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时间:2022-06-26 18:31:2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草原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草原教案3篇

草原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氛围,在品读语言中学会写作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前三篇写景文章的学习基础,对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要点、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宜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重点难点

  (一)、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二)、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

  (三)、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导学方法: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

  导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课前预习查阅)

  你知道俄国19世纪杰出作家屠格涅夫的情况吗?你看过他的《猎人笔记》吗?跟同学们介绍介绍。

  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3、结合思考与练习二,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景物及特点的语句。

  三、解读欣赏文本:

  1、《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2、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加以品味赏析!

  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四、质疑:

  至此,你对文章内容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呢?提出来交流。

  五、想像拓展:

  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像,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六、小结:

  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知识、内容、写法、感情等)

  七、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的句子。

  2、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标题含有“秋”的写景文章。

草原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蒙古族服饰、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 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课件展示:蒙族服饰)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平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骑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1.创设情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必须手段。我根据主题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2.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让学生在模仿摔跤、挤奶、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习,以及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的培养,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3.在体验民俗、节奏练习及即兴创编时都采用本课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准备。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的教案04-06

《草原》的教案09-14

《草原》教案08-27

《草原 》教案02-19

草原的教案04-10

关于草原教案04-12

草原赞歌教案04-05

草原的早晨教案04-01

《静默草原》教案09-14

《静默草原》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