,谈体会,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与形象的描述。

  (3)你怎样看待我们和邻居的不同态度?

  在小组学习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谈感受,说体会。从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学习第4段。

  (1)抓住重点句子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当你目睹了沙漠玫瑰由一把枯草到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的变化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在邻居眼中,很难把沙漠玫瑰与美联系起来,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生命的倔强。理解词语倔强,并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沙漠玫瑰的倔强。

  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沙漠玫瑰的发生、发展过程,抓住重点句子于是,它就等待,等待那极其难得的降雨。终于到了这一天,它就急忙舒展自己的枝丫,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到极致来谈体会。

  四、有感情地朗读,赞美沙漠玫瑰的美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了沙漠玫瑰的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1)回忆上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沙漠玫瑰惊人的美?

  (2)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仿照课文写法,写两句话抒发自己的情感。

  (3)说说在朗读时,应该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学生采取自由读、分组读等形式朗读最后一段,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留心观察周围一种事物的生长过程,并把它写下来。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 篇7

  教学内容:沙漠之舟

  教学目标:

  1、利用故事及影像资料熟悉骆驼的生活与劳作活动,了解骆驼与人类发展间的密切关系,感受骆驼坚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2、知道沙漠之舟——骆驼的造型特点,欣赏骆驼的艺术作品的美感。

  3、能用欢快的歌声和形象的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赞美骆驼的歌曲旋律、歌词意境美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用歌声赞美骆驼,从中感受骆驼坚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能用欢快的歌声和形象的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1、表现自然界中骆驼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歌曲光盘等。

  2、表现骆驼或沙漠的歌曲、乐曲、诗歌、美术作品等。

  3、收集生活中、文化上与骆驼有关的资料,丰富本课的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课

  1、你们去过沙漠吗?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着人类的一位朋友,不畏艰险,为人类走出了一条文明之路,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3、在茫茫大沙漠中,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天气多变,白天好热好热,晚上一下子又变得好冷好冷,别的'动物都害怕这种环境,只有我们骆驼不怕酷热严寒,不怕饥饿干渴,所以人类又称我们为“沙漠之舟”。

  二、交流有关骆驼的资料

  1、出示骆驼工艺品:为什么叫沙漠之舟?为什么能在沙漠中存活?驼铃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骆驼工艺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课前查阅和课堂交流,进一步认识骆驼,感受它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并通过驼铃的作用引出歌曲小小驼铃响叮当)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这首儿歌:

  头像绵羊颈似鹅,

  不是牛马不是骡,

  戈壁滩上万里行,

  能耐渴来能耐饿。

  三、学唱歌曲

  1、初次欣赏,感受歌曲中所表现的小骆驼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了解歌曲有几段?每段的结束部分在哪?分析歌曲结尾。

  2、学生范唱(课前辅导两名唱歌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小助手)

  (1)听歌曲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

  (2)分析每种演唱形式在歌曲中的位置,并板书。

  (设计意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范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分析并板书齐唱、合唱、轮唱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歌曲的形式特点和结构特征,为下一步处理歌曲二声部奠定基础。)

  3、再赏歌曲。用节奏法读词,找出歌曲中的难点。

  4、用教唱法和听唱法学会歌曲第一声部。

  5、学习二声部合唱

  (1)练习二声部节奏

  (2)用碰钟、串铃敲击第二声部节奏配合演唱

  (3)放下打击乐器加上第二声部唱词演唱。

  (4)分小组配合练唱二声部。

  (设计意图:直接唱二声部的词对于成人都是比较困难的,容易跑调,先用打击乐器敲击第二声部

  节奏代替唱词,等熟练掌握节奏后再加唱词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6、学习轮唱部分

  (1)小助手范唱

  (2)分析节奏谱

  (3)分组练习、集体演唱

  7、集体完整练唱歌曲

  四、了解唐三彩。欣赏《唐三彩骆驼乐人》

  1、展示图片:《唐三彩骆驼乐人》

  a、说一说这件作品的名字

  b、说一说大家眼中的唐三彩

  2、作品简介:唐三彩是唐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三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时多以红、绿、黄为主,所以称唐三彩。“三彩”是统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另外还有白、黑、蓝、紫等。《骆驼乐人》又名《骆驼载乐俑》,1956年陕西西安墓葬出土。骆驼昂首朝天,张口嘶鸣,立在长方形踏板上,身施淡黄色,颈部和前胯带有几条赭色斑纹。背上铺有圆形垫子,边饰蓝彩,垫上置支架,架上搭一平台。罩长方形毛毯,毯边呈浅兰色,中间刻画菱形纹,施赭、绿、蓝、白色。七个男乐手持萧、笛、箜篌、琵琶、排萧、笙乐器,面向外盘腿坐在平台四周,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演奏,中间站一丰盈的长袖舞女,边歌边舞。

  3、结合以上欣赏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骆驼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朋友。认识骆驼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联系“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了解历史上骆驼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所发挥过的重要作用。

  附:《离不开沙漠的骆驼》

  一位商人一次到沙漠深处的城市去做生意,途中遇上风暴,被一骆驼救起。为了报答骆驼的救命之恩,商人做完生意后将骆驼带出了沙漠。骆驼走出沙漠时,不断回头张望。商人对骆驼说:“从此你就结束了在沙漠中的艰苦生活,再不用负着重载,在烈日下踏着流沙奔走了。”骆驼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商人说:“反正是好地方。”骆驼来到商人的家里,被关在一所有花园的小院里,每天商人给它送来饲料和清水,吃饱了,就卧在树阴里休息。过了不久,骆驼越来越瘦弱。商人问骆驼是怎么回事。骆驼回答说:“我不习惯这种生活。”商人问:“为什么?”骆驼回答:因为我爱沙漠。”“这好办。”商人把骆驼牵到海滨,这有长长的沙滩,骆驼吃饱了可以在沙滩上散步,可以看无边的大海。可是过了不久,骆驼却病倒了。“你不是爱沙漠吗?”商人说,“你到了海滩,怎么反而病了?”“我爱的是沙漠里那种在烈日下奔走的生活。”骆驼慢吞吞地说,“要知道我是骆驼,只有劳动才能使我愉快,也只有劳动我才不生病。”“这可难了。”商人说,“你现在一身病,是再也回不到沙漠中去了。”当天夜里,骆驼悄悄离开海滨,朝它的故乡走去。它拖着瘦弱的身子,一连走了五天五夜,终于又回到了大沙漠。它的身子虽然瘦弱不堪,但照旧在烈日下奔走,不以为苦,因为它是骆驼。

【幼儿园大班教案《沙漠》】相关文章:

大班茫茫的沙漠教案03-27

茫茫沙漠教案04-23

在沙漠中心教案08-19

《沙漠中的绿洲》教案06-14

《向沙漠进军》教案08-09

沙漠中的绿洲教案02-23

《沙漠之舟》教案02-09

茫茫沙漠教案3篇01-10

《在沙漠中心》语文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