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师说》语文教案

《师说》语文教案

时间:2021-04-01 11:35:28 教案 我要投稿

《师说》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语文教案

《师说》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 (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师说》语文教案2

  一、导入新课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了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可以说从师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就为我们深刻探讨了这一话题。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周敦颐《爱莲说》等带“说”的文章,那么“说”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呢?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问:大家通过预习,谁来回答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师生朗读,涵咏其中

  (1)教师示范朗读、背诵

  (2)学生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

  (3)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纠正(3人,每人一段)

  (4)教师领读,学生感悟。

  (5)学生代表朗读(还是原来的三名同学)

  (6)学生齐读课文

  初步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一)总论从师的道理(正面陈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反对比论证)

  (三)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举例论证)

  (四)说明写作原因

  三、第一段(正面陈述)

  (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二)通过朗读,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概述教师职责和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提出择师标准和原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四、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

  本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

  (一)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二)第二段三组对比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五、写作动机(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介绍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课文最后一段鼓励李蟠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六、课外拓展

  1、韩愈强调的“师”和今人有何不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2、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有何局限性?

  对教师职责的明确规定/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

  局限性:学的是“六艺经传”,习得是儒家之“道”

  七、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完成课时作业

《师说》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师说》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师说》语文教案5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恒:常。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答案讲解】

  1。D2。AB3。A

《师说》语文教案6

  《师说》语文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 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 据

  (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 比)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

  (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

  ……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 重点词

  1、 实词

  ①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⑾道: 道理。 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⑿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 作业

  1、 翻译课文

  2、 背诵第二段

  3、 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 虚词、活用词、句式

  2、 相关文化常识及背诵

  内容及步骤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作业 :

  1、 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 默写填空并翻译:

  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 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 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 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 词句

  1、 活用:

  ①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② 吾师道也:名——动。

  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 耻学于师:形——意动。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学而大遗:形——名。

  ⑦ 不耻相师:形——意动。

  ⑧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 虚词:

  ①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来……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 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 作业

  1、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 《东方高考》随课一练。

  3、 背诵第三段。

《师说》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讲解】

  一、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字、词、句式解说

  1、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2、通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读shu)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读fǒu)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4、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下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师”同此)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下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同此)

  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下文“不耻相师”中“师”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动词。下文“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师”同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下文“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下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传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闻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下文“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孰能无惑(没有,动词。下文“圣人无常师”中“无”同此)

  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下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中加着重号“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

【《师说》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师说优秀教案12-25

师说教案范文八篇01-05

师说教案模板10篇01-01

师说教案十篇12-31

师说教案范文8篇12-30

关于师说教案模板五篇01-10

韩愈师说课件01-23

语文下册教案12-29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语文试卷讲评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