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4-01-04 09:00:27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一、理解并学唱歌曲《猪八戒吃西瓜》,感受歌曲诙谐有趣的风格。

  二、能在歌曲间奏和结尾处合拍地用肢体动作大胆地表现出来,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歌曲磁带、钢琴、有关歌词内容图片、猪八戒头饰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做律动进活动室。

  二、发声练习。

  三、幼儿学唱歌曲《猪八戒吃西瓜》。

  1、幼儿倾听歌曲《猪八戒吃西瓜》一遍。

  教师提问:歌曲里面唱的.是谁?猪八戒干什么了?

  2、教师范唱歌曲一遍。

  教师提问幼儿歌词内容,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3、幼儿跟着音乐小声哼唱。

  4、幼儿跟着音乐有表情地歌唱。

  四、肢体动作创编。

  1、让幼儿听辨间奏并练习用小手合拍地拍间奏。

  2、引导幼儿在间奏处用肢体创编动作。

  3、让幼儿边唱,边在间奏处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

  4、组织幼儿讨论:

  猪八戒吃完西瓜,把西瓜皮丢地下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猪八戒为什么会摔跤?引导幼儿认识到瓜皮不能随便乱扔。

  5、引导幼儿创编猪八戒摔跤的动作,启发幼儿用“很痛”、“懊恼”、“生气”等表情,去感知、体验、表现猪八戒滑稽可笑的形象。

  五、幼儿表演

  幼儿戴上猪八戒头饰有表情地进行表演《猪八戒吃西瓜》。

  六、结束部分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表演得很棒,但我们可不要学猪八戒乱扔西瓜皮,乱扔西瓜皮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应该把瓜皮扔到哪去呀?那现在我们把《猪八戒吃西瓜》这首歌带回去和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宝宝,和老师们再见。

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⒈在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活动中学习二等分的方法,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⒉培养幼儿的比较和判断能力。

  二、活动准备:

  ⒈材料:红绸带,,纸(正方形、长方形),吸管,毛线,纸条,直尺

  ⒉工具:笔,剪刀,天平称,量杯

  三、活动过程:

  ㈠讲解演示

  ⒈师:看,今天余老师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吗?(扎两个辫子)我还要给两条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只有一根绸带,怎么来扎两根小辫呢?

  ⒉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⒊把一个东西边对边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以形象直观的绸带二等分形式导入活动,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动脑筋帮助分绸带,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为幼儿发现规律,理解二等分的含义作了有效的铺垫。

  ㈡操作探索

  第一次操作:

  ⒈提供幼儿材料,指导等分方法。

  材料:正方形,长方形,

  师:请小朋友想办法把桌上的图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⒊组织幼儿讨论各材料的等分方法。

  师:小结:很多小朋友用了边对边对折的方法来二等分。

  ⒋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

  师: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纸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

  师:这有个好听的词,叫“重叠”

  第二次操作:

  ⒈提供幼儿材料,指导等分方法。

  材料:长方形,

  师:请小朋友用其它对折的办法把桌上的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⒊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师:小结:除了用了边对边对折的方法来二等分,还可以用对角线折、对边折的方法来二等分。下课了可以在试试。

  ⒋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⑴师:请幼儿把剪开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材料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⑵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把正方形、长方形的纸放在两次操作活动中,第一次是让幼儿自由发挥,用自己想出的折法二等分。第二次操作探索活动中提升了难度。操作活动中,指导适时,要点正确,鼓励幼儿尝试多种二等分的折法,拓宽幼儿思维,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和思维能力。

  ㈢巩固提高

  第三次操作

  材料:吸管,直尺,毛线,纸条

  ⒈师:在桌上还有些硬硬的吸管它们不能象纸那样省力的折,但它们也可以二等分,请你们想办法试试看。

  ⒉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⒊教师讲评:用什么方法二等分?幼儿演示

  ⒋教师小结:这种硬的吸管可以借助毛线、纸条、直尺来二等分。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下课了可以再试一次。

  活动的难点在第三次操作活动中,有了上述的二等分经验,幼儿在活动中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教师考虑到不同幼儿的不同操作探索水平,适时的延长操作时间,给予指导,增加了幼儿成功操作的机会,提高幼儿动脑、动手能力。

  四、活动延伸:

  师:水,沙子,黄豆这些不能折,不能用纸条测量的东西,它们可以二等分吗?

  其实它们只要借助一些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如天平称、量杯就可以二等分。

  我把这些工具放在区角,一起去探讨它们的测量方法。

  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帮助老师分绸带入手,在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探索、验证二等分和运用辅助材料给吸管二等分和运用辅助材料给吸管二等分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逐步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判断能力。整个活动结构严谨,形式多样。小组活动、个别交流、集体交流相互交叉,既增加了师幼互动频率,又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照顾个体的原则。从幼儿的表现来看,可以看出幼儿对此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的热情也很大。在第二次操作活动时很多幼儿都想不出好的办法,但都没有放弃,而且向老师、同伴请教,寻求二等分的方法,同时也可看出此环节的难度。因此,可在下次活动中先讲解,出示图谱,让幼儿更好的掌握与了解。

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动设计:

  在区角活动结束时,发现幼儿折桌布总是喜欢在桌布下钻来钻去,结合在观摩亚太体智能的活动中给我的灵感,而且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对幼儿进行引导及培养,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提高幼儿协调性,灵活性,于是我利用布条的柔软,可塑性强的特点,即可抖动,可舞动,又适宜集体合作的空间,便设计了以布条为道具的这个活动,在活动中把幼儿喜欢的爬、滚、钻等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对于布条的游戏,进一步促进幼儿手臂力量、滚、钻、爬等动作的发展。

  2、游戏中培养幼儿团结协作,勇敢的品格,从而体验玩布条的快乐。

  三、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能团结合作,进一步的发展幼儿手臂力量。

  四、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动作规范地利用布条练习滚、钻、攀爬动作。

  五、活动准备:

  安全的活动场地,布条

  六、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今天我们都变成探险家,林老师,要带你们去探险喽,我们一起去吧,可是,探险的路上可是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你们怕不怕?要很轻松的闯过这些关卡我们必须先练好本领才能到达。”

  2、热身部分: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跟着音乐活动全身各个部位,要求幼儿动作规范有力。

  3、活动部分

  “今天不但有大一班的小朋友,还有一个朋友也要跟我们去冒险”出示布条,

  学习布条的几种玩法:

  抖动布条(大小波浪):我们要出海冒险了,可是海上有海浪,小朋友见过海浪吗?小

  海浪的时候,小朋友抖小点,大海浪的时候小朋友抖用力点并且可以跳起来哦。(幼儿

  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大小波浪)

  蜈蚣走:”我们经过了一大海,来到了一个蜈蚣小岛上,岛上的大蜈蚣说你们要长的像我一样才能通过这个小岛,我们怎样才能变成像大蜈蚣一样呢?“(队员排成一对站好,双手抓紧布条放于跨下,模仿蜈蚣走路,根据教师的口令有节奏的向前走)

  爬索道:“我们过了蜈蚣岛,可是前面又有悬崖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要怎样才能过去呢?我们做一个索道爬过去吧。”(两个人将布拉直离地30厘米,把背贴在地板上,双脚夹布,双手用力往前拉。)

  过草地:“走过悬崖我们来到了草地上,可是草地是沼泽,脚踩上去的话,人是会陷下去,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过草地?”(幼儿在布条上滚动动作要慢些,从一个方向有序地翻滚,每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划龙船:过了草地可是一条大河拦做了我们的去路,想什么办法可以过去呢?(队员成排坐于大布上,双手抓牵不的边沿拿起到膝盖成船状,听老师指挥左右摇摆。)

  舞龙:“过了这么多的险阻,我们终于到终点了我们来庆祝下,我们要怎么庆祝?”(队员站成一排将布抓紧,举过头顶,左右摇摆前进)

  抓鱼:“到家了,可是肚子好饿呀,我们来抓鱼吧,可是没有鱼怎么办?你们变成鱼吧”两个人拉布做鱼网,其他队员做鱼,用鱼网抓鱼,(两位老师各拉布条的一端,以教慢的速度靠近幼儿,幼儿可视布的高度,用钻、爬、跳等方法躲开布条,教师可视情况靠近幼儿的速度,并灵活调节布的高度。)

  4、结束部分:

  听音乐放松动作,引导幼儿情绪从兴奋逐渐过渡到平衡。

  活动反思:

  我利用红布条设计了这节有情境性的课程。目的旨在锻炼幼儿的.手臂力量,促进幼儿手臂肌肉的发展。具有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体验成功后的乐趣。该活动充分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来落实到幼儿身上。设计新颖,能以红布游戏贯穿始终,幼儿的参与性较强,兴致较高,活动中教师能兼顾幼儿合作能力发展与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情感。在活动中语言简练、生动。能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鼓励幼儿,再加上场景的渲染,孩子们非常的投入。这次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探索到了一些有关红布条的玩法,让幼儿动静交替。

  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很强,能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经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对自己有了重新认识,感觉自己厉害、勇敢了,增强了自信心。在接触中发现,这些孩子喜欢探索,敢于尝试,对于爬啊,攀啊,跳啊,蹦啊,动手动脚非常感兴趣。整节课始终以幼在前,师在后,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寻找方法,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像空间。在活动中也存在了不足比如在爬索道的过程中忽略了幼儿的力量也是很大的,应该把红布固定在比较牢固的地方,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小猴寻宝,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钻爬能力。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复习10以内的数的顺序及找规律。

  4、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小猴头饰、桃子和苹果图片、桌子、画有飞机和汽车的卡片各一大张并分成和幼儿人数的一半的份数、玩具若干、录了《猴哥》音乐的磁带、小鸟头饰一个、老虎头饰两个。

  活动过程:

  1、猴妈妈和孩子们在睡梦中醒来,猴妈妈带着孩子们在“猴哥”的音乐声中进行晨练。(做热身运动)

  2、孩子们都饿了,妈妈带着孩子们到树林去摘果子(练习跳高)。在孩子们吃果子时,一只小鸟飞来说道:“猴妈妈,听说五台山上有宝藏,许多小动物都去寻宝去了,你们也快去吧!”然后飞走了。

  3、猴妈妈带着孩子们到五台山去寻宝。在到达五台山下时,山门挡住了去路,门上有密码,要解开密码才能进去。(就是找规律填数和图,10以内的数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红黄蓝三色花。)大家一起填对后,山门打开。

  4、进入五台山后,有两条路上山,猴妈妈让孩子们歇歇,先带着两个大猴子从一条路去寻宝。(示范:“上山”:从桌子上走过。发现老虎。“钻洞”:从桌下爬过。拿一个宝藏从原路返回。)然后再让两个猴子从另外一条路自己去寻宝。

  5、将小猴子分成两路去取回宝藏。要求幼儿间要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看哪个组最先把宝藏搬回来。

  6、猴妈妈和孩子们一起把寻回的宝物中的图拼在一起,成为一架飞机和一辆汽车。

  结束:猴子们乘着寻回的飞机和汽车回家。

  活动反思:

  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迁移幼儿的已有经验,大大促进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孩子们大胆想,勇敢做,气氛轻松活跃,玩得尽兴,体现了老师的快乐教学与幼儿的快乐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身心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实践操作的能力。

  3.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记录材料:幼儿人手一份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块桌布,引导幼儿猜想桌布的长短。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我还需要再来裁几块这样正方形的桌布,但我还不知道这块桌布的边到底有多长,所以今天就请小铺来帮我量一量这桌布的边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用吸管测量桌布的正确方法

  教师:“你想到用哪些工具来量这块桌布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其实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根一样长短的筷子,请你来量一下这块桌布的边有多长?”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试一试,只有一根筷子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数的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纸上。”

  3.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正确的测量方法。

  (1)幼儿讲解自己测量的方法。

  教师:从头开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缝隙,这样才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量一次数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长。

  (2)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用一样长短的筷子测量了桌布,次数是多少?你从这张表里发现了什么?

  教师:同样长短的同一工具在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的时候,它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探索、测量。

  请幼儿观察各种测量工具,引导幼儿比较各种测量工具的长短。

  (1)教师:“等一会我们还要来量,还是这块桌布,但请你们要换工具了?换什么样的工具呢?换了工具后测量的`结果会怎样呢?在测量前我们先看一下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

  (3)幼儿第二次操作。幼儿选择两种长短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教师重点指导测量有困难的幼儿。

  (三)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展示记录单,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

  教师:“你刚才用的是哪种工具来测量的?短的测出来时多少?长的测出来时多少?”

  2.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记录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教师:“看看你的记录表,再看看黑板上大的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用的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用的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四)游戏:量一量

  教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如果量黑板,你想量的次数多一点该用什么工具?想要节省时间,快一点的话测量的次数少一点,该用什么样的工具?

  教师:今天我们测量了好多次,我们不但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还发现了测量的规律,当我们用同一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长度的东西时,测量的结果是一样。当我们用不同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场长度的东西时,工具越长,次数就越少。工具越短,次数就越多。

  教师:回家后,你再去试试,我们用相同长度的工具去测量不同长度的东西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延伸:

  1.丰富区域材料,为幼儿丰富充足的物品,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学习。

  2.请幼儿运用所学方法,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和家庭成员的身高。

大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根据旋律,将学会的诗歌与之相匹配,初步学唱歌曲《最后一学期》。

  2、能唱准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值,掌握切分音的唱法

  3、在唱歌活动中能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教学准备学过儿歌《最后一学期》,音乐磁带。教学重点与难点唱准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教学方法与手段节奏朗诵法,集体教唱法。音乐辅助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歌曲《小孩儿不小歌》。

  1、幼儿随进行曲的音乐自由的走步进场。

  2、复习歌曲:要求幼儿唱好顿音,加强力度,表现出小孩子长大的自豪感。幼儿随音乐演唱歌曲。通过复习歌曲,引导幼儿巩固以前学习的.演唱技巧。

  二、学习歌曲《最后一学期》。

  1、复习儿歌《最后一学期》,激发幼儿做个小学生的光荣感。

  2、欣赏歌曲一边,熟悉曲调。

  3、根据|X||拍节奏,并讨论放在哪里拍合适。幼儿集体念儿歌。

  欣赏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根据节奏图谱练习打节奏。通过复习儿歌,引导幼儿记忆歌词,引导幼儿拍手打节奏,帮助幼儿熟悉歌曲的节奏。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听歌曲的音乐,用手拍节奏,重点提醒幼儿拍对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切分音。

  2、请幼儿按歌曲的音乐节奏念歌词,念到附点以及切分音时,词、曲配合一致。

  3、幼儿集体跟唱。教师纠正幼儿唱得不准确的地方,并正确示范。

  4、边唱边表演。学习念儿歌,学会演唱歌曲。

  学会一边演唱歌曲一边表演歌曲。通过拍节奏,并重点练习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帮助幼儿掌握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熟悉节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有节奏的念儿歌,更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歌曲的节奏以及活动的重难点。为演唱做铺垫。

  幼儿通过集体练唱,掌握歌曲的正确演唱方法,体验演唱活动的乐趣。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熟悉《雷神》乐曲的旋律及性质,学习语音总谱和身体动作。

  能根据总谱的结构及教师指挥动作的暗示进行节奏表演。

  表演中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使自己的节奏与同伴保持一致。

  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雷神》图片、乐曲图谱。

  乐曲《雷神》。

  幼儿人手一个乐器。

  活动过程

  一、出示《雷神》

  教师出示《雷神》的两幅画面场景,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快看:天上怎么了?

  幼儿:闪电、打雷、下雨……教师:那打雷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谁来学一学?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学念句子:雷声轰隆隆。

  教师:下过了雨,天又会变得怎样?小朋友的心情呢?

  幼儿:开心、高兴……教师小结:有一首乐曲讲得就是打雷、下雨、天晴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评析:通过两张简单的图片,在幼儿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然后直接进入主题,引出《雷神》这首乐曲。 )

  二、幼儿完整欣赏乐曲《雷神》

  教师配上说词和身体动作表演。

  (评析: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幼儿对乐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采用视听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通过大的图谱,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作品的美好意境里,并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三、理解A段音

  尝试用语言图谱和身体动作来表演。

  1.教师配乐念图谱。

  教师:乐曲中都说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卡,并逐句练习。)(评析:这一环节教师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下一环节幼儿跟念做好了铺垫。)

  2.幼儿跟着音乐念图谱。

  教师:小朋友也一起跟着乐曲说一说吧。(播放音乐,幼儿集体念语音图谱1-2遍。)

  3.教师示范身体动作。

  教师:现在小手也想来参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教师示范动作。)教师:刚才小手都做了哪些动作?

  幼儿:摇手、拍腿、拍肩、拍手。

  教师:你们想来试一试吗?我们来试试看。(教师可用夸张的动作提醒幼儿注意音乐的转换部分。)

  4.幼儿听音乐做身体动作。

  (评析:本环节教师结合谱图通过自身的示范,幼儿模仿并创编多种方式的节奏表现形式,既避免了幼儿单调的节奏练习,同时又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理解B段音乐,并练习身体动作

  1.倾听B段音乐,猜测故事情节。

  教师:轰隆隆的雷声过后下雨了,雨滴会滴在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呢?雷声又会在什么时候再次响起呢,我们从第二段音乐中听一听,找一找。

  教师:从这段音乐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找出雨滴落到的身体部位,雷声响起的节奏点)

  2.幼儿尝试练习身体动作。

  教师:我们把这段音乐也用小手表演一下,雨点落在头上我们做什么动作?落在肩上做什么动作?落在腿上做什么动作?落在全身又做什么动作?雷声响起做什么动作?(引导幼儿分别用拍头、拍肩、拍腿、拍手等动作来表示。)

  3.难点过渡句练习。

  教师:小朋友有没有发现雷声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前面两次打雷分别发出一声,后面的两次打雷分别发出两声。)教师:听一听,前面两次从闪电第几声开始打雷,后面两次从闪电第几声开始打雷。(教师动作示范,引出前面两次从闪电第四声开始打雷,后面两次从闪电第二声开始打雷。)教师:我们来用小手试一试。重点练习。

  (评析:这个环节是一个难点,教师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表现音乐,用动作让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一定的情境也使幼儿在学习起来能保持良好的兴趣,通过细致的引导帮助幼儿辨别和记忆雷声的不同。)

  五、教师出示C段图谱

  引导幼儿学习语音谱C段和身体动作。

  1.教师朗诵语音图谱。

  教师:雷声停了,天气终于放晴了。我们听听第三段音乐说的就是这件事。(教师配乐朗诵图谱。)

  2.幼儿跟着音乐朗读图谱。

  3.幼儿自主看图谱做身体动作。

  教师:你们能看着图谱动作提示,让小手也参加第三段的表演吗?("陶陶"这个地方用什么动作表演,拍手。)教师分别问:这是什么动作?

  (评析:本环节比较简单,幼儿有一定的前期经验,因此主要让幼儿在自主看图谱进行学习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炼和总结,既是对前面经验的一次巩固,又是本环节的一个练习。)

  六、教师引导幼儿边说边做动作来感知整首乐曲

  教师:现在我们把A、B、C三段的音乐连起来,把打雷、下雨、雨停都说进去。

  (评析:这个环节是将分段式的学习进行汇总,让幼儿进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指导,掌握的好的继续巩固,掌握不够的教师进行再次引导,这样有利于幼儿接下来的分组表演。)

  七、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表演《雷神》

  1.教师引导幼儿看指挥,分声部做身体动作,幼儿分成三大组。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做得很熟练了。现在小朋友分成三组进行练习,第一组做手部动作(摇手、拍头动作由这一组完成)、第二组做腿部动作、第三组做肩部动作,拍手动作我们一起来。图中有几次需要我们一起演奏的地方。(重点引导幼儿说出三个地方需要幼儿共同演奏。)

  2.不听音乐,空手进行练习,熟悉各自的演奏内容。

  3.听音乐,教师指挥,分部进行练习。

  教师:刚才在演奏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可以怎样解决?

  (评析:这个环节是让幼儿不听音乐先空手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避免了乐器合作演奏时的杂乱现象。)

  八、配上乐器一起演奏《雷神》

  1. 教师指挥,幼儿分三大组、三种乐器演奏。

  教师:现在就请出我们的乐器一起来演奏吧!准备好了,一边看老师的指挥,一边跟上节奏,整齐的演奏才好听呢!

  2.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演奏乐器中的困难。

  教师:在刚才的演奏中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有困难?谁能帮助他?

  当幼儿感觉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可以放慢速度,用哼唱方式带领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活动。

  (评析:在幼儿徒手练习情况已经掌握较好的情况下,幼儿配上乐器,就能看着老师的指挥较为熟练的进行演奏,这样的方式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使得孩子都能体验到合作演奏带来的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打击乐的演奏兴趣。)

  活动延伸

  1.音乐活动:幼儿交换乐器,再次进行演奏。

  2.区角游戏:小舞台表演中增加次节目,让幼儿进一步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

  《雷神》即为英国作曲家爱尔加所作的雄壮有力的《威风凛凛进行曲》,是大班打击乐演奏活动,这首进行曲非常形象,有感染力,所以现在已经为许多国家军队仪式所采用。全曲速度虽然过快,但是曲调是大调式,节奏也为较简单的2∕4拍。乐曲分为三个部分,是ABA结构,幼儿较能掌握。本活动是按照第二教时设计,它需要幼儿在运用身体动作和乐器演奏的同时尝试为乐曲配器和指挥。活动重点是根据节奏朗诵内容匹配相应声势动作,如:摇手、拍腿、拍肩、拍手、拍头等动作,在熟练掌握节奏的基础上,根据所提供乐器的特点进行匹配演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分段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理解、表现音乐,用动作让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和表现。

  小百科:雷神是爱德华·埃尔加作曲,英国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1885年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的音乐真实自然,富于创新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很有促进。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9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的教案11-26

大班教案12-11

大班教案12-07

大班教案12-07

大班教案12-07

大班教案12-07

大班教案12-07