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时间:2022-03-25 09:56:47 教案 我要投稿

城市化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

  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

  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00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城市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重点、难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考点及考试要求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

  2、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光污染——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3、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4、原因:城市是人类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

  5、逆城市化:又叫城市郊区化。

  6、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案例分析】

  P45活动“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点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

  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⑤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⑥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城市化教案 篇3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咸宁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

  4、小组讨论:给咸宁市政府提出建设咸宁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六、教学难点

  1、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七、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读图析图,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导入]通过对上海世博会的简单介绍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

  [思考]多媒体显示咸宁市两幅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城市化含义。

  通过观察咸宁市的变化图片,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思考]

  1、结合城市化的含义得出城市化的标志。

  2、乡村的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市迁移?主要的动力有哪些?

  [答]

  1、城市化的标志,即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本质)。

  2、略。(提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评价]用生活中的常识提出城市化的含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强化了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课改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城市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②城市化水平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③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④城市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讨论]为什么不能用城市人口数量多少或其占地面积大小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化教案 篇4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第三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本节课就是在认识了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的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比较主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全面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北京城市化问题图片导入,结合自身经历探究城市化问题,评判我国城市发展。

  (3)德育目标

  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

  联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二、说教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三、说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观察,使生活体验与地理原理相结合。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北京近期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导入,认识城市化的两面性。

  (二)新课讲授

  1、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2、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请学生阅读 “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4、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片,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请同学举例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有哪些,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三)感悟提升 学生自主总结分析我县在发展中有哪些环境问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后记

【城市化教案】相关文章:

城市化说课稿06-28

高二地理城市化教案03-16

“城市化”教学反思03-11

城市化说课稿5篇07-30

中班教案教案04-15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2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01-13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