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2 09:51: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通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6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小黄人的引导和介绍秋天的变化,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认识秋天小动物的变化,从大雁南飞和蚂蚁储存食物中明白团结合作的道理。

  通过观看秋天丰收的视频,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小黄人当小导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小黄人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发现秋天、感受秋天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秋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季节变化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

  理解秋天小动物变化特点,学会从身边做起,从小做起,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教学难点】

  能够仔细观察身边秋天的变化,发展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现在到了什么季节了?

  生:说出相应的季节。(板书:秋天)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有关秋天的小秘密呀?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马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你们看它是谁?

  生:小黄人。

  师:今天由小黄人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参加秋日旅行团,一起去欣赏秋天的景色,了解秋天的知识,感受秋天的美,出发前小黄人遇到了一个难题,它手中现在有两套校服,一套秋季的一套夏季的',想请同学们帮它出主意怎样穿衣服?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爱的小黄人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生: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从校服的搭配引出秋季温度的变化。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温度来选择校服的搭配,那你们是从哪里知道今天的温度的?

  生:学生汇报知道温度的方法。

  师:根据气象学上的规定,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就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今年是从20xx年9月28日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

  师:原来了解温度的方法有这么多,秋天除了温度有变化,还有哪些和其他季节不一样的天气变化呢?(板书天气)

  生:汇报秋天天气变化特点。

  师:其实还有一处和别的季节不一样,是秋天一道独特的风景!大家往这看。 (ppt上出示蓝天白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风、雨、太阳、天空变化四个方面感受秋天和其他季节天气的不同。

  师:让我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背上书包,和小黄人一起出发吧!

  (出示校园操场图片)

  师:你们猜这是哪里?

  师:你们仔细看学校操场的树和夏天相比有变化吗?

  生:学生发现秋天树叶的变化。

  [设计意图]以小黄人的口吻,引出学生说出树叶变黄。

  师:树叶变黄就像大树穿上了金黄色的外套、树叶由绿变黄,秋天也是慢慢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知道吗,树叶除了变黄还能变成什么颜色呀?

  生:说出秋天树叶颜色的变化。

  师:秋天树叶的变化可真大啊!还有哪些植物有变化呀?

  生:汇报交流。

  师:那秋天的花呢?

  生:说说秋天花的变化。(板书:植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秋天树叶的变色引入到鲜花的绽放,体会秋天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丽。

  师:小黄人发现秋天植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

  师:快瞧!小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旗子,去下一站喽!Let’s g!

  生:汇报秋天小动物的变化。

  师:书上有一种候鸟在秋年也要往南飞,我们快看看吧!(播放大雁视频)

  大雁南飞时队形是什么样的?

  生:汇报。

  师:大雁很团结,由老雁带头,集体行动,我们要向大雁学习,看看谁也很有纪律呀。(板书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大雁南飞时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时通过大雁树立榜样,,让学生向大雁学习守纪律坐好。

  【活动】同桌交流,生生互动。

  师:秋天其他小动物都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30页,互相说说吧!

  [设计意图]同桌之间的谈论,有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生:汇报小动物的变化。

  师:同学们知道小动物的知识可真不少,老师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叫《昆虫记》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去看看吧!走了这么久小黄人的肚子都咕噜咕噜叫了,咱们快去采摘园看看有哪些好吃的吧!让我们美美的吃上一顿!

  【活动】小组讨论,交流互动

  师:你们猜一猜,秋天的采摘园里都有什么呀?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哪个小组讲的最多。(板书农产品)

  师:钟声响时间到,小朋友快坐好。请同学们用小手表示数字,准备举手。

  生:说出小组内讨论出来的果实。

  [设计意图]以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

  师:小黄人呀也发现了不少秋天得果实,咱们去看看吧!(播放视频)

  师:秋天送给我们的果实真是丰富多彩!小黄人想考考大家,谁知道这是什么?(出示毛栗子和青核桃图片)

  (注意告诉学生剥青核桃要带手套,不要黑色的汁不易清洗。再拿出稻子和棉桃)

  师:稻子就是我们吃的大米。(出示稻田图片)

  师:同学们都太聪明啦!现在小黄人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来猜猜袋子中都有哪些秋天的果实。猜对了,就作为奖励送给你。

  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苹果

  老师把苹果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让学生摸一摸并说说感觉,再谈一谈苹果还有哪些颜色。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是希望可以在猜苹果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参与进来。

  小红球,酸溜溜,裹上糖衣,甜悠悠。——红果

  师:吃红果可以开胃消食。

  脱下红黄衣,七八个兄弟,紧紧抱一起,酸甜味好吃,大家都欢喜。——橘子。

  师:同学们都是满载而归。秋天是个五彩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生:汇报自己眼中的秋天。

  [设计意图]展开想象,同时也是让学生汇报这节课的收获。

  【活动】感悟秋天,小组合作布置秋天

  师:下面展开你的想象,布置出你眼中的秋天吧!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来布置出心目中的秋天,感悟秋天。

  同学们都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天,老师会将这块展览板放到学校的大厅进行展示,让大家都来看看咱们布置的美丽的秋天!其实秋天的变化就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只要细心发现就能找到,快来夸夸秋天吧!

  生:抒发情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秋天。

  (板书:我爱)

  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会——

  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就——

  如果你是一位歌唱家,你能——

  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可以——

  同学们课下让我们带上爸爸妈妈,带上小伙伴去欣赏美丽的秋天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体会“金钥匙”中句子表达的效果,习作时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注意“胀”即是卷舌音,又是后鼻音;“寻”不能读成“xuán”。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

  2、教师指名反馈: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教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天晴后的云描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呢?(仔细观察)

  4、教师小结:是呀,细心观察,用心创作,就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5、集体反馈: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6、教师小结: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不仅能看到事物的特点,还能发现事物微妙的变化。有了对事物直观、具体的认识,我们就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语文故事

  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2、教师导:杜牧的《清明》诗写得轻巧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广为传诵,便有了《趣改清明诗》的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

  3、指名反馈:人们把古诗《清明》改成什么样子呢?

  4、指导学生读好修改后的诗。

  5、引导学生观察修改后的诗和原诗的区别。

  6、教师:那么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相同吗?我们一起来理解改后的诗的意思和意境。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理解。

  8、集体反馈。

  9、教师小结:文中改后的诗意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流露出来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心境就有所不同了。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几则后人修改的《清明》。

  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换一下形式,将《清明》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布景:雨纷纷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0、教师小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像这样有趣的改变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找一找这样的趣事。

  第二课时

  四、自主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1、师导:同学们,本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色彩缤纷的春天。今天我们要阅读的短文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写的也是春天游双龙洞的见闻。它是一篇游记,和我们学过的写景文章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2、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短文。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

  (2)思考:渴望问世按什么顺序介绍双龙洞的?

  (3)小组内讨论:作者介绍了双龙洞的哪些?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

  (2)教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四月浓浓的春意?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4)教师:这些春天的景色是作者在路上看到的。到了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入山——洞口i——外洞——乘船进内洞——内洞

  4、小组深究,深入感悟。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短文,完成表格。

  (2)集体反馈。

  地点景物特点

  入山

  洞口

  外洞

  乘船进内洞

  内洞

  (3)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5、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6、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春天的景色优美,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还应该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就像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就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及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

  7、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做一课一练。

  第三、四课时

  一、审题,了解要求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

  (1)写作内容:写下你在某个地方见到的春景,或者第一次去某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或者在某个景点的所见所闻。

  (2)表达要求:题目自拟,突出景物特点,有意思的地方细致写,有一定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二、说一说,拓展思维

  1、教师:春天到了,你们都游览过哪些景点?简要地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2、指名说说。

  3、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来给刚才所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你们准备怎么分?

  4、集体反馈。

  5、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不一定都要写景,还可以写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你们在游览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或难忘的诗吗?

  6、学生交流,拓展素材。

  三、指导写作

  1、表达有序,观察细致。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注意过渡语句的衔接。

  3、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钟乳石的形成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形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彩池的神奇,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文训练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五彩池的特点来写景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方法习惯目标:

  1、在强化自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2、继续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

  3、训练学生“在反复反馈中开发思维、在联想中增强记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体会五彩池的神奇;

  2、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五彩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影碟机,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的:

  精读课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池水不同颜色的原因;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瑶池的传说。

  2、板书课题----《五彩池》解题。

  3、五彩池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学习目标)听课文朗读,思考:

  (1)、五彩池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特点)你能找出有关词语吗?

  (2)、这一段写了什么?

  2、出示投影片,重点词句教学:“漫山遍野”

  3、方法小结: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

  5、小结:第二自然段讲了(水池多、美)。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2)、这一自然段写了五彩池的水非常()。

  2、引导分析。

  3、小结。

  4、五彩池的水为什么会这样神奇呢?(导入)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并运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

  (1)、这一段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2)、你能找出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吗?

  2、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4、小结:

  5、面对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启下)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这一段表明了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和赞美)。

  3、质疑:(思维拓展)。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

  1、请为五彩池设计广告词;

  2、背诵喜欢的段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执著、赌气、沮丧”等。

  2、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话练习,加强感受,积累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以读悟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展开想象,练习写几句描写儿子心理活动的语段。

  4、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

  科学解读教材,首先必须正确解读,实事求是解读。本文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理解并无大碍,但文章出现的几个生字新词却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安排预习,只有学生自己查字典获取的才是印象深刻的。科学解读教材,还必须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此文结构清晰,由剥豆的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自信、大气,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的少年形象。我们面对的好多学生不就是缺少这样的品质吗?

  于是,我们的情感目标果断地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另外,作为选读课文,我们还应该透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地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他还说:“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此课时教学,我就是根据这些想法去设计实施的。

  预习要求

  借助字典读通课文,尝试理解新词。

  课前朗诵:有关母爱的诗歌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我们刚刚学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今天我们再来学学她的另一件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板书,读课题(正音)。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难读的记下来。

  2、检查: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我就相信大家不检查了。

  2)写在小组的本子上,全班反馈,请小老师教

  3)在预习时按照剥豆前、中、后给课文分了段,把结果跟大家说说。

  指名——(怎么想的呢)

  三、导读重点,落实训练

  1、导语: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妈妈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分别找出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适当正音

  2、导语: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吗?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儿子(认真、执著)

  3、导读母亲“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细腻

  导语:自由读句子,边读边划出妈妈剥豆时速度的词语,反馈板书。

  (1)看到这里,老师产生问题了,你们有疑问吗?

  (2)导:是啊,比赛,为什么慢了下来?为什么又快了起来?为什么缓了下来?为什么又紧了许多?妈妈的这复杂的心情,你能读懂吗?

  (3)选择一个点,用上“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写一句,有时间可以写上两句。(交流3位——评价: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无微不至)

  (4)朗读训练体会母爱

  导:母亲的心理是复杂的,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妈妈的心理变化呢?

  同桌互相读读评评——教师小结同桌合作学习方法——展示(你现在就是这位母亲了)——同桌评议

  (5)说说“瞻前顾后”的意思。

  (4)师:作者只用了四句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剥豆比赛,主要进行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板书),

  (5)指读母亲赛前和赛后的哪些表现看出她也是瞻前顾后的。(板书:抓和淡化结果)出示6句

  4、导读儿子的表现补写儿子心理活动

  (1)师:从儿子的表现中可以读出这是个怎么样的儿子?用什么词语概括?

  赛前:自信、大气板书:按(朗读感悟,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赛中:认真、执著板书:手不停歇

  赛后:轻松、坦然板书:量笑

  (2)小组学习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赛前、赛中、赛后选择一处说说儿子当时的心理想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母亲为了不打击儿子看到母亲要抓一把豆放在自己的碗里,心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儿子手不停歇,看到母亲碗里的豌豆似乎多了点,他忙加足油,默默地告诉自己——————————————————————,结果出来了,儿子虽然输了,但是他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的清澈的笑容。因为他知道:————————————————————————————————

  (4)最后仅仅是母亲赢了吗?儿子赢在哪里?(找到有力证据读读,并谈谈理由)

  四、提升明理

  1、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这次没有失败者,只有“双赢”(齐读)

  2、是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3、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4、背下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勉语句

  四、拓展延伸

  导语:一次剥豆,让我们剥出了伟大的母爱,剥出了敢于挑战的儿子;还剥出一个个跳跃着思维火花的词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甚至还剥出了作者的写法。还想剥吗?

  毕淑敏简介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蓝萝卜》、《儿子,我为什么打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正确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3.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1. 读议结合法

  2. 分层教学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机、录音机

  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

  生进行课前活动

  师有针对性简析

  一、引入

  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齐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2. 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鼓励:男女生曾经都胜过1班的)

  生读后教师简评

  三、讨论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

  (一) 、讨论

  学生形成4人讨论组讨论,时间8 分钟.幻灯机提示可讨论的内容.教师巡视,适当解疑,提醒少言寡语者,提示讨论的时间,要求各讨论组A层次负责人注意把握进度。

  (二) 、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学生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讨论。

  1、虚词

  之: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

  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2、古今义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3、实词

  去

  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5、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⑴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分析论点

  第三四段:.总结论点

  ⑵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

  通过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可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实施仁政,而不可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

  四、朗读训练

  1、听录音

  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

  作业

  1. 背诵

  2. 分类积累词句

  3. 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 理解常见虚词.

  2. 找出疑难语句.

  3. 判断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如何划分段落?

  5. 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主要靠实施高压政策,还是实施仁政?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和对学生状况的分析

  《长城》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学小学五年制第八册第一课。本节课是它的第二课时。

  《长城》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开篇课文,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学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课就在于使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深化并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也会有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同时对计算机的学习与基本的实际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以此为根据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1、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长城史今,理解长城构造,体会作者抒发的民族自豪感。

  3、学会搜集、整理网上资料,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文稿。

  4、学会注册并使用BBS,学会发表网址时进行的相关链接。

  能力目标:

  1、通过文字的描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了解长城史今,理解长城构造,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教学难点: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体会作者抒发的民族自豪感。能展开联想,在BBS中发表自己独道的见地。

  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网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础,本身网络学习语文的这种形式就吸引着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这本身就为突破重点、难点做好的铺衬。

  在BBS中了表自己的合理化见解,这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稍有难度,但我相信教师大胆的引导与勇敢的鼓励,这一难点会得以很好的解决。

  三、课堂教学结构及各要素和谐发展的基本构思

  本节课我大胆的将计算机网络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本节课《长城》适合全面搜集资料的特点,而计算机的网络教学恰好可以满足这一条件,二者的结合,在形式上首先就给学生以学习的好奇心,有了强烈的渴知欲;而在实效上更是相辅相承。计算机网络的加入,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完全的体现了新的教学改革理念,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更公平;学生如果想更好的学习到本节课的内容,首先他得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基础,会浏览网页,能进行简单的图文复制与粘贴,会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学会注册BBS会员,并学会发表与回复贴子,发表贴子如果发表的是网址还要会学会如果进行链接,等等这一切又充分要学生去动脑、去动手,去实际的操作与应用来展现他的计算机水平。学生在BBS中的发表见解所面向的区域更为宽广,不再是只对老师,或只对学生,他所要面对的是所有的人及所有人的全部,给了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教师在本节课是一个调控者与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中更好的进行语文课的学习,谐调各小组或每个同学生之间知识的共享。在学习中,又是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员,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本节课,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石榴》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