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时间:2024-04-07 07:43:33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武传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武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自测]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 ) 且( )鞮( )侯 单( )于 缑( )王 昆( )邪( )浞( ) 野( ) 侯 阏( ) 氏( ) 左伊秩訾( ) 旃( ) 羝( ) 去( ) 辇( ) 雍( ) 棫( )阳宫 斧钺( ) 汤镬( )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3、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 、 、 和 。

  班固,东汉著名的 、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 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 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见资料)

  [质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苏武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内容项目体裁《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000多年本纪、世家、列传、表、书时间跨度230年左右体例本纪、列传、表、志◆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

  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

  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

  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解说: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七、阅读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课件】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课件】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

  ①甲帐: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2)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课件】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八、检测本文文言现象【课件】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

  苏武传教案 篇3

  知识梳理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永平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他被任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终年61岁。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的,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汉书》的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汉平帝的史事,这是编年大事记,重要的事件在帝纪里都有简明扼要的记载。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汉以来有关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琐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别排列,以便检查;另外一个《古今人表》,则是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为一表。十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七十列传,是《汉书》的主要部分。其中《匈奴传》、《西南夷》、《朝鲜传》、《西域传》等是记载秦、汉以来边境上民族的历史,其余是叙述西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事迹。

  《汉书》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它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传记文学的杰出作家。他写《汉书》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历来为《汉书》作注的人很多,东汉末年就有服虔、应劭的《汉书音义》。现在通行的,有唐代颜师古的集注本、清末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

  3、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铭《汉书札记》)

  三、知识重点

  1、注意下面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3)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b、使动用法

  a)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c)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e)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f)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c、名词活用

  a)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b)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c)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e)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f)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

  a、倒装句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b)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c)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d)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e)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b、判断句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汉所望也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2、课文情节的标题化概括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课文译文

  学生口述

  五、文本点拨

  1、背景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内容解读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读】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解读]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解读]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特色点评

  (1)结合课文讨论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读]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读]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苏武传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领会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2.解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四、课堂小结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五、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

  苏武传教案 篇5

  《苏武传》课文原文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守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前两课时翻译

  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苏武传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

  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

  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苏武这些性格特征的呢?——通过人物对比。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卫律:

  先是“威逼” ,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围绕几个问题对传主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一)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

  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由于《史记》的杰出成就以及它的历史记载截止到汉武帝时代,后来就有不少文人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史岑等皆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班固的父亲班彪有鉴于此,乃采集前史遗事,旁贯异闻,著“后传”数十篇。“后传”仍是递续《史记》的,不能独立成书,但它成为班固著《汉书》的重要基础。《汉书》独立成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同样对后代史学和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颇为当时儒者钦佩。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私撰《汉书》。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许,召为兰台令史。一年后,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经过二十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章帝时,班固升为玄武司马,与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于白虎观,撰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窦宪得罪后,牵连到班固,入狱死,时年六十一。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断代历史。

  班固出身于仕宦家庭,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缺乏司马迁那样深刻的见识和批判精神;他每每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又由于他奉旨修书,所以《汉书》虽多半取材于《史记》,却没有《史记》那样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精神。但班固作为一个历史家,还是重视客观历史事实的,因此,在一些传记中也暴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罪行,如《外戚列传》写了宫闱中种种秽行,特别是成帝和昭仪亲手杀死许美人的儿子一段,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残忍险毒的本质。《霍光传》揭发了外戚专横暴虐及其爪牙鱼肉人民的'罪行,在一些字里行间表示了对他们的谴责。《东方朔传》抨击了武帝微行田猎和扩建上林苑扰害人民、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在《汉书》的一些传记中也接触到了人民的疾苦,像《龚遂传》中他写了人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因而铤而走险,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对那些能体恤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吏如龚遂、召信臣等都特为表扬,对酷吏则肯定其“摧折豪强,扶助贫弱”的进步一面,又斥责其残酷凶暴的一面。此外,班固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东方朔的怀才不遇,也都寄予同情,表现了他的爱憎。这些都是《汉书》值得肯定的地方。

  作为史传文学,《汉书》有不少传记写得十分成功。《陈万年传》通过陈咸头触屏风的细节,写出了陈万年谄媚权贵、卑鄙无耻的丑态;《张禹传》也只通过了张禹自己的行为、生活和谈话,写出了张禹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最著名的是《苏武传》。它表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德,通过许多具体生动情节的描写,突出了苏武视死如归,不为利诱,艰苦卓绝的英雄形象。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汉书》(《前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问题探究

  (一)、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对苏武的评价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参与谋反而被扣押,在危难时他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也不愿意“屈节辱命”,对卫律的劝降从容处之,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仍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使者身份.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苏武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

  内容

  项目《汉书》《史记》

  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

  体例本纪、列传、表、志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

  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

  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

  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

  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解说: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七、阅读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

  ①甲帐: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2)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参考: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八、检测本文文言现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苏武传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资料补充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固个人成就: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苏武传》参考资料

  答苏武书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讬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幙,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苏武传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句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4.幸蒙其赏赐。

  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句意: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句意: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句意: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句意: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13.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14.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1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句意:睡觉、起来都拿着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句意: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句意: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

  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

  (2)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句意:丧失气节、玷辱使命

  (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

  句意:与他的家属常惠等告别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时候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句意: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

  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句意: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句意: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给他衣服、食品。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句意: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4)须发尽白

  发:头发

  句意: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汉的袭击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凭借

  句意: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

  (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表承接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

  句意: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4)以状语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以:凭借

  句意: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表顺承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句意: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句意: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2)非汉所望也。

  句意: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句意: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句意: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

  (3)使牧羝

  句意:让他放牧公羊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三、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重在精背诵,多积累,勤思考,深体会,请同学们课下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巩固。

  四、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苏武传教案】相关文章:

《苏武传》教学反思12-22

苏武牧羊教案05-02

苏武传教案(精选10篇)03-12

苏武传教案(精选11篇)02-27

《苏武传》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案(精选7篇)12-27

传帽子教案06-16

《张衡传》教案10-23

《水浒传》教案08-28

击鼓传花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