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力的教案

力的教案

时间:2022-06-26 18:34:15 教案 我要投稿

力的教案汇编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力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力的教案汇编八篇

力的教案 篇1

  1、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行四边形演示器

  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

  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180度时合力趋近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O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平板测力计2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3-5个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学生操作: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

  (3)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

  (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

  (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符合即可。

  误差分析:

  (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钩码(J2106M)、杠杆(J2119型)、测力计(J2104型)、三角板、直别针若干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

  教师操作:

  (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使盘可绕水平轴自由灵活地转动,调节盘面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

  (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选定,但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位置)和悬线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盘上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

  (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F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注明力矩M的正、负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

  (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使力矩盘能灵活转动,必要时可在轴上加少许润滑油。

  (2)测力计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则将会由于测力计本身所受的重力而产生误差。测力计如果处于水平,弹簧和秤壳之间的摩擦也会影响结果。

  (3)有的力矩盘上画有一组同心圆,须注意只有受力方向与悬点所在的圆周相切时,圆半径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力臂只能通过从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来测量。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测力计3个(J2104型)、细线、直尺和三角板、小铁环(直径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认识。

  教师操作:

  (1)将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板上。三条细线将三个测力计的挂钩系在小铁环上。

  (2)将小铁环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个测力计,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另外两个测力计。平衡后,读出测力计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用有向线段画出三个力F1、F2、F3。把这三个有向线段廷长,其延长线交于一点,说明这三个力是共点力。

  (3)去掉测力计和小铁环。沿力的作用线方向移动三个有向线段,使其始端交于一点O,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较F12和F3,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即它们的合力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为零是物体平衡的条件,如果有更多的测力计,可以用细线将几个测力计与小铁环相连,照步骤2、3那样,画出这些作用在小铁环上的力F1、F2、F3、F4……,它们仍是共点力,其合力仍为零,从而得出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也是合力等于零。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所说的共点力是在同一平面内的,所以实验时应使各个力都与木板平行,且与木板的距离相等。

  (2)实验中方木板应处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响,否则实验的误差会增大。

力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颜色、形状的特征寻找排序规律,进行排序。

  2、学习按要求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准备:

  1、粘贴有大小相同红绿间隔排序圆形纸片的卡片一张。

  2、粘贴有颜色相同方形、三角形间隔排序圆形纸片的卡片一张。

  3、每人学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1、卡片上有什么?

  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红圆片—绿圆片—红圆片—绿圆片┉┉方形—圆形—方形—圆形┉┉

  二、制作彩带

  1、提出制作的要求

  2、分组活动:

  ①一组幼儿做红绿圆形间隔排序的彩带,另一组幼儿做有颜色相同方形、三角形间隔排序彩带。②两组幼儿交换进行③指导个别幼儿学会间隔排序粘贴图形④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进行3个物体的间隔排序。三、展示幼儿作品1、教师的示范与幼儿的操作材料应不一样,教师的范例可换成其它颜色或形状,只做图示这样幼儿就有推理能力的发散。2、幼儿能观察出以排好的排序规律,但不了解实质,对3个物体间隔排序较困难。可用其它内容的范例作暗示。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我发现,我奇怪实施日期04.4.19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艺术活动:染花布调整

  活动目标:1、尝试印染画,体验印染的乐趣。2、学习用宣纸蘸色进行印染的技能。3、感受色彩的美,发现颜色相互混合后会产生变化。

  活动准备:1、红、黄、蓝三色颜料若干。2、宣纸若干,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一、自由探索印染,发现宣纸吸水的奥秘;1、介绍宣纸:a、看,这是什么?b、它和我们平时见过的纸有什么不一样?2、了解操作方法。3、自由探索4、表达自己的发现:a、你是怎么玩的?b、你发现了什么?二、印花布1、教师示范印染宣纸2、提出操作要求。3、幼儿印染。a、幼儿印染,教师指导。b、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印染。c、教师随机根据幼儿作品,引导幼儿发现颜色互相混合后会产生变化。三、展示作品打开宣纸也是一个较难的步骤,也应有相应的要求。第二大点中的“c”点由于操作中不明显,故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还是放到其它的玩色活动中较好。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虫虫乐园实施日期04.6、29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蚂蚁飞上天调整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图书了解图中人物表情变化,感受、理解图片内容。2、学会用完整话描述图书主要内容,懂得在别人困难时应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蚂蚁飞上天》图书幼儿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一、出示蚂蚁图片引起幼儿兴趣:1、图片上有谁?2、小蚂蚁有什么本领?3、你听过蚂蚁飞上天吗?蚂蚁是怎么飞上天的呢,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二、幼儿自由翻阅图书:1、要求幼儿用正确方法翻阅图书。2、初步了解图书内容。三、阅读讨论:1、小蚂蚁抬头看什么?2、它心理怎么想?3、发生了什么特别愉快的事?4、你从哪里看出来的?5、小蚂蚁飞呀飞,发现了谁?6、小蝴蝶为什么哭?小蚂蚁该做些什么?7、小蚂蚁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怎么做?四、讨论主题:1、提问:你们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2、小结:蒲公英使小蚂蚁实现了会飞的梦想,但小蚂蚁为了帮助翅膀受伤的蝴蝶,把蒲公英给了蝴蝶,使蝴蝶重新飞上了蓝天,小蚂蚁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3、如果你看到同伴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做?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清洁宝宝实施日期5、25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健康活动:难受的大拇指调整

  活动目标:1、知道吮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2、能克服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3、了解手的用处,并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

  活动准备:制作痛苦和高兴表情的、相同服饰的大拇指纸偶各一个。

  活动过程:一、出示痛苦表情的指偶,引起幼儿兴趣:1、教师以纸偶口吻自述:我叫大拇指,本来和其他手指一样长得直直的,又有劲又漂亮,现在我病了,病得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还用牙齿咬我,我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2、谈话:大拇指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样做好不好?我们怎么样帮助大拇指?二、师幼讨论:1、手指有什么用?为什么不能吸吮大拇指?2、当你看到别的小朋友吸吮手指时你怎么办?三、出示高兴表情的手指。1、猜一猜,现在大拇指为什么笑了?2、讲师大拇指现在的待遇和感受。(小朋友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帮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四、互相看看小手,说说自己的手指是否漂亮、干净。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图形碰碰乐实施日期6、8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仿编儿歌《圆、圆、圆》调整

  活动目标: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仿编出新的儿歌。2、进一步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看看更多的圆形物体。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3、常见圆形物体图标若干,《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活动过程:一、朗诵儿歌,激发兴趣1、出示《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看,图上有什么?2、你能把它变成一首儿歌吗?3、请个别幼儿朗诵儿歌《圆、圆、圆》。4、集体朗诵。二、仿编儿歌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呢?2、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图标,覆盖原有儿歌图标(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3、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三、朗诵仿编儿歌1、展示仿编的图标,请幼儿朗诵。2、集体朗诵创编的儿歌。3、反复创编四、延伸幼儿在家中寻找圆形物体继续仿编儿歌,请家长记录后,带回园与同伴交流。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图形碰碰乐实施日期6、15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方脸盘和圆脸蛋调整

  活动目标:1、对生活中圆形和方形物体感兴趣。2、理解故事主要内容和情节,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圆和方相结合的物体。3、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如:**是**形状的。

  活动准备:1、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各一张。2、故事挂图。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出示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引导幼儿欣赏人物,并为人物取名。二、引发思考:1、方脸公公喜欢什么形状的物体?2、圆脸婆婆喜欢什么形状的物体?3、有一天,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进行了找圆形和方形物体比赛,到底谁赢呢?让我们来听故事吧!三、完整讲述故事: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第一遍。提问: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找到了哪些东西?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提问:桌子、录音机是什么形状的?果汁瓶、门是什么形状的?3、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圆形和方形的东西,它们合在一起就变出许多有用的东西,圆形和方形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四、延伸:课后请幼儿寻找哪些东西是圆形和方形的,哪些东西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分也分不开的。

力的教案 篇3

  [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德育目标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分析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明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提出问题:

  2、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小)

  3、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大)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甲站在体重计上,乙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并报给全班同学。

  点评: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

  2、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作答。

  可能出现的答案:1、仅受重力和支持力,都是属于二力平衡。

  2、速度保持不变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点评: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面的实例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积极思考并回答:

  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引导过渡:平衡状态随处可见,因此研究它很有实际意义。引出下面的例题。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列举实例,如桌上的书、吊着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等。

  点评: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

  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的特点是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不论其状态如何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解答。

  点评:通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

  3、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

  投影出示正确答案。就结果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

  点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师活动:投影:课后问题练习1、2。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熟练掌握处理三力平衡的方法。

  教师活动:检查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

  ①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②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③人以加速度a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

  ④人随电梯以加速度 a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⑤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 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⑥人对地板的压力与人的运动方向有无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解答,教师提示学生合理的选取研究对象及解题步骤要规范。

  点评:引导过渡,提出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并投影出正确答案.(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求出待求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后,做答时一定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再转换回来。)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给出超重和失重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归纳和总结。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析,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超重,失重的实质。

  学生活动:学生作答。理解超重、失重的实质。

  教师活动:实验验证

  1、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当瓶做不同的运动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作解释。

  2、演示并分析:

  ①静止时我们看到小孔处水向外喷出,为什么?

  ②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不再向外喷出,这又是为什么?

  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和学生一起评析。

  ③思考:如瓶竖直向上抛出,水会喷出吗?为什么?

  ④现在你能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交流并做汇报。

  点评:实验验证,加深对失重的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点评: 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行反馈矫正。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实例探究

  ☆超重、失重概念的应用

  1、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当他向下蹲的过程中

  A.由于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所以台秤的示数也不变

  B.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台秤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又受到人向下蹲的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增大

  C.台秤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台秤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2、如图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A.F=mg B.Mg

  C.F=(M+m)g D.F>(M+m)g

  答案:D

  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

  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答案:C

力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2.了解学习-些保护视力的有关常识,逐步养成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提供一本可供教师讲故事用的大图书《倒霉的大近视限》

  2.提供做游戏用的眼罩。

  3.“幼儿看电视时间”记录卡。

  4.与幼儿共同制作保护视力安全图或“公约”图。

  提供有关材料:现成的可剪剪贴贴的画片、作底版用的旧挂历(反面)胶水、剪刀、彩色笔。水粉颜料等等。

  活动流程

  感知讨论 操作实践 强化巩固

  1.引导幼儿感知、讨论有关“近视眼”的问题。

  建议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以下-些活动。

  活动-:在图书区内摆放一本自制的大图书《倒霉的大近视眼》,并提供录音,供幼儿阅读。

  活动二:启发幼儿观察、了解周围一些“近视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哪些不方便,有哪些困难,以及形成“近视眼”的原因。

  活动三:带领幼儿共同访问几位“近视患者”,或请他们来到幼儿园,讲讲自己的“苦恼”。

  活动四:择时开展讨论活动:

  设问:你周围有哪些人也是“倒霉的近视眼”?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时有哪些不方便?碰到过哪些不愉快的'事?遇到哪些困难?“近视眼”不能干哪些工作,为什么?他们怎么会变成“近视眼”的?“近视眼”能不能从小预防?怎样预防?

  2.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开展操作实践活动。

  活动一:《学学、做做》

  结合-些用眼要求较高的活动,向幼儿介绍一些看书、写字、绘画剪纸等活动中保护视力的常识,幼儿在活动中进行实践。看书、书写或绘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眼睛离视物30厘米左右。(可让幼儿坐在桌前学学、做做棗将胳膊肘撑在桌上,将小臂和手掌伸直,中指点到鼻尖或额头,即距离30厘米左右)。

  不在过强、过弱的光线下看书、绘画或制作手工作品。(可与幼儿共同看一看、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部位光线过强。过弱,不宜开展上述活动)。

  看书、书写及绘画等活动的时间,每次约30~45分钟,进行这些活动后,最好能向远处望一会儿。(教幼儿学习用定时器。闹钟,或看时钟来控制时间)。

  不躺着、走着,或者在动荡的车厢里看书。(可演个小小哑剧)。

  活动:《看电视和玩游戏机》。

  在组织幼儿看电视、玩儿童电脑游戏机前介绍保护视力的常识,鼓励幼儿积极实践。尽可能坐在电视机的正前方,距离不小于2米。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6节"摩擦力",在学生认识"力""弹力"和"重力"的基础上,再认识摩擦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列举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并说明其意义",因此教材呈现很多实例,试图从摩擦力的产生和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摩擦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有关的例子,但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所以本课在教学、实验中要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借此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并建构滑动摩擦力概念。

  2.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学生通过"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的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理解摩擦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概念的建构;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建构及实验过程中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体验感悟,走进"摩擦"

  学习任务1:做一做,想一想。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动,使手在桌面上滑动。()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觉?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使它运动起来,观察木块离开手后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方式,在亲身体验基础上讨论、交流、体验摩擦力的存在,感悟摩擦力会在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及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等,使对摩擦力这个概念的建构有真实的感悟作基础。

  学习任务2:看一看,想一想。观察PPT中"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的画面,谈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及有何感受。观察教材第114页图3-74,航天器的碎片经过大气层的情境,并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气体、液体的摩擦,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摩擦,并且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3: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你能利用手中的铅笔、橡皮擦、书本等物体来制造摩擦力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摩擦的初体验之后,再通过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摩擦力,使其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说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存在的。

  【环节二】动手实验,探究"摩擦"

  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会儿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手掌在桌面上拖动,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

  建立假设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建立假设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器材准备:木块、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

  检验假设1:

  (1)控制变量:保持_____不变,______改变。

  (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假设2:

  (1)控制变量:保持_____不变,_____改变。

  (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活动建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体会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针对探究的问题,自己总结结论。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尝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环节三】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

  学习任务5: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提出活动建议"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现象".对没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客观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其着力点应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即创设一个学习者中心的课堂。在学习者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设计适当的任务,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刚刚能处理的难题",即足够的挑战性以维持参与,但是不要太难,导致学生气馁。因此,本案例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同时达到"还学于生"的良好效果。

  1.动手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理解

  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学习和迁移能力。任务1、2、3都是基于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感受、拓展、再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摩擦力概念,不断地把更多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并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实践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是借助仪器的间接的观察。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设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任务4就是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涉及两个变量,即压力和粗糙程度,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结构的探究,根据一定思路进行实验设计,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通过实验探究任务,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3.开拓思维任务,激发学生智慧火花

  如果学生能使用已学习的内容来解决问题,这表明学生已经发生了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通过任务5进行逆向思维。这将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理解程度的反馈和把握,并以此调控教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力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力的教案 篇7

  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

  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力的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 和 ;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达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液>物时,物体上浮;

  当液=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液<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 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习: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力的教案02-10

力的教案范文02-20

神奇的力教案05-09

神奇的力教案02-25

《神奇的力》教案04-03

力的图示教案02-15

大班教案神奇的力06-13

神奇的力大班教案06-03

力的教案5篇06-20

《力》物理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