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28 18:39:43 教案 我要投稿

《道士塔》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1

  一、课文导入

  (略)

  二、研析课文

  (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

  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

  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箓相关的视频资料。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多媒体展示内容:王圆箓的相关资料)

  (板书:王道士)

  (二)请同学们自读二、三两节。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

  明确:粉刷壁画,砸碎雕塑,出卖文物,上报官员。“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板书:愚昧、无知)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视频资料播放“敦煌”记录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文物图片。)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

  (多媒体展示内容:外国列强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些什么呢?

  明确: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讨论:这一切归咎于谁)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

  明确: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4,那么,做一次历史的审判。请同学们想一想,王道士应该对整个事件负全责吗?你认为导致文献流失的因素还有哪些?

  5,当时中国官员有哪些过失?

  (多媒体展示、老师补充:中国官员在面对莫高窟出土文物时的种种表现。)(板书:昏庸、无能)

  6,讨论:假如敦煌遗书全在中国,它还能剩下多少?

  (教师补充:历史上中外人士对莫高窟遗址的破坏情况。)

  7,请学生们看第三节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作者在这里把他们称为学者。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他们是学者吗?

  明确:是。毕竟他们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宝物,如果不是他们,那些经卷早已被毁了。而且他们是抱着研究的目的来的。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但强盗的行径就是强盗。无论他们带来了什么后果,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板书:冒险家卑鄙、无耻)

  8,请学生结合以上三节内容谈谈作者的心境。

  明确: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的心在随着祖国的伤口流血;第二部分,作者面对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发出了乞求般的呐喊:“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作者又不知道究竟自己能让王道士等什么: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阻拦强盗们的运输队伍,但是却不敢想象把宝物留在国内的结果会是什么,于是作者只能怒吼:“我好恨!”从这三部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

  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

  (三)全班同学齐读第四节。

  敦煌的学者们忍辱负重几十年,终于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改写了那句令人伤心的话:“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可我们的学者们却没有为此而感到轻松。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敦煌在中国,只是敦煌这个地方在中国。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国宝还流失在海外。虽然它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全世界人的财富,但是它首先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焕发出它的光彩!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三、小结与思考

  类似这样的悲剧不止一次在华夏民族上演过,而今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强调谁是元凶,谁该对悲剧负责,因为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创伤。我只想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历史上外国列强劫掠中国文化遗产的罪恶史实,谈谈一切的悲剧过后中国到底还剩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古老的华夏民族曾经伤痕累累,我们能让它再添伤口,再次流血吗?

《道士塔》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培养爱国情感;

  2、追问历史,反思历史,找出悲剧的根源;

  3、体会余秋雨的情感;

  4、品味余秋雨的写作特色

  自学方法:

  1、课外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

  2、精读课文,找出悲剧的根源;

  3、反复诵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分析。

  课时:1课时

  一、看有关敦煌文化图片和视频,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藏经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汉文字写本3万件以上,另有少量刻印本。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第三次探险(1913-1915)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写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间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具有深厚汉学知识功底,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为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织品。这些收集品运到巴黎,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

  哀敦煌

  圣地煌煌名万方,于今始晓隐凄惶。

  金光初幸得神助,宝窟应悲失眼盲。

  梁有蛀虫终会折,国无真宰自难强。

  佛门千古伤心泪,洒向胡笳抱恨长。

  二、追问历史:谁是悲剧的制造者?他们对敦煌文物都做了些什么?

  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破坏文物、出卖文物)

  官僚、政府:送来送去、席子乱捆(充做礼物、弃置不顾)

  外国学者:欺瞒哄骗、巧取豪夺

  三、反思历史:在作者看来,敦煌悲剧,该谁负责?

  1、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圆篆

  几千年的奴化教育造就卑微贫穷,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时代造就王道士,王道士是中国平民的代表,是贫弱民族的代表,腐败无能又无为的官僚和政府将他推至悲剧的前台。在那样的时代,文物的毁损流失是必然,而文物在王道士手中毁损流失,是必然中的偶然。

  2、官僚、政府?

  冷漠麻木腐败无能

  3、外国学者?

  假文化之名,行劫掠之实,实质是文化强盗

  悲剧根源?

  国家贫弱、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百姓愚昧

  历史已然远去,制造悲剧的人也已化为尘土,但历史留下的耻辱还在,悲剧造成的遗憾还在,洗刷耻辱,弥补遗憾的责任还在,现实中,谁在承担责任?怎么承担?

  四、了解东北亚某国对我国的文化掠夺:

  到处宣扬端午节是他们的,饺子是他们流传下来的,针灸是他们发明的,长白山是他们的,中医应为韩医,将中国的韩服据为已有,定为国服,还要申遗;韩国在历史上拥有东北山东直至江苏,;认为我们的甲骨文也是他们发明的,说西施和孔子是韩国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韩国的,还说他们的祖先檀宗是我们祖先大禹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大禹治水。

  五、体会作者无法遏制的情感:

  1、走进道士塔:愤怒、悲凉

  2、进入历史:心痛

  3、面对文物流失:恨却无可奈何

  六、品读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点

  合理的艺术想象、丰富的表现手法、充满激情的'语言复活历史、抒发情感、引发共鸣,促成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国的河山、民族情感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透过他的散文,我们会看到隐含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称作“文化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讲述的是一段关乎文化的历史;更因为在对这段历史的关照中,他以文人的灵气,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他以学者的理智,深邃客观地进行了思考追问;他以国人的血性,炽热真挚地抒发了爱国情怀。

  七、再读余秋雨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在艺术理论创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1985年创作的《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这两部专著均曾获国家级奖励。

  八、课后练习:细细品味下列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贱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3、“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道士塔》语文教案3

  一.导入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作者

  《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 余秋雨 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四.整体感知

  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成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

【《道士塔》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道士塔语文教案08-04

《道士塔》教案04-08

《道士塔》教案03-02

语文《金字塔》教案03-12

崂山道士教案02-26

语文《金字塔》教案8篇03-12

语文《乌塔》说课稿03-15

《乌塔》教案09-10

《神奇的塔》教案12-29

《孩儿塔》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