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锦瑟》教案

《锦瑟》教案

时间:2023-10-27 09:33:13 宜欢 教案 我要投稿

《锦瑟》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锦瑟》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锦瑟》教案(通用11篇)

  《锦瑟》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

  2.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思索诗歌意旨。

  3.诵读鉴赏中感悟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 。

  [教学重点、难点]

  典故的使用。

  本诗的旨意。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探究合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等是每个人都曾经有的故事,等是一种很美妙的期盼。这首歌仅仅是写青花瓷吗?

  看来,青花瓷是有故事的,在1000多年前,被称为唐代的忧郁王子的晚唐诗人李商隐面对一种很熟悉的乐器,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谜一样的诗。它让人百读不厌,读罢五味陈杂,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李商隐的《锦瑟》。

  二、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请全体同学放声朗读诗歌,老师提问:这首诗题为锦瑟,写的是不是锦瑟呢?写的是什么?

  明确:本诗“锦瑟”并非唯一的描写对象,而是个引子,或睹物思人,或

  听琴兴感,都是触发联想,诱发文思。真正要说的不是“锦瑟”,而是“思华年”,“思华年”是主眼。这也是古诗常用的手法——托物起兴。

  2.诵读指导: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教师配上伤感的音乐。请一学生朗读,把握诵读节奏,用感伤的语调来读。

  3.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惘然”?他在思什么样的“华年”?请同学们谈谈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说,像《锦瑟》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三、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1.探究活动一

  宝玉对黛玉诉肺腑后,二人感情笃定。假设黛玉题帕,会送《锦瑟》中的哪一联给宝玉?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学生合作探究,派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诗中共有多少个意象?(锦瑟、华年、庄生、晓梦、蝴蝶、望帝、春心、杜鹃、沧海、明月、珠泪、蓝田、暖日、玉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大痛无言,无法言说,只能借意象来传递,在一首七律中能用如此多的意象实不多见。

  (2)教师小结

  爱像蝴蝶梦一样朦胧而又浪漫,令人神往迷恋;一片思慕春心付与悲啼的杜鹃,绵绵不绝。既能表现黛玉的痴情与忠贞,又蒙着一层悲剧色彩,与原著相符。宝黛奇情,有还泪说。那月下沧海的鲛人分明是黛玉的化身,爱情不为礼教认可,孤寂伤感,夜夜流泪成沧海。蓝田美玉也能预表宝玉,纯洁,有才华,埋于山中不外现。两句表达了高洁的感情,是爱慕,执着,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婉的。

  2.探究活动二

  李商隐的诗: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 。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1)知人论世:学生介绍李商隐生平。教师补充。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介绍“自伤身世说”“悼亡说”“恋情说”等学说,并总结:

  “蝴蝶梦”无限美好,却虚幻短暂;“春心托杜鹃”凄厉悲哀;“沧海泪”孤寂凄寒;“蓝田玉烟”飘渺而不可及。如作者的际遇遭逢,少有才志而卷入

  朋党之争,仕途失意,为谋生东奔西走;中年丧妻,十四年婚姻聚少离多。美好总是乍现即逝,诗人难免不发出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感叹。

  四、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1.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2.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3.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五、总结

  王蒙先生就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

  刚刚我们就是完成了一次与作家的合作,一种诗歌的二次创作,一种创作性的背叛——指的是对作者创作时的实际意图的无意或有意的曲解。这种重新挖掘出作者自己未曾意识到的作品的潜在意义,或者增加一种预料不到,甚至可以代替原意的新意义。因此,我们让诗歌的内容更加的丰盈。所以,《锦瑟》虽然晦涩难懂,但是我们依然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诗人的脉搏。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拨弄弦瑟,抚思华年,是追寻逝去的青春,是追问淡远的少年志向,是追思政治的失意和惆怅,是倾诉没落的时代,是诉说家事的衰颓。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1.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在这一回里,黛玉明明白白地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

  2.试用现代诗演绎这首《锦瑟》。

  《锦瑟》教案 2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渗透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 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锦瑟》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明确: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

  明确:惘然

  ②:作者为什么而“惘然”?

  明确: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现在让我们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锦瑟》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

  锦瑟( ) 弦( )柱 惘( )然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驻( )马

  2、词义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音字音

  3、解释词语

  三、鉴赏诗歌

  《锦瑟》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 忆情)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提示: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 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板书:忆情——惘然 迷情)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波三折的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哀怨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到底是什么情呢?

  悼亡之情。

  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背景介绍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1)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明确: 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梳理诗文大意

  3、具体赏析:

  (1)提问:《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 3)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提问: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锦瑟》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该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分析艺术特色。

  3、探讨诗歌的主旨,学习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感情,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主旨分析。

  教学方法

  诵读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唐代,有一位杰出的诗人,他虽没有李白杜甫那样的显赫,但依然是晚唐诗空上最灿烂耀眼的一颗明星,与杜牧一起被人称为“小李杜”,他便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迷倒了所有爱诗的人,让他们喜吟乐道却又无人能解,成了一道千古之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锦瑟》,来感受她的神秘和美丽。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先让学生自有诵读,获取对诗歌的初步印象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参考译文]

  锦瑟啊,你为什么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念青春华年。我心像庄子,在清晨为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发生之时,早已惘然。

  推选两名学生朗读,把握诗歌的情调与韵律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全班读。

  教师范读诗歌,从意象入手领悟感情与意境

  庄生晓梦迷蝴蝶——诗人幻化为披一身灿烂霞光的蝴蝶,向着冉冉升起的旭日,翩翩飞舞。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国亡身死后,魂化杜鹃,面对流水落花,而啼泣于暮春的寂寥天际。

  沧海月明珠有泪——皓月当空,碧波万里,深邃的海面上,细微的风几乎吹不动涟漪,让人分不清月华、珠光和泪水。

  蓝田日暖玉生烟——阳光普照,万物增辉,蓝田的群山秀峰间,升腾飘逸着美玉的烟霞。

  诵读诗歌的时候,我们要酝酿我们的感情,驰骋我们的想象,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把那些意象转化成优美的图画,生动的视频。在诵读中感动于诗人的哀怨感伤和诗歌如梦如幻的美丽。

  涵咏诗歌 探究主旨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锦瑟》一诗的迷离凄婉,我们似乎也触摸到了诗人的哀怨缠绵。那么是否可以说已经读懂了这一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诵读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诗歌情感主旨。补充资料:

  第一联: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中间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第二联: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哀怨感伤之情,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犹如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

  第三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深埋水底,不能相见,无人赏识。

  最后一联: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或许沉湎诗的意境而不能自拔,或许已超然诗人的自身感情而无法自已,“此情”之究竟为何情让我们说也说不清楚,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意向,向来也是歧见纷纭,莫衷一是:自伤美人迟暮说,悼亡说,艳情说,锦瑟演奏说,伤唐室之残破说,回顾毕生政治遭遇说等等不一而足。在此我认同是作者自况身世,表现自己怀才见弃的哀怨,以及韶华已逝青春不再的无奈。当然,无论你倾向于哪种理解或做何种认知,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得到诗歌的美,能在诵读中身心得到愉悦。 (尝试背诵)

  艺术特色

  用典工雅 基调哀怨 意境迷离 语言华美

  补充资料:除首联之比兴外,本诗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中间两联。具体分析,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属对工稳。本诗所用四个典故,原本风马牛不相及,诗人立足于自身抒情需要而加以调度驱谴,使其马牛同栏而联姻对偶。从旨意看,四句诗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属呼应。从形式看,则颔联以“望帝”对“庄生”、以“春心”对“晓梦”、以“托”对“迷”、以“杜鹃”对“蝴蝶”;颈联则以“蓝田”对“沧海”、以“日暖”对“月明”、以“玉生烟”对“珠有泪”,无论词性还是词语结构,都属对工切,一丝不苟。尤其是以“蓝田”对“沧海”,洵是巧妙。“蓝田”本是地名,但作者却借其字面本义,以“田”对“海”(古人常以此两者相对,“沧海桑田”即其显例),以“蓝”对“沧”(“沧”字本义是青色),变借对为工对,由此可见李商隐择字用语的考究。

  二是抒情含蓄。这四句诗追怀往昔,并没有指实年月日期和涉及具体的人事内容,而是化用了四个典故,营造出“庄生梦蝶”、“杜鹃伤春”、“明珠落泪”、“良玉生烟”四个静谧、清丽、迷离而含带凄伤的画面,以象征自己的遭际,寓托自己的心境,从而让读者去揣测、体认寄寓其中的心情意绪,去寻味、把握隐伏其下的情感内涵。情感内容虽隐约不明,感伤情调却明显无疑。诗人意寓于象而情现于辞,以含蓄的笔调抒写心曲,使诗显得空灵蕴藉。

  三是意境朦胧。此诗营造的四个画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我清丽、静谧,而又如梦似幻,烟云迷离。“庄生”句本就是描绘梦境,“望帝”句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虚幻传说,颈联两句虽有日月映照,但同时又烟雾弥漫、水汽蒸腾。画面的虚幻迷离,抒情的含蓄婉约,典故、象征、暗喻手法的兼举并用,使诗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云裹雾障的意境,也使历来难以计数的读者于此探隐索微,留恋忘返,极富吸引力。因而,尽管人们对此诗旨意不甚了了,却依然为它的情调、画面、气氛、意境所吸引,吟诵于口而思索于心。

  小结该诗,总结方法

  鉴赏诗歌,要以诵读为基础,从意象入手,认真揣摩,将意象重新排列组合,合理想象,仔细体会。读进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作者感情;走出来,分析艺术特色,感受表达效果。

  《锦瑟》教案 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李商隐的《锦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这个单元是学习唐代诗歌。学习本课的要求是,在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学会知人论世,同时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锦瑟》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想象丰富,意象精美,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弄懂诗歌的内涵,感悟该诗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美,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自学习惯不是太好,自学能力不是太强。我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鉴赏诗词的能力,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内容为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①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②难点: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目标解读: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学生课前背诵诗歌,明确本首诗的内容。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按照这个要求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把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2、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做好课前的预习,知人论世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赏析有一定的作用。

  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工作掌握典故

  ①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梳理文意,把握诗歌感情

  给予学生合作探究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合作探究: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揣摩《锦瑟》各联所传达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描述:

  3、《锦瑟》用典比较多,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现人物情感有何作用?

  4、探究主旨,拓展延伸(你认为应该是哪一个,为什么?)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点评与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在诵读中体悟情感

  作业布置假如你选择一个乐器,给锦瑟配乐,你选择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板书设计

  锦瑟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

  颔联:思念至深,其苦难言(典故、传说)

  颈联:沧海桑田,美玉生烟(典故、传说)

  尾联:事过境迁,此情难待(直抒胸臆)

  九.教学反思

  《锦瑟》教案 6

  一、知识目标:

  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

  二、能力目标:

  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重点:

  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五、难点:

  本诗的旨意

  六、知识点:

  1、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他三岁时,随父调动至江浙。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2、艺术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李商隐的文章也是文囿异卉,他的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3、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题目“锦瑟”是一种乐器。对《锦瑟》一诗的旨意,自宋以来,歧见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以为是悼念亡妻王氏,有人以为是怀恋令狐楚家名“锦瑟”的婢女,有人认为是描写瑟之华美及其音之清和,有人认为是伤唐室残破,有人认为是作者懊悔少年风流,有人认为是自伤生世遭际,有人则认为是对自身诗歌写作的回顾与总结……一般认为,此诗可能作于作者晚年,是他回首往事,对一生遭际坎坷而发的感慨。因而,对此诗的背景介绍,也以这一认识为基点。

  七、目标达成

  1、译文:锦瑟呀,你为什么偏偏是五十根琴弦呢?聆听锦瑟繁弦的一音一节,都让我回忆起已逝的美好年华。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我曾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无限的悲感和难言的冤愤,托负给送春归去带着凄音的杜鹃。我身世悲凉,像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我理想破灭,如蓝田山日光煦照,化山中美玉为气烟。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知无穷的怅恨?早在当时我已感到不胜惆怅。

  2、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3、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4、鉴赏要点:

  (1)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2)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5、课外欣赏阅读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吹麻滩中学

  《锦瑟》教案 7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 理解内部结构;

  3、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 亡妻的深情悼念;

  3、 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板书设计]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

  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典故、传说)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

  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

  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

  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六、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 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2、 课堂活动:点读练习。请同学们给下面的话加上标点符号。弄清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七、作业

  同步作业本上的练习。

  八、教后记

  1、 实践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学生学教材,老师教教材的做法;

  2、 倡导了自主自学的学习风气。课堂大开放,让学生自己感悟,老师不必为控制课堂而感到吃力,讲一讲,变成了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3、 理解了李商隐诗歌的迷离风格,学习了多种表达技巧,强化了文言阅读能力的训练,学习了标点符号的运用。

  《锦瑟》教案 8

  本次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的《锦瑟》。下面本稿将逐步从教材地位及作用、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教学说明。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锦瑟》一诗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而本单元是专列的“唐诗单元”,众所周知唐诗是古典美学的象征,因而《锦瑟》一诗亦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又因为此诗的具体意境具有朦胧性,很多评论者都发出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故而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有助于学生巩固本单元前面所了解到的古典诗歌的鉴赏知识和能力,即——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特征,以透视诗歌本身的“境界”。另外由于《锦瑟》一诗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因而对它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及早的领悟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即——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情绪、诗无达诂。总而言之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特点

  《锦瑟》一诗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是高二年级应该讲授的内容。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因而其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急需得到恰当而且有效的提高,另外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来说,也应该需要接触一些对生命底色有感悟意义的题材。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相当的能力水平,是故此诗的讲授显得必要而切实可行。

  三、教学目标

  根据《锦瑟》诗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现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发挥合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的阅读鉴赏,正确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上述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锦瑟》诗的讲解采用“引导与自我生成”的方法,从老师的引导开始,以学生的研讨交流再加之教师的总结结束。利用教师引导和师生互动刺激学生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热爱祖国自己文化的态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精神美。最后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锦瑟》诗因其美学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又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难解而有魅力的古典诗歌,所以对它的讲解重点应该放在恰到好处的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美方面。在此重点基础上,难点显然就是如何寻找突破点或者说切入角度去理解诗歌本身,即“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五、教学思路

  对于像《锦瑟》这样的古典诗歌,以往一般人的讲解思路是朗读、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结合注释讲解诗歌的表层意思、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客观知识点的识记,再到布置作业任务结束。明显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机械毫无趣味、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是老师的一味灌输,没有学生自己心灵的参与与能力生成。鉴于此,这里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自己的思维力去获得自己体悟的学识”为基本目的,而设置了“教师巧妙引导、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生成、教师总结”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活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作为教师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另外,让大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所得,与大家交流既可以像“野人献曝”那样以一份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达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德情操体验,无形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善于分享的合作精神以及开放的人格和心灵。

  六、教学方法

  鉴于对教学思路的确定,以及对《锦瑟》诗鉴赏阅读的目标、价值期待,本次教学以引导探究、对话生成、拓展延伸的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教学手段

  由于《锦瑟》诗是诞生于我国古典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如何能让教学的情景更加切合当时的语境,在教学设置中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考虑到这样的事实,本次教学拟采用电脑多媒体为基本辅助手段,通过多次的配乐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古典的情景”,再通过诗画图片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营造一种朦胧美好的古典感受环境。利用这所有以激荡学生的求知心灵,更好更顺利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八、教学过程

  (一)用崔珏《哭李商隐》诗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进行导入。之后顺水推舟简单进行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二)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古典式的配乐诵读音乐。

  (三)讲解这首诗的题目由来及特点,对诗歌文本中疑难词语的解读进行点拨。

  (四)讲解正文,抓住每联的.关键意象,引导学生从意象所反映的情感特点入手带有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般的理解诗歌的基本意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互相交流,在学生分享与自我生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总结,最后以

  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研究学习的“成果”。

  (五)再次引导学生找寻此诗的“核心意象”,以此为基点,引导讲解此诗的多义性,在理解诗歌多义性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应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与能力。

  (六)进行开放性的总结:尽管对《锦瑟》的理解人们都各持己见,但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说服谁,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因此大家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此诗“含有一股朦胧哀伤的情感”,所以对于这首《锦瑟》诗的理解完全是开放的,抓住关键意象和角度,反复品味之,大家可以有自己合理的见解。

  (七)布置作业: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对《锦瑟》诗意境的感受与心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特别要加进去自己的理解以及从诗歌鉴赏的技能方面说清自己这样理解的可能。

  (八)再次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受诗境。之后下课。

  附加部分:板书设计

  《锦 瑟》

  李商隐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人事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锦瑟》教案 9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锦瑟”。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

  《锦瑟》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书第二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唐朝诗歌,编者意图通过这些唐诗,向同学们展现生活在唐朝中诗人的艺术风貌以及由这些诗人拼凑出来的唐朝盛韵。李商隐的《锦瑟》以其瑰丽的语言,奇特大胆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朦胧美。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李商隐的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2、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锦瑟》,加深对李商隐的理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

  (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发。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李白这首诗的美感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李商隐这个诗人,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谁会背李商隐的诗?找一两个同学背两句。如:《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如《夜雨寄北》“何当共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好,我们今天再一次走进唐朝,寻找李商隐,感受李商隐的喜怒哀乐。然后借助多媒体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此诗的写作背景。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引导学生解读题目。

  因为同学们的知识能力有限,所以对题目的讲解,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我会告诉学生,“锦瑟”是一种乐器,一种说法认为本诗本是一首无题诗,后来选取诗的.前两个字作为本诗的题目,另一种说法是“锦瑟”与内容有关。同时我也会顺势提出问题,让同学思考那种说法更为恰当,并说出理由,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

  4、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我的适当点拨,让学生初步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分析诗歌意象,概括诗歌主旨。

  首先,让同学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历,让他们自己找出整首诗所包含的意象。如: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然后,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就此归纳诗歌的主题。如: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惆怅、感伤、寂寞、失望的情绪。同时因为本首诗具有朦胧多义的特征,所以同学们在试图归纳总结本首诗的主题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我会通过不断的提问,反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把能想到的主题尽量都说说出来。

  我的设问为:

  (1)、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主要集中在哪个词语上?(枉然)

  (2)、作者为什么而“枉然”?(为此情)

  (3)、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层层追问。

  最后我会做一个总结,这首诗的主题有三种解释:

  (1)悼亡说

  (2)恋情说

  (3)自伤身世说。

  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讲解,同学们有了一定鉴赏能力。所以也是采用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归纳艺术特色。

  (1)首先哀感凄艳。

  (2)其次是朦胧多义。

  (3)接着大量用典。

  (4)生动的比喻。

  (5)最后是华美的语言。

  7、小结。这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虽然文本晦涩难懂,但是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命脉,这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想通。

  七、布置作业。

  背诵《锦瑟》

  八、板书。

  锦瑟 李商隐

  (1)解题

  (2)疏通诗意

  (3)意象分析

  (4)主旨概括

  (5)艺术特色

  (6)小结

  (7)作业

  《锦瑟》教案 10

  一、教学理念

  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和语言形式,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王富仁

  二、古代诗歌

  1、直观直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长于表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意象 想象

  2、过程与方法:品读 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 臻美

  四、教学过程

  1、自读。写下直观感受。

  2、交流。小组推荐、自我推荐交流心得。

  3、教师结合学生作业补充讲解。

  4、教师将自我感受与学生交流。

  《锦瑟》教案 11

  一、教材分析

  古典诗歌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占有一定量的篇目,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锦瑟》安排在必修教材第四册中,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丰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知识含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及影像资料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在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鉴赏技巧。

  学法:

  1.自读课文,写下直观感受。

  2.各学习小组推荐出精美的感受相互交流。

  3.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鉴赏技巧,完成鉴赏任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运用多美体展示图片,辅以画外音(朗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 别亦难”)。

  2.课前摆渡

  讲商隐,说义山。

  牛李党争,政治不如意;聚少离多,爱情不如意。

  庄生......望帝;珠有泪......玉生烟。(典故)

  3.学海泛舟,鉴赏诗文

  A.看诗题;明主旨。

  B.看作者;明风格。

  C.看诗文;明情感,名技法。

  D.看问题;用技巧。

  4.艺海拾贝

  理解典故对意境的深化作用。

  5.探究提升

  具体描述那些意象?

  运用了哪些典故?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布置作业

  仿写一首七律。

  四、板书设计

  锦瑟······李商隐

  首联(开宗明义)

  颔联(巧妙用典)

  颈联(想象丰富)

  尾联(直抒胸臆)

  五、教学效果

  通过让学生自主赏析.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使学生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认识,且掌握了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促进了美文的创作,而其对正确解答高考中古典诗词类题也大有裨益。

【《锦瑟》教案】相关文章:

《锦瑟》教案01-26

《锦瑟》优秀教案01-26

《锦瑟》教案5篇01-07

《锦瑟》教案四篇01-09

锦瑟语文教案01-26

《锦瑟》教案12篇01-26

《锦瑟》教案13篇01-30

精选《锦瑟》教案三篇01-28

精选《锦瑟》教案4篇01-18

《锦瑟》教案3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