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时间:2022-01-03 23:09:5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报任安书教案合集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任安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报任安书教案合集六篇

报任安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次年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 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 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 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三、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

  【通假字】

  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一槍一一抢、以一已、罔一网;

  不—否曷—何 箠—棰诎—屈见—现

  【一词多义】

  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

  【古今异义词】

  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

  【词类活用】 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 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

  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合作板书,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

  二、由学生提出疑难语句,老师指导疏通文意。

  〖被动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重为乡一党一所笑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省略句〗

  藏之(于)名山见狱吏则头抱地

  〖判断句〗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三、思维分析,品味鉴赏

  1、第l段的'协作特色*与作用

  除一般的信件格式外,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理解“假令仆伏法受珠,若九牛之—一毛一,与蝼蚁何以异?”在文中的含义

  表面是说白己身份低微,实质上抒发自己的愤怒,并隐含自己之所以没有自决并不是顾惜自己低贱的生命。

  3、水司马迁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价值?怎样才有价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一毛一,用之所趋异也

  4、第2、3段是叙述自己没有自一杀的理由,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司马迁的情感?作者把自己的遭遇与哪些人比较,要突出什么主旨?

  四、诵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品位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情感。

  五、练习与实践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诵读重点句子,写一点评论司马迁的话语

  第三课时

  一、交流自己对文本内容与司马迁的初步认识

  二、研读第四至末段,疏通文意,解决疑难语句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一党一所笑,以侮辱先人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三、探究品味,讨论交流

  1、第4段是引述古代圣贤于困厄中皆有所作为的作用是什么?

  2、第5段叙述自己隐忍苟活的目的的语句是哪一句?

  3、作者忍辱偷生完成《离骚》的目的是哪一句?上下呼应的句子有哪些?

  4、结尾重述自己遭此惨祸的痛苦之情,对于全文意旨表达有什么作用?

  回应上文点,点明自已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符合回信的要求,也对朋友所托之事有所交代。

  四、诵读这一部分,并背诵相关名句

  五、作业与练习

  1、巩固文言知识,熟练翻译全文

  2、写一篇300字左右短文,谈谈你对司马迁的认识或感悟

  3、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报任安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

  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 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

  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 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四、 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五、 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六、 朗读4——6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七、 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八、 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

  

报任安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报任安书教案 篇4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来源:Zxxk.Com]

  二、解题

  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 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来源:学科网]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 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 (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报任安书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 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教学步骤:

  报任安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 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 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 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

报任安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第三节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报任安书教案】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教案04-07

《报任安书》教案01-26

《报任安书》教案06-15

《报任安书》说课稿06-29

《报任安书》教案15篇01-29

报任安书教案15篇01-26

报任安书语文教案01-26

报任安书教案(15篇)01-26

报任安书教案9篇03-11

报任安书教案六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