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时间:2022-04-07 09:16:37 教案 我要投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总结。

  (略)

  五、作业。

  (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淫逸)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举实例六位圣贤(排比)

  提观点

  苦劳饿空行拂

  心筋体乏乱所

  志骨肤身为

  艰苦磨炼

  作阐述个人→国家

  得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三、作业

  (略)

  四、总结

  (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

  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

  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二)教读第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2、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8、师: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三)教读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以点到面的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最后熟读成诵。(具体过程略)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渐渐懂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5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4、空乏其身,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恒:常

  9、生于忧患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相关文章: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02-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7篇)05-2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04-0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学作文02-1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教案04-15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2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02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