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时间:2024-02-24 07:23:44 教案 我要投稿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房宫赋》精品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习文本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内容:

  1.读准文章字音

  2.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3.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历史背景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3: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0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赋”的内容见《赤壁赋》相关知识“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摛(chi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铺采摛文”是赋的形貌,“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体物是摹写事物,汉大赋更多摹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罗列各种珍禽奇兽花木鱼等。“写志”在文章结尾尽讽谏之意。

  二:检查预习:

  兀()骊山()缦()媵嫱()()铛()庾()

  阿房()()霁()逦迤()()锱铢()横槛()

  三:诵读提示:读出首句的气势语音力图雄厚,建筑奇丽要读的飞扬。宫女着扮喜失望悲。排比有气势,议论要读的有力

  四:“体物”部分

  1:包括1、2两段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学生再读或再背课文

  2:具体研习第二段

  (1)一名学生朗读

  (2)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板书: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3)学生齐读

  五:作业:

  1:整理重点实虚词

  2:背诵1、2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体物部分

  (2)语段精读

  一:检查上节内容

  二:分析三四段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

  (2)分组讨论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二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三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四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板书:由描写转入议论:对比事理秦王骄奢宫化焦土

  四:研习第四段

  (1)教师范背

  (2)提问:“呜呼”一词开头的作用表现何感情?其后四句说出何道理。明确:领起全段表现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采。后四句阐述兴亡自取的道理。

  (3)“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明确:申述论据,指爱民与长治息息相关

  (4)“秦人不暇自哀四句中“后人”何意?明确:124指秦以后的人,包唐统治者3指唐以后的人。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5)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一句话概括。明确:都是不爱其民。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6)齐读三四节

  五:“体物”“写志”的关系

  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各取所需)

  六:总结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七:【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八: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本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赋”、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解第一、二节

  教学过程:

  1、介绍“赋”

  这个单元的课题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这是指上给皇帝的奏章;“滕王阁序”中的“序”,是序言,是介绍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师说”的“说”我们多次学过,这是一种议论文体。以上这些课文的文体在题目中就作了交代。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阿房宫赋》的“赋”是什么文体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86页臧克家写的一篇作品欣赏。

  看了这段话后,你获得了哪些有效信息?[明确]“赋”是有诗衍变而成的一种文学体制;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辞人之赋徒有华丽的外表,而诗人之赋不但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阿房宫赋》属于诗人之赋。

  [幻灯]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这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至于什么是赋呢,我们曾经粗略的提到“赋者,铺也”。《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学完《阿房宫赋》之后,相信大家就能感受到这种美了。

  赋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这样几个阶段。

  2、作者

  至于作者杜牧,大家曾经学过他的《泊秦淮》,注释1里也有,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了。这里有张幻灯片,大家简单看一下。[幻灯]

  [板书课题]《阿房宫赋》杜牧

  3、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放幻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幻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4、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应读阿房(fang)宫)[放录音]

  5、划分结构

  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6、梳理第一小节

  (1)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读第二小节

  8、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1、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一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7、讨论书后第五题

  8、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阿房宫赋》教案】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教案03-04

《阿房宫赋》教案10-24

阿房宫赋的教案01-24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12-06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三篇07-31

阿房宫赋的教案15篇03-04

《阿房宫赋》教案三篇03-22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4篇07-09

阿房宫赋的教案14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