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黔之驴》优秀教案

《黔之驴》优秀教案

时间:2024-03-26 07:57:5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黔之驴》优秀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黔之驴》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黔之驴》优秀教案

《黔之驴》优秀教案1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质疑————讨论————总结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习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

  1、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举手)

  师:(叫一名女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很流利。

  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

  生:(有许多男生举手)

  师:(点名)你来读。

  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

  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

  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

  师:(巡视)。

  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

  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翻译第一段。

  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

  生:译第二段(略)

  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

  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黔之驴》优秀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讲述文中的故事。

  2.能结合文中语句,从不同角度说出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3.能辨证地分析“黔驴技穷”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小试身手: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二、故事时间:

  导入: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成语“黔驴技穷”往往用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驴家族里的一只小驴听说后非常生气。今天,它来到这儿想听一听它祖先的故事。

  请同学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身份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头驴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头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个好事者

  “最佳故事奖”评选标准:

  (1)能根据所选择的身份准确地讲述故事。

  (2)故事中体现了一定的想象力。

  (3)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三、寓意探索: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四、冤案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请同学们说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平反。

  2、学生思考后,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总结: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2)是好事者工作盲目,不负责任,使驴子“至则无可用”,且又放之山下,将驴命视同儿戏;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五、课后学习: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小驴非常高兴,它了解了自己的家族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想请我们为驴家族重新创作一个寓言故事《新编黔之驴》表现“黔驴技高”、“黔驴技强”或“黔驴技多”,或者来一个奇思妙想,让这头黔之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从而使“黔驴技穷”成为过去,逐渐被人们淡忘。

【《黔之驴》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黔之驴教案03-30

《黔之驴》说课稿06-30

黔之驴说课稿05-28

黔之驴教案9篇06-27

黔之驴教案15篇08-28

黔之驴教案四篇06-28

黔之驴教案3篇08-06

【精选】黔之驴教案4篇08-08

黔之驴教案(15篇)04-02

黔之驴教案(精选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