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

时间:2024-03-11 13:01:26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禹治水教案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禹治水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禹治水教案范文

大禹治水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

  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

  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

  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

  (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

  (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

  (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桌同学讲)

  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

  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全课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板书设计:

  疏导法

  大禹治水

  公而忘私

  人定胜天

  同甘共苦

大禹治水教案范文2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大禹治水》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禹治水教案范文3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懂每个句子 。

  3.了解文章大意,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懂每个句子 。

  难点

  了解文章大意,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学生自由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神话传说 。(板书课题)

  二、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

  (1)引导学生自学下列生字 。

  ①洪、灾、道、认、被: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

  ②难: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

  (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的笔顺 。

  ①道:先写“首”,后写“辶” 。

  ②灾:“火”先写点、短撇,再写长撇、捺 。

  2.指导书写 。

  (1)难:提醒学生不要写错偏旁,右边部分是四横 。

  (2)洪、认、被:左窄右宽 。

  (3)业、产:各部件分布要匀称 。

  3.学生练习描红 。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

  要求:碰到生字词用笔圈出来,多读几遍 。

  碰到难读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努力读通顺 。

  2.检查自读情况 。(采用点读、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熟悉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课件)

  洪水 防洪 毒蛇 毒害

  猛兽 凶猛 灾难 火灾

  继续 连续 农业 农民

  3.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

  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洪水经常(),使人们生活() 。鲧用()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禹为了治水,三过() 。他用()的'办法,带领人们() 。

  检查交流:老师可作适当引导,结合“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这几条提示来回答 。

  四、小结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洪水到底要怎么治?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鲧和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

  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

  2.感受大禹治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 。

  难点

  感受大禹治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还知道是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治好了洪水,那么他是怎样治水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亲历洪水之灾,了解治水的缘由 。

  (出示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段 。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一段,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指导: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

  1.初读“滔滔的洪水” 。

  指导朗读:

  (1)这样的洪水能冲倒房屋吗?

  (2)谁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

  (3)多可怕的洪水呀!……

  2.再读,突出“滔滔” 。把这个词组带到文中再去读读 。

  师:谁带我们去看一看这“滔滔的洪水” 。

  师:(指名读)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迎面冲来!(播放洪水录像)

  师:看到这,你想说点什么呢?

  师:是呀,洪水如同野兽咆哮而来,不知害死了多少百姓,百姓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到处流浪,他们太可怜了 。这个词你能读好它吗?(出示:无家可归)重读“无家可归” 。

大禹治水教案范文4

  一、课文分析:

  本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教学时要求学生抓住“经常、凶猛”两个词来理解当时洪水的危害。教师可通过录像让学生理解。

  第二段写大禹带领老百姓治水,教学时以“一心治水”这段的重点词进行教学。从“凿山开渠”中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从“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认识到大禹的“一心治水”。

  第三段是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水。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教学方法:找出时间、家里发生什么事,大禹怎么做为什么大禹要这样做

  第四段写洪水被制服,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重点词“辛勤、终于、制服、安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2、能找出课文中按时间顺序写的,并能把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找出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教学重点:能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 :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具:录像机一台、《大禹治水》录像片、幻灯片、幻灯机一台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请大家看录像,这就课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情景,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那就请大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指名领读,齐读)

  说说看读完了这个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知道了大禹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决定去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随机板书:“一心治水: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

  3、比较句子:大禹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总结学法:学习句子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禹在一心治水,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禹是一心治水的?接下来请看第三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三段,边读边用笔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填表

  时间 家里什么事 大禹是怎样做的

  有一天 妻子刚生下孩子 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几年后 儿子挥着小手要爸爸 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赶紧赶路

  又过了几年 儿子已十多岁了 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一定回家。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3、说说大禹为什么会三过家门而不入?

  4、根据表格复述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经过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段学习,你来说说看你知道了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来看看大禹治水的结果。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比较: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三、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去学习“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大禹治水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会认“禹、华、洪”等14个生字,学会“华、洪、毁”等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

  3、感知故事内容,了解大禹成功治水的根本原因,感受大禹治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

  2、感知故事内容,了解大禹成功治水的根本原因,感受大禹治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感知故事内容,了解大禹成功治水的根本原因,感受大禹治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听过许多有趣的故事,那你们知道神话故事吗?学生交流自己听过的神话故事。

  2、知识链接: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神话故事的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山海经》《楚辞》中保存有较多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有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夸父逐日等。

  3、孩子们,相传远古时期,华夏大地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水灾。洪水冲毁了村庄,淹没了农田,人们四处逃散。在这样洪水肆虐、民不聊生的危急时刻,有一个叫大禹的人勇敢承担起了为民治水的责任。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故事《大禹治水》。(板书:大禹治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出示阅读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课文,划生字,做标记。

  (3)读到感兴趣的句子写写体会,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故事?

  2、课文中走出来一些生字朋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1)去音认读;

  (2)注音领读。

  3、识字小能手: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如组字法、拆字法、对比法等。

  (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4、识字指导:“华”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uá”;“堤”读“dī”,不要读成了“提”音。

  5、指名朗读较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教读词语,教师再次根据朗读情况给予强调指导;齐读;开火车读。

  6、词语练习:

  (1)学生运用生字扩词。

  (2)教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故事。注意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洪水肆虐,村民逃荒。第二段(第

  2、3自然段:鲧治水失败,禹继承父志。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禹改堵为疏,治水成功。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看谁读的故事更精彩。朗读指导:

  (1)相传远古时期,华夏大地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水灾。洪水冲毁了村庄,淹没了农田,人们四处逃散。

  这段读时用沉重的语气,语速放缓。

  (2)鲧见到洪水泛滥,十分着急。他知道天帝有一块息壤,能自生自长,永远用不完。于是,他偷来息壤,去堵塞洪水。齐威王听了,饶有兴趣地说:“好,请说给我听听!”

  “十分”重读,读出鲧的着急。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多音字“塞”,组词记忆,对比认读:瓶塞(sāi)边塞(sài)堵塞(sè)

  (3)禹为父亲受罚感到难过,下定决心治服洪水。他带着测量工具翻山越岭勘察地形,足迹遍布九州。淳于髡的话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第二句读出期待的语气。

  “治服”“翻山越岭”在读时语气加重,读出禹的决心和坚持。

  (4)一年又一年,禹四处奔波,一心治水。相传,为了治水,他三十岁才娶涂山氏之女为妻;婚后仅仅在家住了四天,就告别妻子,赶去治水。后来,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十多岁了,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又”“仅仅”“就”等在读时声音加重,读出禹治水时间之久。

  (5)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英雄,为了赞美他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从此,大禹这个名字代代相传。

  “十分”“尊称”“代代相传”重读,读出人们对大禹的感激和尊敬。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读书收获,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很久以前华夏大地发生大洪灾以后,大禹经过很多困难终于治服洪水的故事。

  5、文中大禹是怎样治好洪水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索。

  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一样会学习呢?让我们来书写生字吧。这学期开始我们要学习使用钢笔书写,你会用钢笔吗?

  教师指导使用钢笔,重点指导拿笔姿势。做到:笔尖向下,离纸一寸。三指用力,掌心空虚。

  1、出示生字。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华洪毁淹逃息怒死受服越察考顾

  2、打开“优教学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写法,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内的占格情况,想一想哪些生字在书写时不太容易把握,板书笔顺。

  (讲解评价标准:正确、规范、端正、整洁。)

  3、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毁”左半部分上面的“臼”的笔顺(撇、竖、短横、横折、短横、长横),下面最后一笔是提,右边上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

  “怒”要注意字的结构,且要注意左右两部分之间笔画的避让;“察”下面“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完全包住下面的“小”;“考”上面“土”的第二笔横画较长,撇画也要写得舒展,下面半部分最后一笔竖折折钩要写得略窄。

  4、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下堂指导。

  5、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文中生字词,开火车朗读词语。

  华夏洪水冲毁逃散休息处死受罚治服考察照顾泛滥淹没勃然大怒翻山越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大禹治水”的神话有些了解。请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讲讲这个故事,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课文赏析

  (一)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鲧和禹治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分别是怎样治水的?

  1、出示句子:

  他知道天帝有一块息壤,能自生自长,永远用不完。于是,他偷来息壤,去堵塞洪水。洪水被挡住了去路,却向四处漫溢。

  (1)说说鲧是怎样治水的?

  齐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濒临灭亡的危险。

  (2)同桌讨论:鲧的办法为什么失败?

  (3)鲧失败的结果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填空理解词语勃然大怒的意思。很快,天帝知道鲧偷了息壤,突然变了脸色,大发脾气,命令火神祝融处死了鲧。

  2、出示句子:

  他带着测量工具翻山越岭勘察地形,足迹遍布九州。经过考察,他决定改变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百姓凿了几座大山,疏通了几条大河,在湖的沿岸垒起堤坝,希望用这样的办法把洪水引向东边的大海。

  (1)禹是怎样治水的?(生自由表达)

  (2)鲧和禹做法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理解两人做法的不同,一个是堵,一个是疏,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想想疏导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板书:堵疏)

  (二)过渡语:治水的过程从来都是艰辛的,而大禹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父亲未完成的事的呢?

  1、出示句子:

  一年又一年,禹四处奔波,一心治水。相传,为了治水,他三十岁才娶涂山氏之女为妻;婚后仅仅在家住了四天,就告别妻子,赶去治水。后来,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十多岁了,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1)内容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一年又一年、四处奔波”体会禹治水的无尽艰辛,从对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描述以及“他的儿子十多岁了,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中体会禹“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2)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禹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公而忘私、舍身奉献。

  2、交流治水结果。

  (1)出示句子:

  禹和百姓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洪水。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欣欣向荣”。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

  (2)出示句子

  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英雄,为了赞美他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从此,大禹这个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运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从此”的用法并写一段话。预设:

  大禹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好了洪水,老百姓们不会再受洪水的危害,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注意读出人们内心对于大禹感谢、尊敬的情感。

  三、感悟提高,拓展延伸1。同桌交流:

  1、你想说说文中哪个人物?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评价他。鲧:关心百姓,善良,有同情心。禹:不怕辛苦,机智勇敢,无私奉献。 2。谈收获:学习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预设:

  我知道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我明白了疏比堵更好解决困难。

  我们应该学习大禹不辞辛苦、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2、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有趣的神话故事?预设:

  南柯一梦八仙过海百鸟朝凤点石成金东兔西乌精卫填海天衣无缝开天辟地海市蜃楼

  3、我来讲故事:向其他同学讲讲你喜欢的神话故事,看谁说的更精彩。

  四、课文小结

  这样一位为民着想、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禹,怎能不被华夏民族永远铭记呢?孩子们,希望你们都能成为一个为别人着想的人。

【大禹治水教案】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教案02-17

大禹治水教案02-15

大禹治水教案04-04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0-25

《大禹治水》语文教案06-13

(推荐)《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1-27

《大禹治水》教案(15篇)02-25

《大禹治水》教案(精选15篇)03-22

《大禹治水》教案精选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