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比例》教案

《比例》教案

时间:2022-01-02 16:57:41 教案 我要投稿

《比例》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例》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教案

《比例》教案 1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习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

《比例》教案 2

  教学内容: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谈话: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习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355060708590……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六、全课。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一定)

《比例》教案 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拓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二、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三、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四、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比例》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

  5

  4

  2

  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比例》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 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 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板书设计: 反比例

  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成反比例

  关系式:X×Y=K(一定)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例》教案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课本第48、4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地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美丽!

  师:今天老师把我们的祖国和首都北京搬进了课堂。(课件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 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生:把它缩小。

  师: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请出题考考老师。

  生1:我想知道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

  生2:我想知道我们合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师用地图量出地图中北京到上海、合肥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很快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我在创设情景时把中国和北京搬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二、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生1:什么叫比例尺?

  生2:怎样求比例尺?

  生3:比例尺是尺吗?

  生4:比例尺有几种形式?

  (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题,让处于对新知好奇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

  三、 实验对比,得出概念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的画图结果。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生1:我用1厘米表示实际3米。

  生2:我用3厘米表示实际3米。

  师:图上画的1厘米,3厘米叫“图上距离”,3米叫“实际距离”。

  (设计意图:把3米长的线段画在本子上,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的意义,为后面理解与把握“比例尺”的意义奠定基础)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生:前项代表图上距离,后项代表实际距离。

  师:谁能说说1:300 和 1:100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课件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

  用1:300 或1/300 和 1:100或1/100 等比的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叫数值比例尺。它们也可以表示成 和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上“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你们发现1:100 1:300 1:100000000这些比例尺都是把实际距

  离怎么样?

  生:缩小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机器上的小零件,你们觉得它怎么样?

  生:很小

  师:这么小的零件如何把它画在图纸上。

  生:把它放大

  师:很好!课件出示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

  师:你知道图中2:1表示什么吗?

  生:图中2厘米表示实际的1厘米。

  师:你们发现这些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点:

  生1:前项表示图上距离,后项表示实际距离。

  生2:比的前项或后项为1

  不同点:

  生:1:100 1:300 1:100000000是把实际距离缩小,2:1是把实际距离放大

  师: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出示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与交流得出比例尺的意义,并学会了怎样求比例尺,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四、 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师:怎样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呢?

  呈现课本第53页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师强调实际距离的单位要改写成所要求的单位。

  (设计意图: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安排在一起教学,便于学生比较,让学生在尝试性地改写、练习中理解并掌握。)

  五、巩固练习,深化概念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 )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 )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 )

  (4)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8000000 ( )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既巩固新知,又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给自己打打分。

  七、布置学生填质疑卡

  八、作业

  课本练习八的第2、3题

《比例》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一张方格纸。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成语吗?(板书:以――当――)

  生:以一当十。(指名回答)

  师:那这样的话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当三十,当七当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师:那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几当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当五十,以十二当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下在数学中如何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更多。

  二、 意义构建

  1、师:如果要给我们教室画一个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我们以前测量过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生: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 )

  师: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8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展示生的作品)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或者是长4厘米,宽3厘米。)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

  (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4:3。

  观点二:这两种画法一样,但画的大小不一样,一个面积是54平方厘米,一个是6平方厘米。)

  师:是啊,这两个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大概形状, 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8厘米、宽6厘米,也不可能是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也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吗?(生动脑想、动手写)

  引导学生汇报:

  (1)直接写上“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

  (2)在图上标出“长8米、宽6米。”

  (3) 标上“1厘米=1米”。

  (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认为可以写“1厘米相当于1米。”

  (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其实这个问题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比例尺)

  让生自学课本第30页什么是比例尺?

  集体交流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其实是一个比,注意谁是前项谁是后项。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生说出自已画的两幅图的比例尺各是多少,是如何计算的。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相应比例尺。

  2、让学生议一议可以怎样理解比例尺所代表的意义。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多少?(注意单位要统一)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把图上距离扩大多少倍就是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多少分之一?把实际距离缩小多少倍就是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相当于多少份?实际距离相当于多少份?

  三、实际应用

  (一)基本运用(小黑板出示)

  1、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

  判断下列几句话中,哪些比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宽与图上长的比是1∶2 (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1/400是 ( )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 ∶160000( )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 ∶1 ( )

  (5)图上长与实际宽的比是1 ∶200 ( )

  通过比较判断说理使学生更加明确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2、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在学生计算之前先引导学生从倍数的角度回忆比的意义。提醒学生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然后总结方法。

  3、深圳到上海的 距离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国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会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单位统一。

  在这个基本运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

  4、生先独立完成课本第30页1至5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拓展延伸

  1、笑笑家买了一个长5米的家具,请同学们算一下在客厅中能放得下吗?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四、课堂小结

  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叫比例尺了吗?如何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呢?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以一当十

  比

  学生的图 1:100 或分数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贴) 1:200 或分数 前项一般为1

  (强调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3、师出示准备的地图上不同比例尺,介绍比例尺的不同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并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比例尺的意义,为后面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做铺垫。

《比例》教案 8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比“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按比例分配divide;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times;1=0.6(千克)

  0.6divide;(8+1)=0.6(千克)

  0.6times;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比例》教案 10

  该板块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除了对基本概念的复习外,还注重沟通比和比例间的关系及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例题:关于比、比例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的复习。

  教学时,以问题“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引入,让学生自主地回顾知识。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同时也会感到这些知识点比较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进而激发学生梳理这部分知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重点对比、比例、比例尺的意义及比和比例的性质、化简比、求比值、解比例、求图上(实际)距离、判断正(反)比例等内容进行与复习。

  “讨论与交流”是从知识内在联系方面进行,重点弄清楚比、比例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第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自主讨论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借助于下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意义上区分:“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除法”表示的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一个数。

  教学第二个问题时,结合第一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主交流,能体会到比、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教学第三个问题时,可在对比和比例意义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明确“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了解比是比例的基础,比例是比的扩展,没有两个相等的比是组不成比例的。还要弄清楚不是任意的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的,-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所以,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可借助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上面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到“数学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1题,是运用逼和比例尺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信息中比及比例尺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然后再结合实际意义感受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第2题是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测量大树的高度:

  (1)利用影子。人影与树影、人高与树高的比组成比例,根据人高、人影、树影的高度求出树高。

  (2)利用标杆。方法同上

  最后,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比例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第3题是用百分数和比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交流百分数和比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理解比与百分数意义的区别,体会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各部分的关系时,用比表示更清楚;表示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用百分数更合适一些。

  第4题是一道实际问题。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分析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形成思路后,再解答。该题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先求出总数是5000顶,再计算5000×(1-),得出4000顶;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设未加工的为x顶,1:4=1000:x,求出未加工4000顶;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解决。通过解题让学生体会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

  5.式与方程

  本板块是对小学阶段学习的代数初步知识进行,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律和计算公式。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是对用字母表示数知识的系统。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举例来回顾如何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公式等,并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同时引导学生对用字母表示的内容进行观察,使之对小学阶段的公式、数量关系、运算律等又系统的`了解。对用字母表示数时容易出错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强调。如:字母和数相乘、字母和字母相乘时的写法等。

  例2:你能把有关方程的知识一下吗?是对有关方程知识进行。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有关的概念进行回顾,如: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进行回顾,并对易混概念: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进行讨论区分。然后引导学生列表,交流完善。

  复习解方程时,要使学生弄清解方程中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等式的性质),以及怎样检验。教师可通过举例来引导学生复习。

  “讨论与交流”是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进行讨论。

  教学时,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要使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很简洁、概括、准确。对于第二个问题,可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分别用方程与算术方法解答,通过对比,分析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特点,体会两种思路的区别,知道有些题目适合用方程思路解决,有些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决。明确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题目中主要的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应用与反思”

  第1题是练习用字母表示数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注意说说每个题的数量关系。最后,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

  第2题是一个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填表,在填写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自觉地运用字母表示出规律。规律是: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n-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

  第4题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自觉选择最基本的等式列方程。之后,可以让学生交流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完成后,教师可以把该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变化一下,变成用算术方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灵活选择解答方法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特点。

《比例》教案 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同学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同学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一起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假如3×a=5×b,那么5:a=3:b。

  (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比例》教案 12

  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第二天

  运输次数24

  运输量(吨)16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

  2:16;4:32;16:2;32:4;

  16:32;2:4;32:16;4:2。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2;32: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16=4: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1/4和12∶916∶2和32∶47∶4和5∶3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16∶2=32∶47∶4≠5∶380∶2=200∶5

  3.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6、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7、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8、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试一试:40:2=60:3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比例》教案 13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3)巩固练习。

  ①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

  答案:①1∶5000②400km。

  【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例》教案 14

  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

  教学目的:

  1、使同学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同学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同学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同学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同学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同学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同学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同学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同学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假如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比例》教案 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1---3题,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引入课题

  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1

  先在下表中写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再举例说明。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三、教学例2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先填写下来,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联系 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比

  做一做:5:6=( )( )

  四、教学例3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五、解比例

  X= :2【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六、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

  ②比例尺20:1表示 _____________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七、知识应用

  练习十七第1、3题。

  八、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一)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和比例(一)

  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途。

  比例尺。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先让学生回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举例和实际距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比例》教案 】相关文章:

比例的教案06-12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03-07

解比例教案01-31

解比例教案09-20

《解比例》教案09-14

《比和比例》教案09-03

比与比例的优秀教案12-18

《比例的意义》教案03-31

比例线段教案06-04

反比例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