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8 09:34: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通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7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

  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

  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

  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7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出示幻灯)

  3、小组合作学习“宋、涛、陈、丹、赵、艺、显”生字。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 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 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2) 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 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片子和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欣赏文中的景色。

  ④当小诗人说一说:风来了------,风------------里,风藏在---------------里。同时指导朗读。

  3、实践活动:你有更好的画法吗?风还可以藏在什么地方?(发散学生的思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践活动:

  五、.总结延伸

  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六、课后作业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交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

  师:昨天,我结交了小鸭子和他的妈妈,小鹰和他的妈妈,和他们成了朋友。

  师:鸭妈妈和鹰妈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生活的本领,从小就树立他们自主的意识,总是让他“自己去吧” !这些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今天老师又认识了一位好妈妈,你们想认识一下他吗?想知道这位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进步》到这篇课文中去认识这位好妈妈,去看看他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 学生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 让学生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⑴ 指名分段读课文 (播放课件 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 要求读通顺

  ⑵ 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办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

  (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旁边有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的图片)

  ⑵ 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学生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⑵ 师范读,听老师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⑶ 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⑷ 学生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⑸ 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⑹ 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本文,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了解“城濮之战”。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课文分析

  1、导入 检查预习,由《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再引出本课。

  2、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撒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3、 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有关知识总结

  (1)、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2)、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3)、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6)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课外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语文教案 篇5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

  (打一家用电器)

  板书:电视

  2、谈话:

  你喜欢看电视吗?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3、看图:

  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吗?说说你观察的依据。

  4、过渡:

  这家人看电视,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

  二、读文思考,感悟体会

  1、读文: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

  ⑵ 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⑶ 读准生字:

  注意“赛”是平舌音,“音”是前鼻音。

  2、思考:

  ⑴ “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

  ⑵ 读最后一小节,想一想:

  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3、讨论:

  就以上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

  问题一提示:(先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说,再出示句子加以说明)

  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打盹睡觉。”

  奶奶:“啥时换了频道?──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我们:“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

  问题二提示:心里装着的东西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4、感悟:

  读课文二、三、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

  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说话。

  出示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三、逐段朗读,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勾画出课文生字。

  2、小组合作分析生字,交流认记方法,例如:

  合体字:

  全(人+王) 奇(大+可) 妙(女=少) 精(米+青)

  部首字:

  却(卩) 赛、完(宀) 掉、换(扌) 写(冖)

  3、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⑴ 开火车认读生字,看哪组的火车开得快。

  ⑵ 四人小组词语接龙比赛,看哪组接的词语最长:

  全( )( )( ) 奇( )( )( )

  精( )( )( ) 赛( )( )( )

  关( )( )( ) 员( )( )( )

  写( )( )( ) 音( )( )( )

  4、写字指导:

  指导写上下结构的字:

  重点指导“写、完、家”三个字。

  四、课后活动

  1、观察家里人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说说学了课文后自己打算怎么做。

  2、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字,会写10个字、重点会写“季、忙、苦”等汉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背诵课文、

  3、认识农作物,了解农事,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7个字,会写10个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识农作物,了解农事,尊重劳动人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农事图片,欣赏、

  2、也许你领略过农家的清新风光,也许你见过农家的辛勤劳作,但是,你知道农家一年四季的农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田家四季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把画出来的生字,小组研究一下、

  三、读认生字:

  1、出示词语,检查朗读情况、共分两组、自读,轮读、

  2、小组学习、

  (1)组长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等识字方法的运用、

  (3)接读课文、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四季 蝴蝶 麦苗 桑叶 化肥 农民

  回归 穿戴 谷子 米粒 虽然 辛苦

  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4、以生字“季、粒”为例,分别说一说汉字的结构,说一说它们的组成部分、给它们组词、

  四、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出示题目:

  1、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农作物?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作物的'?

  学生分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季、吹、肥……”等9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季、吹、肥……”等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重点讲解“季”上面是禾,不是木,“吹”左窄右宽,“辛”“丨”占中线,“苦”横占中线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生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课件出示词语、

  春季 化肥 连忙 爱戴 辛苦 吹风 农事 归来 过年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词语

  (2)齐读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听写词语

  二、理解表达:

  1、认识农作物

  (1)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农作物?课文怎样描写的?

  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想象画面,感受美好的春光

  (2)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农作物?课文怎样描写的?

  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句话、披星戴月:是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3)课件出示图片:

  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身上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你还知道ABB式的词语吗?

  预设:笑呵呵、美滋滋、乐呵呵、喜盈盈等、

  (4)课件出示:

  冬季里,雪初晴,新制棉衣暖又轻,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

  “了”怎么读?什么意思?学习多音字“了”、

  2、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比赛,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拓展延伸:

  1、读一读,记一记

  播种 插秧 耕田 采桑

  除草 割麦 打谷 积肥

  2、播放音乐《四季童谣》,一年四季,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你能仿照课文的格式写一写吗?

  四、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生字、

  五、巩固练习:打开“基础训练-《田家四季歌》”,一起来闯关吧!

  板书设计: 田家四季歌

  春--风 花 草 麦苗 桑叶

  夏--采桑 插秧 勤耕作

  秋--稻 谷 喜洋洋

  冬--雪 棉衣 笑盈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让学生认识:津、溜、辣、乎、喷、油、腻、绵、脆、邦,积累“甜津津”类的词语,学会用这些词语说话。

  2、学会通过辨别生字的偏旁,选择适当的字填入恰当的句子中。

  3、复习查字典的方法,了解相似的字在查字典时有什么相同的方法。

  4、通过对比生字的偏旁,了解字的意思,以及与他有关的物体。

  5、了解并积累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

  6、我爱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学会阅读,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运用。

  教学难点:

  查字典的方法复习。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让学生认识:津、溜、辣、乎、喷、油、腻、绵、脆、邦,积累“甜津津”类的词语,学会用这些词语说话。

  2、学会通过辨别生字的偏旁,选择适当的字填入恰当的句子中。

  3、复习查字典的方法,了解相似的字在查字典时有什么相同的方法。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ABB类的词语。

  甜津津酸溜溜辣乎乎香喷喷

  油腻腻软绵绵脆生生硬邦邦

  2、让学生观察,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学生交流汇报。

  (1)这些词语都是ABB式的。

  (2)这些词语都与食物有关。

  4、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你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交流。

  (3)补充这一类的词语。

  甜丝丝臭烘烘苦涩涩咸津津

  6、学习运用这些词语。

  (1)这个桔子()的,我不喜欢吃。

  (2)我吃过()的话梅。

  (3)川味的辣子鸡()的,可好吃了。

  (4)今天妈妈蒸的馒头()的,一点也不好吃。

  (5)棉花糖()的,吃着可甜了。

  (6)粉蒸肉吃着()的,我不太喜欢。

  (7)吃着妈妈做的()的饭菜,我感觉自己幸福极了。

  (8)油炸薯条()的,可好吃了。

  二、字词句运用。

  1、观察“堵、睹、赌”这3个字,对比它们的偏旁,看看它们分别与什么有关。

  2、根据它们不同的偏旁,选词填空。

  (1)耳闻目(),与眼睛有关,所以应该选“睹”

  (2)()塞,用土来堵塞,所以选“堵”。

  (3)打(),打赌与钱有关,所以选“赌”。

  3、观察“盯、钉、叮”这3个字,对比选择。

  4、根据它们不同的偏旁,选词填空。

  (1)()防要用眼睛,所以选“盯”。

  (2)()咬要用嘴,所以选“叮”。

  (3)铁()与金属有关,所以选“钉”。

  三、查字典。

  1、查字典,完成表格。

  2、观察所填的表格,说说你的发现。

  3、老师总结。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生字的偏旁,了解字的意思,以及与他有关的物体。

  2、了解并积累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

  一、我的发现。

  1、以“贝”的故事引入。

  (1)师讲“贝的故事”。

  (2)学生说说贝演变了哪些字。

  (3)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演变的故事。如:水、火等。

  2、我的发现。

  (1)出示生字:

  炒、烤、烧、煎、蒸、煮

  怒、恋、感、慌、惊、愣

  刺、剑、割、分、剪、切

  (2)观察这三组字的偏旁,看看有什么不同。

  (3)说说这三组字分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学生汇报。

  (5)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A带“火”和“灬”偏旁的字都与“火”有关。

  B带“心”和“忄”偏旁的字都与“心情”有关。

  C带“刂”和“刀”偏旁的字都与“刀”有关。

  (6)你能再写出这样的生字吗?试试吧。

  二、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学生观察:这是什么?

  3、学生认读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4、了解十二生肖:

  ⑴让学生懂得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⑵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

  ⑶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⑷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5、读读与背背:

  ⑴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⑵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作业。

  1、写词语。

  2、背诵日积月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我爱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一、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给孩子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小柳树和小枣树。

  2、揭示课题:小柳树和小枣树

  二、初读课文,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准确。

  2、对照小树叶中的拼音把圈出的生字再读两遍,之后同桌同学在生字条里相互指认生字。

  3、出示课件检测生字认记情况。

  (1)带拼音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2)去掉拼音齐读,

  4、开火车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三、朗读感悟。

  1、认真地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句子。

  2、集体交流。

  3、评评小柳树。

  (1)你能说出小柳树长什么样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春天到了,小柳树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柳树确实长得太漂亮了,那么看着旁边一点儿也不好看的小枣树,它是怎么说的呢?

  (4)春天来了,小柳树发芽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5)对比两次说的话,小柳树第二次说话时要比第一次显得更加骄傲得意(表情和语气)。

  4、评评小枣树。

  (1)你能说出小枣树长什么样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春天到了,小枣树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枣树长得不好看,是不是就没一点用处,就什么也比不上小柳树呢?秋天不知不觉来临了,关注一下小枣树什么样了?读课文(板书:结果实)指导读有关句子。

  (4)小柳树会结果实吗?这下小枣树该好好嘲笑一下它了吧?到底有没有?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读了就明白了。

  5、看到小枣树结了满树枣子,又受到人们的喜爱,小柳树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想象:如果你是小柳树,你觉得此时小枣树会说她什么?

  2、小枣树没有这样说,看到小柳树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小枣树会怎样说呢?

  五、总结。

  小柳树和小枣树虽然不是人,但如果赋予它们人的言行和思想,那又是多么的奇妙。像这样有趣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多读读。同学们,让我们都这上阅读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经典】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精选]10-12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