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庄子》教案

《庄子》教案

时间:2022-01-26 01:16:23 教案 我要投稿

《庄子》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教案

《庄子》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一)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二)《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5)于是鸱得腐鼠:安,疑问代词,怎么。

  (6)鱼出游从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鱼之乐也: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于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如:《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六、课堂小结

  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 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秋水》选段。

  3.查找积累一些有关于庄子的故事,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庄子》教案2

  [教材分析]: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庄子》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鲲(kūn)徙(xǐ)抟(tuán)

  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

  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今义:孩子,儿子)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参考译文:1.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

  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

  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

  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北冥有鱼》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最后品读课文,谈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庄子》教案4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桥上,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就是庄子和惠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板书课题)

  出示PPT1:

  二、正读

  1.师:下面我们进行正读。所谓正读就是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学生自由大声朗读)(1分钟)

  2.指名读。(1分钟)

  3.学生评价。

  师: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2分钟)

  4.我会读,注意语速。

  师出示PPT2(5分钟):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悠闲,语速要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语气)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从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无可辩驳)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满智慧,诙谐)

  5.再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全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性格。(1分钟)

  三、译读

  1.师:我发现同学们比刚才读得好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2分钟)

  2.PPT3出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师:庄子也很注意这个“安”字,文中第三个“安”字怎样理解?(哪里、哪儿)

  四、演读

  师:我们知道当时两人的对话非常精练,现在我们可以为他们的对话加上一些内容,重现一下两千多年前濠水桥上的那场争辩。

  教师读叙述部分,学生分别读庄子、惠子。

  五、辩读

  1.师:我们看到了非常可爱的庄子、非常认真的惠子。同学们不仅入境了,也入情了,那么,他们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出示PPT4:

  知?不知?

  2.师:惠子可以确定的是什么事?(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3.师: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4.师:惠子的意思是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因为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那么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呢?

  (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

  师:惠子多了不起啊!他通过逻辑推理,从科学角度认识世界。

  5.师:从这场争辩的结果来看,谁占了上风?(庄子)

  6.师:庄子为什么能占上风呢?(从惠子最初的提问和庄子最后的回答来看)

  7.师:原来是这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看文中还藏着什么。庄子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有依据吗?

  出示PPT5: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8.师:无论鱼也好,人也好,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从容呢?

  生:注重精神上的快乐;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9.师:还有一个“游”字,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游玩的时候心情怎样?(开心、放松)

  10.师:你们觉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乐吗?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感情,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11.师:其实,庄子多么了不起啊!他从容、洒脱、自由、快乐,所以会觉得鱼也是快乐的,仿佛自己就是鱼,鱼就是自己,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如近代文学家王国维所说的——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PPT6)

  1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觉得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追求快乐自由。

  生:诗意地生活。

  生:……

  六、延读

  师:是啊,庄子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生活的实践者,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故事一:鼓盆而歌(PPT7)

  故事二:庄周梦蝶(PPT8)

  故事三:楚王请庄子做宰相(PPT9)

  七、课堂小结

  1.师:看来我们的'感受和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过(PPT10):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2.师: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庄子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庄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如今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庄子》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2.能力目标: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精神内涵。

  3.情感目标:领会庄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那纵横捭阖的雄辩,亲历躬行的实践,高尚傲岸的品格,光耀千古的思想,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化现象,筑就了我国历史上不为多见的文化巅峰,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拜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感受庄子的人格光芒,感悟生活的真谛。

  二、自主学习

  (一)读中有品

  分成两组演来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然后点评字音、停顿及语气是否到位。

  (二)读中有思

  学生借助注释、口译课文,说说应该掌握的重点词语。然后在文章中找出你所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是字词释义方面的,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读中有编

  演读课文——编演课本剧

  我特别想请我们班的同学用现代汉语把当年庄子惠子的对话场景重新演绎一下。小组准备一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发挥合理的想象,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两千多前的战国时代。

  师: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滨上游玩,庄子说:“鲦鱼进进出出,游玩得这么从容,这真是鱼儿的快乐呀!”请学生续老师的表演往下演绎。

  三、小组合作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取得共识后发言:

  (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围绕什么辩论?惠子凭什么肯定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或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庄子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其实这场千古之辩是可知与不可知的辩论,惠子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我肯定你当然不知道鱼。他根据逻辑推理来得出的。所以说惠子的思想逻辑性非常严密。

  (二)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而这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惠子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三)庄子最终击败了惠子靠的是什么?

  庄子很聪明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关键是“安”字,在惠子那里,“安”的意思是“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耍小聪明,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

  (四)假如你是庄子,你如何取胜?用逻辑推理。

  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五)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你觉得这么说有没有道理?

  境由心生。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境由心生: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因为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所以他觉得鱼也很快乐。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庄子觉得天地与我同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归纳

  本文是一篇寓言,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本文的寓意。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一个开头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揭示本文的寓意。

  例1:事物的本身是捉摸不透的,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心来看待事物呢?

  例2:其实有时候并不一定要从严密的科学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例3:世界上处处都是美,只是你没有用心感受,只要你用心感受,世界会用心回报。

  例4:我们要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我们就会从世界中感受到许多美好的东西。

  例5:鱼就是我,我就是鱼。

  例6:事物本来没有好与坏,是用我们的情绪去决定的。

  例7:用心去品味自然,自然的外物似乎与我的心情融为一体。

  例8:为什么会不快乐呢?你看看青山,你看看绿水,你听听蝉鸣,你听听风声,我们本来就是这大自然的一物,闭上眼睛感受吧。

  例9:追求快乐自由,追求诗意地生活。

  五、课堂小结

  看来我们的感受的和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在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让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多一些诗意吧。

《庄子》教案6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体味语言美

  2、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

  三、研究课文

  (一)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的语句,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庄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

《庄子》教案7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及“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1.教会学生积累。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构思

  1.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理性的思维: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穷人”的思辩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朗诵、诵读:能朗读、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是教学的妙方。

  4.分组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重点词义、句义、文义。这一环节,既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要巧点拨,教给学生积累文言的方法和技巧。

  5.理解赏析、质疑拓展:这一环节应是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和高潮部分,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环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升华对人物思想的品味、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要善于并巧妙撩拨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课堂实录

  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随着大家一天天地长大,你们的思维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你们一定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许多同学回答:知道)好,那你怎么看故事中的“廉者”呢?

  (老师眼光含有期待,一是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二是用平等、信任、和谐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其实课的开始,老师的“情感”最重要。“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作为导语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思维,导得自然!导得得体!导得巧妙!很快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尤其是老师的“用手示意”和“期待的目光”等极亲切的体态语,如春风有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专家点评

  生1: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作者是把“廉者”作为一般常人中有骨气的典范。我个人认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仍是有骨气之举,换我,也不会吃那“嗟来之食”的。

  师:很有个性!

  生2:他说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那“廉者”吃了那“嗟来之食”,结果会怎样呢?古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是生命重要呢?还是面子重要呢?

  师:是的。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审视。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从多个角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好!让我们就以这种理性的思维一同走进《〈庄子〉故事两则》。

  师:课前,我要大家帮我搜集一下有关“庄子”的材料的,完成了吗?

  (生齐声回答:完成了)

  师:很好!那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3:我是从注解①知道的。庄子名叫庄周,《庄子》是他及其弟子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生4: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以下这些: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生5: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他们刚才说的我都有。我还可以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生5:他写了很多散文。他的散文大多是虚构的寓言故事,很富有神话浪漫色彩,很有风格。

  师:看来大家资料的搜集很全面。而且大家能够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收获,这对于我们学习、理解两则故事很有帮助。下面我们一起共同研读《惠子相梁》吧!

  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利用网络,无疑是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新天地!教师的随时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家点评

  师:我先告诉大家读此文的方法和要求。“读”出层次,先通读,再朗读,再诵读,最后品读。下面大家完成第一层:通读全文。拿着笔,画出生字。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

  师:下面听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希望你们仔细体会快慢和重音的处理,尤其要听出语气和语调哟。

  (教师朗读)

  师:下面我们分组疏理文言词句,拿不准的,先做上记号,

  也可以商讨或查阅手中的资料。

  (学生分组活动:有的独自查词典,有的查资料)

  注重学生全员参与。既有独立学习,也有合作,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富有成效! □专家点评

  师:刚才大家的分组学习很积极,而且很高效。大多数小组在很短的时间里积累了很多文言词句。看来大家学得很成功!我们知道了课文的大意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要有感情的朗读以至诵读,要读出其中的“味”!

  (学生自读:有的同桌互读,有的还摇头,有的边读边笑……)

  师:下面欢迎哪一位同学给我们诵读一下?

  (生举手,诵读课文)

  师:真的很有“味”了!尤其是“吓!”读得太妙了!真是韵味无穷!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看来,只要“读”,我们也可以“读”出文章的真味呀!大家读出了哪些“味”呀?能和大家分享吗?

  生6:我觉得故事中的“惠子”只不过是个小人。他是以小人之见度庄子之腹。这样的人怎能为梁国之相呢?

  生7:我觉得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太妙了!用“宛鸟刍鸟”和“鸱”作比,既幽默,又有极强的讽刺性,我想惠子听后绝对是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师:读出“真味”了!联想也精彩!

  生8:我一直在揣摩“吓!”这一句,虽是一个拟声词,但其中的含义似乎很深刻的。一方面写出了“鸱”当时的情态,同时还可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宛鸟刍鸟”当时是怎样的神态呢?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呀!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大家的鼓掌已经肯定了你的思维成果!还有吗?

  生9:我想说说宛鸟刍鸟,从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它应该是品行高洁伟岸之士的化身,也就是有“骨气之人”的缩影。

  师:但我们能否从另外的角度去想想呢?

  生10:我觉得它只不过是自我清高。

  生11:我也有同感!如果我们今天都像它,那不是死路一条吗?还能有与时俱进吗?

  生12:这则故事读起来很轻松,我们都会为庄子的机智而叫好!然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师:那你说说!

  生13:那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为人坦诚,要讲诚信,不要有“小人之心”。

  师:说得很好。大家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面对人生的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诚信为本,坦荡一生!

  真正实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的“全人发展”。不仅深刻领悟了文本内涵,而且在“对话”中又让文本价值得到了提升、拓展、升华。学生在这种思辨的对话中,思维碰撞出个性化的火花! □专家点评

  第 二 课 时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欣赏了《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和庄子。这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庄子和惠子又有何有趣的故事。

  师:大家先听录音。

  (放录音,学生听读,做记号)

  师:下面我们跟读一遍好吗?读时要注意捕捉最重要的'语言信息。

  (放录音,学生跟读)

  师:下面大家再自读全文。注意读好两个人的对话语言,仔细体会话中之意哟!

  突出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反复地多层次地“读”了,学生才会有自然的理解、自然的品味、自然的感悟。“学生自主”的理念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设计和长久的落实中。 □专家点评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快速疏通文言学习障碍,然后以故事的形式交流。大家觉得可以吗?

  (学生活动大约7分钟后)

  师:准备好了吗?哪一个小组的先上台呀?这个讲台呀,可不是光老师用的,更是大家展示自己才华的大舞台!

  教师的这句激励的话有时可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和进步。 □专家点评

  (第二小组组长拿着书上了讲台)

  师:谁对他的故事作个点评?

  生14:我觉得他们在讲故事时既注意了原文,又有大胆的联想和想像,很精彩!但是,我感觉他在对人物对话的神态上想像似乎还不够。

  师:那下面我们再分组活动:分角色对话,好好再创造一下!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为一个课本剧,老师希望大家一定演好哟!

  (学生小组活动:朗读对话,准备表演。课堂气氛很热烈)

  (待学生准备充分后)

  师:哪一个小组先表演呀?

  师:真不错!老师真没想到你们有这样的表演天赋!我下课后给张艺谋导演打个电话,让他把你们要去。

  (学生都很开心地笑了并鼓起了掌)

  师:欣赏了同学的表演,我们对庄子和惠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那么,我问大家:你认同哪一个的见解呢?

  (很多学生 (第三小组上台了:有道具,有简单的化装。表演比较精彩)面有疑惑)

  师:有疑惑是吧?大家议议!

  (学生讨论)

  师:有结果了吗?愿和庄子一道的请到这边来,和惠子志同道合的到那边去。好!我们分成两派了。下面进行一个小辩论会。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

  多么开心愉悦的课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追求的就是这种开放、民主、师生真正平等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地自主活动,自编自演,充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不仅是新的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反映,而且真正让学生在愉悦的表演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长期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多么轻松!学生多么轻松! □专家点评

  (学生讨论很热烈)

  师:老师做主持人。同学们!小型辩论会开始!先由庄子代表队发言!

  庄子方学生代表:各位同学!我是庄子代表队成员之一。我是很欣赏庄子的这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感知大自然的一切的。其实大自然是美好的,万事万物都会表现出无穷的情趣!但这情趣需要人去体会、去品味、去体验。如果像惠子那样去看待自然,那怎会有“情趣”二字呢?

  惠子方学生代表:我不否定我们应该有情趣。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像庄子那样,得到的结论能正确吗?光凭想像,能会有真理吗?

  庄子方代表:那按你们的逻辑,鱼是不是快乐,我们必须先变成鱼儿,然后到水里去体验。只有鱼自己才知道是否快乐。如果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又如何交流呢?无法交流了!

  惠子方代表:古人云:“实践出真知!”你不去实践,你从哪里获得真知呢?

  庄子方代表:请问对方代表:有这样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知道“黄昏好”的呢?那是不是诗人就是“黄昏”呢?

  惠子方代表:那也不能说我们错了呀!

  师:其实老师是故意给了大家一个永远也辩论不清的话题!但是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在唇枪舌剑中,我们又长进了一步。我对大家的辩论作一下点评,好吗?

  (学生鼓掌)

  师:我们对于两个人,本身就不应该用“对”和“错”来判断。这只能是反映了两个人在认识自然时的角度不同。你们觉得呢?

  生15:我觉得庄子好像是在欣赏鱼儿!

  师:“欣赏”一词用得很好!

  生16:我觉得庄子是在用心体验,用心在感受濠水之滨的自然美景!

  师:是的。事物总是有它多面的特性。我们认识事物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当你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如能换个角度,“退一步会海阔天空”,更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反思

  此次课可以说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话题交谈”中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达成了“学生全人发展”的三维动态目标。总的说,有以下几点尝试颇有收获:

  1.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去理解文本内涵,始终保持语言的品析与文本内涵的挖掘的一致性。不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发展,达成了“全人发展”的至高目标。既鉴赏了语言,又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课堂流程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方式,以“悟”为活动目标,因文制宜,教法恰当。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很有成效!

  2.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形式有个体独立的,也有小组合作的;有组内交流,也有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读”和“品”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个人化的感觉选择精要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关注了生命的独特性。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有这些遗憾,才给我们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

《庄子》教案8

  【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技能:

  ⑴了解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

  ⑵熟读课文,弄懂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方法: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生学情分析】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编入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两则故事来讲,意思较好理解,也较有趣味,学生比较感兴趣。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

  2、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庄子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课文朗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大意。要求学生自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提出来全班讨论。

  2、教师出示要点检查课文大意理解情况。

  3、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⑴第一则故事中惠子表现出怎样的人格特征?可以用一句成语表达出来。

  ⑵庄子讲鹓雏故事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第二则里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师引《庄子徐无鬼》,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庄子其人。

  五、布置作业

《庄子》教案9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书课题)。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人物简介

  (回顾所学)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惠子(约前370年-前310年),名施,华夏族,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2.一词多义

  ①之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它)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固固不知子矣(连词,固然、自然)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流露出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感觉“出游从容”的鱼儿也快乐。

  2.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理解。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示例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点,借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示例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故意曲解惠子的本意,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庄子》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名言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教案11

  一、导入新课

  1、课题是什么?

  2、我们来看看庄子是谁,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但他穷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盘而歌。他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读后说说庄子是个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补充一句:课文就是由这段文字开始的。

  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约三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针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这是个隐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为一体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

  三、作者怎样看庄子,对庄子精神作何评价

  要求学生速读2-6段,划出评价语句

  1、清洁的精神:可以……

  师:清洁什么意思?

  生5: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师:还是什么?

  生6:不同流合污。

  师: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对庄子的崇敬、激赏。

  四、出示整理过的学生提问

  (在这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读本文,并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问题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几类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段“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落崖惊风”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吓”字?(余均、杨瑜)

  作者为什么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陈春梅、马郑列)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作者为什么用一连串否定的表贬斥的词语?

  庄子为什么不做官?为何能对做官之事如此释然?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后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

  师: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生8:庄子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吓”着人们。(结果呢?)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比较矛盾。当时社会重权势,而庄子不愿同流合污。而当人们仔细思考他的意见时,发现他是正确的。

  齐读: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师:我们今天来读读庄子,会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境界,柳暗花明。

  师:齐读第四段,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生9:叛逆者。

  生10:战国时期,月亮是庄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师:一个“槁项黄首或”的`老头子,怎么会妩媚呢?

  生11:精神妩媚。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权力是很好的东西,但他只喜欢自由。

  师:普天之下,能这样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独”。

  生12(接着):“妩媚”是不被认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这种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坚守。

  师: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她的话。吟诵《江雪》。

  师:庄子的行为都是跟当时的情、理、逻辑相违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齐读最后一段。

  庄子怎么会出现眼冷心热?庄子眼前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黑暗、残忍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偏激、反叛、哲学困境。于是就出现了“眼冷心热”。“眼冷”是出世的,“心热”是入世的。他的处世态度是反叛的。但仅仅读出“反叛”,还不是真正读懂庄子。

  与之“周旋”什么意思?周旋的目的是为了“外化”而保持“内不化”。

  对第6个问题词序能否掉换的回答:

  生13:逻辑上看应该不能互换。

  师:这代表我们走近庄子的一种规律。你们现在有无对肃然起敬?

  下一个问题:庄子认为天下污浊,但为什么他没有做官呢?他只会用文字抨击社会,但为什么不想去做点什么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庄子既然对世俗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做官,通过自己的努力云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不是很自私?

  讨论: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拒绝入世”?你觉得庄子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师提问: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与庄子有渊源?

  生:李白、陶渊明、苏东坡、阿Q

  其中一生问:阿Q怎么会和庄子有渊源?

  一女生回答,因语速过快,听不清。

  师:庄子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庄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济世?请思考。

  好了,我们的课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庄子又何来引导我们的精神呢?

《庄子》教案12

  第1课时

  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习《庄子》特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重点字词梳理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文言句子翻译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明确:这种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1、合作探究,文章层次分析。

  明确: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3、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进行分析。

  明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意思是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的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目标导学四:品味语言,体悟《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1、大鹏是怎么来的?它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明确:大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明确: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和想象。

  3、结合《庄子应帝王》一篇,简单说说庄子散文的特色。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明确: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课前导入生动有趣,学生们兴致很高,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得比较顺利,将学生们喜爱的影视动画与文言文学习相结合,对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有较大的帮助。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较仓促,学生对于庄子思想的感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第2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我们刚播放的视频是一场关于“鱼”快乐与否的辩论。视频的结尾说,从逻辑上讲,庄子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惠施。但这句话好像还有弦外之音,好像不从逻辑上讲,庄子便赢了似的。为了一探究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同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固:A、固不知子矣(固然)

  B、子固非鱼也(本来)

  (2)文言句子翻译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明确: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乐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目标导学三:活动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情景模拟,选一人扮演庄子,一人扮演惠子,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辩论对话。

  2、请同学说说这场争辩谁是胜者。

  明确: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会知道鱼的心理呢?

  3、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你说说它“巧妙”在何处。

  明确:“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除了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4、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作分析。

  明确: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他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篇幅短小,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注重在学习重点字词中理解句子文意,从而理解故事的寓意。

  不足之处、文章较浅显易懂,课程设置稍显简单,一些细节问题没有特别注重,可能有知识点会遗漏。

《庄子》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精神世界;

  2、体会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3、训练质疑——探究——归纳的阅读方法。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1、通读全文,思考

  (1)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告诉我们,中国的圣贤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庄子为什么拒绝“出世”?

  (2)庄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与世道的对立的?

  (从文中找出答案,进而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思路

  (1)阅读《庄子》的'感受

  (2)解读《秋水》中的故事

  (3)用庄子的心灵和历史背景解释《庄子》

  二、亮点探究

  1、“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穷,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怎么理解?文中哪些话是对此句的诠释?

  2、庄子用“乌龟”的比方意在说明什么?

  3、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是指什么?

  4、怎么理解庄子是“一株孤独的树”?

  5、品味“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的诗般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三、归纳庄子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矛盾的双方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的黑暗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他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超凡脱俗,拒绝诱惑,以整个生命追求人生境界的自由,不屑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四、拓展联想

  1、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怎样把庄子的精神与现实结合起来才有积极的意义?

  2、从孔子周游列国与庄子“持竿不顾”的对比中谈谈你看法。

《庄子》教案1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

  难点

  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庄子(人物)》。

  有人说:“在诸子百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庄子。读《庄子》一书,不仅因为他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先生的大智与幽默,书中一个个风趣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的启迪”,今天我们学习《庄子》故事两则以“一斑窥豹”来感受庄子的大智与幽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弟子和后世学者所著。

  《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它“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它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庄子》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可参考【影音资源】《庄子》

  2.读课文,初步感知。

  【精品课件】

  (1)先自读再播放【音频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参考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捧起课本,自主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3)借助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初知文章。

  北冥:北海。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海运:海水运动。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苍苍:深蓝色。

  2.概括主要内容。

  参考:文章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及“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景象,表明万物皆所有凭借而不自由,表达自己对绝对自由的渴望。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翻译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呀,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可参考【微课堂】《如何翻译文言文》

  3.组内合作总结重要文言知识并展示,师生点拨补充。

  参考

  (1)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2)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重点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翻译: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翻译:这只鹏鸟呀,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翻译: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探究文章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播放【影视课文】,听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为什么写鹏鸟?

  参考:鹏鸟是由鲲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作者使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

  2.鲲鹏的形象怎样?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交流

  参考答案: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想象雄奇瑰丽。

  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交流

  参考: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小结: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丰富,想象奇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里,他在想象中夸张,极写鲲、鹏之大,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可参考【微教案】《鲲鹏的形象》

  4.大鹏形体硕大,变化神奇,奋飞时气势壮美。它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

  参考:大鹏需要“海运”(六月息);野马、尘埃需要“以息相吹”。

  5.本文借鲲鹏和野马、尘埃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

  6.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参考:“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四、总结拓展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小组交流。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可参考【微教案】《<庄子>的特色》

  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和启示?和大家分享一下,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展示。

  五、作业设计

  1.翻译课文,准确解释重点字词。

  2.背诵默写课文。

  可参考【背诵指导】

  六、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

  庄子

  鲲凭借

  南海——有所凭借(不自由)→追求自由

  鹏六月息

《庄子》教案15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1. 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

  1.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 感知庄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的庄子志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有一位大师,他的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面对死亡,这位大师表现的是何等的坦然!他就是庄子。谁能介绍一下庄子的基本情况?(找同学介绍) 大屏幕显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二、自学释疑。

  1. 学生分组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一人一句,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

  2. 检查翻译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解释加点词语:

  惠子相梁 非梧桐不止 于是鸱得腐鼠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安知鱼之乐 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⑵翻译下列句子:

  a.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 于是鸱得腐鼠

  c.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d. 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e. 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 感知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惠子相梁》,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和语调,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你对人物的看法、本篇包含的人生哲理等方面来谈。

  教师小结:本篇告诉我们做人要坦诚,不能有小人之心,面对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坦荡一生。

  2.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加入自己的想象,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3. 你同意庄子的见解还是惠子的见解,谈谈你的看法。以辩论的形式开展。

  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永远辩不完的问题,其实对于他们两个人,本身不能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能说惠子好辩,重分析,他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庄子则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总是带有欣赏的态度。惠子是一个逻辑家,庄子则更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四、拓展延伸。

  资料:

  1.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找智慧。”

  2. 北师大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于丹讲庄子风靡全国。

  3.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 孟子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我们之前也曾学过孔子、孟子的文章,对他们的思想也有一定的了解 ,孔子、孟子和庄子,你更欣赏哪一位,谈谈你对他的看法,以书面形式展示。

【《庄子》教案】相关文章:

庄子惠子相梁教案04-23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01-26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4篇01-26

我眼里的庄子初中作文03-21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教案04-15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2

大自然教案教案01-23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