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端午教案幼儿园

端午教案幼儿园

时间:2024-01-17 16:25:29 教案 我要投稿

端午教案幼儿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教案幼儿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教案幼儿园

端午教案幼儿园1

  活动名称:

  《龙舟》

  活动目标

  1、运用揉、搓、捏、切的方法制作龙舟并能仔细刻画细节。

  2、通过传统故事了解赛龙舟的由来,享受制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传统故事了解赛龙舟的由来,运用揉、搓、捏的方法制作龙舟,享受制作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用切、压的方法刻画出龙头、龙尾的细节。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色陶泥、图片ppt。

  经验准备:会简单的搓、揉、捏技巧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知道什么节日快到了么?(端午节)

  端午节都干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人们在端午节时为什么会赛龙舟?

  讲故事,介绍赛龙舟的`由来。

  2、基本部分

  1、播放ppt,请幼儿观看龙舟的图片。

  通过出示图片,帮助幼儿了解布龙舟的主要外形特征,为后期创作积累视觉经验。

  2、幼儿讨论龙舟各部分的组成。

  小结:龙的身体是小船,龙头是船头,龙尾是船尾。

  3、图片定格在陶艺龙舟图,请幼儿观察。

  师:那龙头、龙尾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像是什么形状变成的?

  小结:龙头像是一个弯曲的圆柱体,龙尾像是两个三角形。

  4、我们该怎样表现龙头上的嘴巴、龙须、龙角和龙尾呢?

  小结:运用切的技能把圆柱体一端切开一部分变成嘴巴,拱起的部分切出小口变成大龙须,用其他泥搓成细长条变成小龙须和龙角。龙尾处捏出两个三角形,将其中一个切出龙尾花纹。

  5、教师示范并讲解制作步骤。

  6、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结束部分

  幼儿展示作品相互讲述故事。

端午教案幼儿园2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教学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端午教案幼儿园3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征,体验吃粽子的快乐。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

  活动准备:每组桌子放上大小形状味道各不一样的粽子一盘,湿巾纸若干。

  活动过程:

  1、猜猜摸摸今天老师在桌子上的盘子里放了一样好吃的东西食品,猜猜看是什么?

  ——幼儿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的,猜猜会是什么?

  ——幼儿摸一摸,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形状的,再猜猜会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这一会儿像……有一会儿像……会是什么呢?

  ——哇,原来是是香香的粽子

  2、尝尝说说——好香的粽子,你吃过吗?什么味的?你们还想不想吃?

  ——幼儿吃粽子A、每位幼儿拿一个小粽子,自己来剥,剥下的粽叶放在盘子里。粽子外面衣服叫什么,你知道吗?

  B、幼儿边吃粽子边随机问:你的粽子是什么形状的?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粽子?

  C、吃完后提问与小结:

  ——吃粽子的时候先把什么解开。(绳子)然后剥开什么?(粽叶)——你刚才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粽子外面是什么?粽子里面有什么?

  ——我们吃到了各种味道的粽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咸咸鲜鲜的肉粽,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粽,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粽、赤豆粽。

  3、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什么日子才会吃粽子呢?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呢?

  ——原来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有什么活动呢?(迁移活动:了解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写王字挂香袋

  4、拓展游戏

  ——QQ粽子店环境创设:QQ粽子店材料:QQ粽子、各种可以做馅的图片玩法:幼儿剪下做馅的图片,贴在QQ粽子上,送到粽子店,讲讲它的味道。

  活动准备:

  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

  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1、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教案幼儿园4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3、乐于参与端午节的活动。

  4、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活动准备:

  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各种粽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1、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让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请幼儿说一说。

  3、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的由来:端午为什么要划龙舟呢?老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4、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插艾草的原因:你们知道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5、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结束活动。

  1、表扬上课认真的幼儿。

  教学反思:

  活动前几天,老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端午教案幼儿园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二、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微机、投影仪、手机、无绳电话、VCD、电视机.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

  (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2.电磁波的波速怎么计算?

  (波速=波长×频率.c=λf)

  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生甲]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

  [生乙]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

  [生丙]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

  [生甲]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

  [生乙]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

  [生]是电磁波.

  [师]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二、进行新课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板书]

  [生甲](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

  [生乙]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

  [生丙]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

  [生丁]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装载着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出发).

  [生戊]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并且要使用天线(相当于各站点).

  [生己]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

  [生庚]为了从众多的电磁波中选取我们所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来完成.

  [生辛]选出的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检出来,进行放大,送到扬声器.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换成声音,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那么电视是如何工作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电视工作过程).

  (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板书]

  (学生看完讨论得出结论)

  [生甲]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

  [生乙]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

  [生丙]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生丁]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来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所以从电视上就能看到图像.

  [师]我们知道怎么能看到电视的画面和听到它的声音,它们都要发射和接收不同的电磁波.移动电话和无绳电话又是怎样工作的(出示手机、无绳电话实物)?它们与固定电话有什么区别?

  (三)移动电话[板书]

  [生甲]移动电话没有电线,也就是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不是由导线中的电流来传递.

  [生乙]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是由空间的电磁波来传递的

  [师]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由电磁波来传递,它的发射台和接收台在哪里呢?

  [生甲]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

  [生乙]对手机讲话时,它用电磁波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从空中捕获电磁波,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

  [师]手机的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有内置天线和外置天线),灵敏度不高,它能直接发射高频电磁波和接收高频电磁波吗?

  [生甲]不能.

  [生乙]它跟其他用户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转播,如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的固定的电台,这些固定的电台叫做基地台.

  [师]我们知道了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那么,(出示无绳电话机)无绳电话机是怎么工作的呢?

  [生甲]无绳电话机的主机和子机上各有一个天线,它们通过无线电波来沟通.

  [生乙]无绳电话的主机接在市话网上,相当于一个小型基地台.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现在大家阅读课本“科学世界”,了解什么是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并在VCD和电视机上找出音频和视频的插孔,用线连起来.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连接)

  [师]我们天天看电视,你们想过没有,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阅读课本,并说出你的看法.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线电广播、电视、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结合投影中的图,小结本节内容.

  无电线广播的工作过程

  电视广播的工作过程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略

  2.如果电视机没有A、V字样的插孔,可以把VCD机或录像机送来的信号加到电视机后面的射频输入上.

  3.“audioin”指音频输入,“audioout”指音频输出,“videoin”指视频输入,“videoout”指视频输出.

  4.68频道的频道范围是950MHz~958MHz,根据c=λf,可以计算出其波长范围是0.32m~

  0.31m.是分米数量级,所以68频道属于“分米波”.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三、移动电话

  相关知识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微机、投影仪、手机、无绳电话、VCD、电视机.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

  (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2.电磁波的波速怎么计算?

  (波速=波长×频率.c=λf)

  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生甲]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

  [生乙]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

  [生丙]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

  [生甲]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

  [生乙]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

  [生]是电磁波.

  [师]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二、进行新课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板书]

  [生甲](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

  [生乙]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

  [生丙]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

  [生丁]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装载着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出发).

  [生戊]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并且要使用天线(相当于各站点).

  [生己]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

  [生庚]为了从众多的电磁波中选取我们所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来完成.

  [生辛]选出的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检出来,进行放大,送到扬声器.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换成声音,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那么电视是如何工作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电视工作过程).

  (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板书]

  (学生看完讨论得出结论)

  [生甲]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

  [生乙]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

  [生丙]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生丁]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来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所以从电视上就能看到图像.

  [师]我们知道怎么能看到电视的画面和听到它的声音,它们都要发射和接收不同的电磁波.移动电话和无绳电话又是怎样工作的(出示手机、无绳电话实物)?它们与固定电话有什么区别?

  (三)移动电话[板书]

  [生甲]移动电话没有电线,也就是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不是由导线中的电流来传递.

  [生乙]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是由空间的电磁波来传递的

  [师]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由电磁波来传递,它的发射台和接收台在哪里呢?

  [生甲]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

  [生乙]对手机讲话时,它用电磁波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从空中捕获电磁波,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

  [师]手机的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有内置天线和外置天线),灵敏度不高,它能直接发射高频电磁波和接收高频电磁波吗?

  [生甲]不能.

  [生乙]它跟其他用户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转播,如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的固定的电台,这些固定的电台叫做基地台.

  [师]我们知道了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那么,(出示无绳电话机)无绳电话机是怎么工作的呢?

  [生甲]无绳电话机的主机和子机上各有一个天线,它们通过无线电波来沟通.

  [生乙]无绳电话的主机接在市话网上,相当于一个小型基地台.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现在大家阅读课本“科学世界”,了解什么是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并在VCD和电视机上找出音频和视频的插孔,用线连起来.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连接)

  [师]我们天天看电视,你们想过没有,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阅读课本,并说出你的看法.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线电广播、电视、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结合投影中的图,小结本节内容.

  无电线广播的工作过程

  电视广播的工作过程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三、移动电话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前面电磁波知识的扩展。基于此,本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如下特点:

  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应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布置学生课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的内容:(1)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2)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3)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很低,适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探究。

  ②不必过分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某些知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而并不要求学生知道具体的技术细节,如器件的结构等。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知识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是这一节的另一个特点.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对学生充满了诱惑。“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理念在本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②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③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①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实物投影仪,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各一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多媒体投影)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一、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

  二、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见图-33)、

  图-33

  三、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见图-34)

  图-34

  四、移动电话

  1.工作原理:移动电话相当于是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2.设立基地台的原因:手持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因此,它跟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基地台转接。

  教学流程

  课前收集、整理资料→课堂讨论交流→分析小结。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能利用的一切资料:教材、科普书籍和网络等,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内容:

  ①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什么传过来的?

  ②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

  ③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

  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设立基地台的原因是什么?

  ⑤无绳电话又是如何工作的?

  学生在课前利用手中的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处理信息。

  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

  体现新课程是“完全开放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全新课程”的理念。

  课堂活动

  ①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

  a.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讲述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在此过程中电磁波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b.在讲述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时可与信鸽加以类比,强调电磁波在此过程中起着运载信号的作用。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的观点适当加以交流。

  归纳出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的结论。

  学生调查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要在此加以指导,初步培养学生的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

  ②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a.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讲述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述:

  (1)信号的发射:首先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再由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最后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2)信号的接收:先利用放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天线接收电磁波;由于天线可以接收很多频率的电磁波,如果把它们都转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楚。因此需要再利用收音机调谐器选出我们所需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如果把调谐器选出来的频率很高的电信号直接送到耳机,还不能使耳机发出声音。所以需要从高频电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归纳出信号的发射是由电台完成的,信号的接收是由收音机完成的。

  投影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图。

  辅助以一些图片和多媒体动画。

  ③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a.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讲述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稍稍谈一谈它与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的区别。

  b.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述:电视信号分为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与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中。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的观点适当加以交流。

  让学生大致复述一下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学生调查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要在此加以指导,初步培养学生的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

  投影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图。

  课堂可辅助以一些图片和多媒体动画。

  课后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电视演播室或电视台。

  ④移动电话。

  a.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已学过的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以及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等知识来学习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b.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述:现在,移动电话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随身携带一个手机,就可以随时进行通话。移动电话的工作方式是:公用移动电话系统是城市电话网的一部分。每一个移动电话都是一个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相当于一个收音机,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因此,它和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基地台)转接。

  c.引导学生讨论无绳电话的工作过程。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的观点适当加以交流。

  让学生归纳出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设立基地台的原因。

  学生讨论无绳电话的工作过程。

  辅助以一些图片和多媒体动画。

  学生调查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要在此加以指导,初步培养学生的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

  将本节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小论文。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布置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科学世界。

  认真阅读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的概念并回答几个问题。如:如何连接DVD与电视机。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阅读专业文章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基本教学思路: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相结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传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2课型:新授课。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录像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波的知识,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导体,由于电磁感应,就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就是这样的导体。天线收到的高频电流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就能得到所需的信息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电磁波的应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2.课前热身

  组织参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广播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介绍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帮助学生理解全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来完成。使学生通过自学对生活中常听到的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这样的名词有一个了解。通过对电视频道划分的了解,粗略知道不同电视频道的区别。

  (2)四边互动

  互动1

  无线电广播信号是怎样发射的?

  明确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载波发生器可以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再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互动2

  无线电广播信号是怎样接收的?

  明确信号的接收一般有收音机完成。利用收音机调谐器可以选出天线接收到我们所需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检波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转换成声音。在此基础上介绍现在流行的网络收音机的原理。

  互动3

  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明确电视台用电磁波传播传播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声音的传播与无线电广播的过程相似(参考图片集锦中“电视信号的发射原理示意图”、优秀课件“电视广播系统简化框图”)。

  互动4

  有线电视是怎么回事?

  明确有线电视它接收到的节目,图像清晰稳定。并介绍有线电视,阅读STS“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互动5

  移动电话的原理。

  明确每一个移动电话都是一个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相当于一个收音机,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无线电广播信号、电视的发射和接收的全过程,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原理。

  (2)方法归纳

  本课教师可利用课本讲解广播信号、电视的发射和接收的大致过程,让学生对此有个粗略的了解即可。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了解广播、电视发射和接收的一般知识(见文本资源)。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找一台电视机,看看它的后面有没有标着A、V(或audio、video)字样的插孔,如果没有,怎样把VCD机或录像机送来的信号加到电视机上?看看说明书、或者找有经验的人问一问。

  (2)巩固练习

  ①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视和录音机都能接受电磁波

  B.无线电广播用电磁波

  C.电视使用短波

  D.kHz表示千赫,MHz表示兆赫

  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射电磁波要使用振荡器,调谐器和天线

  B.接受电磁波要使用天线、调制器、检波器和喇叭

  C.电磁波只能传播声音,不能传递图像

  D.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

  ③有的收音机频率的单位用字母表示,kHz表示,MHz表示,利用已知的频率便可以求出。

  ④CCTV中央电视台的一号演播厅正在直播春节晚会,甲观众在离演员20米处观看节目,南京的乙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同一节目,南京和北京约相距1200千米,请问甲、乙两观众谁先听到演员的声音?为什么?

  巩固练习答案

  ①.D②.D③.千赫兆赫波长

  ④.因为0.06s〉0.004s,所以乙观众先听到演员的声音

  (三)板书设计

  9.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发射:话筒调制器天线

  接收:天线检波器放大扬声器

  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3.移动通信

端午教案幼儿园6

  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有感受音乐的能力,做动作时能随着节奏的快慢改变动作的速度,随音乐做动作的经验更为丰富。《包粽子》是一首山东民歌,在民间广泛传唱。端午节包粽子又是小朋友熟悉的一种习俗,并且已有包粽子的经验,本次活动,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在欣赏、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创编包粽子、煮粽子的各种动作,在乐曲中有节奏的舞蹈,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熟悉包粽子过程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洗叶、装米、压米、扎线等包粽子动作,并随音乐合拍地进行表演。

  2.能根据音乐节奏及旋律等变化,匹配相应动作。

  3.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验舞蹈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煮粽子视频。

  2.幼儿观察过包粽子,了解包粽子的过程。

  活动建议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旋律,激发创编兴趣。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旋律。

  提问: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你想干什么?

  (2)随着音乐自由地表现包粽子的过程。

  这段音乐表现了包粽子的哪些过程,引导幼儿随音乐试着做一做。

  2.迁移包粽子经验,尝试创编洗叶、装米、压米、扎线等包粽子动作。

  (1)引导幼儿回忆并创编包粽子时清洗粽叶的过程。

  提问:包粽子时要先做什么?都要做哪些事情?

  如幼儿说到洗粽叶,教师将追问:你是怎样洗粽叶的?你能做给大家看看吗?教师在幼儿模仿动作的'过程中随机说儿歌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做动作。鼓励幼儿随音乐表现做洗粽叶的过程。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随音乐创编包粽子的过程。

  启发幼儿自主创编不同动作,表现包粽子时装米、装米、压米、扎线等包粽子动作。

  (3)结合煮粽子视频,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煮粽子的情景。

  提问:粽子包好了,现在可以吃了吗?怎样煮粽子的?粽子在锅里能不能动?为什么?

  引导幼儿创编出粽子下锅、加水、煮熟、庆祝等动作,随音乐表演。

  提问:包粽子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用什么动作表现洗叶?用什么动作表现装米?

  3.随音乐完整的进行舞蹈,感受舞蹈欢快、热闹的情绪。

  (1)幼儿与教师共同舞蹈,对舞蹈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2)启发幼儿做动作时表现出欢乐、热闹的劳动场面。

  (3)分组互相表演。

  延伸活动

  将音乐放在表演区,鼓励幼儿大胆创编舞蹈动作。

端午教案幼儿园7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通过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有趣的活动,体验端午节特有的习俗。

  3、感受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

  4、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1、flash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2、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活动的相关材料。

  活动过程:

  (一)了解端午节的名称及时间。

  出示粽子实物,引发幼儿兴趣。

  师: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节日的时候我们会吃粽子呢?

  教师小结:五月五,是端午。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1、观看端午节的故事。

  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故事吗?

  2、提问帮助理解。

  师:刚才故事里说了什么?

  教师小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要吃粽子呢。吃粽子,忆屈原。

  (三)集体感知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这两种主要习俗。

  1、从幼儿自身经验来感知吃粽子的风俗。

  从粽子的味道、形状、粽叶等方面让幼儿体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教师小结:看来粽子的味道不同,形状和颜色也有很多种呢。

  2、玩赛龙舟游戏,体验端午赛龙舟的快乐。

  师: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人们还要进行一项很热闹的活动。

  幼儿玩赛龙舟游戏,并分享游戏的感受。

  教师小结:看来呀赛龙舟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呢!

  (四)自主探索,通过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有趣的活动,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一些习俗。

  1、提供实物、录像等,幼儿分组探索端午节的常见习俗。

  2、幼儿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小结: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着人们希望一家团聚,生活美满的心愿呢!

  (五)结束活动,儿歌总结。

  1、教师念儿歌总结。

  2、去教室里继续寻找端午节的其他活动。

  活动延伸:

  美工区:用彩色纸折粽子,尝试编蛋网兜。

  生活区:继续学习包粽子,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有趣的活动。

  语言区:讲讲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与传统故事。

  幼儿园小班端午节活动教案7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端午节活动教案

  20xx—06—06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端午节活动教案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二、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带五彩线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五彩线若干。

  3、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三、活动过程:

  1、交流经验。

  提问:端午节是哪一天?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进行哪些活动?借助图片和实物,在宽松的气氛中,师幼一起交流所获得的关于端午节风俗的经验,教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提问:你们知道端正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吗?(如果有幼儿知道,请该幼儿来讲述。教师补充)

  3、讲述屈原的故事,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4、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5、讲述其他风俗的由来。

  6、观看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习俗。

  ——包粽子活动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2、乐于参加包粽子、体验节日的快乐。活动准备:

  包粽子的糯米、苇叶、绑粽子的绳、装米的盆(4个)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致开场辞: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随着端午节脚步的临近,为了增进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今天我们学前班的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包粽子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美好的传统佳节。

  二、在音乐声中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包粽子。

  三、将包好的粽子交给伙房蒸煮

  四、品尝自己亲手包的粽子。

端午教案幼儿园8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在欣赏民俗风情画中感受日常生活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作者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行文闲适自由,语言雅俗共赏,趣味盎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进行品读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欣赏范读让学生整体的感知文本,设计合作探究及体验感悟的环节,通过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拓展迁移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利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信息,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2、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培养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其散文特点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划出疑难之处,提问题。(课前汇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显示)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古诗中表示的民间传统节令是什么?我们这里在过节时有哪些习惯?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端午的有关习俗)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由古诗引出民俗,引出端午吃粽子的话题,再从食文化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今天学习的这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请同学介绍有关作者的情况。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的滋味。

  (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屏幕出图片、简介。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默读或小声朗读,思考:(屏幕显示)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为何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思考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2、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屏幕显示)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端午的风俗(铺垫背景)

  结构闲适自由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 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整理探究题。(屏幕展示)

  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风俗活动给孩子带来的乐趣?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本文结构上闲适自由,学生预习时会有疑惑,教师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内容的'先后确定问题的序列,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可控性讨论探究,随时调节教学行为。当然课堂上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和思维的亮点,更应随机点拨和鼓励,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作者行文如流水,自然而然中流露独特的感受。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名声久远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感情“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以北京鸭蛋相比

  系百索子、挑鸭蛋、挂鸭蛋络子

  蛋壳装萤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关注生活细节,对儿时生活怀想。小事情,大态度。

  引袁枚文作证

  四、品味语言、体验感悟(屏幕展示)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精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研读,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从文章中找例子,揣摩语气、感情,读给同学听.

  (屏幕展示)

  口语化:短句平淡有味亲切自然

  方言(口语)脱口而出直率朴素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引古籍)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运用语言造型动感传神

  (这个环节设计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在体会作者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感知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屏幕展示

  1、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请你结合收集的资料料,以导游的身份来讲解。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同学边讲边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分享信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由对民俗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对文史地哲等知识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现欲。)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

  我县春节期间各地舞龙灯、跳五猖的一些图片;郎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村乡《云舞》在市里参加演出的图片。学生谈一谈我们家乡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做了那些工作?还有那些民间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

  (屏幕展示)

  2006感动中国候选人:冯骥才

  冯骥才,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用了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此外,冯骥才的视野还“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冯骥才目前和将要积极奔走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屏幕展示)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但是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有人在默默的做着“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有人已经将传统节日逐渐淡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民俗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包容性的对待外来的事物,从而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本文让我们领略到江苏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也欣赏了作者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和平淡而有味语言。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反而知道不多,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保护自己的文化,让它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

  板书:

  端午的风俗口语化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文学性

  端午的鸭蛋运用语言

端午教案幼儿园9

  设计这个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体验、寻求答案,也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主动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来历。

  第一次活动:

  回忆端午节,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讲讲端午节中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欣赏端午节人的传说,表达自己的感受,画画端午节人们的活动等,虽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精心构思。

  第二次活动:

  1、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2、包粽子、吃粽子。

  3、制作龙舟。

  4、划龙舟。

  活动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制作龙舟、划龙舟大赛等活动让幼儿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端午节的乐趣。

  第三次活动:

  通常一个活动是否成功,活动效果是最有说服力的。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幼儿包粽子画看出,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包的粽子还比较好。

  活动采用让幼儿回忆、谈论端午节,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图片、出示实物、讨论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强化了对端午节的认识。

  1、注重幼儿的活动。

  2、注重教育的整合。

  3、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从每个子的表现中你会发现他们获得了许多,这绝对不是教师三言两语所能替代的。正因为教师没有作为讲述者、知识的传声筒,幼儿才能学得如此轻松,收获如此丰厚。

  快乐端午节幼儿园教案3

  活动设计意图: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商讨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尝试包粽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快乐的端午节》、故事磁带《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邀请会包粽子的`家长志愿者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线、剪刀等。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今天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师生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

  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分组交流。

  请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

  3、幼儿交流吃粽子的经验。

  "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4、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们包过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请来了会包粽子的家长,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幼儿分组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家长志愿者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

  "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包粽子时需要注意什么?你看了包粽子的过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教学反思: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端午教案幼儿园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教案幼儿园11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征,体验吃粽子的欢乐。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

  活动预备:

  每组桌子放上大小外形味道各不一样的粽子一盘,湿巾纸若干。

  活动过程:

  1、猜猜摸摸今日教师在桌子上的盘子里放了一样好吃的东西食品,猜猜看是什么?

  幼儿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的,猜猜会是什么?

  幼儿摸一摸,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外形的,再猜猜会是什么?(是什么外形的,像什么?)这一会儿像……有一会儿像……会是什么呢?

  哇,原来是是香香的粽子

  2、尝尝说说好香的粽子,你吃过吗?什么味的.?你们还想不想吃?

  幼儿吃粽子A、每位幼儿拿一个小粽子,自己来剥,剥下的粽叶放在盘子里。粽子外面衣服叫什么,你知道吗?

  B、幼儿边吃粽子边随机问:你的粽子是什么外形的?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粽子?

  C、吃完后提问与小结:

  吃粽子的时候先把什么解开。(绳子)然后剥开什么?(粽叶)你刚刚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粽子外面是什么?粽子里面有什么?

  我们吃到了各种味道的粽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咸咸鲜鲜的肉粽,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粽,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粽、赤豆粽。

  3、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什么日子才会吃粽子呢?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呢?

  原来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有什么活动呢?(迁移活动:了解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写王字挂香袋

  4、拓展嬉戏

  粽子店环境创设:粽子店材料:粽子、各种可以做馅的图片玩法:幼儿剪下做馅的图片,贴在粽子上,送到粽子店,讲讲它的味道。

端午教案幼儿园12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

  2、体验中国民间节目的韵味。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农历记年的方法。

  2、幼儿用书:《快乐端午节》。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教师: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在全班面前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故事?

  ★幼儿相互交流。

  ★教师请两名幼儿讲述,大家分享端午节的传说。

  ★教师小结:古代楚国的诗人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秦国攻破楚国京都时,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诗歌《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3、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

  ★幼儿分组交流。

  ★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配香囊等。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巩固对端午节的了解。

  ★教师:书上有许多活动,请你找出端午节里人们的.活动。

  ★幼儿认读,并完成幼儿用书上的练习。

  教学反思:

  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课堂效果来看,幼儿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儿都知道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整堂活动中幼儿还是比较投入的。在屈原这个人物介绍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再加强改进。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并学习。

端午教案幼儿园13

  一、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3)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二、教师反思: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三、教师小结: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教案幼儿园14

  设计意图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看图片、视频、游戏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一、了解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

  二、知道只有讲规则,团结合作才能划好龙舟。

  三、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划龙舟这一运动。

  难点: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一、划龙舟视频。

  二、图片:龙舟、划手、鼓手、掌舵人。

  三、纸折的船、塑料门洞。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折的小船,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

  2、“你们知道它在哪里行驶吗?”(幼儿回答:河上、海里、水里等)

  3、“你们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船呢?”(幼儿回答:冒烟的木头、轮船、很长很长的船、两层的船等等)

  二、出示图片认识龙舟。

  1、教师出示龙舟图片,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师:“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条船,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船吗?”

  (2)告诉幼儿图片上船的名字叫龙舟。

  2、引导幼儿认识龙舟。

  (1)“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长长的、前面有一个龙头、后面还有一个尾、有船桨)

  (2)“你知道它是用来看什么的吗?”(幼儿回答:划船的,比赛的)

  (3)教师小结:每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三、观看视频,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及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及其重要性。

  1、教师播放视频,幼儿观看划龙舟比赛。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

  (1)师:你们看到船上有哪些人?(幼儿回答:有戴帽子的`人,敲鼓的人,还有坐在后面的人等。)

  (2)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敲鼓、在划船)

  3、出示图片进一步认识龙舟上三种人的名称、分工及重要性。

  (1)分别出示三张图片,一一介绍龙舟上的三种人,分别叫:鼓手、划手、掌舵人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龙舟上三种人是做什么的。

  教师小结:在龙舟上面,“鼓手”坐在龙头前敲鼓给划船的人发号口令;“划手”听着鼓点拿着船桨划船;“掌舵人”站在船尾拿着舵掌握方向。

  (3)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三种人不同的工作。

  (4)和幼儿一起谈话,了解各自分工的重要性。

  师:“如果有的划手不按照鼓手的节奏来划船,会怎么样呢?”

  “划船的时候鼓手敲鼓的节奏忽快忽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如果掌舵的人控制不好方向船会怎么样呢?”

  (5)教师小结:在龙舟上有划船的、有敲鼓的人、有掌舵的人,在划龙舟的时候他们需要团结合作各尽其责才能到达终点。

  四。游戏体验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规定做不同的动作。(第一组:拍手第二组:拍膝盖第三组:跺脚)

  2、教师讲游戏规则

  规则:听音乐看教师指挥,该哪组做动作或哪两组做动作,其它组则休息,如有人犯规则音乐重新开始。

  3、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4、师幼讨论:

  (1)在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我们重新开始了几次,为什么会这样呢?

  (2)后来我们是怎样成功的?

  五、谈话小结,将规则意识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1、划龙舟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又快又稳到达终点?

  2、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怎样做才能完成游戏?

  3、小朋友在喝水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4、在玩滑滑梯的时候我们要讲什么规则呢?

  活动反思

  作为一节社会课,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知道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从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条理清晰。

  幼儿园中班端午节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感受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准备粽子图片、端午节ppt、儿歌。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节日特有的韵味。

  一、导入环节。

  出示粽子图片导入活动。

  "你认识图片里的食物?""每一个不同的传统节日都会有不一样的食物,例如中秋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那么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二:基本环节。

  1、播放ppt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你知道为什么叫端午节吗?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特色活动吗?"

  2、逐页播放ppt学习端午节的相关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已经流传两千多年。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小得像手指一般最有名的粽子:在嘉兴,称为'五芳斋粽子'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赤豆粽、红枣粽等"喝雄黄酒。

  "端午时节后,气候开始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各种疫病容易感染。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刚好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的脸,耳朵和鼻子以及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希望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佩戴香包五色手环。

  挂艾草和菖蒲。

  "挂艾草和菖蒲有什么作用呢?"编制蛋袋。

  "为什么要编蛋袋呢?他是一个神话传说……、"

  3、学习端午儿歌。

  "我们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边念儿歌你就会记住端午习俗。"

  三、结束环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戴香包、挂艾草和菖蒲、编制蛋袋等习俗,端午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是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传承。"。

端午教案幼儿园15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在教师的帮忙下尝试饱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3、乐于参加端午节的活动。

  4、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活动预备:

  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进行划龙舟竞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叙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叙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现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缘由。

  6、带着幼儿学习简洁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喧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小结: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成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始终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敬重与爱戴的人啊

  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受。

  教师:立刻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头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预备呢?

  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依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教案幼儿园】相关文章:

过端午幼儿园教案12-30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12-05

幼儿园教案:端午节03-15

端午节幼儿园教案03-17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02-25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01-09

端午节幼儿园美术教案02-18

端午节幼儿园活动教案03-01

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