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2 08:47:4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优】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7篇【优】

语文教案 篇1

  来自福州钱塘小学李清华老师的这份《出塞》教学设计,能紧密地结合我们这次培训所贯彻的理念和观点,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总体上看李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它包括了课程标题和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帮助与等内容。现具体评析如下:

  1、完整性和规范性

  李老师的这份《出塞》教学设计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都明确地写出,而且前后一致,因此这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各个要素地简单的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

  李老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体现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李老师对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这样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较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这是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出塞》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法和拓展阅读法优化组合;这种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李老师在《出塞》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课件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课堂的教和学。

  (5)教学过程设计

  李老师在《出塞》教学设计中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教学设计

  李老师《出塞》的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朗读练习,读的内容,次数,方式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高;注重形成性,了工具;针对不同的结果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

  (7)和帮助

  李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课后;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

  2、可实施性

  李老师的《出塞》教学设计具备有良好的可实施性:

  (1)时间因素。李老师在运用此的教学时,所需时间安排十分合理,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得当。

  (2)环境因素:李老师设计的这份教学设计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操作方便。

  (3)教师因素:《出塞》这份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李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李老师的这份《出塞》这份教学设计,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1,创设情境,强化感受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李老师注重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2,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李老师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李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四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高适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的了解,认识它的荒凉寂寥,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

  李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李老师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只做到语气语调语速上的模仿,内心内的情感并没有与诗人达到共鸣。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语文教案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2课《窗前的气球》。

  说教材:

  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天真活泼的科利亚因患有传染病而被医院隔离治疗,躺在床上的科利亚是多么的孤单,多想飞到伙伴们的身边一起去感受那朗朗的书声,一起去操场奔跑、去欢笑。心有灵犀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孤独,给他送去了一个飘着的气球,气球给科利亚带来了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真挚的友谊,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导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这是一篇面向孩子们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我教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还有认字,积累语言和体现正确价值观,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定下以下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科、亚”等7个字。会写“病”两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

  下面我就简单讲讲我昨天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因为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人物前后的情感变化进而让孩子们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科利亚一开始的那种真没意思的心情二年级的孩子不一定能完全体会,所以一开始,我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生说说开心的事,引出假如有一天你不能再享受这些快乐了,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初步体会失去这些快乐后的孤独、难过的心理,为课文的情感体验做好一定铺垫。

  二、自主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识字方法,我觉得应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教学中我抛弃了原先的那个要学生先看拼音读、再去拼音读、然后识记字形这样按部就班的方法教学而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空间、时间,让他们自己突破识字难关。并利用请生字宝宝下来的游戏巩固识字效果并以趣激发。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三、以角色体验来解读文本、朗读课文

  健康的孩子不一定能体会病床上的科利亚的孤单与寂寞。因而,可能会出现学生对这一部分课文领会不深、掌握不牢的情况。教师在此环节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与科利亚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进入科利亚的内心世界,达到进入文本的目的。刚开始设计这份教案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所以教学1、2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科利亚的真没意思,我先用课件出示科利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的情景图,并配上让人感到孤独寂寞的低调音乐,加上科利亚的独白,:我生病住在医院里觉得真没意思。当学生进入情境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谈谈为什么科利亚会觉得没有意思?引导学生说说科利亚在医院里不能做什么,只能怎么样?来体会科利亚的孤独、没意思。

  四、以空白点为突破点来激发想象,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用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

  课文留有不少空白点,例如:科利亚独自一人躺在病床上时的孤独心理,这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这个空白点也是学生们理解文本中科利亚没意思的心理的突破点。刚开始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让学生先说说科利亚会想什么?然后我给学生一个句式:科利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他想起以前……而现在……这样一个句式去写。试教的时候,学生表现不是很好,也体会不到科利亚的这种孤独,没意思,而且这样教费时很长。所以我就改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动态的画面,让学生耳濡目染,刺激学生的感官。很快地进入了科利亚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想象:假如你是此时的科利亚,你还会想什么?我觉得这一环节比起原先的教法课堂效果好了很多。学生有所感悟反过来影响了我,上课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孩子在听的时候,眼睛微微红了一下,就在那一刹那我心里涌过一阵酸楚。

  五、略读课文,感悟情感

  我觉得课堂40分钟是十分有限的,怎样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收效。我认为我们教师对教材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课文3、4自然段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多讲。因此,我在这里采取了略处理,通过过课件播放第三自然段引出第四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读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此时科利亚的心情又是这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进而引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小伙伴们透过气球给科利亚送去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同学之情,我本来想让学生能说出:问候、关心就行了,但是东城小学二(5)很不错,他们能体会到气球带来的是温暖、同学友谊等等。

  六、拓展延伸 情满课堂

  本文的价值在于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友情,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所以这一环节让学生写祝福的预设实质是发现学生的爱心,教育学生关爱他人,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最后老师送出礼物让学生有感情读儿歌回归整体,让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点明了主题。这里我本来还有一段《歌声与微笑》的音乐,让学生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可是由于我的疏忽,忘记放音乐,我觉得挺遗憾的。

  最后,我谈谈我上了这节课后的一点小感触。我记得有位老师说过这样的故事,他说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当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几滴蜂蜜,让孩子去吻《圣经》,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是的,书是甜的;我希望,语文,也应该是甜的。这节课我感受到了两个“甜”。体验创设情境,读“可爱的”一句,孩子仰起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他们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开心,他们的内心也是甜的。我的心也是甜的。

  指导长句读

  扎扎实实地带学生读长句子,一遍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读通了,读顺了,也读好了,他们也感受到进步是“甜”的。

  我想:语文的甜,是认识与发现的快乐,是品味与赏析的愉悦,是表达与交流的酣畅;语文的“甜”,是一次精彩的发言,是一个会心的眼神,是一抹自信的神采;语文的甜,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那一瞬间……

  但是,毕竟我还年轻,我的课堂还很稚嫩,课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不可能体会到这么多的甜,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让我今后的语文课堂能多感受一点“甜”,谢谢大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词语、读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阅读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了解成语的含义。

  3.自主学习《塞下曲》,理解诗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4.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准备

  搜集成语故事。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词语超市”

  1.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讨论交流。

  4.书写第二组词语。提醒要注意哪些字,怎样才能写正确,写美观。

  5.抄写“词语超市”中的第二组词语。

  二、教学“金钥匙”

  1.自由读题。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思考题。

  3.拓展。

  (1)回忆《昆虫迷》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和特点。

  ①“开门见山法”,即文章一开头就直接扣住题目。这样简洁,避免离题,便于自然展开文章的内容。

  ②“介绍背景法”,即说明情况和背景,让读者容易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快把读者带入到文章当中。

  ③“提出问题法”,即文章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④“倒叙引入法”,这种方法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悬念,激发阅读下文的欲望。

  ⑤“古诗名言引入法”,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结: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为正文作铺垫。希望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的作品都有很精彩的开头。

  第二课时

  一、教学“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

  2.交流。

  (1)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曹操采用什么办法使部队按时到达目的地?

  (3)小组内讲一讲自己搜集的成语故事。

  二、教学“古诗诵读”

  1.导入:

  今天我们要诵读的《塞下曲》描写的是塞外守边将士出击前的情景。

  2.读诗题:塞(sài)下曲。古代边塞军歌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斗生活的。

  3.介绍诗人卢纶和他的《塞下曲》组诗。

  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

  卢纶写的《塞下曲》一组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军营生活。此为第三首,描写匈奴兵利用夜色逃跑被唐军发现时追击的情形。

  4.初读古诗。

  5.自由读,多读几遍,自悟诗意。

  6.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jiàng):率领。

  轻骑(jì):轻装的骑兵。

  逐:追赶。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

  教案《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教案》,

  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首领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来,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7.再读古诗,体会诗境。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古诗。

  8.分小组赛读。

  9.背诵古诗。

  10.推荐阅读卢纶《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三课时

  一、读题,明确习作要求

  这次习作的任务是学习写读后感。

  二、习作指导

  (一)了解读后感。

  1.什么是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就是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

  2.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写读后感,可以对某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同,或批评。写读后感还可以加深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3.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指导写读后感。

  1.以读《昆虫迷》或《小女孩儿和小海豹》为例指导。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①读了文章你得到了哪些知识?

  ②文章什么地方最感人?原因是什么?

  ③文章中什么最值得学习?怎样学习?

  ④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什么收获?

  2.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不能只“读”不“感”,一味地抄写原文,没有什么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文章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应在“读”的基础上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所谈的感受和体会不但对自己有意义,对别人也应该有启迪。

  三、欣赏例文

  四、相互交流,开启思路

  五、学生练写读后感

  第四课时

  一、回忆本次作文的要求

  二、出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讲评

  讲评要点: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从原文引发感想、体会,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具有真情实感,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3.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初稿,教师相机指导

  五、誊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己的潜力,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

  2.通过制作作品,再一次提高学生对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明确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自己的特长和语文能力,把握机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本次学习过程中设置的几个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用等语文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外化为作品的能力。

  难点:发现、培养自己和推介自己的能力。

  [教学安排]

  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

  1.引导学生发现并明确自己的兴趣,确立自己作品的选题和初步选定表达样式阶段。

  2.准备案头资料并完成作品阶段。

  3.展示作品及评价阶段。

  [教学步骤]

  一.第一阶段学习发现自己的兴趣,确立选题形成小组

  1.最近,据中国最权威的市场调查公司之一——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择业的主要标准被选率从高到低排序的前9项中,“有兴趣”以62.4%的高数据名列榜首。

  [其余分别为收入高(59.7%),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41.6%),有挑战性(40.9%),福利好(28.2%),时间灵活(26.3%),轻松(19.3%),社会地位高(17.9%),稳定(17.7%)] “有兴趣”是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它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主要动因,这给了我们在校学子什么启示?

  (学生们早就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本次综合性学习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外,还要激发他们培养并提升自己的兴趣,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因此,用这样的数据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更有撞击力。)

  2.教师在学生谈启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兴趣进而培养自己兴趣的重要,如何培养呢?此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就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专题创作,然后交流和展示大家的作品。

  (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启示和培养提升兴趣的基础上,提出学习任务更能引起学生主动创作的积极性。)

  3.在平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你对什么最感兴趣,有没有与你志同道合的同学,你们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室,对你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后再创作为富有个性的作品,如果你的兴趣是个人的,你也可以独立创作。

  (这是一个寻找并强化自己兴趣、确立创作主题的环节,也是学生凭兴趣进行自动组合的环节。分组后,学生自行进行了细致分工。)

  二、第二阶段学习:深入学习,引发思考

  1.依据所选主题查阅资料,深入学习,并着手创作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2.根据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利用一次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一个“人才交流市场”,集会上学生们可以既是招聘者。

  又是应聘者。如果自己的作品在创作中某一部分需要有特长的同学援助,就将自己的诉求以招聘公告的形式张贴出来并设立一个招聘点,集会上若自己有能力满足招聘点的需要,这位同学就可以被召聘,友情加入到他人的创作中客串一下。并可以同时加人多个小组客串。

  (这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既可以改变主要由教师解决学生困惑的做法,激发学生及小组间互相解决疑难,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挖掘有特长的学生的潜能,同时口语能力在招与应的交往中也得到了实战锻炼。事实上那些有音乐、绘画及电脑操作专长的学生也成了交流会上的香饽饽。)

  3.用l/4节课的时间,提醒学生注意创作的作品要体现出语文特色。用《还珠格格I》中乾隆微服出巡至白河庄外的野炊作为讲述的例子,那场戏中,紫薇化用诗句给每道菜取了一个个贴切的菜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两只泥巴烤鸡)、“红嘴绿鹦哥”(炒菠菜)等,一顿极为简朴的野饮,经由富有文学色彩的菜名而变得有诗意且浪漫无比。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的资源,同时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语文的一些特色,比如文学与文化的内涵与品位。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姓“语”,因此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要时时提醒学生们注意语文学科的特色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三、第三阶段学习:展示、评比阶段。

  1.利用课堂时间,举办一次“我的作品赶集会”。赶集会上。依据学生的作品类别分为多个市场角,学生既是售货员,需要宣传自己的产品,又是顾客,还要去参观购买其他作品。如有以下市场:

  ①图书市场一内有学生将自己过去的随笔按正式出版的图书样式编辑成的书籍。

  ②“车城”——有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汽车纸模。

  ③集邮市场一内有学生制作的专题邮票展板、集邮册。

  ④电脑游戏玩家——内有学生设计的游戏故事。

  ⑤食品小街——内有学生设计的美食展。

  2.学生们给自己的作品标价为2元,每位同学有20元购物资金,在赶集中,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订购(限l件,不可重复订购同一种作品),签字为证,并在留言本中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

  3.赶集会后,依据各个作品收到的资金总数,依次评出“十佳作品”并将理由整理公示出来。颁发奖证、奖品。

  (这一场景的设计是依据学生作品较多的现实设置的,它既是“我的作品”展示,也是借用“市场规律”的原理对此次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评、悟,体会赶海的乐趣。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和阅读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从读中感受“俺”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同学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俺们继续来学习11课《赶海》。

  过渡:在预习课文,有不少同学对俺说:老师,俺从没见过大海,俺多想去看看啊。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这一要求,带你们去看看海,好不好?

  2、播放课件,同时配上歌曲《大海啊故乡》。同学欣赏。

  3、生谈感受。(大海真美。真壮观等)

  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大海真美啊。今天俺们就在这么美的海边来赶海。

  二、初步感受赶海的“趣”

  1、回忆课文,想想赶海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趣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俺”在海边做了哪几件有趣的事?

  4、生边读边考虑问题。教师巡视。

  5、读后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俺们知道了课文写了小作者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四件事。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有趣在哪?选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慢一些,给自身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然后再把你想到的、觉得有趣的地方讲给你的同桌听。

  6、同学读、想、说。教师巡视。

  三、精读感悟

  1、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读得都非常认真。现在看谁想第一个给大家读他喜欢的句子。

  2、指名交流汇报。(按同学汇报的顺序来讲)

  A “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俺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怎样才干把这种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呢?

  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B “俺在海水里摸呀摸,嘿,一只小海星被俺抓住了!”

  师: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得这么慢呢?(不好摸,摸得认真,摸得仔细)

  抓住一只小海星,作者心情怎样?哪个字最能表示作者高兴的心情?怎么读呢?

  指名读,相机评价,齐读。

  C、“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俺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呢。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的大螯抓住了他的手。”

  (1)、师:谁愿意当个小演员,给这段文字配上动作?老师告诉你呀,要想演好,先得把课文读好。意思读明白了,才干演得更出色。大家先自身把这一段读一读,揣测揣测该这样来演。呆会儿俺要找三个小演员,一个小作者,一个小伙伴,还有一个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

  (2)、同学自读自悟,教师巡视。

  (3)、指名上台扮演。

  (4)、老师扮演记者采访三个小演员,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同学每,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痛叫,都让俺们感受到了捉螃蟹的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让所有人感到其中的乐趣吗?

  (5)、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齐读。

  D、“咦,怎么俺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俺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俺轻轻伸出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俺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这段文中有两个语气次,你发现了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好奇、恍然大悟)

  (2)、琢磨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把隐藏在里面的情感体会出来,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就叫读书。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3)、指名读,相机指导评价。

  (4)、师: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大虾呢?俺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虾图片)看,这只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威武吗?作者把它比做什么?

  (5)、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俺的手掌心,瞧,(引读)俺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俺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读到这里,同学们的手里和心里一定也痒痒的,让俺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来捏大虾吧。

  (6)、生边读边做动作。

  3、师:俺们可别光顾着自身玩,看看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

  (1)、生读相关句子。

  (2)、还有些人在干什么呢?

  过渡:刚才俺们同小作者一起摸海星、捏大虾、捉螃蟹,感受了其中了乐趣。那么,让俺们一起把体会到的乐趣用最动听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吧。

  4、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俺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境呢?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出示夕阳下的大海画面)假如这时你就站在大海边,吹着凉爽的海风,看着夕阳笼罩的海面,你想说什么?

  4、指名说,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开头和结尾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

  3、师总结:开头和结尾内容相近,互相照应,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把作者对大海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爱更加突出地表示出来。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假如也能用上这种写法,一定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完美。

  六、总结全文

  1、心情小结。

  今天,俺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追赶了浪花,摸了海星,捉了螃蟹,捏了大虾,还欣赏了美丽的海景,真是——谁来帮老师想了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心情。

  2、指名汇报。

  3、(出示《大海啊故乡》歌词,同时配上音乐)这是作者最爱唱的歌《大海啊故乡》,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不会唱的,俺们可以在音乐声中,把俺们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用最美的声音读出来。

  4、生唱歌、读歌词。

  七、作业自助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唱一唱和大海有关的歌曲。

  3、读一读跟大海有关的美文。

  4、画一画心中的大海。

  5、写一写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根据自身的喜好任选一至两项,课后完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浓浓的乡情。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思维特点,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模仿创作。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那就是我》

  一、 导入 1分钟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句句乡音,缕缕乡情,伴随着漂泊的游子默默走过异乡的风风雨雨....最容勾起他们思乡情的,或者那一盏渔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缕炊烟,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黄河浪的那《故乡的榕树》(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2分钟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香港作家。1941年生于福建长乐县,中学时酷爱文艺,出版过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请》。1979年,本文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成为冠军的理由是什么?)

  三、走进文本

  (一)那树——与榕树凝眸 (理清回忆性散文的思路)7分钟

  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文章第几小节点题?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几棵榕树?

  明确:

  1-2 住所榕树眼前

  3-11故乡榕树回忆

  12-13 住所榕树眼前

  2、这几棵榕树,重点写了哪棵?它有何特点?5 、6、 7三段分别从哪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明确:

  驼背的榕树特点是“奇特”,三段分别表现其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忆性散文,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找出过渡句:

  ① 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由眼前的榕树和哨音自然引发相关联想,“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是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离乡千里万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梦乡”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又由哨音牵引作者由现实到回忆,又由回忆到现实,眼前 哨笛回忆哨笛眼前

  (二)那故乡——与作者的感情对视 (分析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7分钟

  1、第四段中作者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小时候在“驼背”船上的“水手”梦

  有关“驼背榕树”的古老传说

  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女人治皮癣及祖母的疼爱

  农人们在榕树下的纳荫乘凉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2、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从不同角度抒写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材料的.选取自由灵活,从人物来看,有小伙伴、最老的老人、女人、老祖母、乡亲、我;从内容来看,有写人事的,有写传说,有写我夏夜感受的;从情感来看,体现的有友情、亲情、乡情等,所有这一切由榕树贯串起来,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故乡的榕树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而是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的汇聚和象征,文章最后短短六个字浸透了作者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的怀念和眷恋,浓浓的乡思、乡情、乡愁、乡恋跃然纸上。

  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黄河浪的这棵树便是永恒的。

  3、文章为何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a、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有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b、含蓄深情,有感染力。c、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四鉴赏品味

  那“文”——与精美的语言对话 16分钟

  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6人小组活动:从文中找出一组富于文采的句段朗读,试作简要评点,并按照它的格式进行仿写,一个朗诵,一个评点,一个仿写,建议可以变换陈述的对象或意象来展开仿写。各小组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归纳:如何使语言“靓”起来?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想象的运用,虚实结合

  3、华丽的词语(摹形状物,绘声绘色)

  4、句式的选用和变化(长短、整散)

  5、关注人称的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a、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b、在表情达意方面,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增强感染力。

  五回望模块

  那“月是故乡明”——与模块对歌(音乐播放:《弯弯的月亮》)6分钟

  本文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选用精美的语言,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于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于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于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故乡的明月,照过你、我、他。

  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串联这个模块的所有文章的标题,体现“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学生当场创作,要求只要有创意,自然衔接就成!

  六创作模仿1分钟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有时就是一棵小树 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这一天不再遥远),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本文创作手法,完成下周随笔《故乡的**》。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习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园地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